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古迹—张学良筑港纪念碑、日本侨俘遣返地和西山储油库

作者:快乐行者~王 显示图片

2019年10月12下午,骑自行车沿着滨海大道(G228)向望海寺、岛里方向而去,目的地是岛里西山的几个不起眼的小景点。
      虽然,这几个地方也去过好几次,但当时都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只是去过而已,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拍过。所以,这次专门骑车走一趟,一方面是好好看看家门口这些小景点,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一下身体,一举两得。
      一路上,走走停停,路过龙岗公园时把上次漏拍的龙生九子的石雕补拍了一组,远拍了南山公园山顶的亭子和沿途的花草。路过望海寺海滨的时候,又拍了几张望海寺院、海滨和滨海公园,还走进滨海公园想看看,但进门看到一幅破败不堪的样子,就走出来了,然后,穿过望海寺街道直接到了这次骑行的目的地—张学良筑港纪念碑、西山储油库和日本侨俘遣返之地。三个地方基本在一起,游览了一圈,就从岛里顺着锦葫路回到家中。
      整理照片时,发现石碑上的碑文和葫芦岛港筑港纪念碑选址说明的文字太小,无法辨认,查阅资料也没有原文,所以,先把原文抄录下来再打字上去,以方便了解其中的历史。
交通:从葫芦岛新区乘坐11路车到岛里(终点)下车步行10分钟就到了张学良筑港纪念碑;从老区火车站坐3路公交车(岛里方向)到岛里站,步行10分钟就到了张学良筑港纪念碑。
      自驾直接搜索“张学良筑港纪念碑”按导航即可到达。


👆南山公园






望海寺海滨👆👇


望海寺院,坐落于海滨浴场西侧的三道沟坡上。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于一九三八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损毁于日本人手中。于是,“望海寺”几十年来,便成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地名。二000年,长春地藏寺的释安圣、释安得二法师为完成师傅遗愿,走遍东北三省,最后决定在葫芦岛龙港区原望海寺旧址,恢复重建了望海寺院,终使望海寺地名再次有了着落。


望海寺院👆👇



👆👇滨海公园,位于望海寺海滨的东侧。



1945年9月,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美、苏、中共、国民党三国四方就遣返日本侨俘问题进行磋商,原则上确定将所有在华日本侨俘一律有组织地遣返回日本。日本战败投降后,滞留在海外的总人口数多达660万,其中330万是军人和家属,另外330万是一般平民,仅在我国战区就有日侨200多万,日俘194万人。当时遣返日侨的港口原定为大连、营口,可是这两个地方当时处在苏军的控制下,他们拒绝使用这两个港口作为遣返之用,于是改在了当时由国民党控制的葫芦岛。历时近3年,中国政府提供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以进行返侨的具体实施。
      1946年4月遣返开始,滞留东北各地的日本侨俘陆续集中到葫芦岛港,从这里登船启航。
      遣返集中在1946年,5月到12月的7个月时间内共遣返1017500人,其中日俘虏16607人。共发船只158批次。1947年,遣返12批29627人。
       1948年6月4日~9月20日,因辽沈战役内战爆发,大陆内的遣返陆路铁路中断最后几批日侨共3871人从沈阳空运到锦州,后从葫芦岛乘船回国。至此,东北日侨全部遣返完毕,总数为1051047人。



在风景如画的岛里与望海寺之间的海滨公路中段的西山脚下,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张学良将军撰文的“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它记录着葫芦岛港的建港历史。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便于了解“葫芦岛筑港纪念碑”的历史,抄录碑文原文如下:
      修建“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碑址的说明:葫芦岛乃北方天然之良港,自清末叶以来,凡当局屡有建港之举。清光绪三十四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奉天劝业道黄开文作总办,聘英国休斯为工程师,于宣统二年动工兴筑。实用经费银元一百二十余万,筑有四百余呎的防波堤,后因经费短缺而终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葫芦岛港开发曾有周密而宏伟的构想,但未能遂愿。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当局筹措资金一千万元,任周肇祥作开埠督办,因连年内战,蹉跎岁月,致使计划流产。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孙科赓续前议,命北宁铁道管理局长高纪毅主持实施。经多方磋商,于翌年同荷兰港公司签订合同,其包工建筑费定为美元六百四十万元,限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五日前竣工。于当年七月二日举行筑港开工典礼,时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将军亲撰“葫芦岛筑港纪念碑”碑文,专程赴葫芦岛参加盛会,为纪念碑揭幕。然未及工程过半,日本侵略者入侵,中途遂夭。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者组织“葫芦岛港筑港委员会”实施工程,修建了三座货运码头,开通了至大连港航线。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海港建设,完善其设施,增大其吞吐能力,充分发挥了南北物资交流的作用。“文革”期间,纪念碑被推入海,数载后打捞复立,尽加修缮。时值世纪交替之际,区政府决定修建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碑址,保其原碑而扩以规模,开进出路,辟停车场,建观港亭。鉴于碑身剥蚀创痕,刻文残缺茫昧,复勒碑文于珉壁,以供后人来者之瞻念。意在俾众树立继往开来之壮志,重振筑港开埠之雄风。未来的葫芦岛港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之良港。
                     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



