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印象 26】红墙那边是锦里

作者:林丰 显示图片

忙碌了两个多月,一本大16开、图文并茂的少儿影集终于付梓出版。
目送散发着墨香的画册远去,一种久违的味道扑入嗅觉——春节来了。
在那一刻,忽然就想起了成都的“锦里味道”——我喜欢的味道。

无论是美食还是墨香,我都喜欢。
虽皆喜欢,却也会顾此失彼。2019年4月,旅行离开成都,曾下载一家APP菜谱,试着去还原我爱吃我想吃的几个“锦里小吃”,无奈学艺不精,均以失败告终。家人说不是有淘宝吗?想吃什么一个快递就解决了。说得也对,都要下单了,又罢手。其实,名小吃的味道,不是快递能解决的问题,想吃,还是去原产地,只有置身当地那种特殊环境和氛围,才能吃出想要的味道。


这么想“锦里”,是不是“锦里”在催我了?想念一个地方,大概是人的天性吧,总之,想呈现一下锦里的模样。



还有,念着锦里,是锦里与“锦鲤”谐音,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锦鲤”是一种备受青睐的风水鱼和观赏宠物。寿命极长,能活60~70年(相传有200岁的锦鲤),寓意吉祥。
百度说,2018年12月3日,“锦鲤”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年十大流行语。12月19日,词语“锦鲤”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打开移动硬盘,一大堆游记图片和资料静静地趴在那里,如画景象历历在目。喜欢,却又头疼,把它们去粗取精装扮成一篇有点好看的图文游记,总要耗费些许心血。想象着成都锦里有那么多吃过的小吃,联想着“锦鲤”,就挑出了“锦里”的好多图片。


锦里——“锦里古街”简称。从秦汉起就日渐成市,发展成一条古老且繁华的商业街。站在雨丝淋湿的街道,看着天南海北的人不远千万里赶来锦里,似乎都是来享受美食的饕餮族?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美食嘛,不止苏轼喜欢,好这一口的人都喜欢呀!

站在锦里,就能“看见”武侯祠,两者一墙之隔。
突然就跳到了武侯祠,切换得有点楞。
要去“锦里”,绕不开“武侯祠”,锦里就是武侯祠所辖的一个民俗区。
住宿在宽窄巷子。早起,从“宽窄巷子”长顺上街丁字路口坐上“成都景区直通车”,先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按提示购票,工作人员手机扫码剪票,大巴车穿行市区半小时,在武侯祠下。

距武侯祠不远,有个人车拥挤的停车场,所有的景区直通车(大巴车)都从这里进出。
停车场人车混流,现场仅有一名调度来回奔走指挥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得而知,还要接受游客咨询,人很热情,有问必答,但忙得焦头烂额哦!

锦里还睡着。
我从停车场步行一百多米先去武侯祠(西门),顺序也是参观完武侯祠,出边门即是锦里。
天似乎没亮,不是去得早,而是天空黑云密布。
怕是要下雨,风在雨头。一阵大风旋至,吹坏了我刚刚撑开的伞。心中嘀咕这一天是不是要游览不顺?
果然下雨了,风大雨急,天地一片昏暗。
有“助理”撑伞和服务,我走马观花地看了武侯祠。





武侯祠——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其三国遗迹博物馆在全国影响最大,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由诸葛亮亲选宝地,下葬于此,史称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

鉴于诸葛亮和刘备的特殊关系,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又将成都少城内纪念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迁建到了汉昭烈庙旁边。由此,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

明末清初,这座合祀祠庙毁于战乱。我们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前殿为纪念刘备及蜀汉文臣武将的汉昭烈庙,后殿才是真正意义上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

初游武侯祠,有人疑惑为何民间只称“武侯祠”却鲜称“汉昭烈庙”?民国年间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在世人心中,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其历史功绩和威望超过了刘备,武侯祠越叫越响,也是天下百姓心愿吧。

武侯祠坐北朝南,五重建筑,以刘备殿最高,建筑亦更雄伟。
刘备殿后,向下走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故得名武侯祠。












在祠堂里,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坐像各14尊,分列东西文武廊房。
因塑像有玻璃保护,拍照反光,取景难度较大,有的拍得好,有的拍得不好。加之风停雨细,游客激增,人影憧憧,手机林立,就连站定想多看几眼都扰乱视线了。












