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闲的无聊了,刚从峨眉山回来,嗖地一下,又来阆中啦。
都知道,成都号称天下第一“耍都”。
俗话说,蜀道人文重,三国故事多。
周边,可以耍的地方太多了,这次就找几个地方跟团游,慢慢地逛一下三国故地。
第一天
早上7点成都——阆中,参观张飞牛肉厂。
中午,到南津关渡口吃饭,晚上住南津关客栈。
午后稍事休息,去鳌山看鳌山圣景——中天楼——汉恒侯祠——华光楼——贡院——小吃一条街——夜游阆中嘉陵江——入睡南津关。
第二天
早上6点半——剑门关北门——缆车上行——鸟道——石笋峰——一线天——南门关楼——黄忠豆腐宴——成都。
老规矩,先上几幅图。
阆中古城,弥漫着浓浓的醋意,酸酸的,象是掉进了醋缸里。
其实更酸的是,蜀将张飞之死,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东吴吕蒙所杀,刘备和张飞决意为关羽报仇血恨。
公元221年,张飞因为悲痛之极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马上出征东吴,所以就令帐下的两员大将范疆和张达,务必在三日之内,为其所属的三军全部换上白旗白甲,张飞要为关羽挂孝伐吴。
范疆和张达深知,三日之内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向张飞禀告了实情之后,不但无果,反被脾气暴躁的张飞鞭打了一顿。
范疆和张达商议之后,想着横竖都是死,便对张飞起了杀机,
就在当晚,范疆和张达把睁眼熟睡的张飞结果了,两人带着张飞的头颅趁着夜色投东吴而去。
可是走到云阳地界,却听说东吴己泒使臣到蜀中求和,二人大惊,便将张飞头颅抛入江中,以灭痕迹。
却不料一个老渔翁将头打捞出来,葬在凤凰山上
于是,张飞就有了身在阆中,头在云阳的悲惨结局。
千百年来,似乎张飞都立于嘉陵江上,大声呼唤他的头颅:
“我在阆中等你!”
他在等,他在召唤,他的头……
最著名的张飞牛肉,是阆中最牛的特产。
张飞牛肉,表面为棕红色,切开后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已有二百年历史。
民国时期在成都“劝业会”上曾被评为“上等食品”,自此声誉更佳。
曾在40年代,获得成都工业协会优质产品银奖,名扬川内外。
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 ,恰好和猛将张飞的形象相似,故称“张飞牛肉”。
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我们在进入古城之前,便慕名先来了张飞牛肉厂。
著名的“张飞牛肉”,
是我们嗅着鼻子,
寻味寻来的。
一番参观品尝,大家都当过了尝委,便纷纷拿货。
确实好吃,如果不带一点回去,你敢说你吃过正宗的“张飞牛肉”?
南津关
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阆中古城南边。
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山麓,面对滔滔嘉陵江水。
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
中午时份,我们抵达南津关渡口,吃午饭,晚上要住在这里。
凭栏凝望,江水如带,碧空似洗。
江风吹动一江水波,犹如万般碎玉,被阳光凝聚。
江边古城一字排开,依稀看见鳞鳞青瓦泛着光亮。
而稍远处的镇水神兽犀牛,竟然已是一处小黑点,只有它身后的城门楼对着它望月的雄姿,让人感悟远古的岁月。
午餐
导游分配桌次。九人一桌。
一个成都老头,两对北京老夫妻,三个小美女,再加上我,成了临时饭友。
这个成都老头,晚上和我住一个房间。
我沒有问他名字,就叫他“这个老几”吧。
这是三个小美女。我们在一起用餐的时候,听不到她们说话,似乎很腼腆。
一顿饭下来,大家二熟二熟的,已经不是陌生人了。
不过这个老几不好打整,他对所有上桌的菜都吐槽,难道他是大厨?
我们都是以宽容的态度,微微一笑。
吃饭的时候,导游来收了一笔钱。看鳌山圣景,夜游嘉陵江以及剑门关索道的费用。一共140元。
队伍中,有十二个人是来自一个社区的,他们拒绝了。
他们是出来坐车车的吗?
