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起来计划踏青赏花去,太远的就不去了,听说太谷有个凤凰山森林公园,计划一游。
吃罢早饭,8点半出发。
沿途桃花盛开,在青松绿柳掩映下,格外姹紫嫣红。
红的、黄的、粉的……
远远看见凤凰山的标志—三塔,好高呀!
进入凤凰山森林公园。
传说很久以前,在凤凰山上无水无草无木,荒秃萧条。忽然一天,从南边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它绕着山顶来回盘旋,最后落在山顶,停了下来,谁也没有看见它做了什么。但没过多久,这座山变成了青山绿水,翠树环绕。因凤凰在此短暂的停留,后人便将此山起名为凤凰山。
凤凰山森林公园绿化工程是太谷县生态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工程,该工程总投资5亿元,以打造“避暑纳凉、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的山丘生态景观为主基调,绿化荒山荒坡1.5万亩,分为凤凰山主景区、盘道生态小江南、岭南花果飘香、凤凰山运动健身区四大功能区。
问道雁行。
南山公园广场。
广场上有太谷历史名人的雕版像,这是形意拳大师—车永宏。
晋商巨贾—曹润堂,三多堂主人。
书画一绝—赵铁山。
民国富豪—孔祥熙。
走过水渠。
可见两侧花岗岩山体上生长着顽强的松柏。
山下柳树已开始发芽🌱!
从山脚下看见即将攀登的凤凰山顶峰,遥在三座山丘之外,有些畏难情绪,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相信我们一定能站上去的。
凤凰山目前还处于私人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山下观音塑像和地面还在维修,相信不久就可以竣工了。
通向顶峰的山径刚刚竣工。
石径沿途有甚多经柱,刻着金刚经,由弘一大师手书,太谷的各私人老板赞助,这也是功德无量吧,给太谷增加一处周末游玩的好地方。
沿途金刚经柱共32座,正好成为登山的标志。
石径两侧的山花烂漫,已竞相开放。
上山道路蜿蜒曲折。
第一座凉亭就在第一座山包顶上。
这是我们一路从山脚爬上的石径展示。
美女不待休息,豪情满怀地继续前行。
回眸第一座凉亭。
瞻眼第二座凉亭依然在前。
和青山留个影吧。
登上第二座凉亭,展望四周。
蓝天白云下群山连绵不绝,山路蜿蜒曲折。
已走了十八品了,路程过半。
继续努力,胜利就在眼前。
到达第三座凉亭。
环顾四周,远处村庄虽然参差错落,但梯田规整有序。
山脉连绵起伏,颇有些神态。
谷底及向阳面桃花朵朵盛开,像雾一样茫茫。
到达二十八品,顶峰就在前方。
最后一段路陡难行,美女也是歇了好几回,才咬牙挺过来。
终于到达最后一个经柱了。
历时两小时,爬了近万个台阶,终于登顶成功。
看着说的容易,看看这张从远处拍的图就知道从左面山脚爬到右面顶峰有多远了。
山上耸立三座宝塔,称福缘寺三塔或风云雨塔,俗称 “凤山三塔”,风云雨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因三座古塔大致呈东西向一字排列,似雁飞阵势而亦称“雁行三塔”,俗称“凤山三塔”。二战中,三塔中间的一座塔被倭鬼击毁,天长日久之间,人们只能看到两塔,故而也称“凤山双塔”,为裨补缺憾,公元2007年太谷县花费50余万元,重建了中间的那座塔,使“三塔雁行”景观得以恢复。
99岁老人写的“佛”。
美女说要粘点福气。
福缘寺三塔其外观形制大致相同:三座塔基本等高约17米;八角五级楼阁式塔身;五层腰檐下均装砌仿木构铺作;一至四层腰檐上为叠涩平座;塔刹均为八角攒尖型。但是三座塔构造的细部差别很大。为了下文叙述方便,以上图为例,我分别叫她们“左塔”“中塔”和“右塔”。
三座塔的基座都不相同。塔身的构造也不同:左塔中空,一至四层都砌有长方形塔心室,但不相通,不能登临;右塔为实心,第二、四层砌有塔心室;中塔实心,仅第二层砌有塔室。塔刹也稍有区别。
左塔是三座塔中构造形制和建筑装饰最为精致者:平简的方形塔基上只砌出两层青砖塔座;五层出檐下均装设仿木构铺作--- 转角处上部隐出两层倚柱,柱头普柏枋出头相交,檐下斗栱为五铺作,正面补间和转角处出斜栱,转角处斜栱均砌出单下昂,撩檐枋也相交出头。刻凿精细,生动逼真!
