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阳山莫六公山(山脊徒步、阳山小桂林篇)

作者:老周 显示图片

我是一九七九年九月初九那天生的
重阳,也就成为了我的名字。

四十年来,我一直在慢慢的寻找本心。我越来越发现,我是一个随缘的人。
我随缘生命,随缘生活;随缘得失,随缘因果。
因为我相信,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上苍给你的最好安排。


▁▁▁▁▁▁▁▁▁▁▁▁▁▁▁▁▁▁▁▁▁▁▁▁▁▁▁▁▁▁▁▁▁▁▁▁▁▁▁▁▁▁▁▁▁▁▁▁▁▁▁▁▁▁▁▁▁▁▁▁▁▁▁▁▁▁▁▁▁▁▁▁▁▁▁

从韶关新丰云髻山回来之后,我休息了两个星期,也顺便让自己的双腿放松了一段时间。期间我整理了一下自己拍摄的照片,然后在自己的马蜂窝上更新了去云髻山的游记,心里非常的愉快,便又开始计划着去下一次的徒步地点了。正好看到群里驴友们说想去走走山脊线,于是便想到了去莫六公山看看。

谈起莫六公山,就要先说说喀斯特地貌。实际上,很多驴友们都知道喀斯特地貌,也不陌生。因为每当我们说到喀斯特地貌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中国的广西、广西的桂林。但喀斯特地貌不只桂林所独有,而是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所以,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去莫六公山,我主要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地貌,以及走在山脊线上的美丽风景。这条线路可以看到一整片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峰林地貌,号称“阳山屋脊”。莫六公山整体线路不是很难,初级的驴友,边走边看,最多需要6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走完环线的全程,不会感到很累。

莫六公山风景非常的美丽,需要注意的就是,会有一定概率遇上一些野生动物。比如我这次去的时候,就遇上了野猪,前后仅仅只差几分钟,假如正好走过的时候,与野猪迎面撞上,那还是比较危险的。再就是在下山途中,会经过很多农庄农户,比较大的问题是有土狗,有些很凶,对着你呲牙咧嘴,要注意小心回避,以及不要做出逃跑的动作,避免被狗追逐,或者等主人召唤一下,大黄就走了。


拍摄器材:iPhone 11 256G(白色)
图片处理:未经任何软件处理,仅iPhone 11自带夜景模式。
(附:所有的游记内容,都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有些景点的说明,我会引用一些文字。照片除了个别的说明,全部是我用iPhone 11拍摄出来的,没有加过任何特效,还有一些是我从自己拍的视频里截的图。因为我比较喜欢徒步,常在山上宿营,背单反和三脚架负担比较重,所以我基本都是用手机作为拍摄器材。蜂蜂们要喜欢我的文字,或者我的照片,可以转载,可以收藏,只要心里能记得我,我就很高兴了。)
▁▁▁▁▁▁▁▁▁▁▁▁▁▁▁▁▁▁▁▁▁▁▁▁▁▁▁▁▁▁▁▁▁▁▁▁▁▁▁▁▁▁▁▁▁▁▁▁▁▁▁▁▁▁▁▁▁▁▁▁▁▁▁▁▁▁▁▁▁▁▁▁▁▁▁

莫六公山,海拔1005米,属于旗山的余脉,山势巍峨高耸,连绵不绝,与海拔1210米的旗山主峰文婆山遥遥相对,一公一婆,世代相依。


莫六公山下有三个村落,田凹村、横山水村和河坪村,人口不多。在莫六公山山顶,建有一座莫六殿。


莫六公山山顶面积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一个360度观景平台,四周除五指山比它略高外,其余的山头海拨都在600~800米之间,观景彼为壮观,行走于莫六公长长的山脊线,一望无际的大草坡,数千座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同时跃入每个人的眼帘,故被驴友称为“广东顶级山脊徒步线路”之一。


▁▁▁▁▁▁▁▁▁▁▁▁▁▁▁▁▁▁▁▁▁▁▁▁▁▁▁▁▁▁▁▁▁▁▁▁▁▁▁▁▁▁▁▁▁▁▁▁▁▁▁▁▁▁▁▁▁▁▁▁▁▁▁▁▁▁▁▁▁▁▁▁▁▁▁

今日总行程:广州自驾 ➡ 清远 阳山 ➡ 河坪村 ➡ 阳山河坪莫六公游客接待中心 ➡ 登山 ➡ 莫六殿登顶➡ 下山 ➡ 农家小院落 ➡ 阳山河坪莫六公游客接待中心 ➡ 返程广州
▁▁▁▁▁▁▁▁▁▁▁▁▁▁▁▁▁▁▁▁▁▁▁▁▁▁▁▁▁▁▁▁▁▁▁▁▁▁▁▁▁▁▁▁▁▁▁▁▁▁▁▁▁▁▁▁▁▁▁▁▁▁▁▁▁▁▁▁▁▁▁▁▁▁▁莫六公山在地图上没有太明显的定位,高德地图可以定位到阳山河坪莫六公游客接待中心,其实这个位置也不大。我最近学会了用两步路APP,发现这是一个徒步的好工具。在两步路APP上,我找到了莫六公山的环线轨迹,就把这两张图合在一起,给蜂友们参考一下。