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这是一座无被盗痕迹、也是一座未曾被挖掘过的陵墓。
墓冢为圆形,高12米,绿植覆盖其顶,四周林木参天,青石小径,周长180米,有砖墙环护。不少好奇的人环绕墓冢一圈步量长度。墓前有照壁,嵌有石碑,碑刻为“汉昭烈之陵”。


在惠陵与武侯祠之间,有一条红墙竹影的夹道相连,画面唯美。红墙夹道蜿蜒而去,竹影覆盖向上扶摇,似在天空摇曳,不时闻有小鸟鸣啾。人在夹道行,似在时光隧道中穿越,刀光剑影之声不绝于耳。

来到“三国文化陈列”展区。展区分展厅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外面细雨连绵,人们大多集中在展厅。这里有文物、资料和图片,少说几百件,内容丰富多彩,有时间的话非常值得细观。

展厅介绍以图文形式为主,诸葛亮北伐必经的“明月峡古栈道”、曹魏大将邓艾入川偷渡的“阴平古道”,还有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葬于陕西勉县定军山等自然情况,均以图片直观呈现,喜欢这段历史者尽可以认真品味。


明月峡古栈道。
地理位置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东岸绝壁上。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多次对该栈道进行修缮,诸葛亮北伐也沿此道进军。


阴平古道(唐家河段)。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境青溪镇落衣沟村。
三国末期,曹魏大将邓艾避开蜀军主力军队,率军偷渡阴平古道,攻入江油关,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勉县武侯祠。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西108国道旁。
始建于公元263年,为全国最早的武侯祠。祠堂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且大都三院并连,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目前经修葺,保留下来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武侯墓。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武侯墓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墓庙建筑三院并连,以墓冢为中轴排列,依次为外山门、乐楼、照壁、内山门、南北厢房、拜殿、大殿、前坟亭、墓冢、寝宫、南北道院、万古云霄堂,古建筑共计70余间。墓庙历朝均有修葺,现保留建筑为清嘉庆时维修后的建筑规模。


子龙墓。
成都市大邑县子龙街323号大邑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内。
子龙墓(子龙庙)是蜀汉名将赵云的墓冢和祠庙所在地,在明代已有历史文献记载:“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后历经数百年变迁,虽经一再破坏却能有明确的遗迹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庞统墓。
地理位置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5公里鹿头山白马关。
庞统祠墓是安葬和祭祀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庞统的专祠,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国遗址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处专门祭祀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祠堂和墓园,也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



天水姜维墓。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
当地世代相传姜家庄为姜维出生之地,存姜维衣冠冢。相传姜维在成都遇害后,暴尸荒野,魏国派专人监视,不得安葬。姜维一名亲信偷得姜维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感慨姜维忠烈,修建了这座姜维衣冠墓。


勐腊孔明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
孔明山,悬崖削壁,山势险峻。山中奇石众多,竹木茂密,远远看云,宛如诸葛孔明所戴的帽子,故得名孔明山。


济火碑。
现藏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博物馆。
该碑是迄今全国发现的记事年代最早的彝文碑。主要内容是记载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济火助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功,受封罗甸国王的事迹。碑文中最重要的一段翻译为汉语的意思是:“在楚敖山上,君长与孔明结盟;帝师胜利归来,将彝族君长的功勋记入汉文史册。”


刘备戏袍


关羽戏袍


刘备王帽
现代 
武侯祠博物馆藏


孔明万卷书帽
现代 
武侯祠博物馆藏


孙尚香凤冠
现代
武侯祠博物馆藏


赵云硬帽
现代
武侯祠博物馆藏


张飞硬帽
现代
武侯祠博物馆藏


东汉石棺。









品三国遗迹,思英雄往事。2011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起“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大型学术考察活动。历时数载,对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湖北等地的500余处三国文化遗存点位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将散落在各地的三国文化遗存精华展示于此,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绵绵雨丝,挡不住人潮一浪接一浪拥进锦里。
站在了锦里,感受到了550米长古街浓郁的人文气息。
锦里依托武侯祠,叫响了一个“拜武侯,泡锦里”口号。在里面转上一圈,你就会被锦里“俘获”,感觉不“泡泡”、不好好“泡泡”锦里都不行。

有人说,锦里是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吃住游玩在锦里,你浪漫你休闲你是吃货,都能在这里对号入座,找到你想要的。