纪念碑碑亭由水泥方柱支撑梁架,亭盖四面陡坡飞檐上翘,顶上有圆楔尖。碑亭通高5米,占地43平方米。碑亭内汉白玉石碑一通,石碑呈扁长方体,两侧有双肩,并以双道圆条纹装饰,立在长方座上,周围8根白色花岗岩方柱,用铁链拉成一八角形护栏。碑身高 1.35米,宽0.66米,厚0.25。碑身正面阳刻隶书大字“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9个大字,背面阴刻张学良将军撰稿的八行正楷碑文,共219字。碑坐呈长方体,座高0.45米,长0.73米,宽0.36米。碑座正面阴刻12个正楷字,右起竖排两字一行“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二日立”。碑座背面刻粗体“1930”的年代字码;两侧雕刻盾形云纹。碑面朝东方,北依山,南临渤海,东靠市街、工厂,西连山路。
       葫芦岛港首次兴建于1910年,后因辛亥革命事起,筑港工程中止。民国二年(1913年)再度动工,终因经费缺乏而停办。1929年,当时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将军视察葫芦岛后,决心再度修筑此港。1930年1月,与荷兰治港公司签定了包工合同,预计五年半完工。7月2日,张学良将军亲临葫芦岛主持筑港开工典礼。会后,举行了盛大的纪念碑揭幕式,名噪一时。
      文革期间,此碑被推倒抛入大海,经海水侵蚀,棱角秃圆,碑文模糊不清。幸运的是,碑文拓片保存完好。经葫芦岛市修整,并建碑亭一座,让饱经八十余年风霜的纪念碑,再一次面临着波涛汹涌大海,屹立在峻峭的悬崖之上。


原纪念石碑正面👆背面👇



👆拍摄于葫芦岛博物馆


原石碑的碑文已无法辨认,所以在碑亭旁边又按原样复制一座新石碑,新石碑正面👆背面👇



碑文:葫芦岛者形势天然海口不冻北方之良港自清末叶迄乎今兹倡议兴筑屡矣顾以费钜工艰事弗克举民国十八年夏国民政府铁道孙部长科以北宁铁道无良港为之吞吐也乃赓续前议移北宁之羡馀资斯港之完成于是命北宁铁路管理高局长纪毅蕫其役復于路局附设港务处以专其责属荷兰治港公司以承其工期以五年又半港工告竣同时规画市井闢为商埠猜猗歟盛哉二十载经营未鱿之伟业行将观廞成功其于中国北部海陆联系之利顾不重且大歟爰于肇基之日泐石记其涯略以示方来且为程功之左券焉        张学良譔
(由于才疏学浅难免其中有错字、漏字,敬请批评指正)


远望西山👆



新旧纪念碑的侧面图案👆👇




观港亭👆
      位于碑亭的东面20余米处,站在观港亭内,向东望去,葫芦岛港尽收眼底,那里就是葫芦岛地名的最早来历,因为从空中俯瞰,码头所在的半岛犹如一个葫芦倒在海中,这就是这个小岛的名字,进而所在港口也叫葫芦岛港,再后来它所在的市就改成了葫芦岛市。


西山储油库,南1座,路北2座,形状基本相同,均为砂石水泥构件拼合而成。桶状物上小下 大,无顶盖,依山部分为砖砌,水泥抹面。罐状物直径60米,深9.8米,地面用沥青防水处理。距顶部2米处内侧有平台,内部向下逐渐内收,成陡坡状。
      1943年 日本 侵略者在 葫芦岛 港西山建立了三座大型贮油库,准备在此炼油,将在 中国 掠夺的石油资源运回 日本 本土。但油库建好后,日本 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直到1945年 日本 战败,这三座油库也没有使用。1947年内战爆后,国民党政府也想利用此油库储存由国外运来的石油并,并铺设了1.7万米直通锦西炼油厂的输油管线。1958年大炼钢铁时,贮油库中的铁皮被拆卸炼钢,自此,贮油库便只剩下钢筋混凝土外壳了,现油库水泥墙体已破败,但仍是 日本 侵略者对 中国 的侵略和对资源掠夺的铁证。


靠近筑港开工纪念碑的南侧储油库👆


位于日本侨俘遣返之地碑东面的北侧储油库之一👆,另一个在日本侨俘遣返之地碑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