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准备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二刷贝鲁特,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出行计划。为三年前第一次去贝鲁特写的游记一直没有发布,于是想先把她搬过来,暂时通过回忆,过一把旅游的瘾。
虽然这篇游记中可能有的信息已经过时或者不准确了,但是一个地方带给游客的感受是不会过时的,相信还是有一些内容可以为同样准备去黎巴嫩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参考。
2017年1月公司给了我一个“光荣”的任务,春节期间留守德黑兰。或许是领导起了恻隐之心,同意给我三天假期以表慰籍。
免签或者落地签的周边中东国家自然是首选。在为数不多的免签及落地签国家名单中,我选择了较为小众的黎巴嫩,原因大致如下:
1.很久以前便听许多在中东长期驻扎的前辈们说黎巴嫩餐是中东第一美食。作为一个吃货,春节既然不能回国享受饕餮大餐,选个中东美食大国也算是给我的胃一个交代了。
2.说起黎巴嫩,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不是腓尼基人、地中海文明、纪伯伦这些词,而是真主党、内战、以黎冲突、叙利亚难民…对于我来说,光是后面这组词就足以激发我的热情。
3.之前接触过一些很牛的黎巴嫩商人,也听说了许多我认识的黎巴嫩人的传奇故事,所以想去看看这些牛人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在查了外交部网站,确定没有类似中国公民暂勿前往黎巴嫩的风险提示之后,我便准备启程出发了。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与贝鲁特的偶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持有者可以在抵达黎巴嫩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BEY)后获得免费落地签证,可额外延长两个月,需提供在黎的居留地址和电话号码。
需要注意的是护照上不能有以色列签证。当然咯,作为一个常驻德黑兰的打工仔,我的护照上是绝对不可能有以色列签证的。
出发前一天在booking 上订好了地中海边的Mövenpick Hotel, 提前打好订单,想着入境时备用,这次没有用到。
Mövenpick Hotel这家酒店是以前去过贝鲁特的一个朋友极力推荐的,位于贝鲁特滨海大道,毗邻鸽子岩,拥有私家海滩,环境和服务自然就不必多说了。
大堂位于酒店的顶层,进酒店前每辆车都要进行防爆检查。
酒店主楼面朝地中海,景色极佳。可惜的是这次行程天数太少,天天争分夺秒早出晚归,没有能够留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懒懒地坐在阳台上静静地看海暗自装逼。
虽然在酒店只住了两晚,却也收到了酒店一个小惊喜。去黎巴嫩的前一天是我生日,入住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发现房间里放了一个精致的小蛋糕,第二天出去的时候大堂美丽的小姐姐还温柔地祝我生日快乐。
酒店另外一个惊喜就是退房的时候碰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办理入住手续,高大帅气的维和bing哥哥们让我大饱眼福。当时没有鼓舞勇气向bing哥哥们求合影只敢偷拍一张别人大巴的照片至今是我最大的遗憾。
我觉得这家酒店唯一的缺点不是太贵,而是离downtown稍微有点远。上午出发,一路兜兜转转,到了下午才走到downtown 。当然,打车过去还是很快的,毕竟贝鲁特是个小而精的城市。
三天两晚的黎巴嫩之行,只有用自己的双脚把小巧精致的首都贝鲁特走一遍,才能勉强算是不虚此行。当然,走路也省下了一大笔交通费,在贝鲁特打的,动辄5美金10美金的车费,真的很贵。
当天我们从酒店出发,一路沿着滨海大道走到鸽子岩,然后又走到贝鲁特美国大学,从贝鲁特美国大学后面的Hamra商业区绕回海边的Zeytun Bay,吃过午餐后一路直接走到中央区。
一直听说黎巴嫩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走在贝鲁特的街道上,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都有可能是真主党的战士,每一个嘴里念叨着“Rafiq”的乞讨者都有可能刚刚死里逃生从叙利亚来到贝鲁特。
地中海边有许多私人码头停满了土豪的私家游艇,270度海景餐厅内富人们享用完了海鲜大餐正抽着阿拉伯水烟消食。不远处,同样是在地中海边,流浪汉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消遣。
滨海大道旁新建了许多新式高档大楼,楼下安保戒备森严。主路背后小巷深处时不时出现的残存着弹痕的老楼也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世人繁华背后,战争并未走远。
在众多尚未被拆除的战争遗迹中,最著名当属假期酒店。1975年10月,黎巴嫩内战爆发后仅仅数月,假日酒店就因为一场史诗般的战役而被称为“战争酒店”。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1976年3月,双方共有约25000人参战,最终导致1000人死亡,2000人受伤。
千疮百孔的酒店大楼因为酒店股东意见不一致,至今未被拆除。如今的酒店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到贝鲁特的固定打卡处,同时也像是矗立在贝鲁特的一个巨大警钟,告诉大家,在黎巴嫩,政治问题远没结束。
过了“战争酒店”没多久就到达了当天的终点站—贝鲁特中央区。