一路往清远阳山方向开车,景色会越来越好,还有很壮观的高架桥。下高速之后,往河坪村方向走,会有很多的盘山路,一定要非常的小心。看到阳山河坪莫六公游客接待中心,就到了莫六公山的山脚下了。这里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比较老旧,看地图说明,是原来的河坪小学教学楼改建的。可以把车停在这里,需要收费20元。边上有几张农家桌子,可以做农家菜吃吃,也不是很贵。


紧挨着接待中心的小房子,就是河坪卫生站。左边这条山路,就是去往莫六公山的登山路。但莫六公山登山路全程是个环线,所以你可以从河坪卫生站左边的这条路,做为登莫六公山的起点。也可以往回走100米左右,找一个小农庄上,也是一样的。在两步路的轨迹地图上看,就比较清楚。


停好车,在接待中心这里买了几瓶水,再检查一下自己的装备,准备开始登莫六公山。虽然阳光很好,但是山中的风还是有一些凉意。早上的风景非常宜人,林间的几棵苍苍大树,非常有特色。


环顾四周,便能看见山上的草原,虽然已不是春夏之际那么的深绿,但这秋天的丰收之意,也很有意境。古人看秋,多为悲寂,但我看来,秋季也是一种厚重,一种朴实无华的人生阶段,值得珍惜。


路上看到一个竹元村修建公路捐资的芳名榜,这在乡下的村子里很常见。一个村子里的村民共同出钱,修建一条公路,与外界建立起更好的联系,让村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右边的山里,能看见一个山洼,山洼有点像一个岩洞,远观像一个修炼的好地方。这里具体有没有奇险之景,或者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神话传说,那就不甚知晓了。


走到这里,就能看到通往山上的小径,也是去往山顶的方向。看起来是人们久行山中,自然而然踏出的一条小道,不是很难走,就很平常的休闲登山差不多,非常的轻松。


信步而登,一路顺着草丛中的小道,开始上山。这里已经可以远眺很远的山路,恬静而又淡雅。不知这个方向看过去,是不是也能追随那千年之前,秦汉古人的目光?


路上能看见很多那些户外运动团的红飘带,大凡驴友们走过的地方,都会贴心的系上,为后来的驴友们指路,这也是一种互助精神的最好体现。当迷路的时候,只要看到这个,心里就会特别踏实温暖。


在这休息的时候,看到这里有一条岔路,是从另外一边走过来的林间小道,其实也应该可以上山。在两步路上的轨迹,多数都没有标记这边,所以我就不打算过去看看,继续登山。


山间小路的特写,虽然林深不知尽头,却又不失雅致。我自己非常喜欢在这样的草丛中,走在这样的小路上,看着这人世间一路的风景,觉得这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上到这里,视线更开阔了,能看到明显的喀斯特地貌。此起彼伏的一座座山峰,诉说着这千万年来莫六公山的地质变动,给后人留下了一本本生动的书,让后人用一生去解读。


这里是农户用篱笆圈起来的一块地方,里面种的是山茶树,有时候还能看到山上种的番薯。


走到这里,登莫六公山的前一小段就走完了,后面就要开始准备去往美丽的山脊线。这里有搭起来的几间山棚,是一个挺大休息点。在这里可以坐一会,做做休整,喝点水,吃点东西。


坐着休息的时候,山棚里来了几只大黄。大黄还是很聪明的,跑到你的跟前,闻闻你的袋子,希望你丢点东西给它吃吃。看着大黄眼巴巴的目光,我丢了一点面包饼干给它,大黄吃的蛮高兴的。


除了大黄,还有一只小猫。大黄和小猫相互为伴,但偶尔会打打架。小猫后来跑到我的袋子里,用爪子挠了挠,希望能翻出一点好东西,可惜我没有带鱼干之类的,橘子对它们好像没有吸引力。


