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台怀)菩萨顶

作者:luotao 显示图片

        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顶,具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重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
        北宋年间,真宗敕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赐额“奉真阁”。
        南宋时期,改建易名“大文殊寺”。
        明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
        到了清代,皇帝崇信喇嘛教,藏传佛教开始进驻五台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该寺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从京城派驻主持喇嘛,清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向其进贡。从此,按清朝规定,菩萨顶主要殿宇使用了象征尊贵的黄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四柱的形式,菩萨顶成了皇室的庙宇,康熙曾到菩萨顶朝拜过5次,乾隆曾到菩萨顶朝拜过6次。菩萨顶山门外牌楼上的“灵峰圣境”及文殊殿前石牌楼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亲题。东禅院内有两座高3米、宽1米的石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是乾隆的御笔。菩萨顶还是清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清代蒙古王公、西藏喇嘛朝拜五台山时,也多住这里。
        菩萨顶大体可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和东禅院。寺前有石阶108级,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文殊殿,两旁对称排列钟楼、鼓楼。其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不同,是按喇嘛教经典规定制作的。后院正房内存的大铜锅,是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直径即近两米。
        大文殊殿,又称“滴水檐大殿”,原不论春夏秋冬,殿檐中间的一块瓦,总是滴水不断,这成为五台的一大景观。1982年大殿翻修时,原有设计被毁坏,大殿自此不再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