客栈廊道几根龙抱柱,顶檐翘角斗拱。
饭后小咪一会儿。透过房内的雕花窗看出去,一抹小青瓦栉次鄰比,在远处绿茵的映衬下,很有些古色传香的韵味。
房间不大,有点儿小热,我开了空调,定在22度。老几遭不住了,又调到26度,才拥着被子睡觉了。
夜游回来后,我修图到下半夜才敢去睡,象老几这么神经的人,我怕我的轰炸机会误伤了他。
午饭后去鳌山圣景。
下车一股热浪,差点让老几却步,我激了他几句,他便悻悻地跟着我了。
上山,太阳好辣。
这个月的阆中,已经很热了。嘉陵江炙热的水蒸汽弥漫在空气中,露出来的皮肤,感觉有针在扎。
进入鳌山,一幅烟雨朦胧的画卷徐徐展开,感觉在仙境。
薄纱轻罩,人影憧憧,流水潺潺,走过一泓泓刻意营造的阆苑仙景,但见飞檐翘角之中,鹊桥飞架,水风竹凉,宫帏幔舞……
女人们撑起小遮阳伞,瑶池显得活色生香。
瑶池:
巜山海经》有讲,西王母虽居昆仑但亦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每到一山,必避池沐浴。
除昆仑山顶瑶池之外,我国共有四处瑶池,三处在青海,一处在四川。
最大的瑶池是——青海湖,
最古老的瑶池——褡链湖,
最美丽神妙的瑶池——孟达天池,
最小巧灵秀的——鳌山圣境;
原有小巧天然湖泊,虽位于山顶而百年不枯,水质清澈透亮,常有人到此取水饮用治病祛晦,甚是灵验。
景区修建时,在原有湖泊上加以改造,成为摄影者爱好者的天堂。
山上建有奎星楼,特称鳌山。
景区东邻黄花山阋中红军纪念馆,西邻锦屏山及南津关古镇,北面嘉陵江和阆中古城,南面阆中新城一部。
景区山脚下有间中一号桥,横跨嘉陵江,连接阆中古城和新城,是进出阋中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观景台:
又名登仙台,位于鳌山之北,嘉陵江之上。
登斯观景台,古城伸手可及;是俯瞰阆中古城全貌、观天下第一风水的最佳目的地。
“不登鳌山,未游阆苑” 是登鳌山观景台最真实的写照。
都在拍照三
我也在拍照,小美女随时都会撞入我的镜头。感觉她喜欢留在我的图片中,这我看得出来。
每次我举起手机,她都会在我旁边走过,仿佛是不经意间似的,
特别是在鸟道的绝壁上,我拍风光的时候,扫到悬崖,她正和闺蜜一起看风景,见我照过来,立马做出了“耶✌️”的凹造型,好像大家很熟的样子。
在鸟道上攀爬,路窄,临渊,心惊肉跳的感觉,我为她们拍了段视频,发给她了,她说好喜欢。
后来我告诉她,我会把她放在我的游记中,有正面照的那种图,她居然答应了。
第二天午后,散团前,在剑门关下吃散伙饭的时候,她站起来,举起啤酒杯一饮而尽的样子,好豪爽,让人很是感慨,……
从此肖郎是路人。
老夫的少女心啊……
鳌山圣境,是仙道文化。
与古城隔江相望,为阆中山、水、城龙虎交会及阴阳合和之地;
鳌山灵脉所钟,含英咀华,是观阆中风水四象和古城全貌的绝佳去处。
西汉落下闳、唐朝袁天罡、李淳风等历代星象法家,都曾居此占星望气。
山上供奉着“大成夫子魁星帝君”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即魁星、关公文武二仙,故鳌山又名“二灵山”。
每年,赴鳌山求魁星开智增慧,拜关帝赐福增财的信众 ,络绎不绝。
奎星楼:
又名翰天宫,为供奉魁星上仙的殿宇,始建年代不详。
奎星,源于北斗七星斗勺四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糸于斗”,为天之精魂,万物元神所藏之所,自古有“鳌山之巅拜魁星”之说。
嘉庆十三年(1808)迁往城中,修建了中天楼,后几经修复均被损毁,1988年再建四层琉璃塔楼,高36米。为阆中城南环山最雄伟壮丽的人文景观,
登斯楼云山四合、江城如画、宛若仙山琼阁、玉宇洞天。
鳌山与旁侧黄花山同山异峁,由于护卫阆中文运的风水缘故,山上建有奎星楼,特称鳌山。
民间相传,关公一生忠义,上对天、下对地,中对君主百姓,受万人敬仰。
然面唯一愧对的,是三第张飞。
张飞时任阆中太守,听闻关羽被杀而思愤交加,为报仇而造下杀生大祸,以致身首分家!