黎巴嫩的服装设计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中央区的街头自然少不了各类高级定制服装店。全球高档品牌专卖店应有尽有。穿着时尚的帅哥美女在街边露天咖啡厅谈笑风生。带着头巾的穆斯林和穿着露脐装热裤的年轻女孩们手挽着手逛街,贝鲁特上流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战争前的贝鲁特被称为“东方小巴黎”,虽然没有去过巴黎,但是走在中央区,确实让我有了身在巴黎的感觉,巴黎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我一直觉得旅行并不一定非要参观某某著名景点,在当地的大街小巷走走停停,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这才是旅行。然而我为黎巴嫩之行设定了两个必去之处,一个是贝鲁特美国大学,另外一个是巴尔贝克神庙。巴尔贝克神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之后再细说。
贝鲁特美国大学是第一所开设在美国以外的美国大学,是中东若干所有着“中东哈佛”之称的大学之一。拥有一座面朝大海的操场,正是这座操场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那年恰逢AUB建校150周年,校园内到处都是校庆装饰。
找AUB的路一波三折,我们沿着滨海大道走到AUB的门口,被告知游客必须得从Bliss街的正门进去。一路问下来,穿过几条小路,期间发现了一家很好吃的黎巴嫩点心店,老板热情地送了两个小点心 ,可能是走累了也饿了,这两个小点心成了这次黎巴嫩之行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半个多小时之后,终于找到了AUB的大门。
下图为老板送的小点心
游客只需把护照压在门卫室就可以进入校园参观了。
正值中午,社团的摊位前围满了学生,有报名去做难民营的志愿者的,也有参加周末滑雪两日游的。校园里,爬满枯藤的老教学楼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也有了一种想来这里学习的冲动。
从正门进入,穿过整个校区才看到了所有游记里都出现过的最美操场。如果我的母校也有这么一个风景优美的操场,恐怕我现在也是一名运动健将了。
操场旁边有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索莱曼商学院。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AUB的所有研究生课程,如果真的去AUB读书,可能我最有希望进的就是这个学院了。
在AUB的宿舍区我们还有偶遇了一位在孔子学院当老师中国小伙子。这是我们在黎巴嫩的三天里遇到的唯一的中国人。
虽然在AUB参观的时间不长,但是从每一个和我擦肩而过的学生身上我都看到这里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优质的高等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自信,这种自信的美感染了我,又一次激发了我对于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只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才能有这样独特的魔力,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就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一名普通的观光客。
我总是在表面上假装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叫嚣着要去阿富汗要去叙利亚要去伊拉克探险,实际上却是一个怂得一塌糊涂的人,我一直开玩笑说在战争时期,敌军拿出一只蟑螂摆在我面前就足以让我供出自己的老巢。
出去旅游除非心理百分之一百有底,否则绝不会自己瞎跑。这次闯入了贝鲁特南城完全是因为一个误会。
早上想去tripadvisor上推荐的一家高分小馆子吃早餐,这家店在一条叫做Mal Mikhael 的街上,而贝鲁特南边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叫Mal Mikhael的地方,那儿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清真寺,也是游客常去的。就这样司机把我们错拉去了南边。
南边的贝鲁特和贝鲁特中央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座面积仅为8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里,不同区域竟有如此天壤之别。
坦*克,检查站,荷^枪^实^弹的士bing以及千疮百孔的危楼,每一寸土地都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路边难民模样的人也越来越多。
情况越看越不对,拿出照片和司机确认位置,这才发现原来是搞错了地方。赶紧掉头离开。
夜店和酒吧,是贝鲁特夜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晚上我和朋友去了贝鲁特中央区附近的一条酒吧街,感受了一下夜幕降临后黎巴嫩人醉生梦死的生活。
这条酒吧街并没有想象中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不远处的商业区比起来反倒是显得比较安静,然而推开每一间酒吧的门,里面就是一派完全不同的热闹景象了。
我和朋友去了两家低调的静吧,蓝调音乐为吧台上的酒保和单身美女营造了良好的调情氛围。
点了一杯龙舌兰,好久没有喝酒了,喝了一口有点被呛到,我皱了一下眉头。这个细节被酒保看见了,自己的作品似乎没有得到认可,他不快地问我是不是不好喝,我赶紧摇头。
从第二间酒吧出来已是晚上11点多了,可能对于贝鲁特人来说夜生活才拉开了序幕,但是街边时不时呼啸而过的摩托车以及成群结队打扮夸张的人们还是让我这个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游客觉得有些不安,拉着朋友回了酒店。