在山棚这里休息一会之后,继续前行,对着两步路APP的定位和轨迹,走左边的路,就是去往最美的山脊线那边了。这里远远的能看到莫六公山山顶,还有山脊线上的小路。


看见一棵很美的树,叶子挺红的,就不知道是不是枫树。也许是冬季的关系,树上叶子不是很多了。


顺着一路的山脊,就能上到第一个小山顶。回望来时山脚下的小路,无比的惬意和开心,视野很好。


看着这大草坡和这秀丽的喀斯特峰丛,恍然又回到了桂林,但却又比桂林更加秀美。如果说桂林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莫六公山更像是一位清秀的女子站在你的面前,更多了一分颔首和黛眉。


生而于此间,长行于此间。有时我挺羡慕这些地方的原住民,虽然与世有所隔绝,但却拥有着这世间最美的风景,拥有着最简单纯朴的一切。或者,我心中原本期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这里看完,继续向着远处的莫六公山顶前进。走在山脊之巅,看着这山间,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草坡的颜色,不是很绿了,略带有一些金黄。要是有个滑板,在这里滑滑草坡,应该特别有意思。


走到这里的山脊顶,发现这里有一块大石头,静悄悄的就在路的边缘。没有名字,也没有石刻。


也许,这块石头已在这里静悄悄的看了世间几百年,几千年。不如,我就叫它望乡石,在这莫六公的山脊上,继续看着这苍茫辽阔的大地,春去冬来,似水年华,无人知,无人晓。


山里还是能看到一片一片红色的枫林,和绿色的草原彼此夹在一起,远远的看去,景色非常的秀丽。


山上有一些露天的岩石,从颜色来看,比较像锰和铁的一些矿。特别有些石头,基本就是赤红色,而且岩石有一些是一层一层的碳酸盐类岩,说明莫六公山以前远古时期,这里有过河流,有过海洋。


回望了来时走过这段路,远远的左边,应该就是文婆山。这条山脊线特别的唯美,想来,人世间的坚持和毅力,也就是这样的缩影吧。


到这里就快走到莫六公山山顶了,石头上的几个红字,远观像是诗人题的字,但其实是以前的驴友们留下的,告诉人们前面就要到休息站,以及注意森林防火。


过这里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安全,脚下是容易打滑的沙土,要踩稳一步一步的上。边上这个出来的一点点小平台,可以站上去照相。但出于安全起见,没有绝对的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去这些地方。


看到红字了,发觉原来写的是前面就到莫六殿,以及有水和豆腐花卖。刚在远处看的时候,还真以为是游过此处的前人留下的诗句,等走近看到了,不由得会心一笑。


从写了红字的石头上来,就到了莫六公山山顶,远远的能看见一个小小的房子,那里就是莫六殿。


站在山顶,远眺这世间美丽的风光,心里特别的舒畅,一路走来的辛苦和疲惫,都是无比值得的。


山顶还有一个简易的棚子,其实就是休息区。里面挂满了户外徒步俱乐部的宣传条幅,还有很多鼓励留念的话语,驴友们以走到莫六山山顶这里为荣。不过可能是星期一的缘故,没有看见卖豆腐花的。


棚子的外面这里,静静的卧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什么,已模糊辨认不清。但想来,也是前人们走到此处,留下的美好祝愿吧。而这里,就是莫六公山山顶的标志了。


在休息区的棚子坐了一会,便前行祭拜莫六殿。莫六殿供奉的是何处之神仙,已无法考证。但想来,能成为人们心里的信仰,成为人们心中的祭拜和寄托,一定有其最美好的地方。


没有菊花香蒿,便在殿边的花草丛中,亲用双手摘了一些果子,放到莫六殿前,虔诚的磕了几个头。


拜别莫六殿,就要下山了。这一别,就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此间回望虽不舍,如是世间自有缘。


边下山,边看看山下村子的美景。下面是一个小小的鱼塘,有些养的就是山里的山坑鱼,味道挺好。


走到这里,便是莫六公山山脊线最后的一个远眺之处。再看看这美丽的群山峰林,将回忆永留心间。


对着两步路的APP,找到下山的轨迹标识,就是从刚才最后的山脊线那里,向左转个弯下来,便能看见一条长长的石板堆起来的台阶,一直通到山下的鱼塘,便是下山路了。要稍微找一下红色的路标丝带,不要走过了路口,因为如果继续往前走,不走这条石板路下山,走其他的路下山,会比较危险。


我在这里也稍微折返一下路程,我找到下山的路口以后,想着猎奇,又往前走了一会,发觉越来越像野生动物们踩出来的路,考虑到天黑的因素,以及安全起见,就决定跟随两步路轨迹从石板路下山。


