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大教堂与圣母主教座堂

作者:蚂蚁上路 显示图片


时间:2019/06/06(星期四)
地点:爱沙尼亚---塔林(TALLINN)
船名:CAPE YORK
事件:装废铁

离开马厩塔,继续向前,在厚重的城墙下有一个平顶的门洞,从门洞上方的条石和左右两侧的墙砖来看,这儿以前就是一堵结实的城墙,后来因为旅游开发的需要,才在这儿临时开了这座门。门上的标志牌显示,门内有丹麦国王花园和处女塔博物馆的入口。


而在门的右侧,对面,顶上,有三座镂空的黑衣幽灵站立像,这三座雕像,除了手势不一样,其他基本是一样的。门右侧的那座幽灵伸出双手,手心向上,代表着送福,所以摸摸他的手,你会得到福气交好运的,因此他的手被摸的蹭亮。对面的那座幽灵,双手合十,放于胸前,就像佛教里的“阿弥陀佛”手势,代表着祈福;顶上的那位幽灵,两手深深地合在袖兜里,无欲无求,代表着惜福。








进门后右侧,在城墙的阴影下有一个荫蔽的小广场,这就是丹麦国王花园( Taani Kuninga Aed),每年夏天的丹麦国旗日都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传说,丹麦人在1219年7月15日的战争中收到了他们的国旗。
在那次战争中,丹麦军队处于劣势,眼看就要失败,突然从天而降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这种神迹给了丹麦人新的力量,并最终赢得了战斗,后来这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就成了丹麦的国旗和塔林市的徽章。









原路返回,退出门洞后直行,眼前那幢瑰丽宏大的教堂,叫做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大教堂( Puha 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小贴士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生于1220年5月30日,去世于1263年11月14日,是13世纪俄罗斯人的著名统帅和政治家,诺夫哥罗德大公(1236---1251年在位),1252年起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因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被称为涅瓦河英雄,在“冰上之战”打败德意志立窝尼亚骑士团而名声大噪。他在13世纪带领俄罗斯人击败了欧洲的一系列侵略者,在对待蒙古征服者时,他采取了怀柔政策,因而成功的保持了俄罗斯的统一。
    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为圣徒,1942年7月29日,被斯大林宣布为民族英雄。2008年,俄罗斯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活动,结果出人意料的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名列首位,获得了“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称号。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塔林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同时也是塔林最大的最高的圆顶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其兴建于1894年到1900年间,因为当时塔林还处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其主保圣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于1242年在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赢得了冰面之战。许多爱沙尼亚人厌恶这座教堂,因为它标志着俄罗斯的统治。爱沙尼亚当局曾经在1924年计划拆除这座教堂的,但是后来没有实施。1991年,爱沙尼亚再次脱离苏联独立后,这座教堂曾经历过仔细的恢复。
同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大教堂( Puha 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也是波罗的海地区内最大的教堂,这座宏伟的五圆顶三圣坛建筑,可以同时容纳1500名教民使用。教堂由著名的俄罗斯建筑师米哈伊尔.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Mihail Preobrazhensky)于1900年设计而成,教堂是献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St.Alexander Nevsky)的,以此纪念神在1888年10月17日的可怕火车相撞事故中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家人的神奇救赎。





教堂的圣像由大师亚历山大.诺沃斯科利采夫绘制,依据他的草图,大师圣彼得斯堡和埃米尔.施泰因克制作了救世主,圣母和施洗约翰的彩色玻璃窗,这些圣像被描绘在教堂主圣坛的彩色玻璃窗上。教堂的外立面用大型的马赛克圣像画进行装饰,它们出自大师A.N.弗罗洛夫之手,而教堂过道的两个镀金青铜吊灯也美轮美奂,它们模仿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著名的枝形吊灯。



教堂壁画是画家格里戈里.普罗柯菲耶夫的作品,在教堂主入口两侧的墙壁上安装了两块大理石纪念碑,第一块是为了纪念建造大教堂,另一块是为了纪念献祭。直到今天,大教堂仍旧是那么美丽,他被认为是塔林城内最宏伟的东正教教堂。




