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堂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就在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
走近祠堂,吸引眼球的是建筑屋脊上那些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建筑等众多题材的屋脊装饰,虽然看过不少古代的豪宅大院和祠堂建筑。但如此气势宏伟,繁复艳丽,富丽堂皇而又别具一格的祠堂建筑,还是给人一种震撼和惊讶。
从门旁的简介中知道: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清代宗祠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陈氏宗亲合资兴建,既是同宗子弟在广州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的书院,又是祭典先祖的宗祠。
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上下对称,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祠堂的整体结构布局严谨,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厅巧妙地联接起来,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气势雄伟。
陈家祠堂以其巧夺天工的三雕、二塑、一铸铁的精湛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建筑中巧妙而广泛的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郭沫若曾在1959年参观陈家祠时留有一首五言诗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堂装饰的艺术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成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号称百粤冠祠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步入祠堂,移步换景,屋里屋外,上上下下,处处体现出南国的雅致与精美,细腻与繁华,时刻在惊讶与感动,赞叹与感慨中,为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智慧而折服,感受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走出大门,站在广场回望着祠堂上那些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的砖石雕刻,陶灰彩塑,庞大而恢弘,庄严而肃穆。“北有曲阜孔府庙,南有广州陈家祠”放在这里还真是比较贴切。
陈家祠坐北朝南,为中国 “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 院落式布局,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院东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陈家祠牌楼。
陈家祠牌楼上书《古祠留芳》四个大字,大门进去有一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有四座旗杆,祠堂首进由大门和东西厅组成。
陈家祠大门。
陈家祠大门和东厅。
陈家祠中进院落。
陈家祠中进大厅。
聚贤堂。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形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装饰最为考究、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陈氏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梁架雕镂精细,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玲珑剔透,为木刻中的精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装饰华美的聚贤堂。
后进正厅。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厅后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龛台。
陈家祠庭院连廊。
陈家祠庭院边门与连廊。
窗户蚀画玻璃画。
蚀画玻璃画。
蚀画玻璃画。
绿水青山随风月
翠堤垂柳系兰舟
翠竹筒状的雨水管,上端是一尾金鱼,真的是:精华处处有,小处亦精品。
院内的小景。
春雨微风甘露
花香诗韵鸟鸣
陈家祠的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首进东厅上的三幅大型砖雕。
首进西厅的大型砖雕 “刘庆伏狼驹图”。
首进东西厅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
首进东厅的大型砖雕“梁山聚义图”。
精美的砖雕。
祠堂内的花窗。
木雕是陈家祠堂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内容丰富。主要是在室内的建筑上,除了厅堂立柱,只要有木头基本都有雕饰,如屏门、龛罩、花罩、斗拱、檐板、雀替等,此外各座厅堂、走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了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跨进大门,便可见一具四扇镂空双面雕屏风隔开了院落隐约可见的光景。每扇屏风高4.5米,宽1.3米,屏风上雕琢着诸如“英雄图”、“太史第”、“渔樵耕读”、“荣归故里”、“渔舟唱晚”等典故。
木雕主要以樟木雕成,以构图复杂、雕工细腻、 装饰性强而享有盛誉。
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因其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
雕刻的内容广泛,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植物栩栩如生。
祠堂木雕中最为壮观和最有特色的是中路前厅和中进正厅的16扇双面镂雕屏门,以王母祝寿、践士会盟、《三国演义》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木雕“夜宴桃李园”。记述了李白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
木雕门洞 “百子千孙” 古色古香。
在岭南的木构建筑中,常用雕花封檐板,雕刻工艺有浮雕和通雕两种,但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花鸟鱼虫为主,也有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題材的。
大门上的门神运用了勾线重彩技法,色彩鲜明,人物逼真,不愧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彩绘之佳作。
据闻唐王李世民晚上睡觉经常做噩梦,心中十分害怕,夜间难以入眠,于是让手下两员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兵器站在门前站岗,这样便能够安心入睡。可时间长了,两员大将长期夜不能寐,最后双双病倒,李世明只得命人将他们的形象画在纸上,贴在门上,用来震慑妖魔鬼怪,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大门和屏风的木雕,多是对称的两幅。
陈家祠的灰塑和陶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陶塑,即陶塑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屋脊上的特殊工艺。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陈家祠堂屋脊上的陶塑总长达1800米,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人物形象传神,场景特色鲜明,且烧制年份,甚至制作者都清晰可见。其体量、长度、精美度均为广东之冠。
陈家祠屋脊上五彩独角狮是灰塑的代表作。怪兽,形似雄狮,头长独角,瞪眼竖耳,张口翘尾,毛发冲天,呈居高临下之状,咄咄逼人,镇妖驱邪之势,好不威猛。
陈家祠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主要用在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大多集中在立柱、栏杆、基座、平台等处,以雀、鹿、蜂、猴、狮、青莲等等组成的图案,不仅精湛,而且取其谐音,巧藏寓意。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
陈家祠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铁铸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
陈家祠广场牌楼外面就是车水马龙的中山七路。
关于陈家祠的介绍。
陈家祠首进建筑。
广场两侧分别有两个旗杆。
中国科举取士时代,在祠堂坚旗杆是宗族荣誉的标志。考生科场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后,族人就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置旗杆,升旗表彰,光宗耀祖,树立榜样。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地点等,显示了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所以又称功名石,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名望和荣誉。
门神。
门神。
祠堂院内小景。
祠堂院内雕塑。
祠堂院内雕塑。
祠堂院内雕塑。
陈家祠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为主兼及全国的历代民间工艺。 馆内设有“广东象牙雕刻”、“广州彩瓷”、“旧广州风情(家居)展”、“广绣作品展”等九个陈列厅, 向观众介绍和展示具有浓郁岭南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牙雕“仙女散花”。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
百鸟朝凰。
屈原。
祠堂的东厢房,陈设布展的《旧广州家居展》,将中国清式家具三大派系之一的广式家具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按照旧广州传统家居格局形式陈列出来。主人房、会客室、书斋、拜神屋等,都在这里得到历史的再现, 处处印记着老广州家的生活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