泉下关公,听说三第为他报仇,而被两手下杀死,十分的懊恼。
自觉愧对三第,便魂到阆中,找三弟,站在鳌山顶,向苍天责问:“苍天薄我,示公道呼?还吾与三弟头来!”
他悲愤时,向天讨公道。
山圆小庙一老者现身,见是关羽,于是说:“关将军一生忠义正气,让人敬佩,今向天地要公道,索要您与三第的头,那被您与三将军所杀的将士,何止千万,他们又向谁要公道、向谁要头去呢……?“
关羽一听,手中大刀瞬间落地。
随着众人,我和老几也一层层地,缓步上了奎星楼。
站在楼顶的廊檐下极目眺望,鳌山脚下,嘉陵江象条碧绿的玉带环绕着古城,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烟雾缭绕中,依稀可见华光楼矗立在古城青砖黛瓦之上,尤其巍峩。
老几那么瘦,区区几步台阶,已经累得不行了,依在美人靠上,喘喘喘……
我们都一阵拍拍拍!
北京老夫妻,忙前忙后的跑,要选一个背景留影,我为他二人拍了夫妻合影。他们太客气了,竟然连声道谢,弄得我还不好意思了。
玉宇琼楼,天上仙境一般的存在。
隐约中,一阵悦耳的琴声悠悠传来,亭阁之内,幔帐垂坠,一个汉服妙龄女子,低眉颔首,纤指轻弄,声若流莺,婉转低吟浅唱,一曲高山流水,浸蚀心脾……
美景,美不胜收。
蓝天白云,江水似练,也只是鳌山的背景而己。
老几不堪醋热,早己不见了踪影,好吧,你在山下等着我。
回到山下,我才发现,那十二闲人没有上鳌山,而是在景区的休息厅内,喝水聊天,居然免了劳顿之苦……
不是游山玩水,是来坐车车的?
古城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
阆中山环水绕,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以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
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层层展开,布若棋局。
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
古城中大量的民居院落上千座,主要为明清建筑。
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
院落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
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以藏风聚气。
我们先来中天楼
中天楼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三层明清建筑风格的木质高楼。
楼高25米,在一大片古城区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建造精美。
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的,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因此也将之称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底楼的天花顶上,饰着太极八卦图,屋檐四周飞燕衔泥筑巢,站在楼下,头上飞燕啾啾鸣唱,飞来飞去的,好忙呢。
就是得小心点,谨防一跎鸟屎砸到你头上。
上楼去吧。
五六十度左右倾斜的楼梯,还是有点难度。窄小到只能一个人通行。被摸得油光锃亮的术护栏,被踩出浅浅窝子的脚踏板,威严的人像,壁上的匾额楹联,雕花落地木门窗,透过花样不同的窗格子看出去的风景,仿佛穿越了一回……
眼睛不够用了。
出了中天楼,当然是去华光楼咯!
这是阆中市古城区的另一座古楼建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横跨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占地8亩,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始建于唐,清道光年间毁于火灾,同治年间重建。
华光楼在阆中现存楼阁中,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
因此被称作“阆苑第一楼”。
穿过一楼的平台,上一个台阶,就开始爬楼了。
虽然只是二层楼,这个楼梯就很陡了。几乎八十度垂直上下,老几先我踩上踏板,爬了一半的样子,他退了一步,估计是不敢上了,可是回头看见我顶着,只得苦笑了:
“太陡了,太陡了"
“你站稳哈,你要是掉下来,我只有被你撞飞……” 我赶紧稳住他,生怕他脚打抖,滚下来,连带遭殃的却是我啊。
看到的风景,就是不一样。
从华光楼顶楼上望去,鳌山,锦屏山在阳光下蜿蜒起伏着,一条翠绿的天然屏障下,嘉陵江涌动着翡翠玉石般的波光。
眼帘下,呈现出鳞次栉比的,古典美的屋顶,小青瓦尘封着岁月的痕迹,流逝的时光,总是那么清晰的在屋顶上走过。
斑驳的青石板路上,低矮的屋檐下,土头墙上的小草垂坠下来,铺在堆砌的小门板上,叼着老叶子烟杆的老人,坐在马架子上啄磕睡,一拨一拨的青沟子,在巷子里追来撵去的玩耍……
好久远,好原味,好惬意的生活哦!
