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旅游风景区,位于常熟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这里泽水连连,风光秀丽。景区占地6000多亩,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既是国家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4A级休闲度假胜地。2019年4月中旬,我们在常熟老战友建军兄弟的陪伴下来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看看当年刁德一强迫百姓下湖“扑鱼捉蟹”的阳澄湖风景。
当年曾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苏中第三分区地委书记的叶飞将军题字的“沙家浜”纪念碑立于园内。
入园后大家首先进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前还有一面大影壁,同样是叶飞将军撰写的“沙家浜的历史地位”被镌刻的影壁墙上。
纪念馆前的这尊雕塑反映了当年在苏常太根据地中活跃的新四军和党的联络员的形象。在看这尊雕像时听一位导游向游客介绍说这是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形象,这也未尝不可。但我觉着应该是一个群体的形象更贴切些。
横泾老街是沙家浜景区的一部分,这里也是一座影视基地。
古朴的楼廊。
这个也可以叫做“风雨桥”吧。
“望晖亭”是一座单脊十二柱的凉亭,造型古朴端庄。
红石村街景。
“天开波镜”花岗岩石坊。
“书香楼”其实是个小卖部。
若有所思。
园内的一家餐馆古建之风浓郁。
依阳澄湖而居,水乡泽国必然是一大景色。
穿古城而过的水道。
我们作为北方的人走在这里感到很惬意。
河水涟漪,侧畔而踞的别墅尽显江南韵味。
别致小景。
廊厅依水而建,木桥横跨河中。
这里真是一步一景,景致各异。
屋于水上,倒映成趣。
于阳澄湖畔,河道纵横交错,自然也少不了桥。这是平安桥。
聚隆桥。
一座较大的跨河桥。
又是一座石桥。
这是典型的风雨桥。
九曲木桥。
这座木质结构的小桥很新,应该是刚刚修复的或是新建的。
沙家浜的扬名除了它曾经是敌后根据地,更主要的在于样板戏《沙家浜》,这是我们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耳熟能详的文艺节目,每天收音机里一定少不了样板戏的声音。《沙家浜》是我比较喜欢听的一出。阿庆嫂的“春来茶馆”是戏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地方。
“东来茶馆”铭牌。春来茶馆的原型是“东来茶馆”,这个茶馆是当年我党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点。
据史料记载遍布乡里的茶馆为当年地下党和新四军在敌占区开展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除了“东来茶馆”外,还有“涵芬阁茶馆”、“老云头茶馆”等等。
景区内有一座大戏台,定时由常熟市京剧院的演员现场演唱《沙家浜》选段。这是“郭指导员”在唱《阳澄湖上》。
这是“郭指导员”与“沙奶奶”对唱《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
“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斜。直养得腰园膀又扎,一个个像座黑铁塔。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驰骋江南把敌杀!”
“若是镇里枪声响,枪声报警芦苇荡。亲人们定知镇上有情况,芦苇深处把身藏。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
家喻户晓的《智斗》一场戏。
陪我们游沙家浜的老王战友刚好是这个戏班演员的朋友,演出结束后,我们高兴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
大家的兴致很浓,演员们邀请我们也唱上几句,可惜我们都没有胆量献丑。最后纷纷与演员单独合影。
我特别喜欢阿庆嫂!
沙奶奶可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啊。
“参谋长”特别佩服“郭指导员”。
差点喊出“向郭指导员学习!”的口号来。
我也来一张。
看完戏,我们去乘船到芦苇荡里看一看。
为我们撑船的小哥一边摇橹,一边讲着芦苇荡的故事,还情不自禁地哼起小调,使我们非常开心。
坐在小船里摇摇晃晃,穿梭在芦苇荡的河汊子里。
自拍一张。
我擦汗的窘态怎么还给照下来了?
芦苇荡中一座石桥的石栏上有“蒹葭桥”三字。摇船小哥告诉我们,“蒹葭”二字指的就是芦苇。回家后查看《新华字典》,“蒹”字是指短穗的芦苇,“葭”字是指初生的嫩芦苇。真是涨知识啊。
转眼间,小船游荡到了当年“新四军伤病员”藏身的地方。
一块牌子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芦苇荡里的“后方医院”。
一条小路通向芦苇荡深处。
这就是后方医院的住院处吧。
上岸后我们继续漫步,在岸上观看芦苇荡的风景。
在影视基地中还有一个去处,这就是刁家大院,就是“刁老太爷”的府邸,那个“刁参谋长”把他当成了“忠义救国军”的司令部。
这间屋子可能就是当年“司令”结婚的新房。那位刁小三还曾经有话:“司令结婚,请来了日本人,叫我加岗,倒霉!”
沙家浜之游既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又欣赏了阳澄湖畔的美景,各位心情十分舒畅。感谢常熟的战友的热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