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戒台寺8点半开门,先去看看老山门。停车场介绍千佛阁的浮雕。千佛阁是戒台寺代表性建筑,1965年拆除。记得八、九十年代来戒台寺只是看到遗址和文字介绍。文字介绍说因为正值60年代时期,落架木料遗失殆尽。不由心中大憾,此生再无缘一睹风采。幸好借2008奥运契机重新复建。
离戒台寺500米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精美汉白玉石牌坊,它也是戒台寺的外大门,又称老山门。
老山门包围在一片工地中,只见一工人手执大扫帚,刷、刷、刷在大门口扫地,隔着铁丝网向前打探。“扫地僧”一口浓重山西话,经他指点钻过铁丝网一处缺口,进入工地中。
这次出行净遇上好人啦。中午穿越芦潭古道去苛罗陀,走至山脚下又遇一个“庞大”的工地,如果绕行要多走许多路。3名操中原口音的建筑工人指点,现在领导中午不在,赶快从大门出去,出去就是苛罗陀公交站。走类似脚手架通道,从高往低下降了几十米。在工区道路上遇上降尘洒水车,差点洗了个凉水澡。最近刚刚看了几部欧美悬疑大片,顿时有了大片的感觉。
戒台寺山门,又可看做为过街牌坊的金刚雀古石牌坊。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彩绘仿木结构精美汉白玉石牌坊,距戒台寺近一里地,算是戒台寺的外大门。
因为老山门被围挡无法接近,借用一位朋友2012年拍摄的片子。
石牌坊坐西朝东,系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的仿木结构建筑,为两柱单间一层楼;汉白玉仿木结构庑殿顶,有精美的石雕的斗拱,精美的菩萨、金刚造像和龙纹等。其正、反两面的匾额分别为“永镇皇图”和“祗园真境”;落款显示始建和重修年代,分别为明万历年和清光绪年。
两柱内侧的雀替下雕饰力士像两尊。
测体温、刷健康码,进入寺内。疫情期间所有殿堂均不开放。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树龄近千年的辽槐。
戒台寺的丁香也很有名。
大钟亭内原有一口大铁钟,名叫幽瞑钟,供7月30日戒台寺做地藏法会之用。此种声传很远,据说能够传到京城,今幽瞑钟无存,现将戒坛大殿内明景泰铜钟(钟高1.6米,下口直径0.9米)移至大钟亭。
北京有句俗话“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戒台寺的奇松远近驰名,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植于辽代的卧龙松,自在松、抱塔松、活动松、九龙松和龙凤松。
树冠似莲花,故称莲花松。
松针似菊花,故称菊花松。
戒台寺种牡丹有200多年历史,颇具盛名。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律宗寺院,寺内的戒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戒台”之首,另二座分别是福建泉州开元寺和浙江杭州昭庆寺。戒台寺的戒坛不仅因其体量最大而被尊为“天下第一坛”,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戒传历史。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潭柘寺戒坛寺》所述的戒坛寺就是戒台寺。
历史上戒台寺经常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因而逐渐形成京西重要的民俗活动。据《宛署杂记》载:“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赶秋坡、观佛蛇。”明代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京西佛诞庆典的大型民俗活动共有五项,在门头沟境内的三项中有两项在戒台寺,分别是四月初八至十五的“赶秋坡”,四月十二的“耍戒坛”。
戒台院东北方有塔院,内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当时的戒台寺住持知幻和尚重建的辽代法均和尚(即普贤大师)的墓塔,该塔初建于辽大康元年(1075),但年久失修有所损坏。塔为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塔上有塔铭:“大辽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普贤大师之灵塔,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秋日筑坛知幻道孚重建。”
在辽塔的南面还有一座建于同一时期用于埋藏法均和尚袈裟、食钵等物件的“衣钵塔”。
戒台寺随便一棵古树,在一般寺庙都可成为镇寺之宝。
古银杏树
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
华北地区树龄最老的白皮松当属九龙松,它在戒坛院山门的南侧,植于唐武德年间,已有1300多岁,树高18米,树干周长6.8米。仲夏浓荫华盖,树冠九大枝干如九条银龙凌空舞动,故得名“九龙松”。
抱塔松又称抱浮图,在戒坛院山门前的北侧,长达5米的主干像巨龙一样爬过山门前的矮墙,两条枝杈扭转着盘绕在台基下方法均大师墓塔的两侧,恰似巨龙伸出前爪护卫古塔,人们称之为抱塔松。虽然现在仅存右侧的抱塔主枝,但仍有“抱塔龙松”的风姿。
