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花垣县西南尽头的茶峒镇,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因地处两省一市(湖南、贵州、重庆)三个行政区的交界处,即便是曾经属于四川省的地盘如今被划给已成为直辖市的重庆,依照传统的说法,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习惯上仍然被喻为“一脚踏三省”。在湘西境内,茶峒镇与永顺县王村镇(现称“芙蓉镇”)、龙山县里耶镇以及泸溪县浦市镇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
不过,茶峒镇已于2005年被正式更名为“边城镇”,或为了便于与国内其它同名的地方区分,索性兼顾新旧的称呼——“边城茶峒”。这座古镇之所以更名为“边城”或冠以“边城”,它毫无疑问是受到文学作品影响的又一个实例。
是的,这部影响力巨大的文学作品便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于1934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在其笔下,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书中描绘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叙述船家少女翠翠清纯凄美的爱情故事。
由此,无论是现实中数百年来依旧延续着淳朴民风的茶峒,还是大师笔下那青山绿水近似桃花源的边城,二者都早已难解难分。
如果你读过《边城》,想要深入了解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这座古镇,那就最好去那里做一次探访,去看看溪边的白塔、拉拉渡以及已化为石像的翠翠和她的黄狗,亲身体验一下“书里边城,相遇茶峒”。
反过来说,如果你有意要去茶峒看看,又没有读过《边城》,那就最好先读一读。反正我这样做了。
我们上午十点多钟离开芙蓉镇,一百公里多一点的高速路上一路畅通,中午时分便到达了茶垌镇。按照导航的指引,貌似再往前开就要开进河里去了。于是打电话给客栈,老板很快就过来了,引领我们沿着狭窄的小街道行驶到了客栈门口,把车紧靠在门前的另一侧停放,老板点头说可以了。
预订的是这家客栈临河边两间带阳台的观景房,站在房间阳台上望出去,山水相间,那条正在河中移动的小船就是那小说书中描写的“拉拉渡”。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让我们喜出望外。
在他家的二楼餐厅,随意点了几个农家菜把午餐解决了。趁着上菜前,留个“影”先。
午饭后,按照客栈老板的指点,在不远处的岸边,我们的游玩从当地唯一的收费项目——水上游船(25元/人)开始。
为我们摇船的这位湘妹子,开朗健谈,一边划船一边随意地做着解说,带乡音的普通话口齿很清楚。
对面是重庆地区的拉拉渡口。
穿过前面的大桥就属于贵州省的地盘了。
“这是他们重庆的船。”——湘妹子告诉说。
她还特意把船在重庆的岸边停了一会儿,建议我们上岸去拍一下这块有当地特色的石碑。
正巧有一大群人在轮流跟石碑合影。我不得不“申请”让我优先拍一下这块石碑,如愿拍完回到船上。后来细看发现石碑的边缘上多出一个裙边!
游船进入贵州后,开始折返。
按照游程的路线,游船最终停靠在“翠翠岛”的岸边,全程结束。上岸后,我们向正在把船划回对岸的湘妹子大声招呼了一声“回头看”,她很配合地摆了一个Pose。谢谢啦!
翠翠岛面积很小,估计步行走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此刻的岛上,只有我们四位游客。
从地图上看,好似这河水流经此地被小岛阻隔了一下,分流后又迅速合流,再向下游流淌。其实,这里原本只是河中的一片碎石滩,现今为配合小说中的故事而建造。据说“翠翠岛”这名字是画家黄永玉老爷子给起的。当然,岛上还有他的几件作品呢。
至于这条河的名字,叫法不一。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沈从文先生《边城》;
岛上的导览图中显示叫做“清水江”;
询问客栈老板,回答是:“它实际上就是酉水”(嗯,明显有私心~他家客栈的名字叫做“酉水人家”);。
还有一个名字,在当地称作“花垣河”。
翠翠岛上,最惹眼的是这座高高的雕像——翠翠和她的黄狗。
——“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下。。。。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边城》
爷爷走了,心上人还没有回来。翠翠和与她相依为命的黄狗就这样站立在岛上痴情等待着。。。黄老爷子想必是意在继续演绎故事中那绵绵情愫。
不知何时,从对岸过来的拉拉渡船靠上“翠翠岛”,静悄悄地等我们上船。不见船夫,他在哪儿?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沈从文先生《边城》
故事中的老船夫早已逝去,如今的拉拉渡依旧靠人力拉动。当班的中年船夫很是“善解人意”,早已准备了几根“拉拉棒”,任由作为游客的我们自己操作渡船,他在一旁淡定地歇着,直到渡船即将靠岸前才一声不吭地接过手去。这样的互动可谓是各得其乐!
