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金山岭长城

作者:申申 显示图片


 1987年,金山岭长城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金山岭 - 司马台长城被2010年第11期《 中国国家地理》评为 中国 十大秋色的第七名。文章中写到:长城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际线,是最唯美的观景台,也是最深刻的历史废墟。看长城之美有太多的角度,它的美,多少文字也难以尽言。
 金山岭长城是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之为明长城之精华。
 金山岭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极强,设有障墙、垛墙、战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登上金山岭长城倾心感受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便可体会一个民族的伟大与豪迈。
 这里的长城构筑复杂,敌楼密布,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砖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既有平顶,也有穹窿顶、船蓬顶、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可谓一楼一式,获“万里长城, 金山 独秀”赞誉。

(图没拍全  但重要的都没落下)



金山岭长城景区有三个门,中门、东门、西门。
中门:
主入口,位于整个金山岭长城的核心位置,有大型停车场、餐饮区、商业区和缆车等。绝大多数游客都是从中门进入景区的。如果您时间、体力有限,建议在中门坐缆车上山游览。

东门:
如果想走完全线,建议从此门进入。上山的路大约1公里,都是规整的台阶路。因为有的景观只有从东门上去更方便看到,比如说文字砖墙。
从东门上城,除了方便看文字砖墙,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决定走全程、半程或精华段,中途分别有后川楼、小金山楼(缆车)、沙岭口、砖垛口下山,甚至走到桃春口。这一路伴随你的都将是绝美的风光,除了累累累就是拍拍拍。

西门:
不了解,欢迎蜂友补充。

我的游览路线
06:53 中门停车场→摆渡车→中门入→砖垛口→(沿西线至)六眼楼→原路折返至砖垛楼→(沿东线至)壶顶楼→东五眼楼下山→东门→(打车至)中门停车场 16:10
我爬的慢,拍的片子又多,这个时长估计是最慢的了。

几点注意:
1. 去程出京沿京承高速一路往北,出北京界就是金山岭服务区,一定要进服务区,因为去 金山 岭长城的路就在服务区后面,有很醒目的红色大标识。回程经过金山岭收费站的时候,要把ETC卡取下交由人工刷卡。
2. 景区内售卖点很多,没必要背着很多水爬城,可以随喝随买,最大可能减轻负重。当然,如果只喝依云或以上档次的除外。
3. 需要做好防晒。
4. 如果打算24小时内二次入园,请在购票时说明。
5. 淡、旺季入园时间不一样,如果打算拍日出,最好提前关注官网或跟景区确认时间。比如从10月15日起,到10月31日之前,景区开园时间为5:30-17:00。

这是我第一次去金山岭长城,所能想到的就是这些。本人擅长拍植物,面对这些古老沧桑的长城心生敬畏,除了规规矩矩地拍全,全然没有了往日拍花草时那种游刃有余的创作激情;加之天色不给力,我又是一个离开灿阳不会拍照的人.....但有一点,相信全部看完的蜂友会表扬我:你拍的真多、真全啊

重要的事已经说完了,下面全是按照游览顺序拍摄的图片,可看可不看。

⬇ 从停车楼走出来,准备坐摆渡车到景区售票处


⬇ 景区大门


⬇ 售票处






  假如想从景区最西边六眼楼开始往东爬的话,在农耕时代(上图)附近见到通往“桃春沟”的路牌后右转上山,这样就不用走回头路了。


⬇ 白杜  【卫矛科  卫矛属】




⬇  鼠李  【鼠李科  鼠李属】


⬇  砖垛口


砖垛口(史称砖垛子关)
砖垛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是金山岭长城最早修筑的四个关隘之一。隆庆年间,谭伦、戚继光主持蓟镇防务时,对关隘进行了修改扩建,此关高2.26米,宽1.28米,可通人马,车不能行。关内40米处山脊上设有百总指挥所,现仅存房屋遗址。
(文字介绍来源于景区介绍铭牌。下同)


⬇  戚继光像


⬇  由此进入


(却图片)


金山岭长城的垛口不同于其他长城垂直修建,而是垛口两侧的墙有120度以上的斜角,这种垛口的创新修建,可增加利用垛口作战的打击面积,尤其也更好的保护守城士兵,不至于将身体暴露。


⬇  无眼障墙6道




⬇  西望西五眼楼、西梁砖垛楼


⬇  东立面1门3窗


⬇   杏树 【蔷薇科  杏属】


⬇  回望修缮的城墙



⬇  最后一个台阶好高


⬇  北立面4窗,垛口有瞭望孔


在西梁砖垛楼拍摄的西烽燧



此楼为砖拱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拱券式结构,二楼建有铺房,上下用木梯相连,现木梯脚座依然保存完好。因南北各设五个箭窗,与金山岭东段的东五眼楼遥遥相望,故称西五眼楼。因其地势高耸,视觉开阔,是拍摄金山日落和金山岭全景的绝佳之地,为最佳摄影拍摄点。


