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篇—【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五国游(一)

作者:GUOQIANG 显示图片

在家无事上网“旅游”,携程网上的一款旅游产品吸引了我:【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 】 五国游,北京出发+中文导游+星级酒店+直飞航班(2017年10月13日出发)。途经城市:波兰的华沙、弗罗茨瓦夫和克拉科夫;捷克的布拉格、库特纳霍拉、卡罗维瓦利和克鲁姆洛夫;奥地利的维也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这些城市太吸引人了!非常值得一去。

先说说波兰。波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oland)位于欧洲中部,西与德国为邻,南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东邻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北濒波罗的海。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后建立波兰共和国,后改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40余年。1980年,反政府组织——团结工会组织全国大罢工,波当局于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实行战时状态,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组织。1989年4月,议会通过了团结工会合法化和实行议会民主等决议。团结工会在当年6月提前举行的议会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其为主体的政府。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将5月3日定为国庆日。以上信息摘自《中国领事服务网》。

第一天  10.13  首都机场集合,乘坐波兰航空班机直飞华沙。8:45起飞,飞行约10小时于当地时间12:10到达。
航班准时降落在华沙肖邦机场。通关后导游带领大家乘坐旅游大巴直奔华沙老城区观光游览。

华沙(Warsaw),波兰共和国的首都,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位于维斯瓦河两岸、波兰中部。始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始定为首都。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场战争中,华沙遭到严重破坏,在以后几个世纪中又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
1918年华沙再次成为波兰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开始重建城市。在重建过程中,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了新市区,整体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经过修复和整饰,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我们在华沙城中最出名的“克拉科夫郊区大街”下车,开始了华沙的行程。
从大街最南端的波兰国家科学院开始记录华沙半日游......
成立于1952年的波兰科学院为国立科研机构,下设5个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生物与农业科学学部,数学、物理、化学与地学学部,工程科学学部以及医学学部。2018年11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正式成立,波兰科学院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联盟。
波兰国家科学院大楼,壮观典雅,前面是哥白尼纪念碑(Monument of Nicolaus Copernicus)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语:Nikolaj Kopernik,1473.2.19—1543.5.24),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


距离哥白尼纪念碑不远处是“圣十字教堂”(Holy Cross Church),一座巴洛克教堂。

一个很平凡的教堂,但是因为“肖邦”让它变成不平凡。肖邦的心脏藏就装封在这间教堂内左边的第二根柱子里。来到教堂的人们在这根柱子前凭吊伟人、表达敬意。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激昂雄壮、浪漫抒情,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教堂大门上的雕塑(教堂外部正在维修中)


“圣十字教堂”对面、克拉科夫郊区街的路东是华沙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Warsaw;波兰语:Uniwersytet Warszawski),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波兰第二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最大的大学。 “肖邦”于1817年至1827年曾在华沙大学学习和生活。

可惜我们的行程没有进入华沙大学内参观的安排。
华沙大学校门,典雅洁净、精致庄重。


紧邻大学校门的蒂什基维奇宫(波兰语:pałac Tyszkiewiczów w Warszawie)。据说,这座宫殿是华沙最美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之一。宫殿的建设开始于1785年,竣工于1792年。二战期间宫殿被烧毁,二战之后宫殿得到重建。如今这座建筑为华沙大学使用。真漂亮!


华沙大学北边的圣母访亲教堂


继续前进(向北)来到了总统府前。
这是一座典雅壮丽的建筑,遗憾的是当时正在维修中,无法拍摄到它的全貌。据说,这座建筑二战期间被华沙的德国人占据,成为“德意志之家”,至今还保持着德国人留下来的样子。从1995年起,这里成为波兰总统府所在地。
总统府前的雕像是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王子(1763-1813),他是一位著名的波兰将领,深受波兰人民爱戴的英雄。


总统府北侧是加尔默罗教堂 ,一座罗马天主教的教堂。纪念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和父亲约瑟夫的教堂。教堂修建于1761年至1783年期间,是华沙新古典主义外观特征最强的教堂,保存了十八世纪的原貌。二战期间,教堂只受到了轻微程度的损坏。


街道两旁漂亮建筑比比皆是


再往前不远就是城堡广场-波兰首都皇冠上的明珠。雄伟的西吉斯蒙德圆柱,红墙、红瓦的皇家城堡,五颜六色的公寓和狭窄街道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城堡广场是波兰首都华沙市内的一个古老的广场,位于皇宫城堡前,是从现代的华沙市中心通往华沙旧城的入口。城堡广场上的建筑基本都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这里的主要建筑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重建,而其中比较大的重建项目就是始建于13世纪的皇宫城堡。