从船上望过去,客栈四层和顶层那间敞开阳台门的房间,今晚的主人是我们。
除了“拉拉渡”,这镇上的另一个标志——白塔。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翠翠与爷爷曾经住过的地方——翠翠屋。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眼前的这座水碾坊,便是王团总家小姐的“陪嫁碾坊”。
“老船夫对于水碾子原来就极有兴味的。倚山滨水来一座小小茅屋,屋中有那么一个圆石片子,固定在一个横轴上,斜斜的搁在石槽里。当水闸门抽去时,流水冲激地下的暗轮,上面的石片便飞转起来。”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沈从文先生《边城》
一路边走边看,即便明知这些或多或少都是为配合《边城》的故事情景而营造的景观,但这亦真亦假的实物和遗迹,还是会让人心甘情愿地置身于小说书中,假装自己是故事中的路人甲。
沿着石阶路继续往山上走,有一处观景台。登高眺望,白塔、翠翠岛、花垣河。。。。尽收眼底。
回到山下。不远处的拉拉渡船正在等待下一批游客。
穿过小镇往边城车站走过去时,猛然看见这只黄狗。是ta么?ta在想翠翠么?
曾经看到网上图片,感觉车站招牌上“邊城車站”那四个繁体字很有点民国时期的画面感。可是来到车站东张西望了好一会儿,并没有发现那个房屋和它的招牌。于是,向一位工作人员打听,回答说这里就是边城车站。他说的肯定没错,但又肯定是答非所问。我在手机上临时找了一张图片给他看,他才明白我的意思,指着不远处一幢土黄色的新楼房,说原来的车站老房子已经拆了,没有了。
面对着那幢新楼房,顿时,我连随手“咔嚓”一张的兴趣也没有了。
走过桥头城楼,回头向上望,城楼上“湖南”两个字无疑是在告诉人们:来吧,这儿是湖南。
洪茶大桥——连接着湘渝两地隔河相望的古镇。
站在桥上往北方向瞭望,左岸属于重庆秀山县洪安镇,右岸属于湖南花垣县茶峒镇。我们之前乘坐的游船就是从这个方向过来。
在桥的另一边向南观望,左岸仍为湖南花垣县界内,右岸则是贵州松桃县的地盘。
大桥的另一端——重庆地界的东南第一门。就这一会儿功夫,我们从湖南来到了重庆。
回过身,便是离开重庆往湖南去了。
东南第一门不远处的“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和平解放。十一月六日午后,二野十二军三十六师一O六团抵茶洞。敌焚毁洪茶大桥,大军架浮桥渡清水江攻洪安。七日,秀山解放。”——摘自碑文。
小镇老街,很安静。
是的,洪安古镇是隶属重庆的边城。
来到位于镇上的“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遭遇铁将军把门。
靠近河边拉拉渡口的“二野司令部旧址”,则是这位老大妈把门。
其实就是负责收门票,明码标价每人20元,而且只收现金。“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与20元门票挂上钩,感觉这个有点“不正经”。就算是需要日常维护费用,象征性地收个5元钱,好像还说得过去。好吧,对于我们其中两位对革命历史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来都来了,决定还是进去瞧一眼。
结果是,四人一共付了20元,老大妈点头同意了!不要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里面的内容并不丰富,楼上楼下开放的几个房间里,布置的比较简陋,史料图片和说明文字不多,一会儿功夫就参观完了。
从这个廊桥入口走进去,便是“三不管岛”。这个曾经的纷乱之地,现在成了这家酒店的所在地。
“三不管”岛解放前一直是悍匪山贼犯命案逃犯的避难所。历朝历代许多边区民间纠纷矛盾得不到解决,矛盾双方均相约上岛,一决雌雄。因 此岛权属不清,无论死伤,四川 湖南 贵州三省衙门官府都不管,其后果无人问津而得名。——摘自“三不管岛”石碑上文字。
后来有热心人把钟情于翠翠的“两兄弟”雕像放置在这三不管岛上,有意让他们望着另一个岛上的翠翠。
竖立在拉拉渡口的标语塔很有年代感,当年流行的标语和语录在这个小镇上随处可见。这些文物保留至今,大概也算是这座古镇曾经作为革命老区的一个特色吧。
貌似只有在这渡口处,才聚集成了人群。大家在等拉拉渡到对岸的边城去。这次可真的是不见了拉拉渡船夫的踪影,是去吃他的晚饭了?
