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的意大利最后行程,目标号称艺术密码佛罗伦萨和历史建筑奇迹比萨斜塔。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文化气息享誉世界。一提起托斯卡纳,人们就想到佛罗伦萨,想到橄榄树、葡萄园、挺拔如剑的剑松以及古老的庄园等托斯卡纳的象征符号。而让人们想起朴实富足的田园生活,也正是托斯卡纳风格建筑受人追捧的缘由所在。在别墅等建筑领域,托斯卡纳所代表的历经数百年漫长岁月磨砺与考验的完美生活,更是当代人们寻求悠然、浪漫、温暖情怀的最好居所的精神寄托。
托斯卡纳(意文Toscana, 英文Tuscany,塔司干可能是英文形容词Tuscan的译音)是意大利一个大区,拉齐奥位于其南,翁布里亚位于其东,艾米利亚-罗马涅和利古里亚在其北,西濒第勒尼安海。其首府为佛罗伦萨。著名的佛罗伦萨(意文Firenze, 英文Florence)和锡耶那(意文, 英文Siena),比萨(Pisa)即属於这个地区。其它有名气的城市还zd有卢卡(Lucca),阿莱左(Arezzo)。民间建筑风格显以宽檐红瓦顶和黄色(也有桔红和粉色)墙(材料多为土或石灰),广场周围则多廊柱骑楼,其中柱拱比例专多为经典的文艺复兴比例,即正方与半圆。托斯卡纳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无数艺术家的故乡。
托斯卡纳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而著称。它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发端的地方,涌现出了以乔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但丁和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艺术家。
基安奇安诺泰尔梅(Chianciano Terme)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市镇,位于佛罗伦萨东南方90公里,锡耶纳东南方50公里。基安奇安诺泰尔梅是一个温泉小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今天,该镇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旧区(Chianciano Vecchia)位于一座小山顶上,主入口 Rivellini门是一座雅致的文艺复兴建筑。新区(Terme)以温泉为核心向北呈月牙形延伸,是意大利最好的休养度假地,有众多的旅馆。基安奇安诺泰尔梅与周边的丘西、蒙特普齐亚诺、皮恩扎等市镇毗邻。
安巴夏特利健康水疗豪华酒店位于奇安奇亚诺泰尔梅,地处市中心而且邻近主题公园。对那些希望探访该地区著名葡萄酒酒庄的人来说,它不愧为理想的下榻地点。 此外还有室外网球场、土耳其蒸气浴和室外游泳池等受欢迎的设施。住客可以在露台上沐浴室外阳光或者在酒吧里喝点东西。在阳光照耀的好天气,还可租赁一辆脚踏车去探索托斯卡纳葡萄酒产区。前往圣菲利波浴场和瓦尔迪基亚纳可欣赏当地自然景观,当地景点还包括蒙特布奇亚诺温泉疗养中心和拉福斯花园。圣玛丽亚大教堂比亚恩基礼拜堂和莱奥尼尼艺园同样值得参观。
托斯卡纳建筑较多地使用铁艺桌椅、赤陶花器、石雕花器和兽头水口等装饰物,营造出自然又舒适的居住空间,户外空间的家具搭配亦是如此。
托斯卡纳建筑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植物搭配风格。多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周边除密林外,还大量使用常绿植物。欧式自然风的它还特别注重庭院内观赏草的种植,且任其生长,体现自然植物的错落有致感。
好一个诗情画意的秋天,秋叶随风摇摆,像一只只天鹅翩翩起舞,针叶树不变的深绿夹杂着阔叶树的藤黄与朱红,显得格外斑斓,意大利四季韵味都很丰富,但是在深秋时节尤其能享受到特别美丽的景色。
一家卖红酒的小商铺,很有格调。托斯卡纳的红酒很不错哦,可以品尝。
托斯卡纳风格是乡村的,简朴的,但更是优雅的,它是建筑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的风格。托斯卡纳风格将当地奶白的象牙般的白垩石,出名的金色托斯卡纳阳光,红色的土壤,浓绿的森林,葡萄园和牧场,和浅绿的橄榄树果园,更有深色的红宝石光泽的Chianti酒和鲜红的番茄各种颜色调和在一起。
托斯卡纳建筑,又名意式园林,源于意大利中西部托斯卡纳地区,是世界四大园林风格之一。
在建筑外观上,一般通过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灰泥等来表现建筑的肌理,其多采用的红色陶土屋瓦及灰泥墙面涂层,都是非常具有意式乡村风格的元素。
托斯卡纳建筑风格是一种田园式园林风格,密荫,喷泉,壁饰,庭院,铁艺,百叶窗和阳台,甚至隔墙上的藤蔓,都包涵着托斯卡纳风格的精髓。设计注重对线条、造型和颜色块面的灵感性运用。
托斯卡纳建筑是意大利建筑的代表,它让人想起沐浴在阳光里的山坡、农庄、葡萄园以及朴实富足的田园生活。这片地区的特点是它的多样性。佛罗仑萨以及周边地区,是因艺术与建筑而闻名的历史悠久的古城,历久弥新。托斯卡纳留存了几代人在此耕作的当地人的民居。结果,乡村农舍和优美的别墅就星罗棋布在这片迷人的土地上。
温暖是托斯卡纳风格的又一脉。通过采用天然材质如木头、石头和灰泥表现出来,丰富的材质肌理则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这些几个世纪的老房子有着高低朝向各不同的赤陶屋顶,这产生一种节奏感的视觉效果,而一般乡村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建筑风格。
通常托斯卡纳风格的别墅在入口有一个戏剧性的塔或是圆形大厅,高于其他屋脊线,给人一种强烈的等级、永恒与威严感。
当地风味还被广泛运用于喷泉,壁饰,壁炉和庭院。岩石与灰泥戏剧性的表现光与影的关系也是托斯卡纳风格的精髓之一。铁艺,百叶窗和阳台,尤其是爬满藤蔓的墙同样表达了托斯卡纳风格,在温暖的金色调中寻找一种斑驳不均的颜色。
佛罗伦萨(Firenze)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意大利语的直译为“百花之城”,市花以及标志是一朵紫色的鸢尾花。佛罗伦萨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原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是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15-16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19世纪的中国或者现代文学、艺术、餐饮的场合也经常翻译成翡冷翠。1865-1871年曾为意大利王国统一后的临时首都。工业以玻璃器皿、陶瓷、高级服装、皮革为主。金银加工、艺术复制品等工艺品亦很有名。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与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并称意大利三大艺术展。
相比于“佛罗伦萨”这个名字,我更喜欢“翡冷翠”(Firenze意大利文)。“翡冷翠”的译名出自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专用一种绿纹大理石,将城市点缀得如同一粒翡翠。翡冷翠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佛罗伦萨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记忆。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阿尔诺河对岸,是眺望佛罗伦萨的最佳据点,广场中央有大卫雕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原“大卫像”收藏在学院美术馆。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又称“圣母寺”。乌菲兹美术馆和国立巴吉洛美术馆珍藏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杰作。维琪奥桥以前是乌菲兹宫通往隔岸碧提王宫的走廊,桥两边都是特产专卖店,以贩卖宝石和贵重金属为主。难怪中国作家陈运和在《佛罗伦萨仍年轻》一文中,夸其“阿利盖利.但丁的诗魂、达.芬奇的画魂,仍在佛罗伦萨上空飘荡,仍继续追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人与事”,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佛罗伦萨的大街小巷、广场教堂,或者博物馆、美术馆,显得如此年轻而朝气蓬勃。
佛罗伦萨佛罗伦萨连接意大利北部与南部铁路、公路网的交通枢纽,阿尔诺河横贯市内,两岸跨有7座桥梁。人口44.4万(1982年)。
阿诺河(Arno )是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的河流,除了台伯河以外,是意大利中部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佛罗伦萨、恩波利与比萨都位于阿诺河畔。阿诺河从佛罗伦萨流经比萨入海。
阿诺河是一条贯穿佛罗伦萨城市的主要河流,是佛罗伦萨的母亲河。河上还有四座各具特色的老桥。每一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它们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格里兹桥、维吉奥桥、圣三一桥和卡拉亚桥。阿诺河上最著名的要属老桥, 老桥旁边的乌菲兹美术馆, 步行五分钟到达皮蒂宫, 华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
圣尼各老门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阿诺河南岸奥特拉诺区的朱塞佩·波吉广场 ,原为佛罗伦萨城墙的一部分。由于它现在为一孤立的高耸建筑,故又名圣尼各老塔 。在历史上,它与对岸的铸币厂塔同为佛罗伦萨东部防御的重点。
圣尼各老门得名于附近的14世纪教堂奥特拉诺圣尼各老堂 。
从这里向上,经过由建筑师朱塞佩·波吉 设计的“波吉斜坡” ,可到达高处的米开朗琪罗广场。
铸币厂塔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城区东端,阿诺河北岸的一座古塔,位于环形林荫大道沿线的皮亚韦广场中央。与附近的旧铸币厂堤岸同名。
托斯卡纳最典型的天气——是阳光下的蓝天白云。色彩鲜艳的墙壁,深绿色的百叶窗,深红色的屋顶才是这里的标志色彩。