一至四层腰檐上是叠涩的平座,其中第三、四层平座下也装仿木构铺作。特别是第三层平座上还砌装仿木构护栏,栏板也雕刻美观。整个塔身只在南向的一至四层正面辟门,底层门洞左边的一面原砌装塔铭,已失去;其他均素面。
底层长方形塔室高、深各约1m,宽约60cm,顶部叠涩砌成藻井。塔心室内正面原砌装一块石刻佛像,已被盗(毁),仅存两侧的金刚力士,风化严重。从残存的雕凿技艺来看,要早于明代。
右塔为八角形塔基上砌出高约1m,且收分明显的砖石塔座;与左塔素面不同,右塔上下的四个正面均装砌仿木构假门窗,只有南向的正面第二、四层为真门;底层正面右侧原装有塔铭,已失去。
右塔五层腰檐下的仿木构铺作,比左塔简单一些:正面和角柱上,既不出斜栱也无下昂;一至四层平座下也 没有铺作。但是仿木构装饰本身却刻凿的一丝不苟,甚至比左塔还要精致一些。
三座塔的塔刹都是八角攒尖顶,可能上装宝珠,已失去。但是塔刹并不相同,最显眼的特征是:左塔塔刹为顶层出檐紧急反叠涩收结而成;而右塔和新建的中塔反叠涩收结舒缓,形成了细高状的刹座,刹座上复又叠涩三层出檐才结顶。若从远处看上去,右塔和中塔就多了一层“塔身”,成为八角六级的“偶数级”塔身。
中塔为公元2007年所建,大致参照了右塔的构制,除塔的基座为石砌外,塔身五级收分较急;刹座更加细高一些。其他方面与右塔基本一致.
说起这三塔的历史,传说很早以前,凤凰山上没有塔。凤凰山脚下,倒是有座大庙,三个得道高僧,讲经布道,香火极是旺盛。忽一日,三位高僧同时驾鹤西游。混饭的和尚们见没了依靠一哄而散,庙里只剩下一个古稀之年的程姓伙夫和一个十几岁的小和尚,两人将高僧葬在山顶后,开始着手修塔,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风云雨三塔。
山顶之风云雨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元朝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地留有诗作数首,清赵铁山有"听山水之清音"题词。
顶峰时美女和当地人交流,说山脚下有个龙泉宫道观非常好,美女计划从后山下山。
峰顶游玩二十分钟后,绕至山后,下到半山腰去看福缘寺。
回眸三塔。
福缘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重建,规模亦日渐扩大,但后来毁于战乱,仅存地基和窑洞几孔。
近几年修复,现为比丘尼的学校。
天王殿。
福缘寺庙门外,所有庙门都紧紧关闭。看到“入寺须知”后才明白,寺庙平日均不开放,对外开放时间是:农历初一、十五及佛菩萨圣诞日以及周六、周日限定时间。
我们恰好错过时间,就在寺外一观。
刚吃过饭的比丘尼们也在窃窃私语。
可能在交流学习佛经心得。
但不论怎样,寺外的树发出了嫩芽,
海棠即将开放,
桃花已经抢先绽放,春天来临了!
寺前有太谷县人结伴出游扎营于此的。
美女也在盛开的桃花和日式风格的路灯中迷失了。
出寺的路很长,可见比丘尼进来时也是历经了考验。
寺前门牌坊。
我们顺着山道下行,不得不说,这是个错误决定,后山盘山公路远离前山放车地方,一路步鞭,好不费劲,虽有过路车,但往往满载乘客,无法搭车。
好不容易到达龙泉宫,自然要好好转转。
龙泉宫最令人称赞的是观前的龙泉水在龙泉洞中,四季不断和晋祠的不老泉有异曲同工之妙,龙泉洞中的水是太谷县境内最好喝的水清澈甘甜。
据传闻说:此地的龙泉水是昔日城内晋商大户沏名茶专用,沏茶后能使茶水更为清香甘甜、沁人心脾,最为神奇之处是饮用后可使人万虑俱消。
送子娘娘。
观中有玉兰花婀娜盛开。
去主殿参观一下。
龙泉宫位于凤凰山腹地,为太谷十景"凤山春色"之主景,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迄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之历史,是山西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历来民众游憩之地。全观殿阁楼台,依山层层布置,苍松翠柏古树龙根掩映其间。
青龙白虎壁画。
演法度人。
天官地官水官造像。
勾陈上帝、玄武大帝塑像。
美女站在观音殿前凝视着远处县城的风景。
观音殿。
庙宇的琉璃屋脊漂亮异常。
三清宫。
三清塑像。
元始天尊。
太上老君。
灵宝天尊。
整个建筑设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走出龙泉宫门楼。
继续赏花前行。
费了大劲后回到攀山出发点,整个绕了一座山。
看看步行记录。
进县城路上发现的胡家村戏台。
也是太谷县不可移动文物。
进城去。
无边寺,亦名白塔寺,因寺内有白塔而得名,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公元 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曾予重修,题名“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又予续修,并建白塔一座,开始有了白塔寺之称。元、明、清又屡次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修复,称“无边寺”。该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白塔外有七层,高40余米,为八角形砖木混构。塔的外观仍为宋代风格,每层出砖石檐、仿木斗拱和门窗,饰有风铎;塔内有九层,设木板楼层,有木构楼梯供攀登,在塔顶可眺望太谷城。
