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 秋满绵山——附绵山一日游理想路线攻略

作者:天元88 显示图片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
在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
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
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
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
如果想把绵山细细的游玩一遍,至少也要2到3天的时间。
时间有限,我根据网上经验以及自己实际体会,总结了一日游的比较理想的路线,总体就是既能看景,又能体验绵山文化,而且减少体力消耗,尽量节约资金。
有兴趣的朋友请跟随我的脚步慢慢看。
交通。
绵山隶属介休,但是在高铁站上离灵石东站比离介休东站更近一些,不过灵石东相对偏僻,需要打车去绵山。介休东站虽然略远,但可以从介休东站坐公交车到介休火车站,站西有直达绵山的公交车。
如果是多日游的朋友,也可以选择从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张壁古堡等拼车或包车出发。
因为绵山景点众多,需要时间较长,为了留出充足的时间,我选择了第一天坐高铁到介休东站,然后坐公交车到介休火车站(票价3元约30分钟),介休火车站西侧的公交总站里面有直达王家大院、张壁古堡(每小时一班,每半点发车,车程约20~30分钟,早班7:30,晚班17:30)和绵山的公交车(每小时一班,每整点发车,车程约30~40分钟,早班7:00,晚班17:00),根据淡旺季,公交车早晚班时间可能略有变化。
我上午10点到了介休站,先参观了一下后土庙,中午到介休站西侧的公交总站时,离去张壁古堡发车时间还有40多分钟,就打车个车直接去张壁古堡了(12公里一般打表30元,砍价后20元)。
参观完张壁古堡后下午15:30返回介休市区已经16:00点了,顺便参观了介休祆神楼、城隍庙等等。
晚上住在了介休火车站附近,准备第二天早起,安排一整天时间游绵山。


早上6:30起床,就近吃早饭,大约6:50到达公交总站,不一会儿公交车就过来了,7点准时发车。
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好一些吃喝,大约两瓶水和一些士力架、牛肉干等体积小热量高的食品,后来事实证明非常对的。
介休特色担担面(这么大一碗4元),补充能量再加个蛋。




7:30到达绵山景区门口。
买门票(时间不限,但出来后就不能进去了,所以想多日游玩的考虑住景区内吧)、景区内公交票(50元,大约20~30分钟一班,景区各主要景点随意上下),检票后上车大约8点发车进入景区。


过了这个牌楼就是景区了。



已经初见了美丽的秋色,但是建议大家不要停留,坐景区公交车直达最深入的水涛沟。
我建议的理想路线是景区门口换乘站——水涛沟——古藤谷——介公岭(介公墓、介神庙,建议索道上45元,步行下)——栖贤谷——云峰寺(建议15元电梯上,步行下)——正果寺——大罗宫——龙头寺——景区门口换乘站。


水涛沟,位于绵山后山,自然风景为主,据说全长15公里。有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经过人工塑造的动物、人物典故和几十处大小不一的瀑布群。根据自己时间体力,一般到水帘洞就可以折返,大约需2小时。

















洞在下图左侧瀑布之后。由于秋季水流不大,用冲锋衣把自己裹好从最左侧慢慢爬了进去(安全第一啊)。


洞内大约十多平米,从洞内拍洞外。



原路返回,天气晴好,秋色渐浓。


大约上午十点,拍到了“斜月挂疏桐”。


水涛谷里面松鼠、鸟类很多,用长焦抓拍到一只。


从水涛沟出来,左侧就是古藤谷。
古藤谷,以奇著称。是原始苍茫的野生植物园,是绵山一处生态自然景观。
谷内飞泉挂瀑从天而降,溪流涌泉随处可见。众多山泉潜流,在谷中汇成了古静河流,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
谷内各种古树奇树多, 有的盘亘错节, 貌似古藤, 有的如卧牛, 有的如盆景, 生长的很是恣意, 感觉很象森林公园。谷内北方罕见的原始古藤遮天盖地,古藤缠绕古树,形成似伞、似尾、似洞、似桥、似网、似宫等形态各异的藤景奇观。