“一松抱浮图,如人引双股”,抱塔松原有两个大枝,犹如人的双臂抱住古塔,实是天下一绝,是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人们对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认识不够。在1981年复修墓塔时,为了施工方便,竟然锯掉了一个抱塔的大枝。现在只剩下“龙松”的单臂抱塔了。
抱塔松旁有经幢三座,一座建于元,两座建于辽。
殿堂都是大门紧闭,从门缝处拍了一张。
一棵古松墙外来。
在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方左右两侧,有两株对称而生的古松,这就是卧龙松和自在松。
卧龙松干长10米多,蜿蜒横生,宛如翔云归来的苍龙,爬过石栏,翘首横卧在石碑之上,碑上有清恭亲王奕訢亲手所书的“卧龙松”三字。
奕訢留住戒台寺期间,最喜欢那棵形态奇特的“卧龙松”,并亲笔题写了“卧龙松”三个大字,镌刻成碑,立在了卧龙松的下面。
狮虎象柏。古柏的树瘤似狮、虎、象相拥而眠,意趣横生。树瘤的右下部形似狮子头,整个树瘤看似一头完整的雄狮。
千佛阁是戒台寺最核心的建筑。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整修。1965年因年久失修,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落架保护。后因未修成。也有一说是因为修天坛缺合适的木料,才拆了千佛阁,拿木料修天坛去了。
千佛阁分上下两层,在每层左右两侧的墙壁上各有5个大佛龛,每个大佛龛内分为28个小佛龛,在小佛龛内又各分三龛,每龛内都供有一尊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全阁共计有小佛像1680尊,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阁。老北京市民有九月九登高的习俗,戒台寺的千佛阁曾是当时登高赏景的最佳去处之一。
1870年的千佛阁。
1923年的千佛阁。
千佛阁外部
千佛阁内部
千佛阁的修复工程2004年开始筹划动工。
在复建工作中,最让戒台寺千佛阁的管理者头痛的是,如果仅凭现存的一个原千佛阁的明代金质彩绘百龙佛龛、3尊小佛像、外观照片和少量的千佛阁建筑资料,想要“原汁原味”地恢复千佛阁,尤其是恢复1680尊佛像的造型和供奉位置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当年曾参与拆千佛阁施工工作的秦葆元老先生介绍,当年拆千佛阁的名义是“落架保护”,为了能“原样恢复”,在拆前他和另外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历时30余天,对每一部件都作了丈量和记录,并留有一本厚厚的存档。但是,如今这本档案也早已不知去向。他说,如果能找到这份资料,千佛阁的整体构架便一目了然了。
千佛阁实际动工复建是2011年,计划竣工2015年。从修复一新的千佛阁看,好似刚刚竣工。
千佛阁前有两座石碑,一座由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撰文,一座由恭亲王奕䜣撰文。奕䜣在戒台寺居住时,曾经出资修缮过千佛阁。
千佛阁前的自在松。
千佛阁前的活动松。此松树呈伞形,枝杈牵连交错,典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清乾隆皇帝游戒台寺时,专为这株活动松题过三首诗记趣,其中有诗句“摇动旁枝老干随”,现皆刻在此树西南侧的一块圆顶石碑上。但现在的这株活动松已不是乾隆皇帝看到的那一棵,而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补栽的。
大雄宝殿前的凤尾松。
大雄宝殿面宽5间,绿色琉璃瓦覆顶,坐落在月台之上。门额上悬清乾隆帝御笔“莲界香林”匾额,(此殿原来还有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 匾额,今已经无存。)
1997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戒台寺还发现了树龄达200年以上的20棵古丁香,两株年龄达150年的锦带,以及19株古牡丹和17株古太平花。
锦带花
从清乾隆年间起,北京的一些民间组织,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善米会、五显财神会等在寺内空地上建起了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这座千年梵刹出现了一些民间信仰的神殿。清代中期以后戒台寺趋于衰落。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观音殿
千佛阁
墙上柏
山顶建有一个游乐场,供游客休憩。荡荡秋千。
当年戒台寺泉水充沛,因香客众多,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凿有72口井,现仅存两口。
来戒台寺就要看戒台。戒台仍在维修中。
戒台院中心是戒坛大殿,也称作选佛场,是明正统六年(1441)在辽代戒坛旧址上重建的,保持着明代建筑形式和风格。