古城,逛逛,吃吃,喝喝,看看……
从华光楼下来,在老街上胡乱的走走。
经过一家镖局,老几的眼睛亮了。
我们进去看看,出来后他告诉我,他自小就对收藏充满了好奇心。已经收藏了不少东西。前不久刚出手了一件宝贝。
“当年120元买的,我嫌品相不好就套现了,卖了三万多……”
听他这么一说,我还真对他恬目相看了。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还是要点情怀的。再说吧,收藏这些事,还是要有点无心插柳的运气哈,即使搞不出什么名堂,拮据的时候,还是可以解困的。
我就不行了,年少的时候也有梦,被班主任批死了:
“你就是性格上的患得患失!”
太顶心口了!
遍街都是游人在打卡。
晚上无团餐,夜饭吃自己。所以我和老几一边逛街,一边也想着吃啥子。
导游推荐的川北凉粉夹锅魁,烤猪脚。
导游推荐的地方是恒侯祠旁的小吃一条街。
所以,街上很容易碰到本团的人。
老几看起了一家米线店,我二人魚贯而入落座。
锅里翻滚着原汤,香喷喷的。
我从来没有吃过米线,不知道与面条有什么区别?
老板娘自称是云南人,我们刚坐下,就一人一杯三七花茶水端上来:
“要海椒不?”
老几跑到案扳前,揭开盖子闻了闻,老板娘笑着说道:
“我用的云南海椒,自产的菜油,管你又香又辣……”。
老几冲我点点头,于是我二人都要了红汤的。
“嘿嘿,我觉的你的米线粗了些哦?”
老几依然是忘不了谈闲几句。
这碗米线被老几批得一无是处,我去扫码买单,老几并不阻栏,嘴里说:
“等一下我微信转账给你,龙门阵打伙摆,伙食各吃各,这样最好。”
有点投缘了。
老几没有吃饱,又去了川北凉粉店。
一碗米线已经撑了我了,不敢再吃锅魁夹凉粉了。
老几要了一份,与店家扯闲,店家竟自夸是古城老字号的老大。
上餐了,老几咬了一口,连连摆头,苦笑着对我说:
“凉粉不行……”。
他用一个塑料袋装好,放在桌上。
“不吃了,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
然后我们付款走人。
后来,在南门处犀牛望月处集合,老几竟饿得流清口水,又跑去一里外的小吃街,啃个芝麻干锅魁回来,不住地说锅魁好吃😋。
看来,还是没有饿得好。
汉桓侯祠,上次我来就错过了游览时间,这次遂了愿了。
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
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
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
进入南门城楼,一直走下去约一里多路,就是恒侯祠。
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
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构造精致,别具匠心。
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
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
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
楼左、右两边木牌坊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
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
进入大殿,依次游览。
阆中的三国文化,都是围绕着张飞展开的。
立马铬 ,大殿外廊右边,有张飞亲笔所书的“立马铭”。
据说,此碑是阆中人从嘉陵江打擄起的,是张飞亲笔书写。
这与大家印象中的猛张飞似乎不同。
石碑上的这手好字,既能看出张飞书法的造诣,也能体现岀武将刚毅棱角的性格,可谓粗中有细。
据说,张飞家境殷实,是实实在在的富二代哦!
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
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
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柱一副对联:
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
墓亭
如始建亍蜀汉,清代重建。
亭内石卷拱,拱下立张桓侯墓碑。
墓前塑张飞武身像。
两侧塑有处死张达、范跑的跪像
这座张飞真身墓地,迄今二千多年,未被盗贼光顾,也未被天灾人祸毁过,也是英雄凛然正气不可辜负哦!
我们一行人在讲解员带领下,绕行张飞墓一圈,以示崇敬。
班驳的汉砖砌成的护墙,绕着张飞墓地。
千年的土坯上,是张飞柏茂密的树林,覆盖在一棵仁义之心的上面。
有那么多风雨,有那么多蒼桑,一颗裸色的赤诚,被岁月敬仰!
天于怜见!