时隔那么久再看这篇游记,没想到遗憾篇写了这么多,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再去一次黎巴嫩的想法。
之前也说了,位于叙黎边境的巴尔贝克是此次黎巴嫩之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以下这一小段来自度娘:
巴尔贝克神庙(“贝克”意为城,“巴尔贝克”意为“太阳城”)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驰名的古迹。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巴尔贝克神庙原是祭祀太阳神的地方,但其中宏大的酒神殿被贝卡谷地内众多葡萄酒庄视为他们品质保证的象征。
一早就和酒店前台说要包车去看巴尔贝克神庙。包车一天200美金。前台小姐姐瞪大眼睛反复问了好几次才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临上车前还不忘嘱咐我们一句“Good Luck”。我一开始以为她是觉得那里离叙利亚近会有危险,后来再想想她一定是前一天晚上看了天气预报。
(由于没有去成,所以这张美图是网上下载的)
我和朋友就这么哼着小手拉小手,一起去郊游的小曲儿,向巴尔贝克进军了。
一开始还是晴空万里,往山上开雾越来越大,渐渐的天空中飘起了小雪,没多久后雪也越来越大。司机凭经验劝我们还是打道回府,他告诉我们这天气就算开到了巴尔贝克当天也回不了贝鲁特了。我们以为是司机想要偷懒,直到看见前面好几辆车调头往回开才死心。
我和巴尔贝克的缘分看来是还没有到。
伊朗朋友们听说我要去黎巴嫩,都会说两句话,一是“你要去加入真主党吗”,二是“杰达溶洞一定要去看看”。
虽然伊朗朋友们强力推荐,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本来这趟旅行中我并没有打算去杰达溶洞。巴尔贝克因为大雪封路去不成了之后,我告诉司机就去溶洞看看吧。
(由于没有去成,这张图片也来自于网络)
杰达溶洞位于贝鲁特以北20公里的黎巴嫩山脉底部,属喀斯特地貌,经数千万年形成,造型呈罗马教堂穹窿状,最顶部净高80多米,洞内有地下河,洞体构造为天然导流通道,是黎凯勒卜河的主要水源。
开往溶洞的山路景色优美,远处山坡上依山而建被绿树环绕的城市内战时期可能也是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但此刻却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远离政治远离矛盾。我把相机拿在手上一刻都不放下,随时等待着抓拍的机会。后来索性让司机大叔把车停在了一个视野开阔路边,下车一次性拍个够。
然而快到溶洞的时候又看到了熟悉的一幕。前面不停地有车掉头往回开。司机大叔问正在往回开的司机什么情况,对方告诉我们,溶洞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大修,关了!
从开往杰达溶洞的路上调头回去,司机看我们有些失望,说带我们去朱尼耶的圣母山看看。
我们在瓢泼大雨中来到了圣母山脚下,登上缆车时已经被淋得湿透。这是穿梭在山城间的缆车,缆车离住宅楼最近的时候感觉似乎都能透过窗户看到与缆车平行的那户人家厨房里在做什么菜。
下了缆车之后,悲催的一天终于也有了被幸运女神眷顾的一刻—雨停了!山脚下的朱尼耶,不远处的贝鲁特,黎巴嫩曲折而美丽的海岸线尽收眼底。再往上走,一座巨大的圣母像出现在眼前。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圣母像,是黎巴嫩人的骄傲。虽然并不信仰基督教,但是圣母像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还是让我觉得内心无比震撼,甚至莫名地有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
圣母山下来,时间还早,司机又说带我们去比布鲁斯看城堡。
“比布鲁斯”在希腊语中是书的意思。《圣经》的名字也来源于此。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被认为是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比布鲁斯城堡内拥有不同时代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在城堡周边还有几个古老神庙、腓尼基皇家墓地和罗马圆形剧场。
刚走到售票口,就看到了工作人员准备锁门离开。司机和工作人员解释了半天我们是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客人,能不能通融一下让我们进去参观十分钟。工作人员很抱歉地拒绝了我们,他说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丢了工作。于是只好作罢。
透过围墙缺口,我看到了遗迹的一角,在晚霞的衬托下,遗迹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暗色调的天空和清晰的轮廓为这一幕增添了浓浓的苍凉感。石柱高傲而又孤独地矗立在杂草和碎石之上,向世人展示着这一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交汇点曾经的辉煌。
露天市场狭窄的街道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最原始的样子,只是店铺都已经被改造成了纪念品商店和小酒吧。
从古城出来走到地中海边,看到一对小情侣在岸边嬉戏打闹,直觉告诉我,等在这里,一定会拍下一张非常美好的照片,于是就诞生了上面这张照片。
You have your Lebanon and its dilemma. I have my Lebanon and its beauty.
… …
原本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