一间泥塑艺术小屋,吸引了我。
台面上摆放着十几尊名人泥塑,造型逼真酷似,具有真实生命的感受。名人招牌,自然是最有说服力、最让人青睐的了,再加上那句广告语“现场为您塑像”流露出的亲切与真诚口吻,尊重感伴随那颗艺术之心,刹那间蠢蠢欲动起来。

先问泥塑时间——一周开外;当然是要询价的了,如果喜欢,几百元、几千元也绝不能吝啬。在老板心里,他出售艺术,其作品是商品是饭碗;在我心里,它首先是艺术。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只能遗憾离开。


大概地想了解锦里,先看这面“锦里墙”。所言虽不乏溢美之词,但锦里值得一书。有它在,人们在心里就描画了锦里轮廓。


锦里牌坊。
它自然地融入锦里。
因为是锦里,身价自然就醒目。
牌坊造型天下一统,无甚新意。关键是“锦里”二字内涵丰富,引得游人兜兜转转,站下就不想走,不留下影像不罢休。


在锦里,川剧脸谱堪称一道风景。据说脸谱是用颜色来做角色标记的,对剧中人物或赞或讽或鞭挞,是褒是贬,看图案便知。


走走逛逛,遇上一根秘制霸王肠,可谓巨制,形象夸张,夺人眼球。它的拌馅与腌制为一绝,配比是绝不示人的,当然的中华老字号。


第一次见识什么是“阿拉伯沙画”。
一只小小玻璃瓶,一沙一世界,一瓶一永恒。
一瓶沙画,标价在150元至400元不等。
小的沙瓶约10厘米高,大的有几十厘米高,每个瓶子里面,都是逼真而奇怪的立体画作——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复杂的沙漠风光、海滨风光等。

沙瓶画是阿拉伯国家手工艺品的突出代表,物美价廉,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那些五颜六色的小沙粒,被分装在一只只瓷碗里,经沙画大师的魔幻之手轻微一抖,就赋予了沙画鲜活的生命力。

沙画师撷取各色彩沙,通过可能是特制的小漏斗一层层流入,有关历史、宗教,生活、风光、人物和卡通的瓶装艺术品,就神奇地显现出来。再经几次捣紧,流入,直至封口,使瓶里的沙画固化成形。你可以放在家中自赏,亦可馈赠亲朋好友。

懂行者说,想象力和创意,考验沙画师的艺术功力。而初学者,大都从画骆驼、仙人掌等沙漠风光开始。


好多情侣走向“诸葛同心锁”。
缘起:相传,诸葛亮之妻黄月英,赠诸葛亮羽扇一把,勉励他行事以稳重为要。为回报黄月英的用心良苦,诸葛亮打造了一枚同心锁回赠黄月英,并对她说:“一锁同心,亮安天下,安卿心”。
今生:同心锁见证了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爱情。在三国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一锁同心,安天下亦安卿心——这是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约定。
你和你的另一半,约定好了吗?


这颗银杏树,可谓是万古长青之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银杏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古而有之。当代人也不例外,每天来此许愿祈福者不计其数。










嘈杂之外,在锦里不时冒出一处处闲情逸致的地方,比如这处池塘里的残荷。四月里欣赏残荷,就来锦里;在锦里走乏了,逛累了,就来这个让人心情宁静却又有点感悟的小地方站一站。残荷常给人以芬芳吐尽、生命凋零之感,岂不知,荷之枯瘦清冷,依然留下了优雅之美。心态平淡变换着角度去看看风格各异的残荷,就看到了不一样的荷风景。


闲步向前,咀嚼残荷的那丝哀伤总与活力的锦里少了一节低回的乐章过渡。隐隐失落之中,闻听一阵明快热烈的鼓声响起。鼓声急缓有别,节奏强烈,柔中藏刚,直抵心灵深处,令人不由自主想要踢腿踏脚地舞动起来。

雨声中,一名姑娘旁若无人在拍打“非洲手鼓”。
她的店面不大,“藏品”却丰富,各式手鼓高高摞起,琳琅满目。如有一干手鼓艺人循音而至,想必小店就摇身一变现场组建起一支“非洲手鼓”乐队了。

聆听了一阵姑娘的“非洲手鼓”。我不懂“非洲手鼓”,但感觉得到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一种寻觅与传递的音乐情感。据说,听懂了鼓声语言的人,一定会寻音而至,带走一面“非洲手鼓”。除了手鼓知音,还有锦里这个招牌,鼓声响彻在锦里长街,还愁生意不旺吗?

