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木塔、悬空寺游记

作者:悦子爸爸 显示图片


     
      2017年5月中旬我和我爱人去山西旅游,5月15日从五台山前往大同,途中去了应县木塔和悬空寺。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木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 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风一刮过,叮当作响。塔每层檐下都装有风铃。为了保护木塔,现在只能上到第二层,门票60元。



     山西应县木塔为世界木塔之冠,建塔九百四十年,历经漫长的风雨侵袭和七次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创我国建筑抗震的奇迹。
千年来,木塔经历了七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落成二百八十年后,当地曾发生过六点五级大地震 ,余震连续七天,塔旁房屋全部倾倒,而木塔巍然几立。军阀混战时期,木塔曾被二百多发炮弹击中,整体结构也未受到损坏。邢台、唐山地震都波及应县,木塔整体摇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约一分钟,但是,木塔却没有受到影响。
    据专家分析,应县木塔抗震力强的原因首先是采用多层框架,近似现代建筑的圈梁,是一种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其次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恢复原状的能力,同时构架中所有节点是卯榫结合,具有一定的柔性;再次是四个暗层加强了塔的整体性。每组斗拱似弹性节点,受外力后减轻冲撞力,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应县木塔,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匠师们在结构组成、力学平衡及抗震等方面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古代应县的土地上覆盖着大量林木,为造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就对木塔千年不倒之谜进行了潜心研究和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和江欢成认为,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单层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释迦塔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有近六十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据说承重达七千吨左右。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视木塔为神圣的应县人最喜欢讲给外地瞻仰者的真实“神话”。 
    



     释迦塔在应县有很多传说和习俗
     传说一:释迦塔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中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传说二:说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传说三:说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传说慧能大师应梦把灵芝草采回宝宫禅寺,栽在木塔第六层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灵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应州大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慧能大师的这一功德,由名画家给他绘了一张图,这图叫“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在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传说四:说在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传说五:释迦塔释迦塔内既无灯又无火,周围也是一片漆黑,不会有灯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间传说却道: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佛宫寺中的慧能大师说,当地人虔诚信佛且经常布施修缮佛殿,应得好的报应,于是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以使人们对报应有所察觉。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宝塔就会放光。当地人也都认为木塔夜间放光是吉祥的预兆。
     塔乡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百姓都要身着新装,全家老少一起相伴到木塔前烧香拜佛,并登上木塔的最高层,表示节节高升。如今,木塔受到文物保护,人们虽然不能集体登临塔上,却还是要到塔前烧香祈祷的,场面十分隆重。
     应县木塔雄伟壮丽,视觉效果震撼。应县木塔,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匠师们在结构组成、力学平衡及抗震等方面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离开应县木塔后,我们前往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正所谓“翠屏山青山屏翠,悬空寺古寺空悬。”悬空寺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


     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宫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悬空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
     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相传很多年前,悬空寺对面山上,有一座寺庙。寺庙不大,山高坡陡,除了一些家中有重病的香客外,很少有人来。寺里有个和尚,名叫白马法师,寺院也叫白马寺。白马法师不守佛规,每当看到悬空寺的香客来来往往就很嫉妒。
     一天,白马法师决心要和静悟道人见个高低,他用拂尘向南一指,唐峪河发起大水,水势很凶,很吓人;再用手一指,大水向悬空寺冲来。静悟道人正在寺里打坐,听见水声,知道是白马法师作怪。他不慌不忙,口中念念有词,冲来的水慢慢退下去了。一连七次,水离悬空寺只有五尺远,但一点儿水也上不去。白马法师没法子,又用手一指,水顺流而下,把浑源城刮掉一角。
     静悟道人见白马法师寻事,也火了,向空中大喊:“黑鹰,你在哪里?”话音刚落,从山洞里飞出一只大黑鹰,落在悬空寺角楼上。静悟道人说:“黑鹰,白马行为不正,是佛门的败类,如果不管教,百姓将不得安宁,你去教训教训他,不要伤了性命。”黑鹰啪啦啦,展开翅膀飞起来。白马法师不知静悟道人的道行有多大,更不知大弟子的神通,只见黑鹰飞来白马寺,用翅膀一扇,呼啦一声,眨眼间大火熊熊。白马法师闪在一边,好险啊,一座寺院很快化为灰烬。白马法师怕了,忙骑了一把扫帚,向空中逃去。临走时,一甩拂尘,把大水抽出一股,朝黑鹰窝冲去,怎奈他法力有限,只把黑鹰洞口的碎石、泥渣冲洗了个干净。
     到悬空寺,当你走进唐峪口半里地,抬头仰望,就能看到半山上有一个洞。再往里走,与悬空寺相对的恒山山峰上,有一块平地,隐约可见一些残垣断壁,这就是黑鹰洞和白马寺的遗址。
     进入悬空寺景区,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恒山。恒山横亘,如同一幅剪影,头西脚东,形如卧佛,而悬空寺就位于卧佛的下颌处。眼前的恒山群峰绵延,奔腾起伏,让我体会魏源所说“恒山如行”的意境,前人解释是指在雨天遥望恒山,象一位戴笠披蓑的巨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濛濛细雨之中。悬空寺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只见两峰对峙,东为天峰岭是恒山主峰,海拨高达2016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西称翠屏山,中间的一道峡谷名金龙峡,中有流水潺潺,上游方向一道弧形大坝,水从山崖上的一个人工建造的拱形洞口泄出,悬空寺即建于峡谷内西崖峭壁上,背依翠屏山,面对天峰岭,寺门向南,长如蟠龙,建筑群朝北方的峡口方向升起,充满动感,势欲腾空飞去。



      带着探究悬空寺如何“悬空”的问题,在距离地面高约60至90米高的悬空寺中穿行游览,你会发现1500多年前的建设者们采取的三种施工方法:一是利用翠屏山陡崖的竖立锅底形地貌,即上下向外突出,中间凹陷的特点,在山崖的中部内凹处开凿岩龛扩大建筑进深空间,直接以基岩为建筑底座,减少了悬空的面积;二是在崖壁的岩石上开凿出方形的石洞,插入木质横梁为基,其中让横梁坚挺的奥妙是在横梁插入端的顶呱部钉入一个三角形的木楔,形成如同现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膨胀螺丝的效果,横梁越洞内插入,木楔越向顶端深入,顶端越膨胀,横梁与崖壁结合越紧密,故难以松动,足以保障建筑的悬空部分具有牢固的底座,为了保证方形石洞的牢固可靠,石洞沿着致密的石灰岩底层开凿,因此,悬空寺建筑群不是水平分布,而是南低北高,和地层走向一致,看上去和大山的纹理和谐一致;据此也证明北魏时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在悬崖绝壁之上修筑栈道的技术。三是在横梁的下面安装几十根碗口粗细竖立的木柱,起支撑作用,横梁上下一体,从而形成所谓“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视觉效果。



    景区门口的公路上有一个观景台,这里是观赏天峰岭雄姿的最佳位置。由于没有恒山的行程,我们在“北岳恒山”的牌坊前拍照留念,也算是是领略恒山的另一番风采,使得行程更加完美。


     悬空寺门票 :旺季(3月~10月)130.00元/人;淡季(11月~次年2月)125.00元/人。从大同汽车站或者新南客运站可乘长途汽车到浑源。到浑源后可以包车到恒山、悬空寺,价格在50元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