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为~神~秘~!
荔波县的瑶山乡白裤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一个长期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的狩猎民族。
白裤瑶因其男子常年身着白色裤子而得名,曾经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文化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作“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因其一样崇拜太阳神,奉信百神灵,又被外界称为“东方印第安人”,瑶族各式各样习俗更是神秘了。
瑶山古寨景区在瑶山瑶族乡境内。瑶山瑶族乡位于贵州省的南部,距离荔波县城31公里,距大小七景区只有5公里。西南与广西南丹里湖乡接壤,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乡共辖4个村,总人口5714人,其中瑶族人口2552人。
来到瑶山,处处都散发浓郁的异地民族风情,要想畅心游玩,那你就必须要合理的安排路线,探索神秘瑶山,可以这样走~
(地图在手,想咋走咋走)
上午:集散中心——瑶寨三道景观门——铜鼓广场——斗鸟区
下午:圩市——牛头铜鼓——古禾仓群——古村落
晚上:演艺场(瑶王宴)
到瑶山古寨的第一站就是集散中心
游客要先在这里购票才能进景区,在这里乘坐观光车,也是从这里出发的。
这个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方,在这里咨询,购票,停车。
建筑是采用瑶山叉叉房的样式,里面还有几棵树很高大的粘膏树。从这里开始,开启第一天的旅行。
在瑶族搬迁至大山内后,为了不受其它民族干扰,防止野兽的侵害,在村寨外特意设立了三道寨门,用于对领域和生活范围的保护。
可爱的瑶族小朋友
★第一道门:疆域门
这道门是与其它少数民族或者人群示意,这个范围内已经属于瑶族部落里,要在这个范围内从事一些活动,就必须报告给寨子里的瑶王,要不然就要被驱逐出去。
★第二道门:边防门
瑶族是属于迁徙来的民族,经常受到当地民族的歧视与骚扰,经常生活在深山内,如果有其它部落或者民族的人进入了自己的领地范围,族内的长老就会组织男性战士守卫在边防门外,阻挡住敌人的进攻,保卫自己的家园不被侵占。
★ 第三道门:部落门
“敌人来了有猎枪,朋友来了有好酒”,这第三道门有一个迎宾的一个功能,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个门一般作为活动的标志地点,在祭祀神明,节日庆典,外出狩猎,生活生产需要组织人数时,大多数都为在这个大门作为聚集点;比如外出狩猎时,猎人们得到瑶王和巫师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到寨门集合,由瑶王带队,巫师做祭祀仪式,保佑这次外出狩猎顺利收获,仪式完之后猎人们集体在寨门前的巫师行礼,外出行动。若遇到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发生,鬼师也会在这道门进行祭祀,村内的人也会把这条主要通道封闭,严格看管过往行人,防止外人携带病毒带进村寨里或防止村民把传染病带出去。这是较为重要的生活标志。
这三道景观门,除了这里的门比较有特色,沿路的风景也是值得让人用心观看的。
这里的房屋比较古老,有瑶族人民在生活在里面,瑶族妇女经常在屋外刺绣、纺纱,小孩在旁边玩耍。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感。
景区第三道门的背后就是铜鼓广场
这里可以观看本土的瑶族人民在这里表演。
其中有个来瑶山必看的舞蹈叫《猴鼓舞》
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是瑶山传统的丧葬祭祀舞蹈。传说瑶山白裤瑶在迁徙时经遇危难,幸而得到一群猴子的解危护救。为了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护救之功,舞者模仿祖先爬山涉水的情景和猴子攀爬跳跃的神情姿态舞蹈起来。在葬礼上人们以这个舞蹈祭祀祖先和护送亡灵,祈求亡灵平安回家。
在瑶山古寨景区内,你到都可以看到鸟笼的身影,有的提着鸟笼、树上挂着鸟笼、家门口上有几个鸟笼。
瑶族以前是母系社会,瑶族男人除了上山打猎、抱团喝酒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养鸟,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手提鸟笼,聚在一起斗鸟,他们的主要工作基本就是“娱乐”了。此外,瑶族以前是贵族,玩鸟是他们的兴趣爱好,鸟不离身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你足够幸运,还能看到瑶族人为鸟笼撑伞,生怕心爱的画眉鸟被灼热的阳光晒伤。
游玩那么多,应该有点累,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景区内有这样一个地方,绝对是文艺青年的喜爱之地。
在这里的市集,你可以享受浓郁的瑶族气息。可以看到很多瑶族方面的小知识,这对旅行是非常有帮助的。顺便也在这市集逛一逛。
这里你可以选择吃地地道道的瑶山风味:
推荐:瑶山鸡、瑶山猪、干竹笋
饱餐一顿及休憩一会之后,是时候再出发了,接下来的行程会更精彩
当地生活的居民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直到解放初期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和原始粗犷的远古遗风,所以对牛非常的崇拜。