这个感觉很像人形。


出古藤谷,对面就是介公岭,考虑时间和体力的因素,建议坐缆车上(45元上行35元下行),然后步行下山。
忍着恐高症拍了几张秋景。




从缆车出来一路前行就是介公墓。
介子推辅佐公子重耳(晋文公)19年,功成身退,隐居绵山后,晋文公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决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他建了衣冠冢。同时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介公墓是以士大夫祭礼规格建造,有石供桌、石佣、石雕三牲、下马石等一应具全。陵寝两侧“忠孝”、“清烈”两座石牌坊的阡表和诗词,对介子推伟大的一生作了总结。
墓前有一座英烈亭,是后人缅怀介公的忠孝清烈精神所建。此亭又叫“惜往亭”,意取屈原《九章。惜往日》之句,故名。辞曰:“介子忠而立古兮,文君寐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以悠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墓前静默,怀念先贤。



从介公墓顺山一路向下,就是介神庙,这段路还算比较好走。
远拍。介神庙建于山壁之间,气魄宏大。


介神庙始建于周襄王二十四年,介子推焚身,晋文公在其草庐西侧立庙奉祀。
晋太和二年,后赵皇帝石勒降诏:“帝乡之神,多有灵验。”遂凿窟造像。宋元丰二年春,神宗皇帝祈雨得甘霖,敕封介神“洁惠侯”爵,大兴土木进行扩修。明万历十四年,在庙内配祀介母、解张。清乾隆年间,屡加修葺。1940年,遭日军焚毁,化为焦土。
1998年在原址扩建。庙貌宏伟,金碧辉煌,为海内外最大石窟祠庙。
介神庙建在半山腰,庙门前有八根巨大方柱,阴阳两面写着:“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谨、谦、和人格修养的十六字真言。
大殿正中供奉着威烈正神介子推,左侧为绵山圣母介母,右侧为清远正神解张。大殿山墙与中庭明柱,悬朔介神自出世以来成长、事君、隐居、飞升显灵的故事,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介子推崇尚大道、惟诚惟信的光辉一生。



介神像。


不知道为啥这个柱顶不像是中国传统风格。



介神庙一路下山,就到了栖贤谷景区。
栖贤谷,顾名思义,是贤人栖息的山谷。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栖贤谷是以幽险著称的九曲一线天自然景观,是25亿年前形成的天然大峡谷,峡谷中溪水川流不息,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




比较险峻,而且本人有恐高症,所以这里没有深入游玩。


谷内秋色优美。



这是宋代为介公封侯的御碑。


栖贤谷景区前行不远,就是通往正果寺的电梯(上下行各15元,建议电梯上行,然后步行下山去云峰寺)。
正果寺中至少有15尊唐宋以来的“肉身佛”像,堪称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肉身佛”塑像群,堪称“东方木乃伊”。



壁画。


善哉善哉。


绵山的“肉身佛”像,从唐至明各代都有。这些塑像,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容貌各不相同,就连其年龄都可从容颜上窥见一斑。 他们历经千年,仍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有些地方泥塑脱落,还可看见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和头盖骨。


下面是道教仙师的肉身像。




正果寺前行有乾坤塔,为近期复建,依山而造,宏伟庄严。










从正果寺一路慢慢往云峰寺方向下山,地势开始有些险要。


景色依然优美。




这是后来从山下拍的悬空栈道全景。



对于我这样的恐高症患者简直是折磨!