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大教堂正对面的,是现在爱沙尼亚的国会大厦,国会大厦的后面就是座堂山城堡。



座堂山城堡,又叫托姆比亚城堡(toompea castle),建于13---14世纪,是当地权威的象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首先被丹麦占领,接着1561年的1月27日被波兰军队占领,而1561年的6月6日,又被瑞典占领,1710年9月29日,最终又被俄国彼得大帝的军队占领,从此爱沙尼亚隶属于俄罗斯长达200多年。
  几个世纪以来,每当来自四面八方的占领者,统治者,在征服塔林后,都把这座城堡作为权利的象征,并将其旗帜高高升起。





  此外,在城堡的四个角,还建有四座高塔,他们的名字各具风格:国之王冠( Landskrone), 锐矛磨具( Pilsticker), 大败敌人( Stur den Kerl),高大赫尔曼( Pikk Hermann)。其中,以高大赫尔曼最高,其高45.6米,塔楼共10层,低楼层用作谷物仓,中间层用作住宿,顶层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用于射击并存储物资。其塔的名字来源于德语“兰格赫尔曼”,也就是高大的士兵或指挥官的意思。
每日黎明时分,蓝黑白相间的爱沙尼亚国旗便会在此冉冉升起,升旗不得早于7点,降旗不得迟于10点,而且升旗时奏国歌《我的祖国,我的幸福和快乐》,降旗时奏《我亲爱的祖国》。







         离开国会大厦,面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大教堂,向左前行,不远处的右侧墙上有幅雕像很引人注意,这儿是爱沙尼亚音乐学院的所在地,半身雕像的主人公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兼导演,同时也是爱沙尼亚音乐学院首任院长的弗洛玛.潘索( Voldemar Panso)。继续向前,其中左侧小巷进去的是加拿大使馆,在加拿大使馆的左侧有个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塔林城全貌。








 从小巷返回主路继续前行,雪白色的塔林圣母主教座堂就在眼前。
塔林圣母主教座堂( Toomkirik),又叫圆顶大教堂,坐落于大教堂广场( Kiriku Plats)上。它是爱沙尼亚最主要的路德教教堂,也是17世纪塔林大火后座堂山上唯一幸存的建筑,供奉神圣处女玛利亚。这座教堂最早是木质结构,于1219年由丹麦人建成,后来多明尼加僧人来到塔林,开始建造一座石头结构的教堂。不久之后,骑士和罗马教皇的支持者之间发生了冲突,僧侣被打死,施工被迫停止。1233年,罗马教廷收到一封信,请求恢复教堂的修建,这封信保存至今,是教堂最早的书面参考资料,这座教堂的重要性因事实而更加明显。14世纪的法令规定,拒绝送子女上学的家长,会被强制罚款,罚款全部用于建设城市的三个主要部分,城堡,城墙和这座塔林圣母主教座堂。建成后的教堂,由于不断地翻修和重建,教堂展现了混合式的建筑风格。虽然教堂的主体建筑来自14世纪,但它的巴洛克式塔顶却是18世纪70年代末添加的。








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爱沙尼亚的德国贵族上流社会的教堂,因而内部充满了精致的17至20世纪贵族盾徽和13至18世纪的墓碑。葬在这里的名人有:在北方大战中领导瑞典军队的pontus de la gardie, 领导俄罗斯第一支远征军的Adam Johann von krusenstern,以及苏格兰出生的海军上将Samuel Greig of Fife,传说他是叶卡捷琳娜的情人。除了名人和上流社会的人,工匠协会的杰出成员也可以埋葬在此,板上的塔林三个狮子徽章下就雕刻了一个公牛雕像,表明他来自于一个肉铺。教堂入口处还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Otto Yohann Tuve”,相传这是一个嗜酒的好色之徒的墓碑,临死前,他要求将他葬在教堂的门口,希望所有踏过他坟墓的人能够为他的罪恶祈祷,作为回报,他会恳求上帝为那些踩踏过他遗体的人实现愿望。














 这样,塔林古城的上城区就基本游完了,我们便急忙赶到火车站,乘来时的火车返回70公里外的帕尔迪斯基。
     至于 下城区,3个月以后,我们再带领大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