下午四点多,我们去了川北道贡院
顺着中天楼的左手转右手,去了贡院。
路上碰见三个小美女,边走边吃,对过时,含笑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了。
贡院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
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
清朝初年,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
做过省会城市的古镇,该有多少风云际会?来这里就对了。
我上次来的时候,正遇见巴蜀笑星沈伐参观贡院。拥在他身后的,是他带来的客人。
闹热啊,一院子的满清官员,都不纳正事,却围着沈伐瞎起哄:
“吔?!狗日的王保长,三嫂子呢?……”。
王保长冲我笑笑,却并不理会这些官员的刮燥。
然后就是和这些官员轮流合影,谁让你是知名人士呢?
进入贡院随便看看,里面游人很少,只有几个人在到处照相。
我是看不懂的,不晓得老几看懂了多少?
出了那道又高又厚又陈旧的门坎,就什么都丢在脑后了。
还给老师咯!
晚上八点,如约在南城门外犀牛望月处集合。
路过南城门楼的时候,两个汉服小姐姐在门楼上拍抖音,只见红衣少女轻盈飘逸地,碎步跑上门楼,转身回眸,长袖善舞,一袭红衣翩翩飘飞,美得让人惊叹!
老几去买了锅魁转来。我们乘大巴去码头准备上船。
等船的时候,有几个女人被水蚊子咬得一身是疱,不想去了,便叫导游退钱,老几去劝,多了句嘴,差点被几个女人抓破脸,唉,和这帮女人干上了,何苦呢?
夜幕降临,嘉陵江上水波潋滟,山形地貌,与塔影相随,一起坠入江中,靓丽了一江春水。
上船之后,导游讲起了阆中的风水文化,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玄关,青雀,搞得我们一头雾水。
我们是来打酱油的,麻烦你别让我们难堪了。
你说的山水风光画卷,美倒是美得撩人心弦,可是老夫天生愚钝,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哪是龙呀哪是虎的……
夜景都是人工合成的。
难怪十二闲人宁愿靠在江边喂蚊子🦟,也不上船去感受。
江边闷,吹的都是热凤,远不如在江中心游览时凉快。
其实,来都来了,何必那么死心眼子呢?
这话藏在心里,默默地叨叨叨着,不敢说出来,因为老几现在都还阴沉着脸,一副憋屈的样子。
晚上入住客栈,老几给手机充电,却只带了线沒带插头头子,他一眼看见店家提供了充电设备,便乐滋滋的插上了。
可是他发现,充不起。
问了店家,说是要扫码才能充。老几老实的扫了码,提示付费。
老几十分不悦地叹息一声:
“太怄了……”。
见状,我把我的插头头子给他,他美美地充了一夜。
吃过早早餐,一车人往剑门关进发。
江湖传言:
剑门归来不看树,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
爬了四个多小时,我们从鸟道开始登山,剑门关的惊,险,奇,雄,让人大开眼界,但也没觉得剑门关的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搞不懂了,川人为什么可以这么自恋?
还归来不看树?
我们从北门游客中心进入,乘坐一号缆车🚡上仙女廊。
从这里开始,惊险的体验上场了。
乖乖,鸟道啊……
从缆车出来开始左转爬山🧗♀️,
左边进去,就是猿猱鸟道了。
最惊险的就要数这猿猱鸟道了。
整个鸟道以险、陡、奇的特色成为景区一大亮点,在绝壁上依山而修建,是剑门蜀道中最险,最恐怖的路段。
猿猱鸟道,全程长440米,地面垂直高度近500米,最窄道路仅有15厘米,而最宽道路才30厘米。
整个猿猱鸟道坡度高,路又窄,恐高的人向下看一眼,估计就会晕掉。
猿猱鸟道呈“之”字型,沿着岩缝盘旋而上,每人需帮上安全绳,以防万一。
我们被挡在猿猱道的进门处,我们都是严禁进入攀爬的人群。
猿猱道,你真的不够意思。
好吧,只有上鸟道了,希望一路有惊喜哟。
指路牌指着的方向,是鸟道。
灌木和杂草乔木遮住了天空,一条二尺来宽的石板小路,穿过密林挂在悬崖绝壁边上,雾岚丝丝飘动,上面一片朦胧,美丽的风光,光影交错中。
鸟道,爱你,不容易!
