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参观之后,驱车前往位于东莞市虎门大桥附近的虎门炮台遗址和海战博物馆。
虎门炮台是由“靖远炮台、威远炮台、南山顶炮台、蛇头湾炮台、镇远炮台”等组成。本人参观游览后将此炮台分为两类:一是山下临江而建的炮台,即虎门大桥附近的威远炮台;二是山上炮台,即通过虎门大桥上山的靖远炮台、南山顶炮台、镇远炮台等。
山上炮台
海战博物馆
虎门大桥
此篇游记以威远炮台、山上炮台遗址、海战博物馆三部分为主要内容,以本人参观时相机、手机拍照的照片、视频为全部图片来源。
威远炮台临江而建,位于虎门大桥下,因为南踞珠江口天险,是通往广东内陆的江防要塞。即便今日,游人依然可以在威远炮台领略当年的虎门战事遗风,亲临历史遗迹。
早在明代时期,朝廷就开始虎门建立简易的军事碉堡,抵御外敌入侵。鸦片战争时期,钦差大臣林则徐、水师大将关天培以及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在虎门历尽艰险,以威远炮台为核心在江心两岸构筑起多个炮台,防线贯通江口,有“金锁铜关”之称。
威远炮台是我国保存得规模最完整的古炮台,其所在的威远岛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也是虎门海口防务的核心阵地。
这是2019年12月20日,不知道是什么纪念日,我去时正遇上这个单位在进行团建活动,随手刻意的拍下了这一场面,爱国主义教育实属重要,为此点赞👍👍👍
虽是冬季,可这里仍然是绿树成荫,几棵粗大的榕树挺立着,浓荫匝地,绿意扑人。从树干的粗细来看,它们已经很老很老了。当年海战时,它们必已经站立在这里,亲眼看了这一场激烈的搏斗。
炮台附近现在是一片生机,一片浓绿,雉堞犹存,大炮还在,可无论如何也令人无法将现状与一百八十多年前残酷的战争联系在一起。
这个威远炮台的位置从古至今从战略上来看都十分重要,刚好就扼守在珠江口水域最窄的位置。炮台附近就是虎门大桥,如此繁忙的航道每天有很多货轮来往。
💥炮台背景介绍: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靖远炮台,其时,岛上驻军无援,靖远炮台连同主帅关天培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靖远炮台陷落,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威远炮台被毁。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从这里进入威远炮台遗址的,用身份证领取入门票,免费参观。
途径清兵营房旧址
威远炮台位于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
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
威远炮台旧址都是一些非常老旧的建筑,像一个个小山洞一样,每一个小口,刚好可以架一门大炮,这些炮体大而重,上千公斤,直径大约30公分。
威远炮台的位置在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
威远炮台曾是潮州总兵李廷钰和守军于1841年1、2月份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追逐遗迹,铭记历史,让镜中留下这期待己久的实地参观过程。
曾经炮火连天和轰鸣的枪炮声似乎还在这个窄窄的巷道呼啸,残壁和凹凸不平的石板道依然承载着历史的战车。
这里是电影《鸦片战争》取景地。
镇远台和靖远台等都在山上,因为时间比较充足,参观了山上炮台遗址,这是需要登山而行,山不高且有台阶,阶梯并不算陡。上山的人很少,相当于包场。上山不能带火种,登山口的保卫人员提醒每一位上山的游客。
按指路标志逐个炮台遗址参观,比较消耗体力。各炮台基本建设结构相同,故不一一介绍,只是遗址,有炮位没有实物。
上山的路上有不少岔道,实际就是通往炮位的露天炮位,这种炮位有很多个,大炮已经被移开,留下基座,仍可从炮位结构中窥见一下,略知一二,镇远炮台环山而建,由多个炮位构成,炮口对准下面的珠江航道。
在山上可俯瞰海战博物馆
通往炮位的坑道,其中部分修筑有火药库,墙壁斑驳且潮湿,这就是历史的痕迹,这里应该是很好的摄影背景,也应该是拍电影的摄影取景地。
继续上山,沿途古老的防御墙写满了辛酸的历史。
在山顶上看到的风景
虎门大桥位于威远炮台入口处,从停车场过来可远观,在虎门大桥下的威远炮台某高台上也可远望虎门大桥。此桥飞架珠江口,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居中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
在虎门大桥上方过路横道处感受着南来北往的繁忙车行。
跨过大桥继续参观山上炮台遗址和清兵营房旧址。
站在军营遗址前眺望虎门大桥,当年的金锁铜关,如今的第一悬索桥,还有远处的横档永安炮台。继续前行另一座山峰上的靖远台,大约走了10多分钟,靖远台是关天培当年杀敌殉国之处。
两座山峰之间存在一块小平地,有个清军驻军军营旧址即山顶营,地基仍在。
继续前行,有包山包路的感觉。
清兵营房旧址
一直走到禁止通行指示牌处为结束山顶游览。
原路返回,仍然包场。
海战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
这里从世界航海史开始讲到世界海战,再到鸦片战争。通过参观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关于鸦片战争的民族热血和辛酸历史。
海战博物馆需凭身份证、学生证或其他证件免费领票参观。
由炮台通往博物馆的路,又有一种包路的感觉……。
博物馆以鸦片战争古战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门炮台旧址为依托,利用文物史料,向人们展示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史实。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提等组成纪念群体。
海战博物馆主要介绍了中西方18及19世纪科学经济发展情况,以及鸦片战争历史概况。对虎门海战中政府如何防御及英国舰艇如何攻破三重炮台防线有模拟动画,生动形象。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博物馆,充分利用当今高新技术还原历史,是一家科技感十足的博物馆。馆内展品丰富,主题鲜明,让人回顾历史,勿忘国耻。