一旁摇游船的船夫趁机来拉生意,开价每人3元。过了一会儿见无人响应,索性喊到2元与拉拉渡同价,众人这才开始行动,纷纷上船。虽说船家先前的开价原本是想多赚一点,但当乘客们完成微信支付后出示给他看一下时,他反而显得不太在乎了。
这个码头大概就是当年翠翠的爷爷管理渡船的那个码头吧。
沿着河边走回客栈的路上,见这家船上餐馆已经有吃客在等着上菜上饭了。
暮色下的翠翠岛,仍然有游客上去。
回到客栈,店家开始为我们准备晚餐。今晚的餐桌上当然要上他家的招牌菜,其实也是当地的特色菜——“角角鱼”。看上去很辣的样子,但其实还是可以承受的。这鱼在阿拉上海叫做“昂刺鱼”,烧法不同。
坐在夕阳下的河边,吃一锅“角角鱼”加几个农家炒菜,再配上店家的自制米酒,连随日落变化的晚霞都成了一剂调味品。很享受这顿特色晚餐,吃得很有味道。
酒足饭饱,回房间坐在阳台上边品茶边整理手机照片发朋友圈,竟然忘记再出去溜达溜达。想起来时已经懒得再出门了,索性就在阳台上拍几张夜景照。虽说照片效果不理想,放上来意思一下吧,意在表现夜晚的古镇并非一片漆黑,也是有景观灯光的。
当初在网上查看有关茶峒的信息时,发现这家挂满灯笼的吊脚楼以及那块“角角鱼”招牌的“出镜率”颇高。又看到有蜂友说他家的鱼味道好,客栈外的风景好,老板人热情。再看有提供停车位,于是下了他家唯一两间带观景阳台客房的订单。
这幢临江(河)的高挑楼房在这古镇上多少显得有些“出类拔萃”,难怪它常会被路过的游客们作为小镇的街景之一摄入镜头。我当然更不例外地要拍一张,毕竟这家集住宿兼餐馆的客栈是我们今晚过夜的地方。(倚在阶梯栏杆上玩手机的那位正是客栈老板。)
对了,他家还有一项业务——卖酒。看到没,主人出于宣传的需要,光是墙上满满诗意的对联似还嫌不够给力,再加两条颇有哲(wāi)理的小标语煽情,让即便不善喝酒的人也会蠢蠢欲动有些欲罢不能。
比如我,第二天早上离开时,被老板的热诚推荐(xiāo)打动了,买了两斤坛装白酒(说是湘西“酒鬼”酒厂直销价。52度 60元/斤,60度 100元/斤)放进车里。一个多星期后带回上海送朋友。
---------------------------- 这里是分割线 ----------------------------
【客栈点评】:对客栈的总体服务满意。房间不大,虽说卫生间相对比较简陋,但淋浴水量和水温还是能满足体感。床上用品本身是清洁的,但因周边环境的关系,会有小飞虫之类的小生物出现在床单和枕头被子上,这个会比较影响舒适度。不过,我们有心理准备,对偏远地区住宿条件的期望值本就定的不高,所以对此不会太计较。我们出游更在意的是服务。
早餐是在隔壁这家小吃店完成的,仍然是传统的米粉。不过说来有点搞笑,点餐时偶然看见这店家的料理台上摆放有几个小面饼,于是提出再给我们上几个小面饼吧。女店主说那是她儿媳妇刚送过来给她自己吃的早餐。哈哈,那就算了。结果是,她很爽快地拿给我们,说两元钱买来的,那就两元卖给你们,她另外再重新去买。嗯嗯,我们有点“厚颜”地领受了这份好意,谢谢啦!
之前曾花了半天时间浏览过小说《边城》,来到这里花了大约同样的时间游览了两座边城。茶峒古镇因小说《边城》受到游人的关注,与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是慕名而来。让人欣慰的是,相比另一个“湘西四大古镇”的芙蓉镇,它并未受到明显的商业化冲击,依旧保持着古朴的人文风物,这里游客不多,没有喧嚣。在这古老的吊脚楼和青石板铺成的古镇中,祖祖辈辈安然自得地生活的当地人用质朴的热情对待我们这些外来的“打扰者”。
如果有时间的话,无论是小说《边城》,还是边城茶峒,都值得静下心来,花更多时间去用心阅读或细细观赏的。我们只是来了一次“走马观花”,但它仍然让我们寻觅到并走入文学大师笔下的现实版仙境,体验了一次不同以往的古镇风情。
幽静的边城茶峒,原本离我们很悠远,这次的自驾游让我们轻松地实现了“书里边城,相遇茶峒”,如愿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