贴崖一条乱石嶙峋的小路,象是从天上垂下来的,陡峭得让人望而生畏,悬崖峭壁边缘上,几条大姆指粗的铁链,顺着峭壁连接,一尺多宽的地方外,就是万丈深渊。
我用手紧紧地抓住铁链,用脚在乱石嶙峋的怪石上探索,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爬了一截陡坎,我就回头寻找老几,他已经退下去了,看到我,他用手卷成喇叭📣:
“太吓人了,我不去了,我去关楼等你……”。
好吧,我选择鸟道,这都是自找的。
仔细观察了一下,鸟道贴着山崖的石壁,象一根丝线缠绕着,突上突下,或垂直下去,或攀爬高崖,陡峭的地方呈七八十度,上下都十分困难,岩石路虽然不滑,却十分窄,最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
导游说,鸟道长约六百多米,离万丈深渊仅有二十公分的距离……
临渊,探奇,高处,就是风景。
我的前面,是一群巴中的老年人,男男女女的,互相打趣着,浓重的重庆口音,在悬崖峭壁之上廻旋。
我的身后,便是那三个美女。别看她们斯斯文文的,爬起山来,十足的女汉子。
在爬一个陡坡的时候,我先上顶,便回身为她们拍了段视频,看见她们手脚并用,全然没有少女的矜持,也沒有一点惧怕的感觉,还是为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阵阵娇喘,听不见一点声音渣渣。
到了这个天然形成的休闲厅,小美女摆出顶天立地的造型。
用脚蹬着脚下的岩石,用双手举着头上的巨石,一副董承瑞炸碉堡的凛然正气。
我当然为她定格成画,不过却忘了发给她。
好凶险的悬崖鸟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絶壁,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我用手机拍摄这些画面,渐渐地扫描到悬崖边缘上的小美女们,她们也正在拍照,欣赏无限风光,看见我拍到她们,情不自禁地摆出了“✌️”的造型,永远地留在我的图片中了。
站在悬崖绝壁上,看万里山河,
美人依旧笑靥如花儿,
有美人相伴,探幽揽胜…
好醉人的!
这时候,一个七十五岁的太婆,正小心翼翼地走来。
她一手抓住悬崖边上的铁链,一手扶着身边的岩石,步伐稳健,一副笑脸😊,没有一点惊㤥。
我想,这可能,也是今天走在鸟道上,岁数最大的人了吧?
她请我用她的手机,为她录段视频,她看了视频后,喜孜孜地说,一定要放在朋友圈去显摆。
一个会用智能手机的古稀老人,让人敬佩不已。
我又用我的手机给她录了一个视频、用在游记中,却忘了告诉她。
太婆,你不会怪罪我吧?
一个身形婀娜的美女,站在绝壁眺望远方,山陡峭,崖深坠,临渊一幅画卷,千山万壑尽在一览中,有崖下的风飞卷,长发飘飘,衣袂翩翩……
真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远远地看见石笋峰了。
峭壁间一道天然石门,走过石门,一股凉风吹来,好爽!
石笋峰高79米,形似竹笋天柱,拔地冲天而起,
据说其顶原本虬枝缠绕,突然起了不明大火,层层上奏朝廷,皇帝闻言“十省”起火大惊,
一老臣细看奏折方知究竟,但不好直言,便称天火自灭,
随后皇帝也知自己闹了笑话。
至今,当年“天火未烧死”的那棵“九把斧树”还挺立在石笋峰上。
顺着山边的陡坎下行,就到一线天 了。
绝壁前缘的岩石,受重力崩塌残留下来的柱状砾岩 ,与绝壁之间形诫的绝缝隙,间距两尺左右 ,人行其中 仅见天开一线。
确实是太窄了,我从一线天缝隙中通过的时候,还要收缩一下肩臂,稍微眫点的,恐怕只有侧身才能走过的了。
一群当地人,拖儿带女地从上面下来,欢声笑语飘荡。
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婴儿车,在山脚下行走,她们并不上山去,这里的富氧粒子太多了……
我们站在路边上,让行。
终于下到谷底了,一身都轻松下来。
一座雷鸣索桥,赫然出现在眼前。
山谷中流淌着淙淙流水,我们从桥上走过,晃动的桥身在左右摇摆,几乎站立不稳。
桥头上站着二位汉服女子,在热请地邀请客人去进餐。
奇怪的是,几个小时的登山,居然没有饥饿的感觉。
剑门关山高谷深 毎逢山洪奔泻 水声如雷 蔚为壮观 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巜蜀道难丿中所云;
飞湍瀑流争喧虺
砅崖转石门壑雷。
说的就是这座雷鸣索桥。
走过雷呜索桥,关楼在崇山峻岭中露个脸儿,我们左转,去关楼游览。
趁着走路的时候,说说金牛道的故事吧。
说是秦惠王欲平定巴蜀,却奈何无路可入川。
手下谋士献策,知蜀王好色,于是许诺要送给蜀王五头金牛和五位美女。
