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晋祠再现—冬游山西

作者:紫冰忆梦 显示图片

💥第一次在一月末来到山西,比预想的寒冷还要冷,事先准备的行装还真难以抵挡这北风呼啸加雾霾的天气,但是再大的困难呈能阻挡游览晋祠的计划,再冷的天气也会被游览晋祠的激情而升温,心中有晋祠,似激情燃烧,如同初恋的感觉……


💥 这次山西虽然是顺便游但也是专程造访一颗古建明珠——晋祠。除了有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背书,所有去过的人无不向我们诉说它壮观景象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晋祠作为山西的旅游景点一直十分受游客欢迎。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到了太原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脚下,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
晋祠公园和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藕香榭


醉翁轩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唐园
公园里有一个叫“唐园”地方,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唐太宗而建,里面一进去就看到唐太宗的塑像,相传唐王李渊坐守太原,后起兵讨隋成建大唐江山。李渊子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贞观20年游晋祠,撰碑文,在晋祠大兴土木修茸扩展,褒奖大唐功业,这里便与“唐”结缘更深。


💥进入晋祠第一道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壁。 正面从右至左依次是福星、禄星、寿星


怡景亭



💥飞龙阁又叫凌云阁 
飞龙阁——重建于公元2007年,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整体建筑座落在假山石洞上,有登高远眺之意,游人又可穿行而过。


通幽


唐宋遗风


💥龙兴晋阳雕塑
纪念太原建成2500周年而塑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雕塑共有六个人物,中间骑马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蔚迟恭,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


💥从进大门到主体建筑要走挺长一段,一路尽皆冬天之景,树己无叶,干枝迎风,大有凄凉之感。


溢芳亭


💥晋祠天下景
五个字高度概括了晋祠“小江南”的美名,山水花木、亭台楼阁、文化积淀、历史厚重!过了晋祠天下景,上行一段,就来到了晋祠博物馆东门。


难花亭


宝墨亭


💥晋祠主要看点
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
三绝:侍女像、周柏、难老泉。

💥进入晋祠博物馆大门
晋祠博物馆其实就是晋祠核心区域,老古迹都在里面。这里有寥寥无几的游人,有个别晋祠官方的导览人员,从这幢有些熟悉的建筑开始停留并讲解。在漫长年月里,晋祠历经天灾和风雨的侵蚀,不过历朝历代都有修整或扩建,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是公元984年,也就是北宋年间建造的圣母殿,传说殿中供奉的圣母就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邑姜。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


💥晋祠是太原最古老的古建筑遗迹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宗祠式园林建筑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进入晋祠博物馆大门后,迎面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筑就是水镜台。大家看这建筑有没有觉得相当眼熟?《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时变成的土地庙就是在此取景。这其实是一座坐东朝西的明清古戏台,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


💥这是一座明清时期的戏台,走进晋祠的人们,首先会看到它的背面。正中上方挂着的“三晋名泉”横匾,乃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水镜台”匾额为乾隆首任书法老师杨二酉所提,仍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楼、台、殿、阁为一体。


💥水镜台,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它正对着圣母殿,是为圣母娘娘唱戏的地方。每逢祭祀和庙会时,附近村民便会聚集于此举行庆典活动,为圣母娘娘献上动听的戏曲,来感谢娘娘的保佑并祈求来年美满的生活。
💥晋祠每年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其中的十三个祭日要唱戏,除了祭关帝时在那边的钧大乐台演出,其余都在水镜台上进行。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会仙桥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


💥智伯渠
会仙桥下的智伯渠修于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继续往前走,会仙桥西有金人台。四四方方。四尊金人守护着琉璃小阁。相形之下,金人看着矮小,但人家都是两米有余魁梧大汉。


💥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对越坊
晋祠景区内紧邻金人台西侧即对越坊。 相传,明代书法家晋祠附近东庄的高应元为治其母偏头疼顽 症,到吕祖爷面前求签,所求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意为应在晋祠内建筑点什么,方能消灾祛病。高应元在祠内仔细 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少了牌坊。所以决定建一座牌坊,地址就选在圣母殿前不远处献殿和 金人台之间,取名“对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


💥对越这座牌坊高 9.5米,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上悬匾题中“对越”二字,传为高应元所书,为晋祠三名匾之一。



💥献殿
穿过对越坊,来到了献殿内。 晋祠的国宝建筑之一,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献殿是金代所建,原本为祭祀圣母时摆放祭品的地方。时移世易,现也成为了晋祠中“优雅老去”的木构之一,整座殿宇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精妙的建筑手法,完全由榫卯连接固定,不使用一根铁钉,亦可说“风雨飘摇而亭亭玉立”。


💥献殿面宽三间,金深四椽,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屋顶平缓,单檐九脊式,梁架简洁,斗拱疏朗,前后檐明间敞门。殿身四周无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很象一座凉亭。献殿的独特构造,也可使贡品长久不坏,被称为天然的冰箱。现在的献殿是在1995年时按原式样翻修的,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自献殿出来,走上独一无二的“鱼沼飞梁”。每位游人都会在鱼沼飞梁停留,因为从这里开始,已经进入了晋祠最精华的部分。



💥“鱼沼飞梁”其实是在鱼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桥梁。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作为晋水三泉的第二泉源,因沼中多鱼,故名“鱼沼”,“飞梁”则指沼上石桥,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从高空俯视,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故称“飞梁”。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只可惜我们走在桥面上,虽能感觉出此桥结构形制独特,却无法以俯视的角度感受这双大鸟的翅膀。


