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山一日游: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探访记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有传统名山情结的我,在去了许多传统名山后,终于把目光投向了终南山。
终南山是秦岭中部的一段,位于西安南郊,离市区的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它东起蓝田县,西到周至县,范围比秦岭的另一个著名组成部分——太白山要大一些。
由于它离周、秦部族的发祥地关中平原很近,所以早早地进入了《诗经》的视线,《大雅》、《小雅》、《周南》、《召南》、《秦风》里有一些篇章就提到了终南山。那时候它干脆被简称为“南山”,人们常用的成语“寿比南山”就指的是终南山。
后来,终南山逐渐成为隐居之地,汉代刘向编的《列女传》里就记载了著名的“豹隐南山”的故事,以终南山作为隐居的最高段位之一。到了唐朝,甚至演化为“终南捷径”——许多有道家倾向的“名士”,先到终南山“隐居”一段时间,让自己的高名清誉流传出去,达到长安,再接受皇帝的征召。吴筠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我一向对这帮家伙的智商大感佩服,对他们深思熟虑的计划叹为观止。终南山离长安太近了,名声容易传播到长安。一旦获得皇帝的青睐,诏旨一下,当天便可以赶到长安,最晚不过次日,然后堂而皇之地平步青云。试想一下,如果把隐居地选在南岭、罗浮山一带,那可真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即使自己的名气好不容易飘飘悠悠地挣扎到长安,即使排除万难获得了皇帝的召辟,能不能顺利地走到长安还得另说,搞不到半道上就挂了。
唐朝诗人经常吟咏终南山,比较著名的有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还有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就不多说了。王维晚年居住在蓝田的辋川别业,《山居秋暝》、《辋川绝句》、《终南别业》、《酬张少府》等名篇都是以终南山为背景的。
天下名山僧占多,终南山也不例外,它的山腰、山脚有好几座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寺院,有些还是汉传佛教八个宗派里某一宗的祖庭,包括律宗的祖庭净业寺、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净土宗的一个祖庭香积寺。此外,护国兴教寺是玄奘大师的遗体保存地,也可以看作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慈恩宗的重要寺院。佛教之外,道教与终南山也有很深的渊源。古代隐士大多具有道家倾向,周至县的楼观台就是道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宋金时代,王重阳在终南山创立道教的全真派,影响很大,也不用多说。
       由于终南山向来有隐逸的传统,近年来吸引了许多人在此隐居,据说还有逃犯也藏匿在山中。

终南山同时又是一座自然风光十分壮丽的山,2009年我国以“秦岭——终南山”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地申报了世界地质公园。它的名字虽然有“秦岭”二字,但园区主要就在秦岭的终南山部分,而不包括秦岭的其它部分。这个世界地质公园包括8个园区:翠华山景区、南五台、黑河、太平、朱雀、王顺山、蓝田猿人遗址和骊山,全都在西安市的辖区内,其中翠华山、南五台在长安区(以前是长安县),太平、朱雀在鄠(音hu)邑区(以前叫户县),黑河在周至县,王顺山、蓝田猿人遗址在蓝田县,骊山大家都很熟悉,在临潼区(以前是临潼县)。


这八个景区相对比较分散,一般一天只能去一个。我们选择了离西安市区近、花岗岩地貌比较典型的翠华山园区,翠华山不是很高,才1400多米,旁边就有许多比它高得多的山岭。但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景观——山崩景象,也就是古代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将山体震得支离破碎、巨石满地的景象,山崩遗迹规模在中国最大,在世界位居第三,单个崩石体积位居世界第一。另有高山堰塞湖——天池,非常壮观。南五台就在翠华山的西边几公里处,在峰顶,两山可以互望。
翠华山景区还有一个优势便是它离终南山主峰不算太远,可以从这里出发攀登终南山主峰。

西安市内有个汽车站(好象是普速铁路火车站对面的西安汽车站)有发住翠华山的班车,但每天只有上午一班,不算方便。
所以一般都是先到地铁二号线电南端的韦曲南再坐车。韦曲南地铁站B出口外的公交站乘高校2号线或335路,坐到终点站“西安翻译学院”,再换乘905中转车,终点站在山门以北三四百米处的翠华山公交站。我曾看到有一辆公交车在那里候客。
我在携程网上的景区点评看到很多人说公交很挤,有时很久才来一班,所以干脆直接从韦曲南地铁站打车,韦曲南到翠华山山门,8:16-8:45,正好30分钟,21.7公里,55.90元。
回程时在山门外看到有三辆出租车等着,司机居然肯打表,17:43——18:16,22.2公里,57.40元。来回差不多。山门外有不少黑车,号称到韦曲南地铁站10元。应该是10元一人,并且要拼齐五六个人才走,很耗时间。看到我们上了出租车,揽客者还对司机嘟了几句,司机也不怕他们。