传说,佛罗伦萨最早兴建于罗马共和国凯撒在位时期,前59年佛罗伦萨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后又被伦巴第人统治,13世纪时,因羊毛和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成为当时意大利的重要城市。那时佛罗伦萨的政治权力由各行会控制,1282年建立起共和国,国家的权力转移到最有权势的贵族手中。
15世纪时,佛罗伦萨这朵玉簪花就被当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这只狮子所守护,这一守护就是300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当代佛罗伦萨的市徽。15-18世纪中期,长达三个世纪的佛罗伦萨历史可以说是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家族掌握了当地实际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路过一天主教堂,有导游带着外国旅游团队在讲解。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位于佛罗伦萨大教堂东南约800米处的圣十字广场(Piazza di Santa Croce)
回廊旁边有美帝奇家的私人小礼拜堂
圣十字广场是一个方形的大广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是举行节庆、演出、比赛的绝佳地点。现在每年6月仍在此举行的“化妆足球”(Calcio in costume)比赛。因为但丁雕像在此,又被称为“但丁广场”;
圣十字教堂坐落于圣十字广场,它是圣方济各教派最大的教堂,这座教堂是一座相当标准的次级主座教堂,因为之后大部分的欧洲天主教堂的内部结构均是在这个教堂的形式基础上发展的。
圣十字教堂又有“意大利的先贤祠”之称,伟大诗人但丁、天文学家伽利略、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政治家马基维利、歌剧大师罗西尼等276位意大利伟人长眠于此。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名人坟墓教堂”或“大师的沉睡地”。教堂内还装饰有诸多艺术大师的精美大作,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艺术的浓缩精华,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这样写道:“慢慢地,圣十字教堂渐渐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心开始忐忑不安……我整个身体仿佛都失去了力气,每走一步都好像要摔倒似的。”“司汤达综合症”亦由此而来。
圣十字圣殿之中逐次展示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遗产:主礼拜堂中创作于1380年的高迪家族的壁画,叙述了“圣十字”的历史故事。艺术家乔托在巴尔迪和佩鲁齐礼拜堂内绘制的绝美壁画,图解了圣方济各的人生图景。多纳泰罗创作的《圣告图》,具有独特的浮雕,在明净镀金的石壁上,这使教堂右侧殿更加美观。教堂的部分地面是由佛罗伦萨名人的墓碑铺设的,沿着南面的墙行走,米开朗琪罗之墓位于第一和第二祭坛之间,由他的学生瓦萨里亲自设计。壁画中天使拉开幔帐,前方的墓龛仿佛从幔帐中跃然呈现在眼前,立体感极强。教堂里安放的陵墓石棺都在拱形壁龛里,并有石床在上,这是文艺复兴时代典型的坟墓。米开朗基罗的石棺也安放在此,这个享年89岁的伟大艺术家的石棺上有他的半身像,陵墓下方有绘画、雕刻、建筑三座含寓意的女神雕像,以纪念这位伟人在世时在这三个领域留下的不朽之作。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的坟墓也在此,米开朗基罗去世那年,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出生,后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他一生研究“地球自转理论”,得罪了教会被判作邪教徒活活处死,后人将他安葬在此,在他的陵墓上有几何和天文两座寓意像。这里是伟人的安息地又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当你徘徊在圣十字教堂里时,你是在欣赏人类的精华,你是在阅读人类的文明史。
圣十字教堂部分重量级名人有: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家。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作家,政治家,剧作家。
伽利略.伽利莱(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被公认为当代科学之父。
焦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
圣十字教堂由阿莫尔福·迪坎比奥于1294年开始设计和建造的,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教堂建设直到1443年初步完工启用,但整个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1842年立加建教堂后面的哥特式钟楼。教堂内有一些重量级名人的纪念碑和陵墓,例如: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维利、罗西尼等。在西方,教堂和墓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堂里宽大的正偏三殿间以八棱列柱,列柱上飞起大跨度的双沿尖顶连拱。经过16世纪部分改建以后,这座教堂变得更加美丽。从入口到三大殿尽头,整个地板用旧墓石铺就,教堂的窗玻璃彩画都是14世纪末期作品。教堂的圆顶帕奇礼拜堂(Appella de’Pazzi)由布鲁内雷斯基所设计。礼拜堂里有阿鸟洛·加迪的壁画《圣十字架传说》,祭坛上有杰里尼作的画作《圣母和圣徒》。
同样出名的还有14世纪早期乔托和他弟子特达高迪(TaddeoGaddi)的壁画。
PS: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另外,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矗立在圣十字教堂大门左侧的但丁雕像用白色大理石铸成,基石上,但丁的脚旁有一只预飞的“雕”,基座四周各立一头雄狮。圣十字教堂里但丁墓是衣冠冢,但丁真正的墓地并不在这座教堂里,而是在距佛罗伦萨数百公里的拉文纳。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世界级的一流文学大师。但丁一生波折,从37岁被宣告永久放逐,后来客死异乡。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神曲》为但丁不朽的巨著。历史巨人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者,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
但丁有许多经典名言至今流传:
最经典的、人们常引用的: “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但丁眉头深锁、眼睛深陷,刀一样锐利的眼神望向前方,把一生的坎坷浓缩在这无言的凝望中。
新哥特式白色大理石外墙可追溯到1857-1863年。 安科纳的犹太建筑师尼科洛·马塔斯(Niccolo Matas)设计了教堂的外观,所以最上面有一颗犹太的标记“大卫之星”(今以色列国旗)。设计师本想也葬在教堂内,但因其犹太人的身份而未能如愿,只好葬在大门门槛外面。
圣十字教堂是佛罗伦萨最大的方济各会教堂,据说它兴建是故意要与多名各会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唱对台戏。圣十字教堂于1294年5月3日正式动工,建筑师阿莫尔福·迪坎比奥在这一天为教堂奠基,这也意味着他是在为一件托斯卡纳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作奠基。阿莫尔福·迪坎比奥的设计意图是要创造宽敞、堂皇的空间,在建筑元素的运用方面力求简洁、庄重。
教堂被设计成一个埃及人的十字形状(也就是T字形),教堂内部划分为三个纵厅(长度为114米) 、一个圣坛以及排满了礼拜室的耳堂(总共10个礼拜室,后殿两边各5个)。佛罗伦萨最有名望的家族出资建造这些礼拜室。
中间的大门,门上有精致的圣人、圣物雕塑,门框及建筑外框都有精美的花卉、圣人雕塑。
佛罗伦萨拥有机械(例如伽利略公司 Officine Galileo和新比隆 Nuovo Pignone)、化学、制药(例如礼来公司 Eli Lilly)、皮革、时装(例如古驰(Gucci)、罗伯特·卡沃利(Roberto Cavalli)、萨瓦托·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家具和印刷等工业。
这里有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手工技艺,特别是木器家具与雕刻、珠宝工艺(集中在老桥)、草帽(今天已经几乎消失)。
Salvatore Ferragamo Aldo Gucci的老家都在这里。在那些狭窄的街道里,仿佛还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那辉煌的马蹄声。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
佛罗伦萨大都是窄巷子,所以摩托车和自行车反而多还有迷你小车。
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位列世界第四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外观以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现着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故称为“花的圣母寺”(Santa Maria del Fiore)。与罗马帝国的万神殿、文艺复兴盛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古代欧洲的三大穹顶。百花圣母大教堂穹顶上的巨型壁画《最后的审判》是16世纪艺术巨匠瓦萨利的心血之作。从佛罗伦萨百花圣母大教堂开始,欧洲建筑正式从“哥特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当穿过小巷看到其真面目时,无不为之惊叹!