广场中央的西吉斯蒙德圆柱兴建于1643年到1644年,设计者是意大利出生的建筑师Constantino Tencalla和雕塑家Clemente Molli。西吉斯蒙德圆柱模仿了罗马圣母大殿前的意大利圆柱,以及罗马的佛卡斯圆柱,高22米(包括底座)。16世纪,西吉斯蒙德圆柱随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至华沙而一同迁来,是华沙最古老和最高的世俗纪念碑。1944年在“华沙起义”期间被德国人拆除,1948-1949年重建。获救的国王雕像,安放在新的花岗岩石柱上,面向克拉科夫(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郊区街,是华沙最美丽的景色之一。


站在广场远眺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城堡广场的东北侧是皇家城堡。波兰历史上的《五·三宪法》就是在这座城堡里通过的。1791年5月3日当时的波兰议会通过了这部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也是继美国宪法后世界第二部宪法,因宪法中包含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目前,皇家城堡已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古老的红砖城墙



穿过城堡广场北面的古建筑街巷,我们来到了老城广场—华沙最古老、最迷人的广场之一。

老城广场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旧城区历史最悠久的部分,周围的建筑色彩不同各具特色。
广场中央矗立着华沙美人鱼雕像,左手持盾牌、右手挥舞着大刀,目光炯炯凝视前方。传说她曾带领市民对抗入侵华沙的敌人,成为华沙的守护神。


漂亮的门面是人们热心打卡的宝地   


广场上的麻雀很多,一点也不拍人,它们成了向人们讨要食物的常客,我在其它广场还没见过如此场面。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帅哥靓妹享受其中。


穿过老城广场,我们来到老城西北端的“瓮城”(大城外的小城围,遮拥于城门之外的建筑)

红砖红瓦的“瓮城”,绿树映衬、景色不错 ,拍照打卡  


【瓮城】内游人不多,打卡拍照干扰少


【瓮城】外观依旧是红墙红瓦


出了瓮城,来到了古城外新城区的“Freta大街”。这条大街是新城最主要的一条街,名字的原意是“处女地”,说的是此街位于郊外,未经耕作。我漫步在大街上,观光、打卡。
麻石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华沙教堂众多,三两步即是一个教堂,前方的两座教堂相像而又不同,整洁漂亮。
圣海耶辛教堂(波兰语:Kościół św. Jacka),圣灵教堂(Holy Spirit Church),双塔。


“Freta大街”上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结束了半天的观光行程,当晚入住华沙的一家酒店过夜。
10.14 第二天  早餐后我们离开华沙前往西南方向的“弗罗茨瓦夫”,两地间的车程约350多公里。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波兰第四大城市(次于华沙、罗兹和克拉科夫),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在波兰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劳”(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同时迁来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领土上的大批波兰人。这样,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城市建筑保留了(以及战后重建)大量的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弗罗茨瓦夫老城,导游带领大家以“市政厅”为中心开始了观光游览。
靓丽的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弗罗茨瓦夫(Wrocław)市政厅非常漂亮。东墙面的中央和右侧满是哥特式的尖拱形窗户,而左侧和山墙上又是文艺复兴式的圆拱形和方形窗户。


市政厅钟塔(西面)


南门旁边的老市政厅模型


新市政厅大楼(New Town Hall奶白色建筑),红墙、钟塔是老市政厅。


市政厅广场上游人如织,周边商铺林立,一栋栋建筑形态各异、色彩亮丽。


广场上舞弄“泡泡圈”的孩子们


离市政厅不远处的这座大型雕塑别具一格,玻璃幕墙+喷泉


弗罗茨瓦夫中央购物广场一瞥


在弗 罗斯茨瓦夫老城里的各个角落你会发现有不少青铜“小矮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据说,1981年波兰发生了“橙色运动” ,当地的青年们把精灵的形像喷涂在反政府的口号和标语上,或穿着奇装异服扮成精灵来讽刺挖苦当时的政府。
2001年为了纪念那次运动,当地政府首先在swidnicka街摆放了十个青铜小矮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慢慢地小矮人不断出现在弗罗斯茨瓦夫老城里的各个角落。寻找小矮人也成为到此旅游的一项乐趣。在门旁、窗台上、灯柱下、木椅旁、喷泉边......都可以找到他们。



狗狗也来凑热闹  









离开老城区我们来到-世界遗产—百年厅。市政厅大楼距离百年厅大的直线距离大约有3.2公里。

百年厅(Centennial Hall)建于1911年到1913年的德意志帝国(当时弗罗茨瓦夫称为布雷斯劳),是为了纪念抵抗拿破仑一世入侵的莱比锡战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由德国著名建筑师马克斯·伯格(Max Berg)负责兴建,建成后是当时布雷斯劳的市政厅。2006年,该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座建筑中心对称,呈四叶草形。中心部分是广阔的圆形大空间,直径高达65米,高42米。上方是23米高,由钢框和玻璃构成的灯笼式圆顶
鸟瞰百年厅(谷歌地球截图)


