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肃穆的神庙。
巴厘岛是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80%的人信奉印度教。外国游客来到巴厘岛,首先是看这里的神庙。神庙的大门称为坎迪班塔(Candi Bentar),呈对开式,外观像被切成两半的塔,也叫通天门。
上图为漂亮的挂幡。巴厘岛大部分的道路两旁基本上都是低矮的建筑,其高度不超过路旁的棕榈树,最高二三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门挂漂亮的幡,为三大神像披上锦衣,家庭院子内设祭坛,到处充满对印度教的崇拜。
上图为情人崖矗立的猴神雕像,猴神-哈奴曼龇牙咧嘴,很是威武。 印度电影“猴神”深刻反映了印度人对猴神的敬重。
上图为鸡蛋花,在当地祭祀用的花是各种颜色的鸡蛋花,因此鸡蛋花在这里大面积的栽种,而笃信印度教的巴厘人,愿意把生活中的许多时间花在祭祀善神恶鬼上,一日三餐在案台上供奉的,吃的喝的养眼的鲜花一样都不缺,所以从上岛那一刻始,鸡蛋花就一直伴随左右。
下图是香火鼎盛的海神庙 ,周遭的景致更是优雅绝伦,尤其是夕阳下,海水碧蓝,水波中闪耀着金黄的光彩,此情此景,是许多摄影家的最爱,因此也使海神庙名声大噪,并认定海神庙拥有巴厘岛最美的夕阳。
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也是世界上回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偏偏在巴厘岛三百多万的居民当中,大都为印度教徒。
在巴厘岛庙宇与居民生活几乎密不可分,在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家庙, 因此也被称为万庙之岛。
所谓入乡随俗, 当我们前往巴厘岛旅游或度假的时候,对当地的宗教文化宗教设施更加了解,也不致于走马观花看热闹。
巴厘岛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还祭拜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
在巴厘岛最火红的神是猴神-哈奴曼,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印度与巴厘岛皆相信万物有灵,拜神为了保平安,拜恶魔请他不要来骚扰。
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东南亚的两大宗教。越南因受中国影响,汉传佛教盛行;老挝、缅甸、泰国大部分地区信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菲律宾多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但是,你可知道,在穆斯林占近90%的印度尼西亚,有个岛屿竟然保持印度教的信仰,近2000年不变。
这个岛屿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印度尼西亚全国人口2.64亿,有87%的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全国面积约191万平方公里,巴厘岛面积为5620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左右。那么巴厘岛印度教是如何在伊斯兰教的汪洋大海中坚持下来的呢?
早在13世纪,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把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几百年时间内,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绝大部分地区伊斯兰教取代了印度教。
但是为何小小巴厘岛上的印度教,可以在强势的伊斯兰教汪洋大海中有一片容身之地呢?这和荷兰的殖民统治分不开。在荷兰来到印度尼西亚之前,印度尼西亚各个岛屿之间几乎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荷兰看中这里的香料等资源,利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逐步占领、统一了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东印度公司名义上是一个企业,实际上拥有军队、发行货币、签订国家之间条约等权力,是具有国家职能的商贸企业,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企业,也是第一家发行股票的企业。
不过由于印度尼西亚幅员辽阔,荷兰对于各地统治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巴厘岛的统治长达340多年,而且介入程度非常深,恰好把巴厘岛隔离于印度尼西亚各岛屿伊斯兰化最迅速的时期。
那为何巴厘岛没有跟随荷兰人信仰基督宗教,如同西班牙统治菲律宾之后,天主教成为菲律宾的主要宗教呢?因为荷兰人制造了一起惨案,历史上叫做登巴惨案,它彻底改变了巴厘岛的历史和文化进程。
一开始荷兰人占领巴厘岛,只为了掠夺资源,但是到了20世纪初决定把巴厘岛彻底荷兰化,当然也包括宗教。但是遭到了信仰印度教的当地人的激烈反抗。
巴厘岛人手中没有近代化武器,只有落后的中世纪冷兵器,自然不是荷兰人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但巴厘岛人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了一项玉石俱焚的道路——大规模集体自杀,类似中国人崇尚的“士可杀不可辱”。
打不过就死给你看,自杀地点在登巴广场,一批又一批的巴厘岛人,面对着荷兰士兵,在集体自杀中死去,王室成员和贵族成员几乎死亡殆尽。
事件传开之后,欧洲舆论哗然,迫于压力,荷兰殖民者被迫改变政策,采取比较“温和”的统治方式,所以巴厘岛传统的印度教也被保留下来。当然,之所以出现登巴惨案,与荷兰殖民者“霸王硬上弓”有关,如果采取类似英国人在文化方面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许情况有所不同。