在托斯卡纳的艳阳下,圣母百花大教堂亭亭玉立。这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之母,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意大利语原意为“花之都”。她拥有众多声名显赫的儿子:达·芬奇,但丁,马基雅弗利,米开朗基罗,这些名字足以让她永远不会被忘记。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城区,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来佛罗伦萨,不能不认识美第奇。在街巷间漫步,百合花和药丸组成的美第奇家族徽章随处可见。美第奇家族是14-17世纪佛罗伦萨实际的统治者,孕育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皇后,但在今天看来,这些荣耀都比不上艺术家保护人的身份。乔凡尼赞助了马萨乔,兴建了花之圣母大教堂;柯西莫赞助了多纳太罗和利比;而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洛伦佐赞助了波提切利、达·芬奇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从13岁就出入洛伦佐的宫殿。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杰作,很多由美第奇家族订购和收藏,很多画像和雕像是美第奇家族成员,甚至展出这些杰作的乌费兹美术馆,也是美第奇家族的房产。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的天空不会如此繁星璀璨,佛罗伦萨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美丽。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佛罗伦萨时提到:“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美第奇(Medici)时代达到它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顶峰。”
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原为农民,以经营工商业致富,以后依靠家族银行赚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从首富演变成首屈一指政治家和艺术赞助人。成为佛罗伦萨13世纪到17世纪时期实际统治者。这个家族与财富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曾经接管过教皇的财政,出了3个教皇,2位颇具影响力的法国皇后,在美第奇家族产生了芭蕾舞和歌剧艺术,由于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品味,佛罗伦萨的艺术建筑,芭蕾歌舞也由此而影响着法国宫廷。
二位美第奇公主嫁到法国,先后带去了美第奇家族的香水和500名大厨,从此,法国的香水和大餐闻名天下。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直系后裔安娜·玛丽亚美第奇,她生前留下遗言:“将美第奇家族的所有收藏品都留在佛罗伦萨,向公众开放展出。”她将家族所有的藏品都捐赠给了政府。从此,近300年,美第奇家族世世代代收藏艺术品,作为佛罗伦萨的遗产,保留在乌菲兹美术馆内,正式对公众开放。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和保护文化功不可没。
花之圣母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教堂建造于1248年,佛罗伦萨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想把教堂的穹顶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尽管教堂完工的日期又因此被推迟了将近二十年,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座前后花了一百五十多年时间,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完工的大教堂已经成了佛罗伦萨的代名词。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96年才最后完工。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美丽的大教堂。这座教堂大圆顶是继罗马万神庙之后的又一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
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
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16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若想登上大教堂的屋顶,可从其右侧内的礼拜堂左边走廊进入,登上463级的阶梯,比米兰大教堂还要高。教堂正面经两次改建,教堂后博物馆里(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收藏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品。
而花之圣母大教堂最出名的是它那技巧仿自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神乎奇技是最好的形容词。这也是全城建筑的最宏大的交响乐,是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绝世之作。教堂高91米,巨大的穹顶直径45米,布鲁内莱斯基 Brunelleschi 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他不光是一个建筑天才,也是一个谋略家,他知道一个对手随时想抢走他的设计单,所以他不留下任何图稿,让整个工程变成他一个人内心的秘密。事实上,后来有人尝试替代他,却不知如何建造下去。还一度把他关进牢里,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1436年教堂落成时,连教皇也惊讶于这个“神话穹顶”。布鲁内莱斯基像作曲一样设计了大穹顶的空间节奏,在光线的尽头荡漾着起伏的音符,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有变奏的美感。以至于它落成时,从荷兰来的一位音乐家大受感动,专门写了一首管弦乐曲,并在典礼上演奏。
圆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圆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登464级台阶可以到达圆屋顶,从这里还能眺望佛罗伦萨的街景。在教堂的地下有大圆屋顶的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之墓。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正好是意大利国旗的颜色(绿白红三个竖条)
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
中殿北墙上有乌切利(Paolo Uccello)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教堂侧面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大教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主教堂的性格热情而欢乐,凝结着翡冷翠市民热烈的情绪。
教堂的边上还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圣乔万尼洗礼堂,又名圣约翰洗礼堂,与圣母百花教堂隔圣乔万尼广场相对,毗邻乔托钟楼,建筑风格与乔托钟楼、圣母百花教堂略有相似。高耸的乔托钟楼、气质优雅的圣母百花教堂、拥有“天堂之门”的八角洗礼堂这组建筑群,已经成为佛罗伦萨最为著名的地标之一。
圣乔万尼洗礼堂是佛罗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建筑,7世纪即已建成,1059年到1128年间,圣乔万尼洗礼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变成现在的样子,直径27.5米,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米多,为白色八边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
圣乔万尼洗礼堂被世人熟知的“天堂之门”,是洗礼堂的东门,是三座青铜大门中的一座,正对着圣母百花教堂。这个门是用青铜和黄金制造,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堂之门”。青铜大门上雕有著名的的“天堂之门 Porta del Paradiso ” , 是基贝尔蒂(Ghiberti)花费27年的杰作,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现在洗礼堂的是个复制品。佛罗伦萨洪水后,原作经修复后被真空保存在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馆。
网上找一张近图
大门上端的墙面上还有三个天使雕塑,表情自然随意。“天堂之门”长年关闭以供游客参观,大门上的浮雕贴有薄金,游客所能看到的浮雕为复制品,原作收藏在圣母百花教堂地下博物馆内。教堂的北门——曼多尔拉门也由基尔贝蒂所设计、雕刻,有28幅图画,多取材于新约圣经,雕刻时间早于东门;而南门——卡诺尼奇门,则由昂得雷阿·皮萨诺设计创作,28幅图画生动地讲述圣约翰的生平,是三座大门中最早雕刻完成的。
圣乔万尼洗礼堂殿内最为有名的是天顶的镶嵌画——《最后的审判》,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是米开朗基罗在经历着精神与信仰的危机时所创作,表达了内心的纠结与苦痛。与圣母百花教堂中的壁画不同,圣乔万尼洗礼堂内的天顶画是用类似马赛克的大理石拼接而成,底色的金黄色使得整个天顶画更显华贵,而镶嵌画的内容则是关于耶稣、圣母、圣约翰等宗教人物的生平故事。洗礼堂内部屋顶装饰着以末日审判、创世纪圣经故事等为主题的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镶嵌画。殿内还有逝于1419年圣约翰二十三世的墓。