⬇  障墙残迹



⬇  东立面1门1窗,南立面5窗。二层残存铺房。


⬇  3眼障墙残迹、跌落式垛口



⬇  一层天窗


⬇  东望西梁砖垛楼


⬇  西望西岔沟楼、桃春东楼


⬇  酸枣  【鼠李科  枣属】



⬇   臭椿  【苦木科  臭椿属】



⬇  回望西五眼楼


⬇  障墙残迹、跌落式垛口向上延伸(回程拍)


⬇  西望西岔沟楼、桃春东楼



⬇  沙参  【桔梗科  沙参属】


⬇  鬼针草  【菊科  鬼针草属】


⬇  东面1门2窗



⬇  南面4窗


⬇  从东面箭窗“偷窥”西五眼楼


⬇  西面1门2窗


⬇ 出西门有下沉式通道



⬇  下沉式通道的南墙边门


⬇  向东回望西岔沟楼、西五眼楼


⬇  远眺西烽燧




⬇  通风孔建在长城女儿墙一侧,起到通风并减少风阻、更好的保护墙体的作用。这些通风孔都装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桃形、箭头形、刀把形、锯齿形等。


⬇   野鸢尾  【鸢尾科  鸢尾属】


⬇  野鸢尾的种子




⬇  军事禁区内的长城




⬇ 糙叶败酱  【忍冬科  败酱属】


⬇  糙叶败酱的果实翅状,卵形或近圆形,种子位于中央。


⬇  (疑似)某酸模  【廖科  酸模属】


⬇  长萼栝楼  【葫芦科  栝楼属】


⬇  东立面1门3窗


⬇  东立面,1门1窗



桃春口高2.3米,宽1.13米,门洞内外相通5.6米。此关依桃春楼而建,从现状看,关隘西壁以桃春楼的楼基作为关壁,楼及墙体清晰可辨。通过此关隘论证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长城的修建中,并非是先关、后楼、再墙的修建说法,而是根据防御的需要而建。此关修建的时间应与墙体同步,时间为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期所建。

⬇   西望六眼楼、桃春楼、桃春东楼


⬇  六眼楼内部


⬇  远眺军事禁区内的长城


从六眼楼原路折返至砖垛楼,以下为东线照片


因敌楼修建于砖垛关的一侧,故称砖垛楼。此敌楼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期进行了修改扩建。2009年,引入社会捐助资金,按照原形制对楼顶木构件进行了恢复。箭楼为两层,由木梯相连,为砖木结构。二楼北侧设有三个箭窗,南侧为门窗,楼顶形制为硬山式。此敌楼地处极卫之地,是防御砖垛口的一座重要敌楼,也是金山岭长城唯一的一座双层木结构敌楼。


此台原为砖木结构的空心敌楼,1984年修复时,只对几处部分予以修缮,既保持了原长城敌台的历史风貌,又传递了原有敌台的历史信息。中央电视台每日清晨开篇曲《国歌》声中的长城画面在此拍摄。因此敌台地处砖垛口的东侧,故称东方台。
(缺照片)


⬇  回望砖垛楼、东方台
一身黑衣的我  背影出镜了


⬇  支线与主线交界:左边为支墙,右边是主线


支墙
支墙是指从长城主线延伸出来,与长城马道相连,单独构成的一段防御墙体。其特点是两侧均为垛口墙,且马道上的炮台密集。在防御上,一是防止入侵者从山脊偷袭;二是利用前突部分扩大防御范围起到纵深防御的作用;三是作为关隘的前沿阵地,与砖垛口和沙岭口形成犄角防御之势。
⬇  在支墙上北行。


⬇  站在支墙望西线长城


⬇  西望西五眼楼、西梁砖垛楼


⬇ 支1楼,即支墙敞楼。从木梯出楼


⬇  望西线长城



⬇  望支2楼,即四方台


⬇  沿支墙来到四方台,有二层修缮的铺房遗迹。


从四方台回返长城主线
⬇  在支墙敞楼南立面框景拍摄西梁砖垛楼、西五眼楼


⬇  在支墙敞楼远眺东线长城,雾朦胧城朦胧



⬇  在支墙敞楼北立面框景拍摄东线长城


⬇  在支墙敞楼东看挡马墙


此楼为砖拱结构的空心敌楼,1985年对楼橹铺房依照原形制进行部分修缮。敌楼北侧由远及近依次分布着烽燧、支墙、挡马墙、坞墙和东西两侧的障墙、炮台,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华。因敌楼为金山岭长城防御指挥的中枢,故称此楼为将军楼。此楼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皆有长城,是拍摄云海和日出日落的绝佳之地,为最佳拍摄点。