基本陈列有《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和《虎门海战》半景画。《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形象地表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军事力量的对比及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从海中入侵的英国侵略者史实,热情歌颂了中国军民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改造升级后,展厅展示文物达1500多件(套),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约120幅,升级版的展览内容科技含量较高,内容丰富,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
如果游客对某件文物感兴趣,可以给它来个全方位的电子“扫描”。整个展馆里面安装了很多的平板电脑屏,点进之后,可以看里面有很多动态的图,通过手机可以扫描到自己的手机上。触摸屏、投影沙盘、三折幕、外投球、全息影像等全新的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各项展览中。同时,也让大家真切了解到了曾在虎门这块热土上发生过的历史往事。
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以全新视角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展览坚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关天培等清朝爱国官兵同仇敌忾、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落后就会挨打”这一事实。
为了禁绝鸦片,林则徐赴汤蹈火,与邓延桢、关天培一道紧密配合,在广州发出谕帖,传讯行商、缉拿烟贩、围馆封舱、收缴烟土烟枪,迫使鸦片贩子呈缴鸦片。
林则徐用“海水浸化法”进行销烟,在海边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海。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命令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将当场将收缴的两万多箱(约120万公斤)鸦片当众销毁。组织吸鸦片和拥护禁烟的百姓共同观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道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魁字少一点
虎门炮台的历史不长,但意义深远。关于炮台的传说,书本上记载的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池和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关天培坚持抗击英寇的炮台。
1839年,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奏准建设靖远炮台。靖远炮台位于镇远炮台和威远炮台之间,安炮60位,与威远、镇远、横档、永安、巩固炮台组成虎门第二道防线,是虎门炮台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炮台。
甘米力治号舰。
在1840年2月,林则徐从美国旗昌洋行购买载1080吨的武装商船,“劍桥”号,改造成装有34门英国炮的训练舰,更名为“甘米加治”号。遗憾的是,该舰在战争中並没有发生作用,后被英军击毁。
博物馆展厅内图文翔实,实物展示,内容生动丰富。
令人没想到的是,虎门销烟竟然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西方列强见那时的清朝腐败,国力虚弱,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导致最后清朝兵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巨额赔款等。
宽阔的《虎门海战》半景画以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对地面形势和数千余人物形象塑形,把一百多年前的虎门保卫战中,关天培、陈连升率中国军民抵御外侮、誓死捍卫祖国每寸土地的民族精神的恢宏悲壮场面传送给观众,并加入立体音响效果和解说,与现代声、光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1841年2月26日虎门海战的悲壮场面。使人们犹如跨过时空,亲临历史的现场。
博物馆闭馆钟声敲响,在服务人员清场中不舍的离开,脑海中浮现的仍然是展览展示的一幕幕画面……。
走出博物馆,在观海长堤临海听风,感受着历史遗迹的内涵,让心灵随着历史的沉淀重归一次宁静。
站在曾经弥漫着硝烟的炮台上,远望海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镜中留下了满满的记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观后有感、有思考、有问题。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为什么竟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远征军打得支离破碎?为什么其它列强接踵而至,对中国一次又一次进行敲骨吸髓般地劫掠?为什么大片领土被割让,神圣主权被践踏,亿万民众受欺凌,中华民族蒙屈辱?
究其原因那就是清政府无能,当时的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实力增强,人民安居乐业,某些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展望这里,江面上是来来往往的货船,江风、海风吹打着遍布郁郁葱葱树木的岛屿和两岸,给人以错觉,一百余多年前这里的惊涛骇浪、硝烟战火、将士不归,貌似从未发生过。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实的记载着由鸦片引起的战争,由战争留下的历史遗迹,让我们追逐战争的遗迹,铭记历史,愿这里永远静谧安详,让我们静静的欣赏这珠江入海口的壮阔风光。
虎门,一个历史名城,踏进这片土地,吹着海风,细细品味历史的变迁……,离开这片土地,带着满满的正能量令人没穷的回味……。
一天的参观游览即将结束,收获滿满滴,体会深深滴。最后以夕阳🌇西下的照片来结束今天的参观游览吧。虎门无论你的炮台群还是海战博物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谢您的阅读!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注:文中所示照片与文字不是全部一一对应,照片来源本人相机、手机,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2020年4月18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