佛罗伦萨最著名的一组建筑——花之圣母大教堂(主教堂Basilica)、洗礼堂和钟塔被紧紧包围在Piazza di San Giovanni广场中心,人们要一直走进广场,抬起头来,才能看清主教堂的立面。广场和周围的街道,密密排着各色店铺,人来人往,非常繁华。这组建筑群不像比萨 Pisa 的那样仿佛是专门供人欣赏的陈列品,而是兴高采烈地挤在市民日常生活的漩涡之中。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而建造这主教堂,于1436年建成。该教堂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又名佛罗伦萨主教堂。整个教堂装饰华丽。教堂的右侧有高85米的钟楼用托斯卡那白、绿、粉色花岗石贴面。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 Gotico 建筑风格。
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花之圣母教堂原址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1296年,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仿造罗马万神殿设计的教堂圆顶,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连教皇也惊叹为“神话一般”,一位音乐家专门为它作了一首协奏曲。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涅内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圆顶内部是瓦萨里所绘制的穹顶画《末日审判》,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登上教堂北侧的463级台阶到达圆屋顶,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老城区的街景。
教堂中心正门。
三角形圣龛上面是圣母圣婴雕像,两面一字排开十二门徒像。教堂正门顶部的细节,精细而繁缛。
青铜的大门雕刻精美。
门额上贴金的马赛克彩画,精美雕刻和大理石拼花图案。
门额两侧的圣龛圣像。
大教堂博物馆收藏了圣母百花大教堂及乔托钟楼、圣乔万尼洗礼堂的艺术品。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这些原来陈列在教堂中和室外陈列的艺术品和有重要价值的建筑构件被集中安放在博物馆中,以便更好地保护。
由于教堂、钟楼和洗礼堂的建造前后历经数百年,这些艺术品和建筑构件就成为完整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造型艺术的发展变迁的最好教材。由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旁是博物馆的珍宝: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这是他三幅同题材作品中的第二幅。多纳泰罗的木雕作品《抹大拉》(Magdalene)在二层一间展室的中央陈列。二层还有由罗比亚和多纳泰罗建造的圣歌队席位,是从大教堂中整体搬迁到这里的,无论从建筑还是雕塑的角度来看,都是文艺复兴风格的重要作品。博物馆中还收藏着从13世纪到18世纪使用的祭祀用品、洗礼堂的祭坛、乔托钟楼的绞盘、教堂大圆顶的模型和建造工具等重要文物。
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底部还有精致的浮雕。
原来的钟楼比大教堂建成的早,旧钟楼遭大火烧毁后,佛城人就请了乔托(1266?-1337)来设计新钟楼。1334年,在乔托的主持下新钟楼开始兴建,但才建完钟楼楼基和第一层,乔托就去世了。随后的工程是由另两位建筑师照着乔托留下的设计图纸(现藏于大教堂博物馆中)完成的。
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并不很多,这是因为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未取得统一。除了北部仑巴底地区参与了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进程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心城市,在欧洲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早战胜封建领主并建立城市自治的一个共和国。那里除了市政机关、商场之外,就是豪富们的府邸等建筑物。教堂,一般都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而建造的。
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
教堂侧门上的装饰,三种颜色的大理石拼花费工费时。
交通信息
从Santa Maria Novella火车站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 [2]
开放时间
10:00-17:00(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和周日)10:00-15:30(周四)
门票
免费开放,教堂博物馆和穹顶联票18欧(48小时有效,建议合理安排时间)
市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多中世纪建筑艺术。全市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和皮提美术馆举世闻名,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属文化中心,有大学,还有艺术、文学、科学研究院与图书馆等。
琳琅满目的翡冷翠处处是精品,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教堂和古堡无论是在屋檐上还是窗棂上都嵌刻着一个历史故事。
但丁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是其代表作。对于但丁这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恩格斯这样评价他:“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佛罗伦萨是但丁的故乡。据记载,但丁是1265年5月29日出生,他的家位于佛罗伦萨古城中心的圣玛格丽塔路1号一条小街上,楼高三层,临街有一处空地。,是设有中世纪塔楼的房屋,1911年辟为博物馆。这栋房子在近代已经整修过,外观始终很不起眼,但是门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牌子注明 Casa di Dante(但丁故居)。但丁故居外观非常普通,墙面上有一尊不大的但丁头像浮雕。故居的第一层布置成了但丁幼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第二层收藏了他流亡时的材料;第三层则展示了他去世后获得的荣耀,特别展出了他的各种译本,包括《神曲》的多种中文译本。
在故居的展室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藏品是由羊皮纸装订的《新生》、《飨宴》、《王政论》、《神曲》等诗作的手稿。这些泛黄的册子都密封在玻璃柜中,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卷边。
诗人在附近的切尔基的圣玛格丽塔教堂初次与贝阿特丽切相遇。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都是。而正是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个统治者去世,之后佛罗伦萨又陷于奥地利的统治。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佛罗伦萨曾在1865-1870年作过5年意大利首都,直到1871年迁往罗马。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因为周围的精美建筑而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最初是在被拆除的乌贝蒂、佛拉伯斯基及其他皇帝派家族的房地基上建起来的。市政广场(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宫前的“L”形广场,得名于旧宫(领主宫)。是佛罗伦萨共和国起源与历史的焦点,至今仍享有该市政治中心的名声。这里是佛罗伦萨人以及众多游客的聚会地点。令人印象深刻的14世纪建筑旧宫及其锯齿形塔楼仍然统治着广场。广场上还有佣兵凉廊、乌菲兹美术馆、商人法庭(1359) (今农业局)和乌古其奥尼宫(16世纪,正立面可能出自拉斐尔的手笔)。位于旧宫前面的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忠利保险(1871年)。
在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广场,有一座建于公元1299—1314年的碉堡式塔楼建筑,高高的钟楼,成为佛罗伦萨的重要地标之一,这就是著名的佛罗伦萨老皇宫即旧宫,公元1540年,由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共同设计扩建,瓦萨利最后完成,由于是三位顶级艺术家的合作使旧宫的艺术价值攀高不少。它有着众多的头衔——领主宫、维奇奥宫(韦基奥宫或维琪奥王宫),这里曾经是美第奇家族的住所,因美第奇公爵府迁往碧提宫后,此处就称为“旧宫”,如今这里是佛罗伦萨市的市政厅。佛罗伦萨的市徽高悬在大门之上。大门两侧塑是大型雕像,右侧是大力神海格力斯,左侧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复制品,原作收藏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大卫是《圣经》中的以色列王,是正义的化身,米开朗基罗心目中他是有健壮体魄,坚毅勇敢的英雄,他手里拿着石带,英姿勃勃正准备投入新的战斗。至今,许多国际性会议和欧盟的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市政厅在发挥政府功能的同时也对公众开放,因此,旧宫还被称为佛罗伦萨皇家博物馆。
领主广场上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雕像,维奇奥宫前的雕像在旧宫的入口,是大卫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的原作保存在艺术学院画廊。 还有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詹波隆那 (1594年) 海神喷泉、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1575年)“狮子”、多那太罗 “友第德与何乐弗尼”、多那太罗 “海格力斯和凯克斯”、邦迪奈利 (1533)“强掳萨宾妇女”,詹波隆那 “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级”,本韦努托·切利尼(1554)的作品等等。