“非洲手鼓”之外,她还有吉他。吉他凌空悬吊,布满店面空间,感觉小小店铺流淌着音乐之风。吉他所洋溢的青春气息和优雅魅力,曾风靡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街小巷。不可小觑了这把木吉他,木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民歌等音乐风格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吉他家族中最“贵族”的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门槛后立有一块半米见方的木制招牌,上书“手工制作围巾 披肩”。其后可能是一具织机,上面是正编织的围巾或披肩抑或样品不得而知。招牌最下面,有一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这令我吃惊不小,想不到,小店还藏龙卧虎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我猜测是姑娘小店的传统手工艺独具特色,才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不由得对姑娘刮目相看,正要举起单反相机拍照时,被她发觉,立刻停手歇鼓,闪人了。
鼓声停歇,感觉小店立时没了生机。
好在我有耐心,并换了一种惹人不高兴的偷拍方式——漫不经心地玩弄手机。待鼓声再度响起,我就收获了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


与“非洲手鼓”毗邻的一家店——名号“西洋镜”。
“两分钟开眼界,往里看乐事无边”。总有好奇之人花10元进去看看。有一名游客憨笑着说:“小时候没看过“西洋镜”。”看着人们进出小店,小时候没看过西洋镜的人可能为数不少,长大了想补上这一课吧,不然人生残缺了那么一点点经历是否就显得不完整了呢?

刘湘墓在锦里。
几乎与“锦里民俗记忆墙”毗邻,西行不远,就是刘湘墓。这里与热游锦里的场面形成鲜明反差——这个时间段无人来此游览,抑或一些人无意了解刘湘吧,显得冷清了许多。


细雨霏霏,松柏苍翠。拾阶而上,一块高大的石碑之后,就是刘湘的陵墓。




墓碑立于一九八五年。
上面刻有刘湘简介:

刘湘墓
刘湘,字甫澄,四川大邑人,曾任川军第21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1937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23集团军总司令,率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病逝于武汉,下葬于此。墓碑镌:“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

刘湘的祖上系安徽徽州人,明朝嘉靖年间移民入川。刘湘与大地主刘文彩为叔侄关系。此前我去过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参观刘氏庄园,那里对刘湘的介绍较多。

想进一步了解刘湘,了解大地主刘文彩,了解刘氏家族和刘氏庄园那段历史的人,大邑县刘氏庄园之行,一定会有所斩获。“成都景区直通车”直达安仁镇。参观需用一天时间,当天返回成都。



一直想着“锦里民俗记忆墙”在哪里?攻略中有这一项,人来到锦里却不辨东西。当站在了锦里,方知锦里之大、观赏内容之丰富,不是一篇攻略就能搞定的。管它呢,锦里好看的地方那么多,转着看吧。然而,转着转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竟然就发现了它。也就是说,走到它身边,它就在眼前,在路边,掩映在一片翠林竹影中。
之所以想看它,明知道什么也看不到,就是想了解一二——墙中珍藏有川西民俗精萃的代表作品。



“锦里民俗记忆墙”建于公元2009年1月23日(农历戊子年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武侯祠锦里二期开肆庆典之时,举行了隆重的封墙仪式。锦里2004年开街,一直以传承、弘扬三国历史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为己任,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人们“体验川西民俗”的首选之地。


在“锦里民俗记忆墙”里,封存了10种最具代表性的川西民俗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蜀绣、瓷胎竹编、成都漆器、成都皮影等传承人的代表作品;也有代表了川西民俗传统生动趣味的牛牛儿、糖画、面人、剪纸、蛋壳画……漆艺大师杨莉的《漆雕芙蓉成祥》;陶蓉获大奖的半边蛋壳画组作品《锦江春色》;龙玲获奖的剪纸精品《芙蓉锦鲤》;成都皮影世家周皮影的传人周伟将自己祖辈周前松在清末民国初年制作的影人留于民俗记忆墙中……


一百年之后的2109年,记忆墙将重新开启,民俗传统文化将再次被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只是不知道,现在的封存技术能保证百年后记忆墙里所有的民俗精品都完好如初吗?
交给时间。


一转眼,就发现了这条深邃的石巷子。
巷子那头的出口古树参天,给看似冰凉、昏暗的石巷子增添了清新、宁静、自然和安全的成份。忽然,我就有了从这头奔跑到那头的冲动。
想也没想,我真的跑进去了。石巷子很窄,手臂伸开就能摸到石墙,两侧石墙挂满了红灯笼。