瑶山景区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感到牛头的崇拜的魅力。
由于长期的游耕与狩猎,瑶山瑶族村落大多散建于大山深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但禾仓做得却十分考究且极具特色。
禾仓外观为圆锥形,仓顶盖草,仓体以竹篾笆合围,貌似简陋,却通风干燥、防虫、防霉。仓体由四根木柱托起,仓底悬空,仓房同柱脚连接处倒嵌圆形瓦罐坛加垫木板。
禾仓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在每根柱子与仓底的结合部,都是安装有一只光滑的土陶罐子。具有通风,防潮,防鼠等功能。
禾仓的作用不仅仅是储存粮食,在过去由于家里简陋,大部分家庭都用来保管和珍藏贵重的东西,禾仓无人看管,无须加锁具,家家户户造型都是一样的。在白裤瑶的传统习俗里一般人是不能开仓的,但家族里的任何一个男子,女婿或未出嫁的姑娘都可以开仓进仓。出嫁的女孩回娘家是不能开仓的。
其他很多少数民族的禾仓都设置在住房楼上,唯独瑶族和苗族例外,远离住房。为什么会是这样?有多种解释,一般的说法是为了防火。住房设有厨房,一旦失火,则颗粒不剩,全家人就会终年饥饿。所以禾仓才会建立在远离住房的地方。
这里是烟火味最浓的地方,在古村落中,你随处可见瑶族人在家门口挂鸟笼,瑶族妇女在家门口刺绣,年迈的老人也能穿针引线,不得不感叹,老有所为的震撼。
这里还有几家民宿, 瑶山农宿设有三栋,三栋名分别为:墨语轩、水彩屋、三原色。环境优美,瑶族民居建筑,装修风格融合了当地瑶族的特色,适合旅行、休假居住,民宿也接待了很多画家、老师以及来写生的学生。
在演艺场,平时你可以观赏到特色的瑶族表演,还有比如陀螺互动等等。
都知道瑶山以前是狩猎民族,喜欢鸟,起初他们是为了能更精准的打到鸟,平常就苦练绝技,后面慢慢引申为打陀螺。
除了有丰富的视觉盛宴,晚上会有篝火晚会,远来的游客与当地瑶族群众可以欢乐的载歌载舞,游客能更加深入的与当地群众交流。
为了让旅客在饱尝优美山水风光的同时,也可以尽情享受古朴的民族风情、丰美的民族饮食大餐,特给游客们开设了沿袭千年的“瑶王宴”。
晚上看演出,跳舞,吃瑶王宴,随着歌声暂停,第一天的行程就要告一段落啦,好好的休息,为明天的出行养精蓄锐。
上午:吊桥——瑶族遗址高地——拉片移民新村——懂蒙
下午:瑶王府——瑶窑——商业街
早晨起来,深呼吸,深山中的瑶山,凉爽清新的空气会让你感到沁人心脾。
出门来到第一个站——》吊桥
走在吊桥上,木头吱吱响,带点晃动,在享受刺激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这里是到景区后必不可少的一个体验项目,一个很火的打卡点。
通过这个吊桥可以迅速到达另一景点----瑶族遗址高地
这里是瑶族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保留着原始的居住面貌,后面就是拉片移民新区。
从前的瑶山,是贵州贫困的一个代名词。这里白裤瑶先民,以狩猎为生,近大山,居无定所。
近年,随着国力的增强,瑶山移民工程也加大了力度。
看见的这些横平竖直的建筑群,都是近些年修建的移民新村。政府给当地瑶族同胞们铺好了路,修好了房,水、电、煤气一应俱全,移民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接下来,开启新征程重新, 往更神秘的地方探寻,粗!发!
如果说,瑶山景区一面是瑶族民俗的缩影,一面是移民新生活的写照,具有一定商业化的元素,那么懂蒙则是原汁原味的瑶族生活画面。
“照”顾懂蒙(李世恒)
懂蒙在瑶语中是远古、神秘、美好的意思。懂蒙瑶族村寨是瑶山最古老的一个村寨,是贵州省二十个重点保护建设的民族村寨之一,生态保存完好、古建筑保留完整。
接下来,让我们到最原始的懂蒙瑶寨去感受一下山野瑶寨生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像瑶山这么美丽神奇的迷人圣地,这一块净土,中国真的是不多了。
从懂蒙游览回来,吃地道的瑶族菜品,休息一下,养足精神,下午将有个体力活。期待一下下。
据说瑶族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做瓦器、陶器,故最早的瑶族先民为“窑民”,“瑶”字,就是“窑”的谐音。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摇动制坯,还用陶罐作为建筑装饰等材料。
在以前,先辈们每个人几乎都会烧制家用陶器,用来存储生活用品,还会把陶器装在存储粮食的禾仓的四根立柱上,光滑的陶器表面,让老鼠等不能到粮仓里去损害粮食。
这样的防御措施,给瑶族先辈们的智慧点个赞。
这个窑是贵州第一个柴烧舞动窑。这个窑是用山上的木材供火的,火焰在窑中燃烧像是在跳舞一样,故叫柴烧舞动窑,它恢复传统古老的瑶陶的烧制方式,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达到环保节能,又能满足柴烧的效果,更好的挖掘这个有着8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
这位瑶窑学者这样作诗道: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瑶制陶历代传杨,
九黎有陶盛世宋唐,明清两朝瓷业兴旺,
战败贵族提鸟山藏,自给自足山有粮仓,
得劲当世初心不忘,恢复传统蒸蒸日上。
在瑶窑这里,可以DIY,动手做自己喜欢的瑶陶产品。这也是小孩子玩乐的天堂。
还在等什么?快来一展身手啊!
平时生活在方方面面的高压中,为了生活日夜奔波,现在,为了放松一刻, 到深山处走走。
到瑶山,感受到一个苦难、悲壮、粗犷、豪放、乐观、原汁原味的瑶山古寨。
到瑶山,找回曾经的模糊了的回忆。
瑶上的山,山上的瑶
神秘瑶山,值得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