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是詹波隆那的雕塑作品,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这座雕像是由斐迪南一世·德·梅第奇为纪念他的父亲“老美第奇”,15年前去世的第一任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而建。1587年,他将这项任务委托给当时活跃在佛罗伦萨最重要的雕塑家詹波隆那。这将是佛罗伦萨第一尊大型骑马雕像。詹波隆那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解决大尺寸的铸造工作。他接近多那太罗在帕多瓦和威尼斯的示范作品,而梅第奇收藏的马头收藏于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
海神喷泉位于市政广场上,由Vecchio Ammannati设计,海马、半人半兽、河神等围绕在巨大的海神周围,晚上在灯光映射下尤其漂亮。正在维修,围栏里就是。网上找了完整的海神喷泉图
一组精美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喷泉中间是高大威猛的海神波塞冬和他的四马战车,周围是一些半人半鬼的青铜雕塑。雕塑的人物马都非常的精细。
这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1563–1565)及其助手,例如詹波隆那的作品,1565年在弗朗切斯科一世·德·梅第奇和奥地利的约翰娜举行婚礼之际下令修建。最初任务指派给了Baccio Bandinelli,他设计了模型,但是在开始雕刻之前就去世了。
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即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雕像群有两个主题,一是立在中央的海神尼普顿(Neptune,希腊神话叫波塞冬Poseidon)大战章鱼;二是喷泉四周的陪伴有丘比特(Cupid)的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Nereidi)和海象。
海神尼普顿(Neptune,希腊神话叫波塞冬Poseidon)大战章鱼。据说中间的海神大战章鱼雕像是在19世纪后加上去的,海神看上去肌肉健壮、勇猛无比。海神尼普顿的面孔很像佛罗伦萨公爵及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 - 科西莫·德·梅第奇,暗喻佛罗伦萨的海上统治权。四周的涅柔斯(Nereus)和多丽斯(Doris)的女儿们涅瑞伊得斯(Nereid)则设计显得丰满、温柔,尽情地嬉戏。岁月在她美丽的脸庞上留下了痕迹。
碉堡式塔楼顶上竖立着94米高的钟塔——阿诺尔福塔,是佛罗伦萨的重要地标之一。墙体上有几十个历任行政官和最高宗教法庭的法官的盾形徽记。几百年的大钟依旧准时。
宫殿在1322年竣工,当时一口大钟被安置在宫殿旁的钟楼,用于召集民众集会和警示起火、洪水或敌人来袭。
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广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这里有雄伟的佛罗伦萨市政厅,老王宫,男人广场、海神波塞冬塑像和喷泉,当然最著名的是全世界最英俊的男人,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理石雕像--大卫,高四米的大卫塑像就矗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厅门前,面对着市政厅广场,当然这是一尊仿制品,真品原来设立在这里,后来曾经被人破坏,修复后迁移到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
在旧宫的入口,是大卫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的原作保存在艺术学院画廊。 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詹波隆那 (1594年) 海神喷泉,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1575年)“狮子”,多那太罗(复制品) “友第德与何乐弗尼”,多那太罗(复制品) “海格力斯和凯克斯”,邦迪奈利 (1533)“强掳萨宾妇女”,詹波隆那 “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级”,本韦努托·切利尼 (1554),在领主广场边的佣兵凉廊这个壮丽的露天博物馆见证了千百年的伟大与权力。在古罗马时期次这里已经是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是剧院、浴室和染坊。后来这里建起了巨大的圣Romolo教堂。1980年代重铺地面时,在广场地下发现了考古宝藏,甚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座广场成形于1268年,当时获胜的教皇党拆毁了皇帝党的房屋。这座广场曾经长期破损凌乱,1385年首次铺设路面。1497年,萨佛纳罗拉及其追随者在这个广场上进行著名的虚荣的篝火,烧毁成堆黄色书籍、赌具等。在海神喷泉前,一块圆形大理石标志标出了1498年5月23日萨佛纳罗拉被绞死并焚烧的确切地点。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家。大卫雕塑是1501年翡冷翠请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当时大师只有26岁,他认为“美”是神界反映到人间,是上帝人类化的表达;至高至上的美应通过自然幻想来表达。大师虽然不相信效仿自然可达到至高无上的美,但他解剖尸体,精心研究人体构造。他的审美观和研究所得的重要成果,完全表达了这座大理石雕像上。大卫雕像是世界上最有名,最为世人欣赏的杰作。米开朗基罗用三年的时间雕塑了大卫像,大卫雕像被誉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文艺复兴运动的经典之作。大卫像是翡冷翠人民力争自由,英勇地维护自由的象征,这个圣经上的英雄以坚决的眼光和必胜的信心,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这座雕像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理想,数百年来,一直被佛罗伦萨人、意大利人乃至全欧洲人引以为豪。
白色大理石雕像,高5.17米,约6吨重。是圣经中的犹太英雄大卫王,每年会吸引约120万人前去参观。一开始,雕像被放置在旧宫前的广场。1873年,为保护雕像,大卫像被转移学院美术馆的画廊内。后来,佛罗伦萨政府也陆续展出二尊复制品,放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及市政厅的大门前。
PS:大卫,据圣经《旧约全书》中所载,是以色列国的一个少年牧童,由于他勇敢杀敌,为国建立了奇功,遂成为以色列国的首领。在基督教教义里,大卫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传说中,大卫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时,在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巨人哥利亚异常凶悍,当以色列人正难以抵挡时,少年大卫用投石器杀死了哥利亚,挽救了民族。大卫左手扶着肩上的投石机,右手下垂握着圆石块,扭头向左前方搜索敌人,表现了大卫即将战斗的紧张情绪和坚强意志。
旧宫正门上方的佛罗伦萨城徽玛佐克即雄狮拥护的百合花。
在大卫的左侧是另一个大门口的雕像,巴齐奥·邦迪奈利1533年完成的雕塑《赫拉克勒斯和凯克斯(Hercules and Cacus)》 ,Hercules 是希腊神话中传说的大力神,由宇宙之神宙斯与民间之女所生。他一出生就受到充满嫉妒之心的宙斯妻子赫拉的仇视,赫拉在他的人生中设计了12个危险的境地,欲陷他于死地。但是他凭借智慧和力量,传奇地战胜了钢筋铁骨的猛狮、九头蛇、发疯的公牛、密林中的大野猪、冥府的三只狗等,不仅化解了赫拉的诅咒,也为民除害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而成为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杀卡库斯(Cacus)。塑造的是一个古希腊的故事。卡库斯是一名强盗,他乘赫拉克勒斯不备,偷了他养的牛,被赫拉克勒斯发现,追上去,砍了他的脑袋。塑像充分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
大卫像后面是市政厅,也曾经是美地奇家族的佛罗伦萨老王宫,这座托斯卡纳大公的王宫在《但丁密码》中有着详尽的描述,走进王宫,进入遍布辉煌湿壁画的五百人大厅,这里曾经是统一的意大利王国议会所在地,有美地奇家族的徽章,老美地奇的塑像,以及家族中出过胡两位教皇的塑像,湿壁画是美地奇家族征服维罗纳、比萨等城邦建立托斯卡纳大公国的主要战争,在《但丁密码》中有详尽描述。这个家族如同二十世纪的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敌国,统治托斯卡纳300年,制药业起家,以银行业为主,并向当时英王、法王、甚至教皇放高利贷获利,影响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由于家族对艺术的酷爱,他们资助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图中右侧大力神像后面就是著名的乌菲兹美术馆。
佣兵凉廊(Loggia dei Lanzi)(也有叫兰琪回廊、琅琪回廊或长廊、敝廊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领主广场的一座建筑,毗邻乌菲兹美术馆。它由面向街道敞开的宽拱组成,宽三个分隔间,深一间。圆拱支撑在科林斯簇柱之上。这些宽拱颇为吸引佛罗伦萨人,以至于米开朗琪罗甚至提议环绕整个领主广场。佣兵凉廊的活泼建筑与旧宫的朴素建筑形成对比,实际上是一座露天雕塑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美术馆。“佣兵凉廊”这个名称可追溯到科西莫一世大公统治时期,当时此处驻扎令人畏惧的德国雇佣军。 乌菲兹在凉廊后部兴建后,凉廊的屋顶由 Bernardo Buontalenti 加以修改,成为一个台阶,美第奇家族的大公们可以在上面观看广场上的典礼。
历代修道院院长和城市行政长官的就职典礼都在这里举行。现在这里常年展出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被称为“露天的美术馆”。
