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曾是三国东吴孙权依山险所筑的夏口城,东连吴越,西接巴蜀。
昙华林,即坐落在武昌古城东北角。当年昙华林花园山之景,曾是鄂城八景之一,而主街繁华程度不亚于武汉汉正街。近代“洋屋”星罗棋布,教堂,学校,医院,公馆,宅院风格各异,加上传统江夏名居,这里浸透着上百年浓厚的文化氛围。
昙华林整条主街全场不过1.2公里,如今虽为武汉标志性的文艺打卡地,但主街边的建筑不过4-5座,加之大多大门紧闭,大多访客便是匆匆而过,没有印象。
这里走访记录昙华林25处民国建筑和历史街道,列出每处拍摄要点和照片参考,想是减少看官拍摄思考时间,将精力放在历史与文化之间。至少留影和发圈是够用。
放大看,能看清的!
————
昙华林25处建筑/街道参考图
以下内容均按照图中点位编号标注,对应参考即可。
交通:地铁 2号线/7号线 螃蟹岬站下车,步行约5分钟
门票:免费
体力:轻松
时间:2~3小时
建成于1921年,距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是文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体育馆,是国内最早的室内健身馆。为纪念文华大学首任校长翟雅各(James Jackson)先生,学校将这栋建筑以“翟雅各”命名。已改为公共博物馆。
周一闭馆。其余时间可以免费进入参观(顶部阁楼不能上)。可以进入校内体育场,可以换一个视角来参观。
多给建筑周围留空间,后期矫正透视才方便。横平竖直有点仪式感。
红红绿绿才好看。树木占个1/4差不多,暂时别抢建筑的风头。
上方一侧占比1/3的树叶与建筑最具特色的长窗搭一下。(进入校门后右手边)
一个庄重的对称构图。将建筑安排在画面下方1/3处,突出下树荫。(进入校门的右手边)
标准的透视构图。拍摄角度放低,大约在肚子位置。(蒋介石曾两次登临此长廊)
标志性碑文。如果左侧远处有个虚掉的人更好。你站近处留影?太抢戏了。
水平对称,以两边顶灯作为参考。远处挂画作为参考也可。
# 篮球架为当年老物件,在修复过程中得以保留。站在椅子中间拍摄
带有体育场的视角。不仅烘托建筑环境,也适合你我留影。合影。
标准对称构图。门中适合各种数量级的人类留影。
# 面对校园体育场的正面角度
建筑当远景,交代周围环境。要是没有眼前这抹光斑,你就再往左边跑一跑。
# 在校园体育场里远望翟雅阁,不要错过这个角度。
建于1870年,文化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中国开办的两所教会学校之一,这是当年建造的校园礼拜堂,也是湖北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整体为西式建筑,两坡铁皮屋顶,四面壁柱,两侧变形多立克柱式敞廊,兼有四方围柱廊与中国重檐形式的特征。现为学校俱乐部礼堂。
只允许本校学生进入,只能在门口拍摄。上课时间内学生很多,而且门口是停车场,车辆众多,可周末来。
门前学生乱串怎么办,都裁掉。只留上半部分,特色更鲜明,画面更干净。
斜角度仰拍,至少得有一边与画面保持平行,比如上图的竖边平行。
侧拍至少纵线与画面平行。两边车太多就截肢。中间有个人很好,要是穿个绿色衣服多好,蓝色也行。
横平竖直。两边树木招手呼应,左边多来点儿,右边就得谦让点儿。
# 侧面不是学生必经路,可以在校园主路对面拍摄
同学,你再小走两步呗。
# 校园中的流浪猫很多,且很多热心人喂养,所以它们都不怕人,可以痛快的撸啊撸。
该建筑建于1903年,是误会最早期的神学院。整体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曲尺形平面,机制瓦红顶(后更换),地面最早为地板,后更换为大理石。二层走廊木栏为原物。现为学校办公用楼。
只允许本校学生进入,只能在门口拍摄。上课时间内学生很多,建议周末来 。
墙体平行于画面边缘。顶部树木位置是构图的关键。
# 位于礼拜堂的正后方
机位举过头顶,墙体尽量垂直画面边缘。树木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处。
# 神学院侧面。
该建筑建于1909年,早年为外国教师公寓,1932年开放为男生公寓——“博育室”。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保持较好,抗战时期成为教工楼。现经过修缮僻为名医工作室。
不允许进入 。
主体是四个窗户,若是冬天只有树枝或许更简洁。
# 靠近理学楼的最内侧
最常规的角度,最直观路人视野。让树枝&树叶占据画面至少一半以上。
# 校园主路边,第一眼见到理学楼的样子
机位高于头顶,让建筑角度垂直画面边缘。右边窗户收入画面约2/3。
机位与门框顶部平行,降低竖直透视变化,让建筑平行与画面。尽量吧。
# 理学楼正面
单一窗户特写。画面右侧保留1/5的背景,也可虚化。左侧露点花草,要不好没有生机。
# 理学楼正面一角
建于1903年,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风格奇特。1920年,陈独秀来武汉传播马列主义,在此居住。现为学校包围住和离退休工作处办公楼,除内部稍做修缮外,外部结构装饰基本未变。