蜀中于是盛传五头金牛,浑身上下都是黄金身子,连屙的屎都是金疙瘩,而五位美女,比瑶池仙女还艳媚娇柔……
蜀王不禁大喜,日思夜想的食不甘味。
当下,蜀王便派遣五丁开山辟路迎接金牛和美女。返回到梓潼地界时,见一条大蛇钻入石缝中。其中一个大力士掣住蛇尾,怎么也把它抜不出来,于是五人一起来拔,最后却导致山崩地裂,五丁和那五位美女同时被压入山下。
这便是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一句的来历
话说剑门关乃入蜀门户,三国时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关楼在望,我们并不着急,而是慢悠悠地欣赏着。
太阳很锥人,空气也显得干燥,颗子汗流出来,背心湿渌渌一片。
这里是蜀国的门户,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助其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古栈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后来重新建在山峰之上。
而关楼后面的神道,那么多泥雕木塑的神像,都是最近些年的旅游资源,以记录当年的历史轨迹,我们还是匆匆走过。
在金牛道前,可以驻足停留观望……
五丁开山,金牛美女惹眼,就象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巴蜀的大门。
秦惠王,我记住你了!
关楼正面。
关楼背面。
一条神道,在关楼下肃立。
过关往南,游道右边的这尊雕塑叫孔明立关像
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
根据史料记载,剑门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设立,诸葛亮设立了剑门关,架设了飞梁阁道,以后又多次经过剑门关。
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也经过了剑门关。
刘备立关像
孔明立关像南,有尊雕塑是蜀汉先主刘备。
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
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
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姜维神像
姜维神像
在关楼西侧的在关口的峭壁上,矗立着一块巨型人头,当地人称为姜维神像,
又称为武士头像。
神像戴着头盔,在神像的右下方,还蹲着一只灵猴,灵猴面向雄关隘口,石像,
传说是五丁开山时,留下来镇守剑门雄关的神将,也有说是姜维死后的化身。传说石猴是剑门山上的猴王。
姜维守关
三国时期 蜀汉景耀六年[263]九月 汉中失守 大将军姜往自沓中撤兵 以3万之师,拒魏将钟会13万大军 魏将邓艾偷渡阴平 后主刘禅投降 守关将士怒而抜刀劈石 姜维设计诈降钟会
剑门关过关酒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
蜀将姜维,深受蜀相诸葛亮的器重鎮守剑门关 。
姜维由剑门十次伐魏 每次出关必将召集众将士 举酒豪饮 以祈神灵护佑 。
将士们出关之时 豪饮碗中酒 把酒碗举过头顶 狠狠地摔在地上 并高呼岁岁平安 以示出关之战平平安安 凯旋归来。
石笋峰
在剑门关绝壁中部,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当地人根据其自然长成的形状称其为竹笋峰,又名石笋峰。
竹笋峰高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
玻璃观景平台
在景区的最高点,剑门关景区大剑山主峰上,舍身崖旁。
平台距崖底高约150m。
它长度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悬空玻璃观景廊桥。
平台与古树,古木石雕等相呼应,游客行走其上,可高空俯瞰体验剑门关景区的雄、奇、险、秀。
可惜我没去,我们中的好多人,都没去😯,
算起来,都是时间惹的祸。
不够啊!
“剑门关豆腐”简称“剑门豆腐”,
与天才第一雄关“剑门关”齐名。
是剑阁古城有名的特产,
到剑门关一游的朋友,
无不对剑门豆腐赞不绝口。
我从鸟道下来,从关楼穿过,一条丈多宽的马路顺着脚通往市镇。
市镇两旁的商铺摆起了街市,出售剑门关最有名的豆腐干。
小美女们都是香香嘴,虽然在阆中己经买了不少,也经不住商家的诱惑,吃了人家那么多,尝委也当了,不买点什么,说不过去吧?