在凉廊的正立面,护墙(parapet)下方是雕有Agnolo Gaddi所作代表四枢德——勇敢(勇德)、节制(节德)、公义(义德)、明智(智德)寓言人物的三叶形装饰:其蓝色的珐琅底色是Leonardo修士的作品,而金色的星星是Lorenzo de' Bicci所绘。半圆拱由佛罗伦萨人Antonio de' Pucci完成。在凉廊的台阶上有两尊佛罗伦萨标志狮子的大理石雕像,在佛罗伦萨人眼中,狮子是威严的象征。它是佛罗伦萨的守护使,守护着佛罗伦萨与人们的自由。右面的一尊源于古罗马时代,而左面的一尊由Flaminio Vacca雕刻于1598年。最初它安放在罗马的美第奇别墅,到1789年迁到这个凉廊。在凉廊的一侧有1750年的拉丁文铭文,纪念1749年佛罗伦萨更换为与罗马一致的历法。佛罗伦萨历法开始于3月25日而不是1月1日。另一篇1893年的铭文记载佛罗伦萨人在米兰(1865年)、威尼斯(1866年)和罗马(1871年)并入意大利王国之时显扬自己。
(前)珀耳修斯和美杜莎是市政广场上最知名的雕塑之一,雕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英雄珀耳修斯砍下美杜莎头颅的故事。
在圆拱下方,最左面是雕塑家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45年创作的珀耳修斯青铜像,表现这位希腊神话英雄右手持剑,左手高举美杜莎被斩的首级。用右腿支撑站立,左腿弯曲,脚下踏着敌人的身体。他那张愤怒而漂亮的面孔微微向下低垂着,表现出他内心取得胜利的喜悦感和战斗结束后沉静的瞬间。雕塑表现出的技巧极其纯熟精湛,人物的姿态真实自然,肌肉轮廓清晰健美,解剖结构准确精细,堪称最精美的青铜塑,殊不知切利尼制作《帕尔修斯》花费了长达10年之久。现在我们最熟悉的著名的时装大师范思哲就是用美杜萨的头像作为他的产品商标。其装饰华丽的底座同样是切利尼的作品,有四尊优雅的青铜小雕像:朱庇特、墨丘利、弥涅耳瓦和达那厄。底座上的浅浮雕,表现“珀耳修斯释放仙女”,原作收藏在巴杰罗美术馆,此处是复制品。雕塑表现出的技巧极其纯熟精湛,人物的姿态真实自然,肌肉轮廓清晰健美,解剖结构准确精细,是样式主义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作。
PS:这个神话故事是传说美杜莎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自恃长得美丽,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来,而被雅典娜一怒之下将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任何直望美杜莎双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像。从来没人可以杀死这个女妖,结果宙斯的儿子聪明的珀尔修斯就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让女妖无法施展妖术,最后就被砍头。据说立这个铜像是为了把女妖映射为反对政府的政敌,将落得如此下场。
(中)《强夺波吕克塞娜》是一件由皮欧·费迪(Pio Fedi)创作于1865年的倾斜的雕塑。波吕克塞娜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女儿。她的爱情故事是很多艺术创作的题材。在特洛伊战争中,她竟然倾慕敌方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最后被希腊人掠去,作为希腊的战利品,她却自愿献身在阿喀琉斯的墓前作为献祭,将生命献给了心爱的人。
《墨涅拉俄斯扶起帕特罗克洛斯的身体》,发现于罗马,最初安放在老桥的南端。在碧提宫还有一尊同一题材的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系模仿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帕加马原作。后来在罗马发现,经过 Ludovico Salvetti的修复。墨涅拉俄斯是斯巴达国王,海伦的丈夫。帕特罗克洛斯是希腊最骁勇善战的英雄阿喀琉斯的最好的朋友。战争期间,阿喀琉斯因为与墨涅拉俄斯的哥哥不和而拒绝出战,于是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的战袍,帮助墨涅拉俄斯出战,最后却死在特洛伊的王子的矛下。听到噩耗后,墨涅拉俄斯冲入敌阵,血战一场,夺回帕特洛克罗斯的遗体。这时,帕特洛克罗斯的盔甲已经被剥去,长矛已经折断,墨涅拉俄斯悲痛地抱住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
在最右面是弗兰德斯画家詹波隆那的风格主义作品《强掳萨宾妇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雕塑。这件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用一块有瑕疵的白色大理石雕刻,那是运送到佛罗伦萨最大的一块大理石。詹波隆那想要创作一部“蛇形图”(figura serpentina),从各个方向都在做向上蛇形螺旋运动的作品。这是欧洲雕塑史上第一次表现超过一个人物,却没有优势角度。它可以从各个方向同样地欣赏。大理石底座也是詹波隆那德作品,为同一主题的青铜浅浮雕。这些大理石和青铜雕塑自1583年就安放在这座凉廊。独特的艺术造型结构了一个曲折悲情的故事:罗马的士兵正在野蛮强抢良家妇女,最下层是可怜无奈的丈夫,中间是强壮剽悍的士兵,上层是惊恐痛苦的女人。三者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艺术整体,突显出力度之间的对抗和构图的精准均衡。
雕像故事是关于狼养大的孩子的后续故事。话说当时建立罗马城国且凶性大发,杀了自己兄弟的罗穆路,到处攻城掠地。那时罗马人口非常稀少,没有女子愿意嫁到这个地方。罗穆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就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的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
掠夺萨宾妇女的情节是一个西方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但是,这件作品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个人物紧紧纠缠在一起呈螺旋状上升姿势,无论从雕塑的那一个角度观察,都令人震撼不已。所有人物的神态都极为逼真,被抢的女人表情惊恐、绝望,罗马人凶悍有力的手紧紧抓住女子,皮下的肌肉和血管高高隆起,手指深深地陷进女子的皮肤。
在《强掳萨宾妇女》雕像的后面,是詹波隆那另一件不太有名的大理石雕塑《赫剌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战斗》(Hercules killing the Centaur)(1599年),1841年安放于此处。半人马,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代表人性中未开化,无法无天和本能的一面。好色的半人马人曾诱拐新娘,奸淫女宾干了不少坏事。大力神最终战胜了半人马人,象征理智、力量战胜本能和动物情欲。雕塑展示着大力神发达的肌肉和标准的骨骼比例,让人体会到那种健硕的雄性的美感。
在凉廊后部是五尊女性大理石雕像,其中三尊可以确定为 Matidia, Marciana 和 Agrippina Minor萨宾和蛮族俘虏 Thusnelda 的雕塑作于古罗马从图拉真到哈德良时期。它们在1541年发现于罗马。这些雕塑于1584年安放在罗马的美第奇别墅,1789年由 Pietro Leopoldo 带到此处。它们在近代都经过重大修
乌古其奥尼宫(Palazzo Uguccioni)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领主广场上仅次于旧宫的宏伟建筑,兴建于1550年。古典建筑类似于伯拉孟特和拉斐尔在罗马的作品。确切的起源不清楚(除了二楼)。事实上,在建造时,这是佛罗伦萨唯一的私人大楼,其正立面的柱式一直引起学者的兴趣。
大门上方是弗朗切斯科一世·德·梅第奇半身像,作为献给大公的标志。
佣兵凉廊毗邻乌菲兹美术馆。“沿着阿尔诺河的堤岸,我夺路狂奔,气喘吁吁……左转上了卡斯特拉尼大街,一直朝北而行,始终隐蔽在乌菲兹美术馆的阴影之下。”这是丹·布朗小说《地狱》的开头,原来乌菲兹美术馆是世界上最长的美术馆。也是意大利最大的美术馆,该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这里收藏了足足有二千五百件以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作品,收藏品包括拉菲尔的“圣母像”、提香的“佛罗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世界著名的雕刻和绘画原作,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文艺复兴博物馆”之称。美术馆的设计师瓦萨利依照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公爵的想法,在设计时将两栋平行的建筑设计成“U”形,三个部分分别称为东翼、西翼和南翼,并且之间用走廊连接,新奇的是,在外面是看不到走廊的,只有走进乌菲兹美术馆,游客才可以看到欣赏到乌菲兹美术馆的“真面目”。乌菲兹美术馆一共有四层建筑,地下室是比较隐蔽。
景点分布:
乌菲兹美术馆(意大利语:Galleria degli Uffizi)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宫内,这座宫殿由美蒂奇家族委托瓦萨里设计建造于1560至1580年间,原本用来做行政与司法办公场所(“乌菲齐”(Uffizi)一词即意大利文“办公厅”的意思),后来美蒂奇家族的末代继承人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 Lodovica)将宫殿捐赠给佛罗伦萨政府作为博物馆使用,馆内部分珍藏便是来自美蒂奇家族的贡献。
乌菲兹宫分为三层,位于顶层的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收藏有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作品,其中雕刻类的作品被陈列在走廊上,绘画则依照年代悬挂在不同的展示室中,其中2-6室是哥德式艺术展、7—14室是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15—29室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30—45室是较近代的作品。众多展室中比较知名且受到观光客喜爱的有,收藏了波提且利作品的10—14室(“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神”最为著名),收藏了达芬奇作品的15室(最著名的为“天使报喜”),展示有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的25室以及展示拉斐尔作品的26室。