可以进入,注意不要喧哗。
以地面为平行基准线拍摄——窗户上沿线左右高度实在不统一。(文学院内部)
人,如果在门左侧的位置或许更好。
# 主路边拍摄文学院门口
正面特写,对称式构图。有光影总可以多些变化。
寻找有涂鸦的罗马柱作为前景。镜头允许情况下,可以虚化背景。
对称式构图,先离远拍摄,降低纵向透视变化。再后期裁剪。
# 理学院内部的另一侧
特写彩窗,占画面至少1/3位置。背景也可以虚化虚化。
据说建立于1909年前后,也有一说是1871年竣工,后经过修缮,目前仍旧作为宿舍住宿使用。
可以进入,注意不要喧哗
画面核心是树木,它们的姿态和位置。
入口内侧
保持窗户的水平线与画面平行,建筑物位于右侧1/3处。
建筑主体占画面至少2/3为主,最多别超3/4。
# 主路对面空地拍摄。
前身为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1912年改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后与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等校合并。1961年被确定为湖北省18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曾就读该校。学校大门为在原大门基础上扩建而成。
不允许进去,只能在门口拍摄。
我能说什么。
建造于1936年,现位于湖北美术学院内。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钱钟书之父)的故居。钱基博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私立华中大学教授。朴园原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公寓,其第一位主人是位美国教授。1946年钱基博成为其新住户,在此度过了他最后的11年。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雕塑研究所。
大们紧闭,无法进入。
离远拍摄,减小纵向的透视影响。右边也可以裁掉部分,留出”朴园“二字即可。
# 朴园正面,主路对面拍摄
幽暗中的白色和“1922”肯定是重点,配合空间感的路面延伸远方。
# 朴园建筑的背面
建立于1935年。其外观朴素而典雅,其半圆形的大拱门、细密的窗户、高高的烟囱顶都显示出它们的与众不同。建筑因门前有棵至今仍枝繁叶茂的百年榆树而叫做榆园。门前时武昌老城墙基址,不远处经过修缮的“护城河”遗址。
已经改为商业空间,可以进入,但内部已经装修一新。
多取景,观察左侧树木的姿态。相比建筑来说,要利用好树的活泼。(榆园斜侧面)
大门和台阶是画面主体。保留主路,给画面搞点空间感。(榆园斜侧面)
用光做主体。左侧树木营造环境,做好重要的配角。感觉右边建筑有点歪?尺不好。(榆园斜侧面)
原建筑历史不详。不重要,咱们主要是拍后面的传统民居建筑。
只允许本校学生进入,只能在门口拍摄。上课时间内学生很多,建议周末来 。
昙华林主街道边的105号建筑,背后的民居环境是拍摄点
降低曝光,压暗远处背景才能更显主体。
够乱够生活不?小院里左侧的大门可以作为主体的对象。
机位略高。突出主体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将非主体的对象要么排除,要么裁断,不留“全尸”。
篮子,路灯,墙面斑驳都是特写的对象。墙角略偏右,保留部分左侧顶部屋檐。
小院再显杂乱,也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记得在画面中保留天空,一点点。
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杨格非牧师主持修建。该院包括门诊部和住院部两部分。门诊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四面坡屋顶,平面矩形。上下四面围廓,底层回廓由连续的罗马券构成,上层由简化的多立克柱划分构成。东侧有天桥与住院部相连。
辛亥革命时期,仁济医院曾参与救治受伤的民众和军人。1931年武汉水灾,英国伦敦会在院内设立武昌赈灾指挥部。武汉沦陷后,日军占用这里作为日军医院。1953年由市卫生局接管,现划属湖北省中医医院。
不允许进去,可以透过侧面的跌栅栏拍摄,或在街对面拍摄。
横平竖直。再用活人对比建筑的体重和空虚。
# 昙华林主街上的仁济医院大门
如果没有午后斜阳,这枚建筑就不会这么招摇。
# 仁济医院西侧坡道上拍摄
从主街的铁栅栏中拍摄。手机,相机,双肩包都能塞进去。
那上午的顺光未必当下的逆光来得激烈,光线也能构图。如果街道上有你能骑单路过必更好,哪怕是个小黄车。(主街对面拍摄)