走到黄忠豆腐宴门店,里面已经不少人了,本团的十二闲人,正围坐在一张大园桌前开茶话会,你一言我一语的,很是闹热。
老几一个人闷坐在一边,面前摆着一瓶矿泉水,两根香蕉,不过却没有享用。
老几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又迫不及待地问鸟道的事情,我都一一告诉了他。
趁这机会,也来说说豆腐宴吧。
豆腐宴起源于三国时期。
相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
魏将钟会、邓艾领大军分十路杀入蜀境,蜀中主将姜维兵败,退到剑门天险拒守。
当时,姜维营中兵士疲惫而不能再战,马乏而不能骑。
而魏将钟会全力夺关,眼看剑门关危在旦夕。
此时董厥向姜维献计,号令剑门百姓家家磨豆腐,做豆腐,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军马。
数日后姜维兵马体力恢复,遂引兵杀出关去,直杀得钟会、邓艾大败而走。
从此,剑门豆腐名声远扬。
还有一个传说,是陈麻婆豆腐。
这里的陈麻婆豆腐,是成都的。
相传清代咸丰末年,有个叫陈春富的人,在此开了一家小饭铺,其妻子也在店上帮同料理.。
女人面部有几颗麻子,人皆呼为陈麻婆.。
陈麻婆掌灶,善于调味,所做豆腐,物美价廉,佐饭特别好吃, 大受运输脚力赞赏。
他们打从万福桥经过时, 都要到陈麻婆店上歇脚打尖. 进成都时,油篓里有的是油, 随便舀两勺, 自然不在话下。
出成都时,空蒌里也不乏余油. 顺便割上点牛肉,将油、肉一并交给陈麻婆烩入豆腐,味道果然与众不同. 交口相传,陈麻婆豆腐名声大震,生意日渐兴隆. 来吃麻婆豆腐的,虽不是挑油的运脚,亦皆仿而效之,自带油、肉,意形成不可更改的规矩.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 陈麻婆本人早已谢世,业务由其后裔继承.。
门前仍未挂出店招,店堂设备朴实无华,使用的仍是旧式方桌和高脚板凳,菜肴亦以麻婆豆腐为主.。
顾客进门,在店中借一饭碗,到附近店铺打来菜油,割来牛肉,交到灶上,便坐在桌前静待麻婆豆腐上桌.。
如果需要临窗眺河,吟风小酌,亦可在隔壁沽点白酒、花生、豆类、腌卤,尽可放怀畅饮。
有的顾客,偶尔也提着猪肉来,点出菜名,灶上照例只收加工费用.。
这就是陈麻婆豆腐最初的经营方式. 今天听来,甚为新鲜,不过当时时俗如此。
至今,在有些偏僻小镇,也保留顾客携带新嫩菜蔬肉类,请饭店加工成菜肴的沿习。
入座后,济济一堂,十二闲人被分成了两桌,也还是互相打趣,涮人家坛子。
原来,十二闲人并未从北门坐缆车🚡上山,走鸟道,一线天峡谷。而是顺着山脚下的一条马车道出了关楼,在黄忠豆腐宴等待我们开席。
这这一等,就等了两个多小时。
因此,他们就错过了剑门关精华的景色。
出一趟门,坐一趟车。
他们是来坐车车的吗?
北京老两口兴致盎然,开席之前,去服务台买了5瓶啤酒,请全桌人共饮。
我举起一杯茶水,歉然应对:
“我是尿酸过高,啤酒之类的断然不敢入口,我仅以茶代酒,谢谢北京大哥大嫂的美意,也祝大家平安快乐!”
三杯下肚,大家交谈甚欢。
席终时,我们举杯畅饮,共祝美好未来。
小美女仰头一口,喝酒的样子,好美,好豪爽。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的风水名城,其实还是中国春节的发源地。
伏曦,是在阆中云台上,创绘八卦又执规治春,初置元日,即春节。
自然人祖伏曦,就成了“春节先圣”中的鼻祖。
而且相传,伏曦的母亲华胥是阆中人,又在阆中润育了伏曦。
这么一个风水古城,
这么一座古道雄关!
有风水八卦的故事,又有春节习俗的原味沉淀,有厚重的三国传奇,还有四百多种吃法的豆腐宴……
乐山乐水的阆苑仙芭,
步步惊心的悬崖鸟道,
我不信,还勾搭不了你?
小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