白塔是太谷县城的标志。相传古代开科取士之年,有白鹤降落塔顶,落鹤几只,太谷县就有几人皇榜标名,因此太谷人把白塔视为吉祥之物,世代相传。
到太谷古城看看。
“金太谷”辉煌和鼎盛时期乃是明清时代,那时太谷商人涉足东北、蒙古,开拓到江南一代,远至新疆。太谷城乡参与商业活动者占全县成年男子的半数以上。
太谷城内先后出现了闻名遐耳的富商大家,如城内的杜家、贠家、宋家、孟家、孔家、赵家、白家、党家八大家,以及北汪曹家,白燕张家、上庄王家、东里乔家等都是腰缠万贯的巨商大贾。
他们经商致富后,用从外地挣来的钱大兴土木,建房买地,使太谷城面貌大为改观,小小的古城铺面林立,商号票号云集,豪阔宅院彼彼皆是,使整个古城形成了现存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格局,其丰富的资财,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繁荣发达的经济,使这里一度成为全国货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太谷也成为一个商号云集的城市,被人们誉为“金太谷”,“小北京”,“旱码头”。
这是民国时期的太谷县城地图,可见繁华。
太谷鼓楼位于太谷县旧城十字街中心,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楼外围以明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鼓楼建筑古朴大方,设计构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鼓楼是太谷的象征,有凤眼之称。
鼓楼辟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东门曰“观象”意 指观看"石象"(太谷城东有“石象”“象谷")、西门曰“眺汾”意指观看“汾河”、南门曰“仪凤”意指" 大礼参拜吉祥尊贵的鸟中之王凤凰(城南正对凤凰山)"、北门曰“拱辰”意指“拱手迎接天上的星辰、地上的皇帝大员”。
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
鼓楼正在维修,恰看门老人在,协商后同意我们上鼓楼一观。
历代名人牌匾。
历代碑刻。
鼓楼内供奉文昌帝君,主一方文运风气。
二楼是翠屏楼。
二楼有外置的回旋走廊,原来是县城的最高点,可以一览县城无余。
鼓楼北面就是县衙。
太谷县衙,位于太谷古城中心十字街的鼓楼正北面,始建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之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的三进院落及其主体建筑均比较完好保存着,总占地面积约2500㎡。县衙大堂为明代木构,其余建筑为清代所遗。
太谷县衙大堂,也叫正堂,是古代县长办公的场所。此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建筑宏敞。
从梁的木架可知是清光绪年间重修过。。
正堂背后开门通向第二进院落,二堂是县长工作之余休息,或会客的场所。院子很宽敞,右边南部是民居,左边原有附院,并建有一座花园。现在除单檐硬山顶,三开间的二堂以外,还残留一座西屋,均住有人,不知何单位何人所住。不过现在二进院右侧北部是“太谷县人民武装部”和“太谷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机关所在。
听说县衙内的人说园智寺塑像很好,离县城只有30公里,驱车前往。
园智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
寺院占地约9000平方米,现有殿宇七十多间,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过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
进入山门是天王殿,外院正殿千佛殿为无梁殿,内有保存完整的千佛壁画。
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塑像。
东殿是伽篮殿,供有关公佛像,西是祖师殿,供有达摩祖师。
内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三世大佛,保存有明代佛教水、陆、空、彩绘壁画和释、儒、道三圣像。
院内景象。
少见的立体云海。
华严大殿。
殿内华严三宗塑像。
殿外殿基上的四大护法天王塑像。
殿前的云纹彩绘和雕梁画栋。
二层藏经楼的精美石雕。
一楼的壁画。
东殿是观音殿,内有樟木雕像、千手千眼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西殿是地藏殿,内有道明、闵公和十殿阎君塑像。
内有五百罗汉塑像,可惜关门,只能从窗户上眺望。
寺后是龙王殿。
四方龙王塑像。
寺内其它景象。
寺内的樱桃花也开了。
还有桃花。
一天转战太谷南北,寻觅春景,不亦乐乎!
晚8:30回家,走了12小时,我们都是铁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