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开始在武汉建设的传教基地。行道会在此陆续修建了基督教真理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除了教堂,现在仍然保存着主教楼、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真理中学老斋舍。其中主任牧师楼有着最具北欧风格的大坡度屋顶。瑞典领事馆为半殖民地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两层均为圆拱券廊,外墙为假麻石粉面,四面坡顶覆盖红平瓦,是西方唯一设在武昌的领事馆。
很遗憾,目前已经全部“焕然一新”,历史痕迹几乎可以忽略。修整完毕的主教楼可以进入,内部也全部复原“焕然一新”,保留的只是整体形态和结构。
光影再乱,也需要找到画面的中心——大树(树比门好看啊)
# 主街边的教区大门,已经面部全非
顶部的吓人的尖角得靠树木的枝条还缓和,有鲜明的光影明暗更突显建筑结构形态。
加上简单的人物,再普通的建筑也会有点生命。最好再来点新鲜树叶(右上方),树枝也行。
横过来干,让大树来的更猛些吧。
无法避免的大透视角度,完全靠“心理平衡”——多取景测试,开心就好。
# 建筑物二楼到三楼之间
红色的点缀给灰色带来生机。建筑,选一侧保留透气,另一侧果断裁掉(裁掉的是其他建筑)。
# 瑞典教区内部西侧
1888年建成,长厅式单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平面布局及立面均采用中心对称式手法。建筑外立面拱券门、窗、线条、檐口处理等,散发着浓郁的西方宗教气息。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应天主教湖北牧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教会人员来汉。1888年,在武昌候补街花园山购置土地,创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分院,开办育婴堂、教理班、工艺所等公益事业,建有修女居住区和仁爱修女会礼拜堂。1948年宗教活动终止。现为武汉市内尚存的修女礼拜堂。
可以进入。不要忘记参观建筑后面的古天文台遗迹。
好典型的黄金分割。主体在纵向左侧分割点,建筑在横向左上侧分割点,围墙在横向左下侧分割点。你这么彪,当题图吧。
有光影的正面怎么都不难看,如果你在光影下会更美好。站中间。
寻找阳光透树叶的碧绿,那才是画面构图的重点,灰白的墙面只是留白。还有你,若没有绿叶环绕,壁灯你得有多寒碜。
如果左侧树木缺席,建筑必然孤单很多。当然,树木别超过画面1/4。
中间那一抹阳光下如果有个人多好。合影也可以吧。
近处黑色砖石使劲突出,两侧绿色多少来一些。
教堂后方的古天文台遗址
建于1920年。二层砖木结构,对称式平面,均等五开间,红瓦四坡顶,主墙面为红灰两色清水外墙砖,通透式外廊采用连续式平卷拱及砖柱等分,阳台,老虎窗,柱头等建筑细节有明显的欧式风格。花园山牧师楼被改为一座咖啡馆。
可以进入。
左侧露出背景(树),右侧留下前景(树),画面才有空间感。
# 从教堂到这里,花园山下到接近底部才能看见正面
顶部留点绿枝,下部留点椅子,远处的主体窗户不必放正中。
没有左侧高处的树木和通道,就无法看出建筑的地貌趣味。用”构图“将前景和周围的绿色环绕在建筑周围。
# 从花园山下来刚刚见到牧师楼的视角
正面,正面,正面。
最早建立于1862年。主一楼为内廊,中部五开间柱廊略微凸出,呈外方内拱顶形,以高高的台阶与地面相连,左右两边呈拱顶形,净空超过4米。主入口顶部有巨大的三角形山花,两侧墙壁上建有内嵌式深度浮雕,图形为橄榄枝。入口之上开玫瑰花窗,中心设一西式日晷以观测日影记时。礼拜大厅宽敞空阔,内空高20米,天顶藻井花纹为金箔镶嵌,至今保存完好。
门口有门卫,但可以进入。
留出少量天空,更显建筑的庄重。中间那可是日晷。
# 走上台阶中部拍摄
两个圆柱体比教堂正面和一些雕塑更具特色。
# 门前教堂主体的东侧
沿主体教堂的走到大坡上会有一个小广场,这便是广场上的建筑
避不开前景的楼梯也不比勉强,两边的绿色已经成功烘托中央雕塑。
# 门前教堂主体的东侧
主街道上的大门,不用在意那个接近关闭的铁门
有树的地方,总好构图。(透过跌栅栏拍摄)
建立于1895年前后。中西合璧式住宅建筑,二层砖木结构,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式布局,斜坡大屋顶。原为清末任职北洋水师的翁守谦住宅。翁守谦原籍福建,一家数口青壮年都是北洋水师官兵。中日甲午海战兵败,军中家人全部战死,只有他幸存。之后来到武昌,购置此房定居。现为翁家后人住宅。
私人住宅,只能拍摄门口。
如果不是两边的大树和足够空旷的街道,肯定更难看。再好的构图也难续命。
一种求生欲:逆光,挺丑。但是得有(不是说光)。
建立于1901年。属中西合璧式建筑,前庭与后院均设有空中观景走廊。主入口为凸出门斗,门斗上是科林斯立柱支撑的阳台,正立面上方是高耸的山花。 据传该建筑为辛亥先烈刘公于1900年前后购买。抗战时期,这里曾沦为文化汉奸李芳的私人财产。解放初期,因这里是国民党军警大头目张广霁的住宅而被军管会接管。建筑现状保存较好,产权属武汉军区政治部所有,至今还住有部队家属。
私人住宅,只能拍摄门口。