💥关于这座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中国地理第一典籍《水经注》,现存于晋祠的实物建于北宋时期。中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拱形”,只有此桥为“十字形”,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一笔,因为实在太特别了,也得到了梁思成先生的盖章认证:“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前这座奇特的十字形桥梁是进入圣母殿的通道。


💥 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


💥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条木雕蟠龙,造型精巧,是木雕中的精品,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蟠龙,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施造,盘龙柱之制,北朝晚期之际的石雕佛龛门倚柱之上即已出现,木结构建筑实物遗存至今者推此为古。


💥没有游人能忽略这几根柱子,因为它们实在太霸气了!这尚且是次要,殿前这八根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迅速搜寻记忆,这样的构造确为罕见。


💥也许这些龙缺少一些我们想象中应有的“光鲜夺目”,它们色彩斑驳,像千百年未经人擦拭呵护,它们某些边角或有残缺,但一次又一次亲见了岁月的美工刀后,我越来越珍惜这副“历史本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穿越千年,晋在眼前的感觉。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 
💥“三晋遗封”悬挂于大殿正中,是慈禧太后御笔亲题。“三晋”,就是指山西,“遗封”就是指先前帝王奉赏遗留下来的宝地。


💥走到檐下,抬头仰望,上方是几块陈旧的匾额,最大的当属昭示主殿供奉主题的“显灵昭济圣母”匾,悬挂于前廊正中,由宋仁宗加封题写,意思是拜拜圣母,有求必应。



💥圣母殿和木雕盘龙、鱼沼飞梁合称晋祠古建三绝。除此之外,晋祠还有金人台、唐碑亭、水母楼、水镜台、对越坊、周柏唐槐、难老泉等不可错过的景致。


💥宋代彩塑是圣母殿的镇殿之宝,特别是侍女像,栩栩如生,表情各异,可见宋代高超的手工技艺,这也是这次重点欣赏对象之一。


💥圣母殿内侍女像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 ”,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圣母殿内的40余尊侍女、太监泥塑是精华所在。这些彩塑与真人大小一致,都是北宋时期制作的,至今有近900年历史。除了精湛的彩绘技术之外,能够为我们提供北宋宫廷侍女和太监们的妆容、表情、服饰等,具有非常大的史料价值的。






💥走出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八角亭内挂有清康熙年间刘汇用行书题写的“晋阳第一泉”匾,上方是著名学者傅山先生行书题写的“难老”匾,为晋祠第一名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难老泉,这里是晋水三个源头之一,其他两个源头分别是善利泉和鱼沼泉。站在难老泉前,看泉水从地下断层奔涌而出,长流不息,不禁感叹自然之奇,同时来了诗情,可惜我没有李白的才情,写不出“晋祠流水如碧玉”这样的传世佳句,也不像欧阳修信手便是“鸣渠夹路何潺潺”这样的金句。


💥低头看,一股汩汩流动的水源灵动着,“真真好一股生命力!”当年站在趵突泉前那种失望的心情恍若昨日,一位游人说:“底下装了个水泵在抽”,历史痕迹中体现的科技含量让我们穿越时空,时代在进步。


💥难老泉处有一设计分外有趣,只见从泉眼引一龙头,从龙口细泉流出,垂直下方的小石板已被“水滴石穿”,留下一个不算浅的小孔了。石板正前方立一汉白玉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单手托着一个石碗接着飞溅而出的泉水,那泉水不时飞入碗中,却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网图侵删)


💥冬季的这景己冻成了冰,厚冰覆盖了小和尚,看不见了,我去时是下图这样,只能借一张上图说明一下。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面向圣母殿右侧有数棵柏树亭亭如盖,便是周柏,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








🌲晋祠内古树参天,只可惜冬季枯枝无叶。



💥天气虽冷,但错峰出行避开了人从众的季节,让这一方古朴庄重的清静得以完好展现。站在树下远远看去,晋祠的这一处宝藏,好像一直未曾清醒,疑惑是我在某一秒钟、在它的怀抱中沉沉并快乐着。





💥该舍利生生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宋代重修,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帝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


💥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其骨灰形成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年间重修此塔,发现一颗变百,百粒成千,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取名“舍利生生塔”。




大雄宝殿


💥穿曲径,绕回廊,从一个大殿移步到另一个大殿,所有建筑都是旧而不败,保护得很好。古往今来,珍爱艺术之人多矣!





💥在精华古老的建筑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觉得似懂非懂,似乎能欣赏却又在精髓的门外徘徊不定时,晋祠内古树参天又把我们的脚步缓缓吸引了过去。


💥晋祠博物馆很大,虽然寒气逼人,但我独自一人逛了大半天。我站在古树参天的树下出神,对比网络上更多高饱和色彩的美图,此时的晋祠只有略显单调的凄凉,秋景己尽,冬景己至,但我迟迟不肯离去……。



💥冬季虽然寒冷,貌似不适合北方旅游的季节, 但晋祠将自然山水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其雄浑大气又不失儒雅气质的园林风格有别于南方园林的小巧精致,又因为北方四季分明,所以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风采。


💥我有幸在这个时节走进晋祠,走进山西,还是令我终生难忘,受益匪浅,难得的人少,难得的慢游、难得的细品,让我联想与穿越,让我追迹历史的痕迹,让千年历史回顾。近在咫尺的晋祠,一天之中感受着呼吸之间浓浓的北方冬冷的气息和刻在心里的味道以及收获在镜中的片片。


💥谢谢您的阅读和支持,游记中如有不准确描述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注:文中所示照片与文字不是全部一一对应,全部照片来源本人相机,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