⬇  铺房南面1门2窗,门居中


⬇  内立将军像


⬇  中间大道通向景区中门


⬇  将军楼南侧有将军楼指挥所


⬇   将军楼指挥所


屋内墙上挂满长城防御体系介绍
⬇ 明长城九边十一镇分布示意图


⬇  金山岭长城将军楼防御体系示意图


⬇  金山岭长城的敌台构造


⬇  金山岭长城的防御设施


⬇  金山岭长城的墙体构造


⬇  将军楼南侧的观景台


⬇   在观景台远眺长城东线



⬇  回望将军楼,北立面4窗、北侧坞墙



⬇  继续东行


此楼为砖木结构的空心敌楼,分为上下两层,现木结构无存,只残存破损的楼体。因敌楼与马道落差较大,故采取修建楼梯通道的建筑形式,既减缓了坡度又增加了防御功能,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此楼为宁夏营所建,故称西域楼。

⬇  北面4窗






⬇  西域楼东侧的无眼障墙、跌落式垛口


⬇  回看西域楼


原为砖木结构的空心敌楼,1984年修复时,只对基础部分予以修缮,保持了原长城敌台的历史风貌,传递了原有敌台的历史信息。此楼地处极卫之地,是守卫沙岭口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众多游客坐立处即为沙岭口西方台


沙岭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年间,谭伦、戚继光主持蓟镇防务时,对关隘进行了改建,是金山岭长城最早修筑的四个关隘之一。建筑形制为内外设门,两门对应,大小相同,是通往关内的必经之地。关内150米山脊处设有百总指挥所,现仅存房屋遗址。

⬇  沙岭口西侧的下沉通道。不少恐高者坐着慢慢挪下来。我爬这段用手扶墙,擦破了皮,瞬间流血


⬇ 两人站立处即为沙岭口东方台


从此楼的形制推断,原为砖木结构,后改为砖拱结构。分上、下两层,二楼建有砖木结构的铺房三间。为减少楼体与马道相连的坡度,建有楼梯通道,既减缓了坡度又增加了防御功能,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相传,此楼在当时曾遭遇雷击起火,随父修城的女子黑姑在救火中丧生,为纪念黑姑的英勇献身,故此楼在重修后命名为黑姑楼。


⬇  一层有1门,有3窗


⬇  回看黑姑楼




只拍了一张局部片子


⬇  二号敞楼


⬇  二号敞楼,4道障墙、跌落式垛口,西立面1门1窗,南立面3窗


此楼因坐落于小金山之上,故称小金山楼。此楼为砖拱结构,分为上下两层,由砖制梯道连接。一楼为拱券结构,二楼铺房为砖仿木结构,仿木砖磨制的檐、檩、枋等建筑构件精巧别致,惟妙惟肖,凸显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同时也能够避免火灾发生。1985年对铺房的部分构件按原形制进行了修缮,此楼与大金山楼并肩而立,是金山岭长城的姊妹楼。登上此楼,气势恢宏,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是拍摄日出日落和金山云海的绝佳之地,为最佳摄影点。

⬇ 西立面3窗,南立面1门3窗



⬇  最底下这些石块就是步梯


⬇  岩缝中生长的植物


⬇  在敌楼门口回看


⬇  铺房1门2窗


⬇  西望黑姑楼一线


⬇  东望大金山一线


⬇  远眺窑沟楼


此楼因坐落于大金山之巅,故称大金山楼。此楼为砖拱结构,分为上下两层,由砖制梯道连接。一楼为拱券结构,二楼铺房为砖仿木结构,仿木砖磨制的檐、檩、枋等建筑构件精巧别致,惟妙惟肖,凸显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同时也能够避免火灾发生。1985年对铺房的部分构件按原形制进行了修缮。

⬇   西立面1门2窗,南立面4窗


⬇  铺房1门2窗


⬇  回望小金山楼一线


⬇  回看小金山楼特写


⬇  貌似有小野道儿可以走



⬇  东望窑沟楼一线





⬇  北面4窗




⬇  出窑沟楼,向上见障墙、跌落式垛口




⬇  回望小金山楼、大金山楼


⬇  高尖楼,西立面1门2窗,南立面2窗


⬇  地面铺砖的方式变了


⬇  又见漂亮的鸢尾,枝叶曼妙,赋予残迹生命的美好



后川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年间,谭伦、戚继光主持蓟镇防务时,对关隘进行了修改扩建,是金山岭长城最早修筑的四个关隘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咽喉要道,自建关起多次受到战争的洗礼。关内140米处山脊上设有百总指挥所,现仅存房屋遗址。