旁边还有一条路,往前走了大约50米发现没有路了,有两根铁索的头部。
这是后来从下面拍到的“铁索岭”的铁索,险要程度,不逊于华山长空栈道和剑门关的“猿猱道”。


进退两难啊。还是两害取其轻,哆哆嗦嗦从栈道慢慢下去了。
下面好像有空王祈雨碑刻,没敢仔细看。



就是这样的栈道,慢慢蹭下到半山,就是云峰寺了。


果然有山峰入云啊!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已1700余年历史。这里是绵山主要佛教活动场所,三世诸佛、六大菩萨、十大冥王、十六罗汉等佛教文化历历在目。
明末傅山曾赞曰:“阅名山名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国高僧迪公受魏明帝所托,在这里修庙筑殿,为佛教传入中国做出了极大贡献。北魏昙鸾在这里开宗立派,创立净土宗,聚徒蒸业。
唐代志超在这里修行养生,弘法济世,圆寂后归位号“空王佛”,留下了绵山第一尊真身包骨塑像。
据说,每当雨后,仰望碧空如洗,清澈明净,滚滚云团从山谷中升腾而起,就着风势向云峰寺涌来。刹那间,巨大的抱腹岩被封锁在云雾之中。正当人们感到天地混沌、唯我独在的时候,云团又突然打开,苍茫深谷抱腹岩又重现眼前,云峰寺就是因这景致而得名。






琉璃宝顶。




空王包骨真身。


悬塑异常精美。






房梁上字迹记载的建筑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对面是一尊巨大的睡佛头像。




五龙雕塑非常逼真传神。




右侧上方是著名的悬空风铃,也是绵山三绝之一。


如果不想从云峰寺步行下山,左侧走大约50米,到云峰宾馆有一电梯可以直接下山,暂未收费。
下山之后,可以坐景区公交车浏览一斗泉、朱家凹、天桥等景区。因为时间有限,我直接坐公交车到了大罗宫景区。
大罗宫,取意于“三清上,曰大罗”,寓意至高无上,法力无边,泽及万物。
大罗宫是我国最大的道家建筑群,高110米,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整座大罗宫建在山崖峭壁上,驮负着这座庞大宫殿的山崖,就如同一头俯卧的混元狮子,狮背上金碧辉煌。
大罗宫是我国道家神系最完善的道家建筑群,始建年代不详。据史书记载,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鼠雀谷路过绵山,回忆起先祖太宗皇帝在鼠雀谷大战中,受神灵护佑得胜一事,专程朝绵山礼拜,并拨银扩建大罗宫。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不断捐资修建,从八仙、妈祖到财神元君、乃至三清三天等大神,基本囊括道家各尊神灵,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是历朝历代官民们祈福攘灾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大罗宫是绵山众宝的汇居地。现存3000多尊雕塑木刻,泥金塑像,白云庵内珍藏的唐代石刻《金刚经》,讲经坛内珍藏450平米红木雕刻《百家书道德经》等。



一直步行到最高的“藏经阁”。然后可以花5块钱从左侧这个红色的“福”字电梯下来。

















建筑宏大,彩画精美,估计花了不少钱。





大罗宫下来,再坐景区公交车,就是龙头寺景区。
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唐武德三年,定阳可汗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率领数万精兵与秦王李世民在绵山大战,在宋金刚兵多将广即将战败李世民之际,唐营中忽然有108条白衣好汉杀来,与唐兵一举歼灭宋金刚数万大军,后化作108条白龙,飞上塔岩头,消失在山中。李世民便于贞观十五年在此朔百龙壁。同年,陕西一带八百里大旱,大臣魏征进谏,李世民向绵山志超佛(空王佛)祈雨后,天降甘霖,旱情大解。次年李世民率文武百官来绵山朝圣谢雨,见塔岩头上有双龙显圣,久久盘桓,龙吟阵阵,遂将此地赐名“龙头寺。
龙头寺的唐营还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营,是李世民于唐武德元年所建,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千余年来屡毁屡建,目前、恢复的有唐营城门、中军帐、点将台、粮草库、太宗赋诗亭、明道坛、南天门、龙脊岭牌楼、南天门、普救殿、城隍庙、山神庙、雷神殿、关帝庙、玄武庙等。还有四朝名相文彦博所题匾额,大学士苏东坡所题楹联,均为稀世珍品。


复建的唐营门。




文公匾额。



苏子楹联。








龙头。


叶帅论绵山。


从龙头寺临台观景,上看殿宇牌楼金碧辉煌,下观三晋平原恢弘浩荡。


从龙头寺下来坐景区公交回换乘站,出景区大门可以坐公交车回介休(每整点发车,末班车17:30)。
最后放一张绵山秋色全景图。
秋日绵山,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