贵州从江县是黔东南最靠东的县,县内居民95%是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从江境内自然山水绮丽多姿,民族文化原生古朴,被有关专家称为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旅游景点数量最多、资源类型最全、原生性最强、保存最为完整的县份之一,也是贵州省东线优先重点发展旅游区之一。
从江县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县、中国侗族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香猪之乡、中国优质椪柑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贵州省长寿之乡。
从江县的五大旅游景点:从江占里侗寨神奇的换花草、增冲鼓楼是侗族重要文化地标、小黄侗寨蜚声海内的侗族大歌、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中国最美梯田加榜梯田以及被誉为“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神奇独特的养生文化瑶族药浴等。令无数旅游者为之着迷,为之倾倒。
高增乡的小黄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小黄的无伴奏合唱《雀之灵》,曾在维也纳艺术节上荣获金奖。1994年,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小黄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从肇兴侗寨到小黄村,只有27.6公里,但没有直达班车。
不自驾的,可以在肇兴侗寨门口坐车,先到从江高铁站,那里发各处的车比较多。
小黄村到从江县城也20多公里,每天只有早晨9:00左右有一趟中巴车,错过就只能包车啦。
小黄侗寨与其他侗寨一样,风雨桥、鼓楼都很讲究。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构成一个山、水、歌为一体的侗寨。
想听小黄大歌要春节期间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家过年,每天晚饭后,大家都聚集在鼓楼里斗歌,非常有特色。这里的照片就是2007年春节期间拍摄的。
寨门旁边的风雨桥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约会场所。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歌曲,有着极高的艺术品位。侗乡处处有大歌,而小黄的大歌尤为出色,这是因为小黄有传承完好的大歌歌班。小黄的歌班以家庭成员为主要核心,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内部传承制度,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歌班,从小孩子做起,一班接一班从未中断过。
小黄男女老少都能唱,唱哪个声部是根据各人的嗓音来划分,在有经验的老歌师的调教下,从很小便在家族内部接受大歌的训练。领唱者一经起调,应合者自然跟入,丝丝入扣,和声准确,天衣无缝,绝不会唱“串”的。
侗族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方式叫“行歌坐月”,多数侗族姑娘和小伙都是通过行歌坐月而相识、相知、相爱的。
行歌坐月的过程挺有意思。鼓楼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大家围坐在周围,未婚的男子坐一起,其中,一人弹琵琶;未婚的女孩子身着盛装,戴绝美的银饰坐一起;已婚的女子坐在一起,她们穿着朴素,一眼能够将她们与未婚女子区别开。
侗族人的衣服、包头是用侗布做的。
侗布是一种靛染土布,一尺多宽,发亮的黑褐色,是全手工制作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制纱、纺线、织布、靛染等十几道工序。
侗族人的服饰可分为常装与盛装两大类。平时穿常装,节庆时才穿盛装。穿盛装的小美眉都好漂亮。
听说,做一套盛装的服饰,从制纱、晾晒、纺织、染色、捶打、凉干、裁剪、绣花到成衣,需要三年时间。
侗族人很讲究服饰的,冬天多是黑色的衣服,夏天则穿白色的上衣。
夏天,女人是无领白色绣花长袖上衣,下着黑色百褶裙。男人是白色立领对襟衣和黑色长裤。冬天是黑色侗布包头,夏天包蓝白格的。
晚饭是一家出一、两个菜,聚在一起吃,席间会唱歌劝酒。自酿的米酒,度数虽不高,喝多也有点儿上头。
小黄村有自己的演出队。第二天早上,包了一场演出,很精彩。但也因此误了回从江县城的中巴车,只能包车啦,农家乐的老板有跑车人的电话,约好会来接的。
侗家的鼓楼,都是单数层,小黄的也不例外,雕梁画栋,很是讲究。楼前小广场地面有双鱼图案,是侗族图腾的一种。
鼓楼旁的商店里有侗族服饰与特色商品售卖。
正在织包头巾。这是夏天用的,蓝白格。
演员在装扮,抓紧拍点儿花絮哦
演出开始啦!看看主持帅不帅?
