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去慈溪出差一周,中间有一天半的空闲时间,不能浪费这宝贵时间,借了辆车一天去溪口,半天在慈溪周边转转
当时杭州湾大桥还未通车,应该是走余姚上的高速,早晨起床后吃完早饭再出门,到了溪口也接近中午了,车就停在镇上,这是我第二次来溪口了,进入景区游览顺序可能有差异,还是选择按照武岭门进去游览来写,溪口虽小,却曾经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风暴眼。蒋介石、蒋经国皆出生于此,大权在握后还经常回来,并在此策划了许多历史事件。张学良将军西安事变后,也曾被软禁于此,亲手栽下的五棵楠树仍生机勃勃。中国历史在这留下了深重的痕迹。
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因为,其一蒋介石崇尚武德;其二“武岭”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进武岭门后的三里老街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从小生活的故乡。沿街有小洋房。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右边是武岭中学。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
上面大部分都是网上摘抄的,真是搞不清是文昌阁是乐亭还是下图的亭子是乐亭
顺路前行,就可到小洋房和文昌阁,蒋经国先生住过的三间二层小平房即: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过小洋房到文昌阁,这里是欣赏溪口山水的好地方
离开文昌阁来到剡溪边,背后树丛中的房顶就是文昌阁了
顺着武岭西路向西游览,“蒋氏宗祠”建立年代久远。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进行一次大修缮。修缮式样、面积都没改变。1930年,蒋介石扩建故居丰镐房,把蒋姓三房的堂前也买进。地盘扩大了许多。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提出:“三房祖先安放在哪里?”蒋介石就拨出大笔资金建了一座新祠堂,面积超过他的故居丰镐房,且气势宏伟、壮观,相当有气派,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都很方便,两边还有厢房,可供十多户族人居住。新祠堂造好,族长请蒋介石题写牌楼匾额。当时蒋介石正在看书, 刚看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拍案叫绝。突然,族长走了进来,他抖着胡子着说:“族里老小都知您书法功夫不浅,特来请您题写宗祠牌楼匾额,打扰之处,请别见怪哟!”蒋介石连忙站起,扶他坐下,命人磨墨、展纸,询问道:“写什么?” 族长笑道:“你满肚文墨,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蒋介石放下笔,倒剪双手在房内踱起步子。走到桌前看到那本《三国演义》,想起书上写着关公的“忠、勇、礼、义、智、信”,不由眼前一亮--关云长的“忠孝礼义”不就是蒋家子孙需要弘扬的吗?他沉思片刻,觉得族人要以“忠”为本,只有忠,上对得起国家、祖宗,下对得起万民、子孙。为人者,不可不孝,知孝者,能恭奉先人,关爱晚辈,孝悌弟兄。主意已定,挥笔写下“忠孝传家”四个大字,递给族长。族长一看,连说几声好,忙将题词制成匾,挂在蒋氏宗祠牌楼上方,时时告示族人要以忠孝行事。
不久,蒋介石亲自组织祭祖,大办酒席,宴请族人,并出资组织人员重修宗谱。同时,还请来戏班子,在“蒋氏宗祠”演了几个晚上的戏文,他亲自到场观看演出,溪口蒋氏族人着实热闹了一番。1937年4月,蒋介石的长兄蒋介卿染病身亡,灵柩停放在“蒋氏宗祠”,在此举办丧事。4月14日行丧时。溪口蒋姓族人聚在蒋氏宗祠参加葬礼。两年后的1939年,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被日军侵略飞机炸死,也在“蒋氏宗祠”举办丧事。
如今,“蒋氏宗祠”里,除了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外,还展出了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问题图片,(台湾历史、海峡两岸关系)以及解说文字,形象地展示了台湾问题及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人们了解蒋氏历史的一大景点。
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溪口下街。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介石的元配)的住所。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龄直至1939年从未到过此地。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文王求贤”,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刘备招亲”、“送皇嫂”、“古城会”,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钓”、“八仙过海”、“狸猫换太子”、“闻太师回朝”等彩画。
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这儿就是蒋介石母亲王彩玉的旧居,同样是中国式的建筑,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这是蒋介石于1929年设计建造的。这幢二层三间的小楼,就是蒋介石分家时原来的六间平房。中间是王彩玉旧居,此屋楼梯特殊,主要是蒋介石考虑到其母亲年迈,况且是旧式中国女人,均以缠小脚为美,三寸金莲,上下楼梯不便,因此特设此窄梯,仅有一人之宽,这样其母借助两边栏杆,可上下自如,由此可知蒋介石对父母之孝心了。楼上楼梯繁多,那是为了连络风水。1929年扩建新房的高度也未能明显超过此屋,这是蒋介石为了显示尊祖之心而已。
继续前行是清庐,也就是玉泰盐铺。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千、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蒋氏故居的几个主要景点都在这条武岭西路上了
溪口 雪窦山风景区的石碑
溪口镇简简单单看完,吃完午饭开车上山,首先到千丈岩瀑布。瀑布落差186米,北宋真宗曾赐名“东浙瀑布”。来自东西两涧之水,在锦镜池汇聚经关山桥至崖口,凌空怒泻,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折,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观千丈岩瀑布,有两个角度:一为崖口对面,古人筑“飞雪亭”让人坐观;二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桥”、“午雷亭”供人仰视。1986年政府拨款改建了飞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围以栏杆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游客观瀑的需要。仰止桥和午冒亭也进行了整修。
第一次来溪口时向下下到了一半,后来想想还要爬上来就放弃了下到底的想法。
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 妙高台离雪窦山胜景干丈岩约500米,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这里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雷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前有天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问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刻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房屋右侧有两只亭子,大门外为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县坐石”。“文化大革命”时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故在正门进口的石塔却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个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并每次到此叩拜。