对石巷子我不陌生,有关石巷子的印象,我儿时的记忆都被它填满了。我家乡的小村子就有无数条类似的石巷子,只不过比锦里的这条石巷子更原始,也更好看——大石块和小石块是用石灰砌成的,交替着往上长。在小孩子眼里,它高到天上去了。好多石巷子也没有这么笔直,有时是直直的一段,有时是弯弯的一段,高高矮矮也不尽相同,人走着走着就发现怎么从石巷子的墙里走出来一个人。小伙伴们在石巷子里穿来穿去藏猫猫,你追我赶,欢叫声此起彼伏,夜很深了还在奔跑。

锦里的这条石巷子虽然简单了些,不算长,但它是我除了家乡以外看到的比较漂亮和有韵味的一条石巷子,我喜欢它。

有网友说,这条石巷子是锦里的一大经典,好多游客路过这里都是要拍照留念的。可能是中午到了饭时的原因,也可能此时不是游览高峰,人真的不多。不过,有新人在此定格珍贵的一瞬,好看又值得纪念。


石巷子与一家石品小店相邻。我转过身来拍摄墙上的“寿”字时,被门口敏感的店老板阻止“不许拍照”。
锦里有的店铺不允许游客拍照,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做到理解就是对店家的尊重。




走到纯手工制作“黑芝麻糊”这家店铺,店前围满了游客。店老板与其他店铺不同,特意挂了一块“免费拍照合影”的牌子,并安排一名清秀质朴的“乡姑”,边推磨边与大家互动。一时间,店里店外说笑声、快门声不断,生意好得不得了。
那何止是一盘磨,那是一首歌谣,一缕相思,一段回忆,等待重逢……














边走边看,偶尔买一份小吃尝鲜。
“张飞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外黑里嫩肉本色,据说是用上等牛肉拌以特制香料制成,味道独特。
“川北凉粉”,发源于南充市,问世于清朝末年,红辣味醇、鲜美滑爽,有辣才有味,不喜其辣者就不要问鼎了。
“夫妻肺片”,记得在宽窄巷子提起一次,不再赘述。

想去尝尝“冒菜”,都说是成都的特色菜。看了制作过程,是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一勺一份,在锅里煮熟,盛到碗里,舀一勺店家特制的麻辣鲜香汤汁,再撒上香菜、葱花和豆豉,就是特色小吃“冒菜”了。它是麻辣烫?抑或是火锅的一种?心里抵触其口感,纠结到最后也没吃成。











锦里是大众百姓的锦里。店铺门前大都挂着旗幡式的幌子招牌,茶坊、酒巴、客栈、民间艺术摊点……处处爆燃着城市休闲气氛,享受其中是人们的最终目的。






闹市中,临街这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刻花门窗,据说是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其质地的厚重与做工的精细,使它们看起来不像是仿制的。退一步讲,即便是仿制品,我宁愿相信它们是从锦里繁华的历史硝烟中走过来的。
看着它们,觉得那种安静与温婉,好像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似的。既然它们在锦里站住了脚,就有它的存在魅力。









路边的这家皮影店铺格外引人瞩目。好多精致的皮影小人或挂成一排排,或被镶嵌在无数个镜框里,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非常精美。看到它们第一眼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揣测,莫非这是成都皮影世家周皮影的传人周伟的店铺?及至看到那块固定在高处的牌匾,我才敢确认:是了,是周伟的店铺。
现把牌匾上的文字照录如下:
经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批准,授予周伟先生:四川省民间艺术(皮影制作技艺)优秀传承人。













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看多知少,而且,锦里绝非走这么一趟就能看懂锦里。
锦里是挖人们钱包的。
人们乐意让它去挖,它走的民俗传统文化、三国文化之路是民众喜欢的、心理承认、爱戴的文化,还是那种雅俗共赏、并愿意去消费的文化。





走累了,也饿了,所以,我想去消费锦里。
我们走进了“锦里味道”。
边吃边欣赏店家提供的“锦里文化”。



































码多少字的锦里,都是皮毛。
欣赏锦里墙上《锦里序》的文字,现摘录一段,作为游记结尾:
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四百米古道诗与画,两千年桑海雷和电。环武侯以同体,面世界而共辉。聚川西旧俗,汇蜀汉遗风。历史精品,复得更需珍惜;人类遗产,参与即是关爱。游武侯,计从心来;逛锦里,幻若梦临。休闲成都,来了不想走;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