第一个节目是坐歌,在鼓楼里,盛装的侗家小妹都好漂亮。
转移到楼外小广场上的节目更精彩,是载歌载舞的。小演员都满认真的。
演出最后和观众互动的
村部有个博物馆
告别小黄,回从江县城,23公里,路上景色宜人。
从小黄到占里侗寨只有14公里,半小时车程。
占里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约25公里,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寨子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解放以来,占里的人口自然增长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全村98%的家庭所生孩子都为一男一女,据说,在这其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神奇的“换花草”。换花草是占里世代相传的一种珍稀草药,生在险峰的藤状植物,根部入药,据说,横根生女竖根生男。建寨700多年来,代代流传下来的寨规森严地写着:不许外娶、不许外嫁,以保守换花草的秘密。
占里周围是连绵不绝的山峰、山峦此起彼伏。背靠斜坡,面对着小溪,占里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土地开成梯级的方式,将自己的房子修筑在斜坡之上。
岜沙苗族部落距从江县城8公里,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枪手部落,分住在月亮山麓茫茫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人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
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梁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饰奇特。
这里是旅游定点村,很多农家乐,吃住都不成问题。
枪手人家饭庄在岜沙算规模比较大的,饭菜质量还不错。附设的商店里特色商品众多。
岜沙男子终身带枪,那是以前狩猎生活中流传下来的风俗,如今,则是庆典活动中的保留节目。(他们都好会凹造型呐,这几张是2007年春节期间拍的)
这是表演队的队长,个子不高,“范儿”足。
还有一项标志性风俗就是镰刀剃头,也是2007年春节时看的表演。把男人头上四周的头发用镰刀剃掉,仅保留头顶部分,盘成发髻。岜沙是旅行社的定点村,基本每天上午都有旅行团来,会包一场演出,剃头是演出的一部分,散客就可以“蹭”看啦
火铳表演。
岜沙自己的演出队,旅游团来了,会演出,基本是每天,上、下午各一场。
夏天,雨后,演出开始。
主要是祭祀神树、芦笙表演、剃头、结婚、火铳表演。
岜沙的姑娘结婚好早,年轻轻的都背着娃娃。
女人们喜欢凑在一起干活,纺线、织布......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是中国最美梯田之一。
从岜沙苗寨开往加榜梯田(80km),一路都是山路,是真正的“山路十八弯”,自驾一定注意安全。车程需2个多小时,到达党扭村,再9公里到加车大寨,一路领略最美梯田风光。
每天自从江县城有两趟班车到加榜梯田,行程约3.5小时。住一天,看梯田晨昏景色是不错的选择。
从加车村回从江,每天也有2趟班车, 如果不回从江,想到榕江的话,可以乘班车在腊俄大桥与G321的交叉口下,等从江到榕江的班车。每天,从江汽车站发榕江的班车有十几趟。
进入党扭就是最美的开始。尤其是党扭村的田地里点缀了几处木屋,格外漂亮。
党扭村到加榜乡的12公里是加榜梯田最精华的路段。自从《舌尖上的中国 》让加榜梯田大放光彩以后,这些月亮山腹地里的小小村落就成为全国旅友向往的天堂。加榜梯田主要由三个村组成,从大门起,一路上山,依次是党扭村、加页村和加车村,越往高走,云雾越大,景色越好。
加榜梯田海拔最高的是加车,也是三个村子里规模最大的。加榜梯田没有多少商业设施,普通村民也不怎么会普通话。加车大寨的梁老师(一位退休的公务员)家可提供食宿。从加车村口走进去一百多米就是梁老师家,门口挂有“接待户”的牌子。
梁老师一家人都十分实在,吃住都相当便宜。在当地有需要帮忙的话,梁老师也会十分热心的帮助你,另外,梁老师也是摄影爱好者,当地哪里的景色好看,还可以向他咨询。 有联系电话:13638557852,不知道现在还管用不?
实话实说,梁老师家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你要追求享受可以去一个叫田之缘的山庄,估计有三星标准啦。
加榜梯田的民宿挺多的,没必要在网上预订,当然,节假日除外啦。
增冲鼓楼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北边85公里的往洞镇,是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1988年,增冲鼓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增冲鼓楼位列其中。
站在高坡上可俯瞰侗寨全景。
有寨必有风雨桥
增冲鼓楼既保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
增冲鼓楼始建于公元1672年(清乾隆十一年),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
增冲鼓楼,全楼占地面积115平方米,通高约26米,13层重檐,双层宝顶。鼓楼为杉木结构,枋穿斗连,不用一钉一铆。现在是国家一级重点文物呐。
增冲侗寨的人比较友好,喜欢与游客聊天,你如果有耐心逗她的小孩子,她会特别高兴。
从增冲侗寨去榕江县只有57公里,开车不到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