走进旧宫大门,里面高尚气派的格局、富丽堂皇的装饰、精美绝伦的藏品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底层有一个开阔的中庭,四周是拱型的优美回廊,墙上的图案,精美的廊柱,这座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吸收了摩尔人的建筑风格,从哥特式建筑阴暗狭窄的空间里解脱出来,显得明快舒适。中庭喷泉中的安琪儿真迹保存在旧宫内,走进旧宫美第奇家族的族徽随处可见,
这栋表面看不起眼的楼房其实堪比世界一流的艺术宫殿。
美第奇家族的金底红球徽章,是由阿伟拉多盾牌发展而来,美第奇家族是一个名叫阿伟拉多的骑士的后裔。据美第奇家族传记载,传闻在当时有一个威胁四邻的巨人,阿伟拉多听说后,就进入穆杰洛,寻找那个巨人,并向他挑战。当他们彼此面对时,那个巨人挥舞着他的狼牙棒向阿伟拉多砸来,阿伟拉多低头躲了过去,狼牙棒的铁球打在他的盾牌上;最后,阿伟拉多设法杀死了巨人。阿伟拉多的壮举,得到查理大帝的赞赏,他颁布,从此以后勇敢的骑士阿伟拉多,可以把他的有凹痕的盾牌当成他个人的勋章。美第奇家族的金底红球徽章,据说就是由阿伟拉多有凹痕的盾牌发展而来的。
美第奇家族最初的生意是钱币兑换,徽章就是用描述钱币的图案符号组成,挂在商店外面作为标识,随着财富和荣耀的增涨,便发展成了后来的章饰。这个盾形徽章有六个球,中间有五个红色的圆球代表了五个儿子,中上方是一个蓝色的圆球代表了女儿,一个受人尊敬的法兰西皇后,这个球上刻有路易十一世赐予的法国鸢尾花形。族徽下方是富饶的食粮、水果和田园风光;四个角是盛开的百合花,整个图面设计典雅、高贵、协调。
但在此之前的美第奇家族统治者也有不同的装饰,乔凡尼时代数量为八个,柯西莫为七个,皮耶罗时期是七个,洛伦佐时期是六个。走在佛罗伦萨街道可以通过观察墙壁上的盾形徽章变化来确定这栋建筑的修建时期。厅中还有家族徽章和其它国家徽章的结合,表明美第奇家族和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的联姻历史。
旧宫最为富丽堂皇,最具代表的是二楼五百人大厅,由意大利雕塑家兼建筑家巴契奥·班迪内利(1493~1560)设计的一间五百人大厅的诏见室。大厅长52米,宽23米,高度相当于内部建筑二层楼高,站在大厅二楼的观景围栏旁俯视,整个大厅显得格外高大气派。大厅保留着16世纪的装饰风格,顶部是美轮美奂的雕刻画作,两侧墙壁挂有1 2幅大型巨幅油画,是由建筑家、画家乔尔乔.瓦萨里及其助手绘制,四周立有很多塑像。这幅挂在大厅墙上的当年的画卷记录了这里曾经的盛况。
(1494年,狂僧萨沃纳罗拉带领信徒驱逐了美第奇家族,主持修建了五百人大会议厅,由萨佛纳罗拉委托西蒙・德尔・波拉尤奥洛和弗朗西斯・多梅尼科设计修建,并在此在举行共和国大会,会议由500名成员组成,因此而得名。)
在大厅墙壁上是表现佛罗伦萨战胜对手比萨和锡耶纳的大型壁画,主要包括夺取锡耶纳、征服埃尔科莱港、科西莫一世在基亚纳山谷的马西亚诺胜利、在圣温琴佐塔击败比萨人、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安企图征服里窝那、佛罗伦萨军队攻击比萨等,这些壁画不但美观,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公看了壁画之后,觉得不够丰富,于是又让瓦萨里为大厅四边设计创作了《赫拉克勒斯十二件苦役事迹》的组雕,共12件。
一些著名的未完成作品在此转变过程中损失,包括米开朗基罗的草图《卡辛那之战》和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这个大厅现存的装饰在1555年和1572年之间由乔尔乔•瓦萨里及其助手绘制,他们标志着风格主义的热潮,使这个大厅成为整座宫殿的典范。
五百人大厅穹顶,用三十九幅油画展示美第奇家族祖先的事迹。
天顶中间是科西莫一世画像
除了瓦萨里的壁画,大厅四周放置很多雕塑,位于正前方壁龛下的是美第奇家族第一位教皇利奥十世,是雕塑家巴乔·班迪内利的作品。
班迪内利与瓦萨里都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班迪内利最初受其父亲的影响,学习金银手工艺,后来才偏爱雕塑。曾在雕塑家鲁斯蒂奇的指导下工作了若干年,对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一直是一个门外弟子。成名后,他被聘任为托斯坎尼大公爵美第奇宫廷的御用艺术家。此外,他曾与瓦萨里共同联合创办了佛罗伦萨绘画学院,是这所新兴艺术学院的创建人之一。
瓦萨里绘制的《玛西亚诺之战》,壁画后面,隐藏了达·芬奇的巨幅油画《安吉亚利之役》:
大厅两侧罗列着多幅组雕,右边第二座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名作 “胜利”真迹,这是旧宫的镇馆之宝。《胜利的天才》,讲的是巨人歌利亚屈服在大卫身下。有说这件作品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是理想中的自己,他细腻地刻画出一个体格健美的青年,举拳打向身下囚徒时的犹豫。
其他的雕塑作品主要是文森佐· 德· 罗西在1562-1564年所做的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六项任务。瓦萨里在1562年创立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前身)时,也邀请了雕塑家文森佐· 德· 罗西,可见这位雕塑家在当时也是极负盛名的,不过国内对他的介绍非常少。
《赫拉克勒斯活捉厄律曼托斯野猪》 文森佐· 德· 罗西
《赫拉克勒斯与狄俄墨得斯》 文森佐· 德· 罗西
《赫拉克勒斯降服恶魔卡库斯》 文森佐· 德· 罗西
詹 · 博洛尼亚的雕塑作品《佛罗伦萨战胜比萨》
《赫拉克勒斯战胜半人马涅索斯》 文森佐· 德· 罗西
《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 文森佐· 德· 罗西
《赫拉克勒斯和希波吕忒》 文森佐· 德· 罗西
三层有个13世纪大厅,比二楼500人大厅小很多,但更觉得华贵,穹顶精美绝伦。
三楼右侧公爵夫人的祈祷室,阿尼奥洛 布隆兹诺 Agnolo Bronzino的代表作 1564。布隆兹诺 Agnolo bronzino 创作上以肖像画为主,人物神情多傲慢冷漠,似乎在相互对话,而又静寂一片,我们可以感受到神秘内敛又鲜艳不安的古怪氛围,作为蓬托莫 Il Pontormo的得意弟子, Bronzino的绘画语言不仅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认可,成为官方肖像画师,也是16世纪佛罗伦萨风格派主义表画家。
这是个书柜,觉得像装饰柜,精美至极,玉石镶嵌的图案,颇有立体感。与木质柜体拼接的严丝合缝,细细看来其精细的程度宛如缎面一般的质感。
仰望环视,随处可见许多豪华、名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奢侈的油画、雕塑和装饰
多梅尼哥 给兰达约 Domenico Ghirlandaio 1482—84 的3D立体画,湿壁画。内容是颂扬佛罗伦萨的第一个主教,左右两侧分别是古罗马时期有名的皇帝,将军,政治家,哲学家等。多梅尼哥 给兰达约 il Ghirlandaio 和安德烈 委罗基奥 Andrea Verrocchio , 桑德罗 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是15 世纪后50年佛罗伦萨主要画家,13岁的米开朗基罗在他的画室里学习,也是米开朗基罗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作为佛罗伦萨本土画家他讲究构图和透视,受到欧洲北部尼德兰地区画派的影响,忠于描绘现实存在的场景和人物,所以他的画还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纪录,风格坚实平淡。除了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他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与他两个弟弟一起(也是画家)成立了佛罗伦萨最有实力的绘画作坊,广泛活跃于15世纪后半叶的佛罗伦萨。
接见大厅纯金打造的金碧辉煌的天花板
金色的百合,蓝色的衬底墙面,是法国皇室专用图案,显现美第奇家族的贵气。
在地图室中,你还可以见证到一本 16 世纪的地图集,描绘着从加勒比海到极地地区的世界地图。
中世纪制作的世界地图地球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旋转地球仪:
随处可见的建筑体上精美的雕塑
佛罗伦萨或许不是一座适合欣赏风景的城市,但它的建筑绝对值得你看上一天又一天,而它的历史和故事更加值得你品读一辈子。
相传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神曲》的作者但丁,曾在阿诺河这座老桥上与热恋的情人贝娅特丽相遇,所以,老桥也被称为“爱情桥”。后来许多各国情侣都愿到这座桥上走走,以祈求幸福
意大利橄榄树
你想要过这种生活吗?有时间听歌,有时间写字,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旅行。佛罗伦萨阿诺河畔的风光,一幅悠闲惬意岁月静好的生活景象。
河流穿城而过,给城市平添一种柔美的气质。河流中有游泳的人,更多的是划船的,竞技类划桨等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
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翡冷翠的一夜》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于1925年在佛罗伦萨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那些中世纪的古老小城,恬静悠闲,沿着梯田散步、看看橄榄长出,这就是托斯卡纳的生活。
比萨(Pis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城市,比萨省首府,临阿诺河,曾是利古里亚海岸港口,现已离海10公里,东距佛罗伦萨68公里。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使比萨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比萨拥有著名景点比萨斜塔、比萨大教堂、奇迹广场、骑士广场及比萨洗礼堂,使得比萨名声远扬。
比萨位于佛罗伦萨的西边,历史上是一个滨海城市,也曾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它的海上贸易可以与北部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共和国相匹敌,是意大利各城市中最早独立的城邦国家。但是由于它所属的阿尔诺河三角洲不断地扩展,比萨离海越来越远。同时在与佛罗伦斯的对抗中不断削弱,地位急剧下降,1406年被并入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比萨的科学和艺术得到了发展,重建了比萨大学,而出生于比萨的伽利略不仅在比萨大教堂的钟楼上进行了他有名的实验,也在比萨大学读书,之后也在比萨大学任教。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 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1987年4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提名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为世界遗产,认为其满足以下四个获选条件: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