乾隆五十三年,7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四次游览戒台寺,为戒坛大殿题写的匾额是"树精进幢",楹联是"洒遍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閟山林"。
袁世凯曾来到戒台寺烧香。"选佛场"匾额草书金字为袁世凯手书。
传戒大师遗行碑记录传戒大师生平,立于金天德四年,所以又称金碑。金碑正面有龙头痕迹,背面呈龙痕迹,令人称奇。
龙凤松在天王殿院内,是两棵古松的合称,在甬道两侧南北分立。
龙松
凤松
戒台寺还因一位来自朝廷的大人物长居于此,而为俗世所熟知。
这个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
晚清时,曾任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在戒台寺居住长达十年之久。
咸丰十一年(1868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奕䜣帮助慈禧实现垂帘听政后,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地位仅在慈禧太后一人之下。奕䜣成为慈禧的心腹大患。光绪十年(1884年)春,慈禧借清军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利之名,借机撤销奕䜣的一切职务。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奕訢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交章弹劾。适值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訢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
失去权力的奕䜣深知慈禧的狡诈,几经大荣大辱,官场的沉浮使奕䜣意志消沉,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只求与世无争。他将恭王府府邸标志王府地位的青红色堂帘子全部撤下,换成蓝色,以示恭王府与平常百姓家一样,以求进入平民的寡淡生活,并以养病为由离开政治漩涡,躲在西山戒台寺不问政事隐居长达十年。
奕訢的最后几年,是在朗润园度过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殁,享年67岁。奕䜣病危时,慈禧和光绪帝两次去恭王府探视,身后追谥号“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奕䜣病危时,慈禧和光绪帝两次去恭王府探视,享尽身后哀荣。
奕訢与戒坛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奕訢与戒坛寺的关系,其次子载滢才能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时,避祸戒坛;其孙溥儒也才能于清室覆亡后得以在戒坛潜心读书作画,成就其画坛“南张北溥”之誉。现在戒坛寺内尚保存有奕訢手书的匾额、碑刻和为起居方便从恭王府带去的家具。
牡丹院,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清恭亲王奕訢曾在这里隐居10年。此后京剧名家梅兰芳、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等,均在此院小住过。
从戒台寺出来,去距戒台寺200米的戒台寺郊野公园。
“戒台寺郊野公园”位于永定镇苛罗坨、秋坡和石佛三村交界处。规划建设总面积856.27亩。
“戒台寺禅文化”为主题的戒台寺郊野公园,不仅在步道和主干路两侧建设了晨钟暮鼓、晒经台、八正道等中型景观,还设置了禅香洗礼、挽溪回廊、修行木桩、禅茶小苑、森林氧吧、儿童乐园等十三个大型景观节点。
戒台寺史记墙
“悟”道广场。由两个人形组成“悟”字。
公园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植被破坏的同时,新建绿道11.3公里,步道两旁的花草树木也已经是郁郁葱葱。
照片右上角白色桥梁是新首钢大桥。
“芦潭古道”,顾名思义,那就是以前从芦沟桥到潭拓寺进香的古道。芦潭古道是古时从卢沟桥到潭柘寺的主要道路。
在公园游览图上,“芦潭古道”称为“禅香古道”,在郊野公园中纵贯南北。
芦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翻过了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烨在去潭柘寺时,走的就是这条芦潭古道。
这条古道是就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原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从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
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芦潭古道是其中的一段。
出了古道石门再往前走,就是108国道了。
两个人形组成“悟”字,在山下一个土质广场,又见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