7月26日在太白山走了个一日来回,27日右脚开始很痛。天气预报显示,28日是多云转阵雨,29日是中雨。所以只能在28日忍着脚痛登翠华山。
从韦曲南地铁站的B出口冒出地面,旁边除了公交站之外,前面30米处还有个专门的出租车上客站:


这里的出租车按顺序驶入,并且打表。这要为西安的市内交通部门点个大赞👍,韦曲南是二号线的最南站,再往南去,公交不一定很便利,出租车与地铁站的无缝对接,非常便民。
路况大多数时候很好,车道宽,路面平。出租车先往南走,右前方可以看到终南山的西半部:


后来出租车向东上了关中环线而行,往右看终南山更加方便:


前面出现了南五台景区所在的山岭:


把南五台的道观拉近来看:


它傲然挺立在孤峰之顶,是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终南山的另一些山头:



这些山头名气不大,但也蔚然可观。


出租车又转弯向南,向太乙镇方向驶去,之后看山就不方便了:


最后这段路车道窄一些,所以顺畅程度降低了,但路面还不错,穿过太乙镇,再往前两公里左右便到了翠华山山门。


上图的比例尽是不准确的。有些景点标注的也不准确,比如“吻之峡”,它标在怡情谷旁边,实际上在“鱼拜太乙”附近。

根据不同景区的景观特色,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又分为三大景区:
    一、天池山崩科普娱乐区 : 进入天然山崩地质博物馆,看奇石、奇洞、奇景;到天池坐快艇、乘滑索、划平船,踩球、游泳;天池度假村、小吃一条街,品尝山野风味。
    二、甘湫池森林健身区:  滑草、滚球、滑冰、滑雪,天然攀岩场,有12条攀道可挑战自我;走秦楚古道、登终南山主峰、踏万亩草甸、观万里云海、赏奇特墨松,看千亩杜鹃。
    三、翳芳湲生态休闲度假区:  走十里、看百潭,观秦岭北坡最高的九天瀑布,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米高达4000个以上,涤荡身心;脚踩生态路、行在树林中,曲径通幽,如入瑶池,被誉为“陕西九寨沟”。

       原先从天池有景区观光车去甘湫池森林健身区,但现在取消了,翠华山景区对甘湫池森林健身区似乎持放弃态度,或者是只看重冬季滑雪的功能,夏季就不管了。现在从山门只有往天池和翳芳湲两个景区的观光车,每条线单程都是20元。
       甘湫池已经没有水了,观景大打折扣。

        在上述三个景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天池山崩科普娱乐区 ,最多人涉足。这个区域的几大看点是:
      1.在翠华峰顶平台360度无死角眺望,北面是关中平原与西安市区,西面是南五台景区,东面是1800多米的玉案峰与天池,南面是更高的终南山主峰区域。
      2.这里是花岗岩地貌,翠华峰、玉案峰等花岗岩巨峰与其它的花岗岩山体一样,有大块裸露的花岗岩峭壁,看上去十分雄壮。
     3.这里还有独特的花岗岩崩塌巨石群,以“太乙真人”为领袖,引领东坡下山谷里不计其数的巨大怪石,惟妙惟肖,各领风骚。据说是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形成了翠华山山崩地质景观。
     4.天池作为少见的高山堰塞湖,面积不小,四周的高峰山色倒映在湖光中,为雄奇增添了几分秀丽。
     5.这里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冒冷气的洞穴,因为花岗巨岩的强大隔热功能,洞中常年保持恒温。相比较于外界的温度而言,冬暖夏凉。夏天到此,享受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空调,不亦乐乎。

    这个景区,以翠华峰顶为最终目标,有三条路线,具体如下:
      上南下北、按照游览者进入视角的示意图:



上图的白色虚线为山腹中的公路隧道。

下图是上北下南的正常方位:


路线一:山崩科普路线:即上两张图中间的黄色线路,走的是东坡的崩塌巨石集中区域,主要看点是各种奇石,陡度较缓,只是最后登顶时要爬一段陡坡。景观前半程较少,后半程非常密集,是景区的主推路线。
入口——B点:750米,海拔从900米升到980米。只有林荫小道,几乎无景观。
B点——天洞:670米,海拔从980米到1170米,坡度有点大了,略有奇石,少数视线开阔的区域也可以西观翠华山的巨大山体,或往北眺望山下的西安方向。
天洞一玄关:780米(最近的路线,不包括岔出去的环形路线),海拔从1170米到1210米,但一路上忽上忽下,又有环形。绕一个环形400米。
玄关——接善台道观:390米,海拔从1210米到1376米,是坡度很大的台阶,好汉坡级别的。(这条路旁边有一段滑道,30元一次,可以滑下来)
接善台道观——峰顶:250米,海拔从1376米到1402米。开始是平路,后来有一小段上升的台阶,也不好走。
全程加起来是3240米。
本文的海拔高度来自于卫星地图,并不准确,每个海拔数字加个30-40米才差不多。
步行距离的数据来自百度地图的计算,也不准确,仅作参考。比如百度地图说,太乙真人——接圣台是40米,绝不可信。我们走了,最少要8分钟,哪里止40米。百度地图在山区里的数据搞不好是空中的直线距离,而不是地表上的路程。


路线二:十八盘——天池路线
入口——B点:750米,海拔从900米升到980米。只有林荫小道,几乎无景观。(这一段与路线一重合)
接下来是上图的绿色路线:
B点——天池食坊:1000米,这一段叫“十八盘”,主要是山间步道。海拔从980米升到1157米,应该有些难走,但景观可能不多。
天池食坊——C点:730米,海拔从1157米升到1170米。公路,缓坡,很好走。边上是天池,可观光。
C点——玄关:300米,海拔从1170米升到1210米,公路,缓坡,很好走。没什么特别的景色。

后两段又与路线一重合。
玄关——接善台道观:390米,海拔从1210米到1376米,坡度很大的台阶,好汉坡级别的。
接善台道观——峰顶:250米,海拔从1376米到1402米。开始是平路,后来有一小段上升的台阶,也不好走。
加起来3420米。这条线路的总距离与路线一差不多,但看不到山崩巨石,不过可以率先看到天池。

附:开车路线
开车者可以将车开到天池食坊旁边的停车场,走路只用走以下路段:
天池食坊——C点:730米,海拔从1157米升到1170米。公路,缓坡。
C点——冰洞:300米,海拔从1170米升到1210米,公路,缓坡。
冰洞——接善台道观:390米,海拔从1210米到1376米,坡度很大的台阶,好汉坡级别的。
接善台道观——峰顶:250米,海拔从1376米到1402米。开始是平路,后来有一小段上升的台阶,也不好走。
加起来只用走1670米,其中只有最后两段共640米比较难走。所以很多人开车来游览。


路线三:龙脊路线
景区说龙脊梁长2500米,又说从峰顶沿此路线下山到大门要一个半小时。
百度地图说从A点到峰顶的接圣台,即上图中的蓝色路线步行为1300米。海拔从925米升到1402米,上升500多米。这是强度比较大的路线。

这三条路线可以自己组合,既可以原路上、原路下,也可以第一条路上、第二条路下;或第二条路上,第三条路下,诸如此类等等。

我原先想按路线三走龙脊到达峰顶,然后下峰,到玄关后沿路线二的后半段玄关——玄天洞,游览山崩巨石的密集区,再从容逛到天池边上,最后乘电瓶车回大门。
后来我们两人都没留意到要拐向龙脊路线的A点,一直走到B点才往右拐,所以实际上走的是线路一,而且一直走到与公路汇合的天洞才明白过来。
不过错有错着,走线路一最符合我当时的脚伤情况,这条路线在山谷里,虽然也有上坡的台阶,但总的来说升得不急,不像龙脊路线那样上大坡。况且上午走龙脊路线,看东边的天池是逆光,观景效果不佳,只利于看西边的南五台。
而且,以我在太白山留下的脚伤,可能在走了龙脊路线,没有力气再走山崩区了。事实证明,山崩区才是精华,龙脊路线错失了就算了。

这一天早上起床后,走路到麦当劳和地铁站的小段距离,右脚脚后跟都剧痛,只能勉强着地,主要由左脚发力。其实左脚也有点暗痛,只不过是可以坚持的轻伤号罢了。由于脚伤,9:15进景区,一路走走停停看看,15:25才到峰顶,这6个小时绝非正常用时,最后导致翳芳湲景区没时间去。不过上坡时右脚不怎么痛,下坡时很难受,平地也痛。带伤上1400米的山峰,也算是一个新的挑战,并且勉强过关了。
我的实际行走时间:
山门9:15-天洞10:55
天洞10:55-玄关13:20
冰洞风洞游览:13:20-13:50
登翠华峰起点 13:50-接善台道观14:50
接善台道观再度出发15:00——山顶接圣台15:25
以上所有区间都比平时用时多一倍,不可用作参考。