⬇  右下为后川楼



⬇  北面4窗




⬇  沿城墙上行至下一个敌楼沙子楼



⬇  彩叶与东线长城


⬇  沙子楼(左下),因扼守沙子口得名



⬇  即将开启全程最崎岖陡峭的一段。


此楼为砖拱结构,建筑工艺精湛,门、窗等石构件均为汉白玉材质,并雕刻各种花卉、猛兽等吉祥图案,故称花楼。花楼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室内为回廊式拱券,中部呈船篷顶形状;二楼原建有歇山式砖木结构的铺房,且四周回廊,现仅存基础及柱脚石。花楼是长城空心敌楼难得一见的建筑奇葩。此楼视野开阔,是拍摄金山云海和雪韵金山的绝佳之地,为最佳摄影点。

⬇  南立面4窗,花楼因券门石雕花精美而得名 
(用了10分钟爬这段虐路,累得腿肚子转筋,累得没拍雕花


⬇  回看沙子楼、后川楼一线






⬇  继续上行


⬇  拐角楼,西立面1门1窗



⬇  出拐角楼向东过障墙


  


⬇   城墙海墁上一道道高出地面的拦水砖格外明显。拦水砖关外一侧高,关内一侧低,雨水很快可以从内侧宇墙下面的排水孔排出,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



⬇   地面石柱基


⬇  一路好多臭大姐



⬇   继续向东上行,右上为车道沟楼,挂障墙、跌落式垛口,南立面3窗



⬇  这是景区新开发的国歌广场,那个玻璃桥是为它而建。



⬇  回看冰道沟楼一线



⬇  东望五眼楼、四眼楼



⬇  四眼楼


⬇  北面4窗


此楼为砖拱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拱券式,呈网格状分布,一二楼间用木梯相连接,楼橹为三间望亭,现只残存基础。因南北各建有五个箭窗,与金山岭西段的西五眼楼遥遥相望,故称东五眼楼。此楼海拔618米,为金山岭长城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座敌楼。东五眼楼视野开阔,是拍摄金山岭长城全景的首选之地,更是拍摄春花和秋色的绝佳之地,为最佳摄影点。

⬇  东望麒麟楼一线


据东五眼楼售货员讲,从五眼楼往西的长城都是修整过的,属于滦平县金山岭长城,而从五眼楼往东是残长城,属于北京司马台地界。

⬇  五眼楼的东面,一门一窗。


在金山岭长城东段,有一个敌楼,远远看去像一个狐狸的脑袋,敌楼正面的2个箭窗和一个券门,形成3个黑洞,两个小黑洞酷似狐狸的双眼,一个大黑洞仿佛是狐狸的小鼻头与厚嘴唇连为一体,于是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小狐顶楼”。金山岭长城的四绝之一——麒麟影壁,就修建在这座敌楼的二楼之上。
小狐顶楼与绝大多数敌楼不同,它的上下两层之间没有楼梯,只有一个四方形的小天井,据传当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是借助木梯或者软梯上下楼的。如今木梯和软梯都不见了,一般人要徒手攀上这个垂直3米多高的天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直以来,很少有人登上楼顶,楼上的麒麟影壁也就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如果您对麒麟影壁感兴趣,请到金山岭长城官网上查看

⬇  西立面1门2窗,二层残存铺房



⬇ 这是麒麟楼中厅的八角攒尖顶,也是十分罕见。(此图转载,侵删)


从麒麟楼过来到前方的大狐顶楼,这段长城大约长520米,它两侧的城墙都是用文字砖砌出来的。
在绵延万里的长城上,文字砖虽然并不罕见,但整体用文字砖建造一段城墙却只出现在金山岭长城上。
敌楼内的砖墙上能比较清楚地辨认出长城修建的年代和部队番号。比如“万历六年镇虏奇兵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等。

⬇  麒麟楼、壶顶楼(上)










⬇  壶顶楼,西立面1门2窗,门居中,窗居墙外




⬇  壶顶楼中厅四角攒尖顶,这是不多见的,也可能是唯一的,一般都是拱券顶。


门闩洞还在。


⬇  东望碾子沟楼


⬇ 返回到东五眼楼


⬇  从东五眼楼下山




从东五眼楼下到东门,和同时下山的几位游客共同打车回景区中门停车场。回家途中伤脚就肿了,下车时已是一瘸一拐。门口保安笑嘻嘻地问:又去爬山啦,balabala...... 

感谢好友@熊鸽的推荐,让我这个植物人做了一次墙友,期待来年再去这里刷春花、赏云海。

文中疏漏、错误之处敬请指正、赐教。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