慢慢下山,这美丽的枫叶林又入眼帘。只是心中满怀感慨,所谓一路而行,景在脚下。心至何方,而路终至何方。也只有在这最纯粹的地方,才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至臻的梦想。


走到底,便下到黄土路面。这里有一个南粤驿道的牌子,上面写着秦汉古道,离此处不远。清远阳山这边的历史古迹,还是非常多的。下次再来阳山,就去秦汉古道那边看看,追寻古人的足迹了。


沿着黄土路往回走,有很多的农户,有很多的自养鸡、鸭、鹅、还有大黄。有的大黄很凶,对着你汪汪的叫唤,有的还呲牙咧嘴。过去的时候要小心一些,注意不要被大黄追逐。


路过一片非常美丽的花儿,对着夕阳,拍了一张做个纪念。有一点淡淡的香,不知道是不是山茶花。


穿过林间小道,走到这里看见这个木栅栏,就到了莫六公山下山路的终点,出去就是山脚的村子。


几处农家小院,几处野藤篱笆,这此起彼伏的依山傍水,这兜兜转转的迂迂回回,像极了我梦中萦绕不去的那个地方。它,叫故乡。


这里有一排老房子,有一些是土墙夯实盖的。看起来已是年久失修,长无人住。这些历史的陈年旧事,静悄悄的在这里,看着这村子里的世世代代的变迁,成为这莫六公山恒久的记忆。


在一户人家里看到有很多自种的南瓜,有粉和甜的两种。我挑了两个南瓜,带回家尝尝,也是一种开心和乐趣。其实,都市里的菜也远不如山村里的菜那样淳朴,那样单纯。


拎着南瓜,离开农庄,最后返回河坪卫生站,今天徒步莫六公山的环线行程,就全部结束了。最后在这里用广角拍了一张全景,最右边那个房子就是可以吃农家菜的地方。但是考虑到天色已晚,出莫六公山还有一段盘山路要开,就决定不在这里吃饭,趁着最后的夕阳先出山。


小心的开车下盘山路,顺利回到公路上,路过了一个比较大的农家菜馆,点了一只阳山鸡和山坑鱼,还有一碗农家蒸鸡蛋,味道非常鲜美。在窗外拍拍了夜色中的莫六公山,看看这美丽的小桂林,开开心,挥挥手,自此别过。待有缘的时候,再来莫六公山看看,再来看看那片远方的云彩。


▁▁▁▁▁▁▁▁▁▁▁▁▁▁▁▁▁▁▁▁▁▁▁▁▁▁▁▁▁▁▁▁▁▁▁▁▁▁▁▁▁▁▁▁▁▁▁▁▁▁▁▁▁▁▁▁▁▁▁▁▁▁▁▁▁▁▁▁▁▁▁▁▁▁▁

这些年,我开始慢慢写写微信,发发朋友圈,把自己去过的地方都用文字记下来。除了马蜂窝,觉得朋友圈相册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能让自己随时翻翻,想想那些很美好的回忆。微信上的随笔,会更随心惬意一些,然后等自己回到了家,再慢慢整理那些拍的比较好的相片,再写在马蜂窝上,和更多的朋友们分享自己这一点一滴的经历和走过的路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
▁▁▁▁▁▁▁▁▁▁▁▁▁▁▁▁▁▁▁▁▁▁▁▁▁▁▁▁▁▁▁▁▁▁▁▁▁▁▁▁▁▁▁▁▁▁▁▁▁▁▁▁▁▁▁▁▁▁▁▁▁▁▁▁▁▁▁▁▁▁▁▁▁▁▁
莫六公山之行,因为季节的原因,看到的山脊草原远没有春夏之季那么的绿,但是莫六公山这里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却远胜如今的桂林。一方面,是自己觉得现在的桂林商业化气息太重,失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觉;再一方面,也与现在的桂林过度开发有关。我心中一直所向往的,还是那些保持着原本面貌的地方,虽罕有人至,却无比的单纯,无比的本真。

回来以后,我在微信上给自己写了一篇路海拾贝,最后就以其中所写的一段摘选,作为全文的结尾吧。


▁▁▁▁▁▁▁▁▁▁▁▁▁▁▁▁▁▁▁▁▁▁▁▁▁▁▁▁▁▁▁▁▁▁▁▁▁▁▁▁▁▁▁▁▁▁▁▁▁▁▁▁▁▁▁▁▁▁▁▁▁▁▁▁▁▁▁▁▁▁▁▁▁▁▁2019年12月4日,完稿于 广州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