所以,彪悍的巴厘岛民众,在抵抗伊斯兰教入侵方面自然也一样彪悍,所以今天印度尼西亚就留下了一个信仰印度教的孤岛 。
到过巴厘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直接感受,除了这里的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让世人惊叹。虽然来之前已经查了相关的资料,但一到这里,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风俗还是让我惊叹不已,给我感觉巴厘岛就是神庙多,全岛5560平方公里,却有印度教神庙1250座,还不包括几乎每家每户设有的祭坛。
外国游客来巴厘岛,首先是看这里的神庙。 街道上、商店门口、各种神庙随处可见,城有城庙,村有村庙,规模有大有小,朝拜的香火早晚不断。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巴厘岛几乎家家都供奉有神龛,少则一两个,多的有十余个,当地人对拜神灵的痴迷程度让外人不可理解。
巴厘岛上有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事物,让你一路下来有很多的疑问。庙宇的出入口通常是由巨大精雕的分隔大门构成,称之为 CANDI BENTAR, 其造形据说取自印度聖山的外观。CANDI BENTAR 兩侧各矗立著庙宇的守护神,左右两边分別代表善与恶,其对称的外观说明了巴厘岛人对善恶的同等重视,善恶势力的均衡,对现今人世的影响也同等可观。其实只要你细心,平民住宅的大门,机关学校的大门,也多采取这种样式,几乎成了巴厘的一种标识。 CANDI BENTAR也有称之为善恶门、天堂门。
当地人会给地上放给神灵的贡品,贡品是用叶子做成的方形浅盒子,里面放的有花,饼干点心,烟,有的里面放有一点米饭。你去那里,走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踢这些贡品。 当地人称拜神灵叫“拜拜”,他们哪怕没有钱吃饭也会保证每天要拜拜神灵,从不间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朝拜晚祈,几乎已经成为当地印度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核心。
祈福灯篙 。在巴厘岛出行的途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家家戶戶門外大约二层楼高的竹篙和悬掛其上的竹編饰品。薄薄的椰子叶所編成的灯笼,随着微风搖摆生姿,煞是好看。查过资料,这些是过年过节时用来祈福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过年过节,不是按照西历,而是遵循岛上自己的日历,象中国传统的旧历一样。
据导游讲,奇特而耀眼的火葬仪式可是难得一见的。 传统上,巴厘岛上居民多数信奉印度教,人死后尸体都要焚化,然后将骨灰抛入大海,以使死者灵魂升至天堂。人去世后,一般暂把尸体埋于地下,因为参加火葬需要较为高额费用,一般的当地人要等存够钱,有的需要等上2至三年,甚至十年,且遇上好日子时再将尸体从土中挖出,放入牛、狮、鸟、莲花等形状的棺木内,然后将其放在特制的塔型木架上,举行隆重的火葬仪式。每一次火葬仪式一般都有超过几十家共同举办,筹备时间可长可短。
巴厘岛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和企业,都要在门口悬挂幡,用草编的挂幡,迎风招展,非常好看。用幡代表自己的对神的崇拜,取得神的保佑和福报。
巴厘岛实行的是宗教历法,宗教节日和庆典特别多。政府为了表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凡属重大的宗教节日都规定为全民的公假。所以,巴厘大概是世界上放假最多的地方。
迈进神庙的第一座大门,是一宽敞的庭院,其中散置着几个用茅草盖顶的凉亭,是准备供品的地方。第二重大门叫帕杜拉沙(Paduraksa),通常有两个凶猛的石雕巨人守护在两侧。
印度教的宝塔称为梅鲁(Meru),造型奇特美观,重叠的塔檐用稻草铺成,渐次由大变小,直插天际。塔的层数常保持奇数,最高11层。
巴厘岛各地的神像雕刻千面百孔,神态各异,充满着丰富的宗教想象力和生动的艺术创造力,在我看来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神庙是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没有宗教祭祀活动的时候,神庙里冷冷清清,遇上宗教祭典,则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在巴厘岛相交的十字路口,经常耸立着一些石雕神像,有印度教崇拜的正神,也有邪恶的精灵,这些神灵的造型具有强烈的性格特征,想象力十分丰富,既是雕刻艺术的精品,又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
巴厘岛人相信因果报应以及生命轮回说,所以每个人都乐天知命守本分的在做这辈子该做的事。这也是这里被称为天堂的一部分原因吧。
巴厘的印度教神庙不追求高大肃穆,反而是以乡间庭院的样式给人予亲近平和的感觉。
印度教的祭祀礼仪十分重要,它是信徒们向神表示忠诚。信徒们能否获得预期的福报,取决于祭祀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得当。
庭院外设有神坛,拜祭破坏神。
家庙内部祭台。
随处看到用布裹着的神像,
沿途的神庙。
路边的雕塑。
路边的雕塑。
路边的家庙。
路边的家庙。
庙宇大门精美的雕刻。
精美的庙宇。
情人崖的一处神台。
狮面人保护神。
途中经过的庙宇。
一家餐厅的祭台。
南湾海滩处的祭台。
南湾海滩的一处象神祭台。
神庙的大门。
珠宝店内供奉的象神。
金巴兰海滩上的挂幡。
蓝梦岛上的一处庙宇。
海神庙大门的守护神。
海神庙大门的守护神。
著名景点海神庙(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