换个正常的上北下南角度看卫星地图的截图:




这一张是刻意地突出山崩区:


现在开放的景区内,还有一个翳芳湲生态休闲观光区,我们没时间去了。
简介如下:
        位于山崩主景区梁西侧,以幽、秀、奥、妙为特色,幽林曲径长3000M,平均气温20℃。翳芳湲尤以水体景观最为突出:潺潺溪流,忽急忽缓;荡涤奔泻,瀑布飞天;百潭竞秀,倒影叠映。 步入山谷,坡缓路坦,老少皆宜,在层峦叠障、百潭飞瀑之间有游趣而无奔波之苦。漫步幽林,苍翠扑面,可尽情呼吸每立方厘米4000个负氧离子。

景区还有另外两条扩展游线:
-遇仙沟登山探险线路(游区二环线)
     从大坪停车场出发途径遇仙沟、翻越分界梁顶到达甘湫池后到燕儿窝滑雪(草)场停车场。
     此线路适应于年轻人参与(同时建议乘坐游区观光车,可节约大量时间)。此路线还可报名参与背包游活动。为了您的安全,走此线路请于游区工作人员联系。
     

--终南山登山探险线路(游区三环线)  
       从大坪停车场出发途径十里百潭、将军挡关、登天梯、越道剑窝梁,穿越千亩杜鹃林,到终南山主峰,看万亩草甸,返小岭至甘湫池后到燕儿窝滑雪(草)场停车场。
此线路适应于年轻人参与(同时建议乘坐游区观光车,可节约大量时间)。此路线还可报名参与背包游活动。为了您的安全,走此线路请于游区工作人员联系。


上图的黄色圈是一环线,也就是最核心的翠华峰——天池游线,实际上没多大。
蓝色线就是上文说的游区二环线,只有山门——天池、山门—— 翳芳湲两段有观光车,其余靠步行,是半户外路线,有一定的难度。
蓝色线+橙色线是游区三环线,难度更大。终南山主峰有2604米,上图是卫星在4月拍的,山顶还有积雪。天池边上有民宿,可以在这里先住一晚,用一个白天走完三环线,不过要户外经验丰富者才能胜任。

下面这张山里的景区图比例尺才正确:


一、二、三环线都画出来了。

翠华山不算很高,从下图便可看出来:


这张图是后来在华严寺门口拍的。这样一看,翠华山低于南五台,两者又比终南山主峰低多了。


出租车停靠点:


上图右边近处的游客中心并不售票,只起小卖部的作用。左边远处的房子才是售票处。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要9点正才开始售票。太白游客中心7:30上班,我已经认为它很懒了,没想到还有翠华山这种懒出新高度的。你不想挣钱不要紧,游客们还想早点进去看风景呢。
翠华山是允许游客开车进入的,可到达核心景点天池,旁边有个大停车场。晚卖票的结果是山门前堵了一长串的小车。
门票倒也不贵,65元。汽车入园要另收费,不记得是20还是30了。景区交通车单程20元。

景区的饮食服务点:
1.天池区域非常多,在天池北部的“天池食坊”一带,有许多民宿与餐馆。天池南部通往玄关的路上也有一片区域,饮食点多。
2.玄关与冰洞风洞旁边的空地上有几个简单一点的饮食点。
3.翠华峰区域,主要是在快到峰顶的接善台道观与滑道上站旁边,有两个饮食点,连冰柜都有。
4.山崩科普区域,只有怡情谷门口有个阿姨卖饼干、方便面、火腿肠、麻花、豆腐干、鸡盐焗腿等方便食品和饮料。其余地方没有,补给不便。有些较“荒凉”的区域,有人运来一扎康师傅纯净水或农夫山泉出售,有的2元一瓶,有的5元一瓶,两种我都买过。

一进门就是景区交通车乘坐点:


景区交通车:


电瓶车是往天池方向的,中巴车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可能是开往翳芳湲景区的,那里公路复杂一些,不适合电瓶车。
前方就是今天要攀登的翠华峰:


这是它的北坡,从入口到峰顶,相对高差500米多一点。
上图前面的路口分出两条路,往右是公路,往左是步道,我们自然是往左。

山崩天然博物馆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翠华山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这些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天池旁,就有一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关中平原与终南山交界一带是地震多发带,明代曾经发生过致二十万人死亡的强震,再往前追溯,西周也有强震的记录。《国语·周语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这里详细地记录了强震的景象,发生前几秒种,一道蓝色的闪电划过天空(与唐山大地震何其相似!),紧接着强震来临,天崩地裂,令地形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地势高的地方塌陷下去,成为山谷;反过来,原来是山谷的地方,高高耸起,成为山峰。这不禁令人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令原来相距数十米的山峰紧紧地挨在了一起,大自然的破坏力令人望而生畏,没有它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翠华山东坡的巨石,估计就是古往今来这一次又一次的强震累积形成的。
        古代有“天人感应”的观念,对于地震、日食、月食、洪水、旱灾、雪灾、蝗灾之类的自然异象或灾害,阴阳家常常解释为这是人间的君王无道,从而引发了上天的怒火,弄些灾异现象,是一种严正预警,再不悬崖勒马,有你好果子吃。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宣扬迷信,它表达了人们对无道君主的愤怒,并期待上天能够监督这些庸君暴主,包含了善良的愿望。
      《国语·周语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以上记载,就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走不多久,前面出现一道瀑布:


它的官方名称为“青崖银链-翠峰飞洪”,为碧山湖放水隧道常年放水形成的瀑布,瀑布高18米,宽度随水量的大小变化。当碧山湖水量充沛时,湖水从溢洪道溢出,形成瀑布,即翠峰飞洪。
要走龙脊路线,必须跨过水道,从瀑布旁边的小道过去。可惜我当时没有发现这一点,而是在路边寻找直接往右的路口,所以错失了。

继续向前,是这种路:


我的脚痛得在这种路上也走不快,一脚高一脚低,有些古怪。
后来出现一个分路口:


路牌指示,往左是十八盘,通往天池;往右通往山崩科普区。我们选择往右,只不过我仍然以为这是龙脊路线。
接下来开始上坡了:


走上坡的台阶,脚 反而不太痛。


然而我到处找,也没找到瀑布,估计只有下雨后才有。
路旁有些野果倒是不错:


前面开始出现崩塌下来的大石:


偶尔走到稍为开阔的地带,可以抬头看看翠华峰东坡的花岗岩山壁:


更高处的山崖:


前面出现岔路口:


大批人走的是主路,我身后有一条支路通向观景台,约30米,但要原路返回。
在观景台抬头看翠华峰的主体:


北边的山口:


这一面崖壁很壮观:


景区图上显示,这段路前面有“仙人靴”与“仙龟浮海”两处象形石,但是我没有看到,路边也没有说明牌。


来到一个“天洞”:


这上面是公路,从这里沿公路去天池倒是不远。
走到这里,我才明白自己走上了山崩科考路线,而不是龙脊路线。
回看天洞:


这个洞非常凉爽。
从十八盘路口到天洞,经常在密林里走,坡度大,但景观不多。
接下来进入山崩形成的奇石景观密集区域。

前面是“石峡腾雾”:


这里不断地向外喷出冷雾,相机拍得不明显,实际上有一股股的雾飘出。岩石导热性差,与洞外形成巨大温差,冬暖夏凉,与喀斯特岩洞的情况差不多。
翠华山山崩区一路上有许多喷冷气的凉洞,本来山路上就浓荫蔽日,加上这种天然空调,更是舒服。当天西安市区的最高气温达38度,无意中逃过一劫。
这有个“巨舰起航”:


然而我找了半天,根本找不到上图里拍到的巨石。
旁边的确有块巨石 :


然而它是中间裂开的,不知是谁,下手比刘备和孙权都狠。

前面有牌子指示为“空中花园”,但没有照片,不知是不是下图:


上图这个,我觉得像是头扎伪装带的巨型游击队员。


我还是无法辨认哪块石头是“玉兔”,按上图的指示回头看,只有下图的石头有点奇特:


但不像玉兔。


这“通灵玉玺”我也找不到,连近似的都没有。
阴阳石:


条带状混和岩与肠状混合岩:


这种专业术语有些生硬,其实就是石壁上有一道道条痕。


崩塌摔裂面:


上图这个小洞里其实还坐着一位青年。
只容一人通过:


花岗岩化作用过程:


条带状混合岩:


认真一想,这些巨石从山上滚下来的时候挺可怕,如果当时有人在山上打柴采药,即使没有被巨石击中压扁,也得吓个半死。不知道当时是否有不幸遇难者。



看多了近处的巨石,有缝隙的时候,抬头看看翠华山巨大的山体:


不同的岩石作为前景:





远处的西安市区:



这个角度的翠华峰最雄伟:


前方有岔路:



上图的绿点实际上是下图中的小黑圈:


在路口要往“母子情深”方向走。

吻之峡:


吻在一起的岩石:


两块巨石,相依相偎,像一对情侣,一吻万年长。
翠柏桥:


前面是“鱼拜太乙”,景区的说明如下:
 
两块巨石,外形似人,岩体斑驳,恰似鱼鳞,两雨相傍,西向西方。回头看对面山峰,有一巨石,好似一位道长,发髻高耸,身穿道袍,面向东方,这一组图景,被称为“鱼拜太乙”。


我又找了半天,完全找不到上图照片中的石头。

在这里确实可以看到很远处翠华峰边上的“太乙真人”,用长焦镜头拉过来:


然而旁边翠华山主峰的山体根本不像鱼:


一连好几个象形石,景区的说明图片就在眼前,然而就是对不上号。一方面可能是景区说明牌子的放置角度与照片拍摄角度不一致;另外可能是被夏天茂密的植被挡住了。

母子情深:


   景区的说明如下:崩塌巨石上分布的多条裂缝,把巨石勾勒成一对母子,母亲饱含深情,正在俯身亲吻怀中的宝宝额头,添犊情深。
这块石头差点被树丛挡住。
拉开一定的距离后,"母子情深"变成了这样:


放大如下: 


山谷深处还有一块有趣的石头:


我觉得像只老鹰。
巨蚌含珠:


这倒是非常准确。

这块也有点像个思想者:


含金石:


这块巨石的体积为10880立方米,因为表面含有褐铁矿薄膜,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所以叫“含金石”。


这些没有命名的岩石也挺好看的。



当时接近12点,在顶光状态下拍头顶的云,难度太大,无法再现鳞状云之美。
前方又出现了岔路口:


应该往右走,去“夏之春”。


上图的绿点相当于下图中的黑圈:


要往夏之春方向走。


夏之春
  崩塌巨石互相堆砌、叠置形成的天然洞穴之一。洞为直立式,洞内空间开阔,入口处低,出口处高,落差约15米。由于巨厚混合岩体的隔热作用,洞内终年凉爽,盛夏到此,寒气飕飕,有回归隆冬之感,进洞一游,可体会春夏秋冬四季之变化。

先下一个梯子:


洞内很低窄,容易碰头,路也湿滑:


但确实凉快,与进了冰柜差不多。


最后要上两段又陡又窄的铁梯才能出去:


我不敢怠慢,把相机放入包中,两个包的拉链都拉好,然后紧拉扶手,一步一个脚印地上去。

出来后的地质景观:


东边玉案峰一带:


剑石:


这是在它身边的树丛中观看的结果。

拉出一定的距离 看剑石:


与其说是剑,还不如说是枪头或锥子,不过它直指苍天,确实气势逼人。
西边翠华峰上空的流云:


东边的玉案峰:


前面又有岔路口:


这个分岔口相当于下图中的红圈:


要往悠悠洞方向走。

曲径通幽:


逆断层:


它的意思是岩石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
穹石:


这是一块巨大的崩塌石块,形如穹石落地。


夫妻对拜:


两块巨大崩石开裂后,形似一对夫妻在互表爱心,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不变心。


悠悠洞:


它是想取“方寸之间见悠悠”的意思。



又有一块被刘备或孙权练过手的石头:


怡情谷:


说这里有块平台,适合休息,又有巨石自然形成谷洞,所以叫“怡情谷”。
我们走到这里,快一点了,水补充了两瓶,并不缺,但没有带干粮,有点饿了。原先一直没有看到饮食点,心里有点发虚。此处有一个简易的摊点,有方便食品,我一看大喜,弄了一碗方便面,一包软的大麻花(有6条),和着冰红茶吃下。补充了能量,精神大振。价格也不高,两个人30多块。
休息了15分钟,往洞里进发:



雄鸡报晓:


把雄鸡拉近:


这一块没有命名:


我觉得像随时准备出击的鳌鱼。
终于到了玄关:


 
    由两块巨石,相互依靠,形成一道天然关口,故叫“玄关”。上面的平台叫“观景台”,在此可远眺山坡景区的湖光山色。

右边这块是世界最大的崩石:


它的体积达到了80490立方米。

这里已是翠华峰脚下:


    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叫“太乙真人”,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与东侧的玉案峰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

近处山坡上的崩塌巨石:


旁边是风洞与冰洞,先从风洞进去:


奇洞--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巨厚花岗岩的隔热效用,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不过,目前洞内已无自然冰块。上图中的冰块是景区故意运来堆放的,表示冰洞不是山寨的。

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由于狭管效应,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上图就是风洞。

这两个洞要走十分钟多一点,洞内道路狭窄,地势起伏,人又多,所以没有拍照,怕影响别人。里面很冷,比夏之春冷多了,像是走进了麦德龙超市的冰库中。

冰洞的出口已在山坡上:


这石头非混元霹雳手不能为:


崩塌巨石中还有观景台:



不过我们没有上,而是返回风洞门口,准备从正路上翠华峰。

在冰洞门口遥望太乙真人:


开始登山,天空的鳞状云不错:


太乙真人与主峰同框:


上了一些高度,回头可以看到天池对岸的玉案峰:


左边有一些山崩巨石:


这个山谷里堆满了巨石:


主峰变成了这个样子:


随着高度的提升,崩塌区的全貌越发清晰:


旁边有个休息亭子,往北可以看到西安南郊:


接下来有一大段陡台阶:


这是一望无际的台阶,我个人感觉有350-500米,百度地图的距离很不准确。这一大段距离,旁边还个小平台都没有,这时是下午两点多钟,我感觉非常热,脚又疼,只好每走几十米便原地停下来站一会儿,顺便向后观望,甚至拍两张照片,以此为休息。
这一段台阶甚至令我产生了动摇。它的坡度不比天都峰上的石阶大,长度也短于天都峰登顶路线,然而此时是下午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候。这里没有冰洞一类的天然冷气,海拔高度才1300米左右,不足以令气温下降到适宜的程度。加上我的脚痛很很,所以我第一次在登山过程中打了退堂鼓,心里老想有没有必要上去。后来上到了接善台道观,喝冰镇饮料并休息后,还在犹豫,有没有必要继续走15分钟上顶峰?好在这仅仅是干扰项,最后还是登顶了。

慢慢地,天池显露出来了:


主峰变成这个样子:


最高处——接圣台:


天池与玉案峰的全景:


这座玉案峰比翠华峰还高四百多米,景区没有开发上山路线,否则从那边看翠华峰,视角非常好。山腰有个金华圣母观,倒是有游步道可以到达。不过,它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可能更佳。此峰外形给人的第一观感,往往会与“雄伟挺拔”、“山河壮丽”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而玉案峰颇能显现这一点。当然,翠华峰更典型。

天池特写:


上图左部,天池对岸山腰的建筑便是金华圣母观。

天池原名“水湫池”,与甘湫池相对,也叫“翠华湖”、“太乙池”等。后来估计景区开发了,要来个高大上的名字,所以叫了“天池”。它的成因是山崩形成的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堰塞湖。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更兼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玉案峰后面更深的终南山:


终于到达较高处的接善台道观:


这里有两处饮食服务点:


我一气喝完一瓶冰镇红牛,这里连冰柜都有,有雪糕与冰棍。


上图中的道路通往太乙真人,一拐过去就能看到,走两分钟便到了峰下。

最高处的接圣台:



太乙真人与接圣台:


给真人来个特写:


太乙真人,又叫“太乙观星”。天池西边的翠华峰由多个山崩留下的残峰所组成,其中一个小峰孤立于其它残峰之外,昂然矗立,面对群山,此即为“太乙观星”。


走到太乙真人下边,它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正南方向的岭南山主峰一带:


太白山的最高处去不了,终南山的最高处也别想了。
西边是南五台景区:


弄亮一点:


绕到了太乙真人的另一侧:


这个角度更像个人。
上图这座桥叫惊鸿桥。我发现景区在标注方面不是很严谨,景区图把山下山崩区的一座铁桥也标为“惊鸿桥”,结果有两个“惊鸿桥”。此外,有两个“吻之峡”。

主峰还有最后一段路:



主峰与天池同框:


崩塌石海全貌:


根据碳14测算,这批石海大致形成于公元前370-前310年,正处于东周时期。
玉案峰、天池、石海同框:


西边的南五台:


前面有个大梯子:


这时候,天空中洒下几滴细小的雨珠。抬头一看,我们头上没有云,倒是西边南五台上空有大片厚云。估计这跟轰炸机投弹的原理一样,雨滴带着惯性往前跑,飞到我们头上来了。
换个角度,看“太乙真人”的标准像:


这与三清山的司春女神很类似。

真人凝视着终南山主峰:


离峰顶还有一小段路:


快到峰顶的时候回头发现,太乙真人后面出现了另一块像人的更大的巨石:


这莫非是玉皇大帝,不让太乙真人专美,偷偷地蹑到后面,准备下黑手。


终于登到了最高的平台,远眺天池与玉案峰:


北边下方还有一个观景台:


为纪念这次挣扎着登山之旅,特地合影一张:


这张照片是请旁边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哥们儿拍的,他在大连工作,抽空出来玩。头一天上了南五台,今天又上翠华山。我自叹不如,两个只选一个。后来我也帮这位哥们儿拍了许多张照片。

西北方向山下:


南五台景区的主山体:


把道观拉近来:


这比在山下用长焦镜头看清楚多了,在这种高峰之上建个道观,无论是古是今,都不容易,值得赞赏。同样更加景仰古代在此修道之人。

这时候云量大增,天空反而更美:


太乙真人与接善台道观:


峰顶这块崎岖不平的平区域,据说古代也建有接圣台道观,但早已不存。


南五台一带风云莫测:


南五台这边的云是积雨云,云中隐隐传来了雷声,我还看到了一道闪电。这令我有些担忧,须知花岗石山体容易导电,安徽黄山莲花峰、天柱山、九华山花台都发生过雷电击死游客的事件。我们现在处于最高处,最容易引来雷电。20年前潘长江等人演了部抗日喜剧片《鬼子来了》,其中的雷劈鬼子与喷火鬼子令我印象深刻。雷劈鬼子虽然逗,然而要我跟雷劈鬼子作换位思考,这事我是不干的。幸好带雷电的积雨云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虚张声势了一番,一直没有运动到翠华山这边来。

北边山下也是风雨欲来:


远眺关中平原:


可以发现,西安北面有一道“大塬”。


走到北边那个观景台,发现此处的观景效果不如最高处。
南面的终南山主峰一带:



俯瞰天池:



天阴下来了,天池也失云了光采:


走回峰下,有这样一块指示牌:


虚线就是我原计划走却错失的龙脊路线,这里说下山要一个半小时。
便是这样一条道路:


大连来的哥们儿沿此路下山。
回到接善台道观,旁边有个滑道上站。考虑到下行的台阶非常陡,对膝盖的冲击很大,而我本来就伤了脚,不宜雪上加霜,所以坐了滑道下去。


这里要在躯干与大腿位置绑个马甲,并戴手套。由于负责绑装备的大叔一直在打电话,就由收钱的小姑娘动手。没想她绑的位置不对,令我们滑不快,有些甚至停下来,得自己后仰才能加速,这恰恰违背了上图的提示。总之好不容易下安全到达下站,结果发现在上站出发前看到的走路下山的一家三口(夫妻俩轮流背着两三岁的幼儿)也到达了。它一点都没省时间,花了10分钟以上,只是省了点力气。

从玄关到天池边上是平缓的下坡路,路上有一片服务区:


在这里吃了块大饼。
在天池的西岸观景:


在这种低处看,对面的玉案峰气势逊色了不少。
这时已近下午五点,我们沿岸往北边出口方向缓缓而行一路看湖:


在湖的北岸向南看主峰一带:


玉案诸峰:



再往北一点是翠华山的迎客松:


这位大兄弟是西安市古树名木之一,编号0339,树种为油松,树高约15米,胸径达90公分,两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冠幅约10米,相传植于明景泰年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经过询问,得知下山的电瓶车乘坐点在迎宾松的旁边,走过来一看,果然如此:


在电瓶车上坐了十分钟,最后看一下迎宾松与玉案峰:


我们乘的是最后一班电瓶车,等到17:25发车(上班晚,下班早)。十多分钟到山门,中间穿了一个隧道。
在玄关与天池之间吃东西的时候,有个黑车司机说如果没电瓶车,可以送我们出去,并且可以送到太乙镇。后来我们还是坐了电瓶车,刚到山门的时候,这个师傅还打了电话给我。不过我忘了他的价线是多少。

在山门处叫不到滴滴车,但有三辆出租车。很快就上了车,出了太乙镇,驶上了东西走向的关中环线。回望终南山: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