树都显得这么气馁,也只能后期把门上匾额的金子提亮一些。
左侧下方的刘公馆门脸,还没有右侧的小阁楼有趣,那就用它当主体吧。(昙华林主街道)
建造于1864年,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武汉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内部属哥特式建筑风格,单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两坡屋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开尖券窗。整座建筑简朴而小巧。该堂系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于1864年创建,可容纳200多人做礼拜。目前属于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周末礼拜可进入,平时只能拍摄门口,可以距离稍远拍摄整体。
两个十字架是唯一特点,要突出在天空之间。(昙华林主街道边)
如何黄金分割?把左侧高的建筑放在分割点,把唯一可以突出的十字架也放在分割点。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进出战马的专用通道,当时在马匹近处的道口处设置了能开关的铁栅栏门楼,遇战马通过时可以随时开关,是官府加强防守的一处军事要地。普通百姓不允许进出。到了清末,这里的马厩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下马匹进出处的一段道路,也就是目前居民区的通行道,称为马道门。
我是一个门。
建立于上世纪20年代,石库门式的二层楼房。红墙盖青瓦,麻石筑门廊,楼里带天井,楼外有院墙。石瑛是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曾为孙中山先生军事秘书,曾任南京市长。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多次到故居造访。
大门紧闭,可以透过跌栅栏拍摄,栅栏宽度只能进手机,大型单反镜头别想。
建筑有点高,拍摄距离和角度很局限,纵向透视矫正完全靠后期拉扯。(透过铁栅栏拍摄)
保持好建筑纵向与画面平行就好。
左侧切掉,右侧多留空间。建筑物整体占比2/3。
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等。
秋裤你赢了。没有你,画面更单薄。
寻找有趣的建筑结构,寻找街道上空大把的牵拉电线。这是生活变迁的痕迹。
似乎衣服抓在电线上了。保持画面中独立元素的完整性,比如自行车,否则画面便少了细节。
或许无法避开的东西正是应该珍惜的。比如眼前横穿画面的电线。
# 戈甲营靠近昙华林主路的位置
太平试馆全长仅85米,“其貌不扬”,在明清两代却是接待全省70个州县来省城会试的秀才住所。科举时代,武昌因省会之故,设有考选“举人”的会试场所,叫贡院,同时设有考生食宿场所,取名太平试馆,这两处教育设施都是当时科举制度的产物。
建筑不好看,可以用树为主体。不然稀碎。
抬头发现兴趣点。留下两边的屋顶,才能感受小巷的局促。
建立于清末民初,属江南民居式住宅建筑。砖木结构二层宅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入口处上部有山花式门楣,明间一进为天井。建筑中心为厅堂,通高两层,房间环绕厅堂布置。环绕厅堂的二层跑马廊,采用木制雕花栏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原为国民党97军军长汪泽故居,现为其后人私宅。
偶尔举办活动,平时大门紧闭,只能拍摄门口。
顶部门牌和屋檐并没那么好看,那就放在黄金分割点位置,留一部分。全貌再歪,得有一张。
曾是武昌北城最繁华的小商业之地。过去这是人们去北城门的唯一街道,相传军队出征必走武胜门,得胜桥一名由此而来。虽名有桥,但却是一条距今已有600多年的老街。街道上保存了上百年的老房子。目前这里依然菜场文化兴盛,白天商贾云集,人来人往。但不久会引来拆迁改造。
非常值得拍摄,浓重的烟火气息让70和80后的“老年人”感觉重返童年。如今这样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的街道已经为数不多。
环境的记忆是画面主题,但人物才是主角,如果对方能与镜头交互,那是最好。
人物作为街拍的主体,如果单人不够突出,也可以多人形成呼应。远处的三人与近处爷爷呼应上了。
再拥挤的街道也有3秒放空,等待每个人走到画面中你希望出现的位置就好。
多等多拍,总有你想要的姿态和表情。
# 毕竟,猪肉已死,人是活的。
喜欢什么拍什么。面积大的对象很自然放在画面的主体位置上。小时候的记忆,现在见到的很少了。
以上拍摄于2020年1月初,本想过年期间再去一次,没想到就疫情了。
武汉是个很棒的城市,值得一去再去。
希望一切早日恢复如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