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奇迹广场(Piazza dei Miracoli),又名主教座堂广场,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比萨市中心一片围墙包围的区域,部分为草地。有着比萨斜塔等诸多知名建筑。
奇迹广场得名于意大利作家邓南遮的小说“Forse che si forse che no”(1910年)中的描写:L’Ardea roteò nel cielo di Cristo, sul prato dei Miracoli.(“苍鹭旋转了基督的天空,旋转了奇迹的草地。”)
城墙、墓园、洗礼堂、大教堂、钟楼。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广场周围还保留着古代的城墙和城门。
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比萨洗礼堂又称为圣若望洗礼堂,和佛罗伦萨百花圣母大教堂的那个洗礼堂是相同的名字。虽然比萨洗礼堂的名气比不上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但它却是意大利境内最大的一座洗礼堂。是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风格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丽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隐喻耶稣救赎的民众。洗礼堂里面是大大的浴池一样,供给人们沐浴洗礼用!
该洗礼堂服务过的婴儿长大后最知名最有成就的恐怕是科学巨匠伽利略吧。
洗礼堂的精美雕塑
大教堂北侧是墓园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宗教文化遗产,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在比萨广场上有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和墓地。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其实,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比萨大教堂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8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已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
比萨教堂博物馆是一座很悠久历史的场馆,没有一座博物馆能像教堂博物馆一样拥有如此绝佳的地理位置,从这里可以一览奇迹广场的全景和建筑杰作。教堂博物馆收藏了一系列曾经陈列在教堂、洗礼堂中的艺术品,大多都来自12世纪到17世纪。其中的珍品包括乔万尼·皮萨诺曾经为教堂的祭坛所创作的象牙雕刻圣母和圣婴等。
983年的英国电影《超人III》中塑造了一个邪恶的超人形象,在世界各地“做坏事”,其中就包括把比萨斜塔扶正,电影结局是超人又将塔楼恢复到原来的倾斜角度。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现在比萨斜塔的倾斜度已有4.5米,任由斜塔这么奔向地面,坍塌是早晚的事。意大利为了保护斜塔,当然也是保护当地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始给斜塔上钢缆支架,再加上抽走地下水,巩固地基,斜塔看上去不那么斜了。
比萨斜塔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已出现倾斜,原本是一个建筑败笔,却因祸得福成为世界建筑奇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因而它也是比萨市的经济支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斜塔倾斜角度的逐渐加大,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濒于倒塌。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关闭对游人的开放,1992年成立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
斜塔的拯救,历经的很多的方案,但都未见效。最终拯救比萨斜塔的,是一项看似简单的新技术 ——地基应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该方法于1962 年,由意大利工程师Terracina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当时称为“掏土法”,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直到该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比萨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意大利很注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一切文物古迹都是一个国家不可再生的财富。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各种摆拍
广场上的天使雕像,下有洗礼池。
旅游贴士
交通:从佛罗伦萨坐火车或汽车大约1个小时就可抵达比萨。
住宿:由于比萨古城的旅游景点比较集中,半天就可以逛完,所以建议到佛罗伦萨住宿较为理想。
特别提醒:比萨斜塔每天限人限时开放,通常是每次限定20人,游览时间为30分钟,票价是13欧元/人。
比萨大学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大学,而许多驴友却不知道它。伽利略就是这个大学毕业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近代的物理学家费米、卢比亚,他们都是比萨大学的毕业生。比萨大学,还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总统等名人。
说到比萨这座小城,有人会认为比萨不仅有斜塔和伽利略,还有一种在大街随处可见的来自意大利的美食——披萨饼。
其实比萨饼和比萨这座城市毫不相干。二者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的拼写不一样,比萨饼拼作Pizza,城市名拼作Pisa。中文翻译中异名同译产生了误导。在意大利,那波利(Napoli,又名那不勒斯)才被公众视为比萨饼的原产地和故乡。
雾锁米兰城——虽然这次的行程没有进我最喜欢的米兰城游玩,但在城郊住了一晚,清晨途经米兰都是这般景色,路边的田野、树林都笼罩着一层轻纱, 城市在薄雾里若隐若现,一切都像是在童话里,漂亮极了。
米兰里帕蒙蒂住宿酒店(Ripamonti Residence & Hotel Milano)。米兰最大的酒店。坐落于米兰郊区皮耶韦埃马努埃莱,四星级,酒店位于米兰(Milan)安静的Parco Sud公园内,提供舒适的客房和自助式公寓,以及往返于市中心和Abbiategrasso Metro Station地铁站的免费班车服务。酒店距离S13线上的Pieve Emanuele Station车站有1.4公里,距离米兰(Milan)市中心有10分钟火车车程。离米兰大教堂约12.9公里。酒店性价比还是挺高的,交通及环境也都很不错。
清晨的米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米兰 ,古罗马时期被称为米迪欧兰尼恩(Mediolanium),意大利第二大城 市。米兰省的省会和伦巴第大区的首府,位于伦巴第平原上。
米兰是欧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点,历史相当悠久,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歌剧、足球、旅游、闻名于世。
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会区之一,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和欧洲四大经济中心(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 ,意大利米兰)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世界艺术之都。
清晨的阳光从树叶的空隙中洒下,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每一个清晨,伴着阳光上路,清新的空气纯净着灵魂,满天的云霞变幻着色彩。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今天会更美好。
四周升起一片轻柔的雾霭,地面被涂抹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白皑皑的雾色把一切渲得朦胧而迷幻。
浪漫的情怀,优雅的国度,再见意大利,曾经忧郁的蓝色
意大利的诸多历史古迹,同样是这个国度迷人风光中最璀璨的部分。意大利的生活风情是明快而自由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艺术遗产则注定了意大利人浪漫富有创造的情怀。他们愿把生活中的点滴都真实、直白地融入到艺术中去,他们的美学继承了来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相互交织而生的柔和与唯美,大胆热烈奔放的色彩则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部唯美得令人窒息的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其取景地就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它几乎是所有人梦中的田园仙境,四季风景如画。
人生似水年华里,愿有岁月可回忆。告别意大利,下一站瑞士。旅途中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从一望无际的田野到整齐划一的葡萄园,从烟波浩渺的湖泊到层林尽染的群山,从翠绿到金黄到白雪皑皑,留在心中的全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