百年厅融聚了20世纪初期各种现代建筑的风格,是钢筋混泥土建筑的先驱之作。



世界遗产标识


1948年,一座针状的金属雕塑“Iglica”矗立在百年厅正前方。


离开百年厅,当晚入住附近的酒店。过后我们将驱车330公里前往布拉格。

10.15-10.20我们的旅程在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度过,详见另篇。

10.21我们由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来到波兰的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市是波兰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波兰克拉科夫省首府,位于维斯瓦河上游左岸,距华沙约250公里。始建于公元700年前后,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14-16世纪时与维也纳、布拉格三足鼎立,成为中欧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克拉科夫更是欧洲东部最繁华的城市。与波兰的其他城市如华沙不同,克拉科夫的古城在二战中幸免,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有人说,如果来波兰旅行、如果只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克拉科夫。欧洲旅行的权威人士更称克拉科夫为波兰的布拉格。就连孤独星球LP也把克拉科夫称为世界12个最美的城市之一。
市内古典的建筑物,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城市。旧城区(Stare Miasto)、卡齐米日犹太区(Kazimierz)和瓦维尔山(Wawel)是克拉科夫的历史中心(Cracow's Historic Centre),197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先来到瓦维尔山参观游览。

瓦维尔城堡(Wawel Castle)在历史上曾长期是波兰王室的住所,是波兰的国家象征之一。位于瓦维尔山(Wawel Hill)上,克拉科夫历史城区之南。初建时为罗马风格,后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直接影响,扩建时吸收了文艺复兴风格。城堡兼具防卫和王室象征的作用,如今是国家博物馆,设有皇家寓所、皇室珍宝、东方艺术、兵器展等等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展览。
城堡卫星图片(谷歌地球截图)


皇宫与城墙



教堂与城墙


瓦维尔城堡主要是由皇宫和瓦维尔大教堂两部分组成,大教堂矗立在皇宫入口的内侧。


城堡的三个红砖塔楼各不相同:近乎圆形的塔楼扼守在城堡的西南角


方圆形塔楼与皇宫相连


正方形塔楼扼守河畔


瓦维尔主教座堂(波兰语: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 Stanisława i św. Wacława w Krakowie)位于克拉科夫瓦维尔山上,它是波兰的国家圣殿,波兰历代君主在此举行加冕仪式。它也是天主教克拉科夫总教区的主教座堂。14世纪以后波兰历代君主主要的安葬地点。2010年4月,坠机遇难的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及夫人亦安葬于此教堂。
这座教堂的“塔”很多,大大小小有10个之多。


有着金色圆顶的西吉斯蒙德小教堂(Kaplica Zygmuntowska),被誉为“意大利以外最纯净的文艺复兴建筑”,兴建于1517-33年。


通往地宫的铜厅



离开瓦维尔城堡,我们沿着老城街巷前往克拉科夫老城中心的“中央集市广场”(Main Market Square)
老城街巷美景


中央集市广场(波兰语:Rynek Główny w Krakowie)形成于1257年。其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之一。广场上有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圣玛丽教堂、市政厅钟楼以及文艺复兴风格的纺织会馆,圣亚德伯堂等古老建筑。

广场四周环绕着各式华丽的历史建筑,商户、宫殿、教堂,堪称奢华。


纺织会馆是一座文艺复兴样式建筑,坐落于广场中央,是克拉科夫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建于14世纪,当时是衣物和布匹的交易场所,并由此得名。



圣玛丽教堂(St Mary’s Church)位于广场东北角,建于14世纪,哥特式尖顶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登顶俯瞰整个老城区。


教堂的两座高塔即不对称,也不尽相同,似不多见。


市政厅钟楼(Town Hall Tower)。这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3世纪末,用石头和砖砌筑,高70米,1703年的风暴使其部分倾斜。钟楼是1820年因开辟广场而拆除的老市政厅唯一保留下来的部分,它的地下室曾经是中世纪刑场的监狱。如今,这座塔楼也作为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的分馆使用。


钟楼下有一个巨大的头部的雕像是现代艺术家Igor Mitoraj的作品,也成为游客争先恐后拍照的地方。


克拉科夫有着号称欧洲最漂亮的观光马车,马儿膘肥体壮、毛色光亮,头上、身上披戴着华丽的装饰,妥妥的中世纪范儿。


在中央集市广场边等候游客的观光马车队


更难得的是这里的马车夫大多是年轻女子,她们头戴礼帽手提双辔(pei),身姿娇媚又不失帅气,与双驾马车组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让游客大饱眼福。


下午3点左右,我们结束了克拉科夫的行程,乘坐旅游大巴返回华沙。克拉科夫到华沙的车程约360公里。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前往机场,乘坐波航班机回国。
再见华沙!再见波兰!

10.23清晨旅游团平安、顺利回到北京,圆满结束了11日的愉快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