游览了妙高台后,沿路直奔下一个景点雪窦寺。雪窦寺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元年(841年)改建今址。大中末年(859年)为袭甫所毁。咸通三年(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观音禅院”。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刺史黄昆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64扩建,遂成十方禅院。咸丰二年(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雷窦资圣掸寺”寺额。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失火焚毁,隆兴元年(1163年)复建。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寺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在宋代,从太祖开始,先后为雪窦山下过四道谕旨。赞赏不已。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和明代崇祯末年又两次被毁,清顺治年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雷窦寺又一次遭到破坏。1986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3.7米,宽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辅以砖瓦,宏伟壮观。1988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的《佛学辞典》“四大名山”条目载:“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1990年6月13日,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动工兴建。殿宇建筑面积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宽28.7米,深23.2米。弥勒殿完成后,还将重建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等。我们到时寺内还在大兴土木建设着,也没有什么游客,我们就进入院内简单的看了看。
雪窦寺西侧是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这里原为中旅社,有建筑面积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开业,属上海中旅社管辖。内设客房六间。餐厅一个,旅游旺季还在雪窦寺厢房设行军床100张,接待旅客。1937年1月,房子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包用,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张学良和他的副官、护士,以及军统特务队长同住在这里,另有30余名特务队员和一连宪兵驻扎在雪窦寺,进行监视。张学良在这里度过了八九个月的幽禁岁月。此年中秋,木结构厨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毁,张学良在雪窦寺小住几天之后,即被迁往安徽黄山。1987年5月,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1988年竣工对外开放,并陈列了张学良的业绩和照片。
最后去的一个景点是徐凫岩瀑布,徐凫岩在雪窦寺西北7.5公里,东岙乡直岙村,重岩峭壁,岩顶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传说仙人骑鬼徐徐升天,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称鞠猴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溅雪”四大字。岩边草木丛生,崖顶涧阔,有洞桥o:涧水澄白,源自踌躇岭,过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泻,大雨后声若雷理,震撼山谷。临崖俯视,万丈深渊,JL、寒股栗。崖下白雾蒸腾,飞珠舞玉,底下有潭,树枝拍击水面,雄奇壮观。宋代奉化人王时会诗云:“一片悬崖势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飞赤局凌云汉,鹤载瑶望度紫烟”。本世纪三十年代,从崖顶至崖下筑有山径。六十年代后,电影《难忘的战斗》人曙光》等曾在此拍摄外景。1991年政府拨款新筑曲径卵石路、扶栏杆、建亭子、接待楼、步云梯等。
游毕徐凫岩,我们也没有返回溪口,而是开车沿着S33省道继续前行,经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余姚返程。在大山丛林中,两车道的省道,满眼翠绿,不断的弯道和S弯,让车速慢下来,这条路当年几乎无车,打开车窗,清凉的山风吹进来,耳边只有山风和轮胎的摩擦声,让伴随着我们在山中滑行。这段路开的太爽了。
今天上午还有半天的空闲时间,就选择在周边看看。开车穿过鸣鹤古镇,当时还没有开发,整个古镇非常破旧,好像正好还赶上集,从街上卖货的村民中穿过,自然也没有想到看这个破旧的镇子,不想十几年过去了,这里也成为了景区了。
金仙寺在慈溪市东南鸣鹤镇。背靠禹王山,面临白洋湖畔。据清光绪《慈溪县》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静进庵。唐干元年间(七五八年至七五九年)福林度智禅师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赐额金仙禅寺,成为当时浙东一名刹。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五十九年(一七二年)两度扩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毁于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再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复建。
一九八九年,慈溪籍旅港信众姚云龙夫归鉴于金仙寺地处白洋湖风景区,乃发心捐资重修寺院,并于当年十一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开。此后将近十年,修复佛殿、天王殿、望湖楼、白湖讲舍及两庑客房;并新建玉佛阁、万佛楼等建筑。现已有各种殿堂房舍一百七十二间,占地四十二亩。殿宇恢宏,佛像庄严,成为浙东地区一处较具规模之十方丛林。
车到金仙禅寺门口,自然寺内也没有什么游客,我们一路参观直到山顶,这里可以看到下面的白洋湖。
开车绕行到白洋湖对岸,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金仙禅寺的全景,在我看来金仙禅寺最大的特点就是山门对面湖中的七个石塔,太有禅意了。
离开白洋湖,开车又去了上林湖。当年地图上只有上林湖越窑遗址,抱着能不能见到一两件古瓷器珍宝的态度去了上林湖,没有想到的是在湖边孤零零的只有我们两个人一辆车,湖边的风光真是不错,我们也尝试了考古发掘,结果是一片瓷器碎片都没有找到,就更不要说瓷器珍宝了。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 ,为东汉至宋(1世纪—12世纪)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点之一,朝廷先后在此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大量烧制秘色瓷 。
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唐代地层,出土的产品质量较高,少数盏、盘类器物内腹,都刻有四叶对称的荷叶纹;而五代地层,少量器物胎釉质量极佳,胎质极细腻,釉色天青,釉面莹润,属于秘色瓷类型 。林湖越窑遗址的发掘为越窑青瓷唐宋时的分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的窑场布局、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窑业生产与管理等重要信息,为研究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工艺、窑场格局提供了大量详实材料 。
1988年1月13日,上林湖越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看看资料,这里已经建成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时间差不多了,一天半的休闲时间结束,开工继续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