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寺万佛堂石窟一日游

作者:小可 显示图片

2019年8月4日,几个朋友约定出行义县奉国寺、万佛堂石窟一日游。


早七点北陵西门集合,7.30分上高速


京沈高速上分段维修路段较多,车速开不到一百二十迈。


十点义县下高速。沿着指示牌,开车七八分钟到达奉国寺。


去过国内众多古寺庙,一直以为中国传统佛寺文化集中在关内地区,对关外的佛教文化真的了解不多,而实际上义县的奉国寺从历史上、建筑艺术上、雕塑绘画上是一座蕴含了中华民族诸多文化内涵的精典之作,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遗憾的是它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正是对奉国寺历史的敬仰才有此行。景区大门,是1988年新建的。


门票五十元。我们都持有旅游卡,免票。


皇权更替,奉献国家,取名奉国寺。奉国寺建于大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辽代皇帝为母后,也就是杨家将里的萧太后建的皇家寺庙,萧太后是澶渊之盟的订立者,保证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在位四十多年,辽代的武则天。该寺庙今年建成999年,明年就是它的一千岁大寿。目前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目录,如果申遗成功,想近距离观看大佛像就不容易了。


导游介绍该石碑提字是义县 “五康之一”康殷题写,石材取之当地山上。康殷是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者、书画家、篆刻大师,是国内久负盛名的书画世家,九十多岁去世了。


居民折迁后,发现了山门遗址,但新的山门已经在其南面十米盖好了。


八十年代前眼前都是民宅,动迁后修的中轴线。从山门向内望去,中轴线清晰,建筑逐渐抬升,层层有序,庭院开阔,主体大殿似在远方,整个寺院既有纵深的感觉,又有威严在上的气势。


大连张大鸿所赠。



穿越时空,历经风雨,至今已近三百年了,三大匾额雕刻技术精良,竖版龙边样式罕见,体量巨大,书法艺术精湛,被载入《中华名匾》。导游讲中间是康熙亲题大雄殿匾额,没有宝字,寓言佛法僧在殿内隐藏。


这是辽代奉国寺的原貌模型,目前全寺也仅存大雄殿是辽代原貌。


过了前庭院,来到了二山门,二山门非常小巧精致,与后面的牌楼、天王殿都是清代的建筑。




过小山门两侧精美壁画,导游说是员工仿古代笔法彩绘,颇具古风,画师无名但技艺高超。



二山门后的牌坊建于清代,是为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温庄长公主为清王朝入主中原,下嫁蒙古王公,丈夫去世后又改嫁小叔子,为大清江山的发展和巩固做出的贡献,所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



天王殿里的弥勒佛和四大天王都是近期所建,做工粗糙。


天王殿后的金代枣木制韦陀,衣袂飘飘,神态俊朗。手机拍,只适合侧面,正面玻璃反光太强,拍不出效果。


奉国寺的灵魂-大雄殿


奉国寺的大雄殿以憾人心魄的超大体量、宏大气势雄冠榜首。大雄殿筑于高 3 米的台基之上。梁思成曾发表学术报告,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两只石狮的姿态与关内佛寺前的石狮不一样,呈回头望月之势,一看就是老物件。




进殿朝拜。



奉国寺大雄殿内供奉的佛祖“过去七佛”的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绘泥塑佛像群,世界罕见。过去七佛一字排开,端座于佛坛的莲花座之上,每一佛都占据大殿的一个开间。巨大的造像充满屋宇,几乎一模一样的七张慈悲面孔都在俯视着你,大殿内光线幽暗,散发着特有的阴凉,越是凝神久看,越是敬仰崇拜。货真价实的辽代木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辽代彩塑神态端庄绝美。


毗婆尸佛,双手做说法印,象征着对世人的淳谆教导。


进入大雄殿内,昂首观看上面的两块匾额,


殿堂上那供奉的七尊大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宏伟身姿凝然而立的气势,给人以深刻的震憾,这种美使人感动、震撼,难以忘怀。


虽然七佛身上落满尘埃,佛身上的彩画已经暗淡,但七佛的面孔和肌肤依然在幽暗的光线下泛出金黄色的神圣光彩,其身披的袈裟也是艳丽飘逸。


每座佛像台前都有一组有石雕的香炉和蜡台,雕工精细,浑厚古朴。


大佛高居佛台之上,各有二位胁侍,左右力士护卫,表情轻松,身姿袅娜,比例匀称,显得青春活泼。





东西两座金刚则比胁侍高大的多,做出血脉賁张的“愤怒相”,紧握手中的降魔杵,时刻准备喝退各种妖魔,稳稳压住佛台两侧的阵角。






辽代的石碑没有放在殿外,而是放在大殿的东、西墙边,摸摸屄蜥头、颈、背,分别有不同的祝福。


东西两侧墙壁的元代壁画,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大多已经脱落看不清楚,可以想象当初壁画是多么的精美,细腻。


释迦牟尼佛祖排在西侧最后一位,预示他成佛最晚、功绩最大,佛头朝向西南方,遥望家乡。衣服半露,半路出家。古印度穿衣方式,便于干活。


辽沈战役从大殿棚顶落下一个美式炸弹,落在释迦牟尼佛祖手臂上没有爆炸,奉国寺院内落了两颗美式炸弹也没有爆炸,是不是佛祖显灵,充满神秘。


七佛背后的倒坐观音是明代重修的,这是一尊男相的观音,轻松地垂足而坐在山石垒成的法座上,两手抚膝,自在安祥。观音的男相暗示了他较为久远的传承,而左右安放的老鹰和宝瓶则表达了他的身份——“鹰瓶观音”。



正面墙上原画有十八罗汉,20世纪80年代修缮时被揭取下来,现保存在大殿后面,其画面上部空间画行云,下部画土岩,与十佛画风有较大差距,似为明代风格。



南宋使臣张邵奉皇命出使金国,滞留宜州 期间,见证了对奉国寺大佛像的修补装銮,并应邀作《 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



佛祖莲花宝座下的力士。


佛祖一株莲,盛世清朗天。


再见,奉国寺,愿千年再聚。


中午十二点在此随意小吃。


四个菜,四份饼,六十四元。十二点半吃完饭。


一点到达万佛堂石窟。停车费十元。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摩崖石窟群,也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同时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万佛堂石窟脱胎于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代的山门,由此下行参观。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元景将军,是石窟的建设者,据说铸铁像是从大凌河里捞出来的。




交脚弥勒和尚,可惜下面残缺了。


佛像后的背光还是相当精美的。



窟顶莲花宝座,保存最好。




镇窟之宝一魏碑





在古代拜佛由此进入,清朝加了护栏。


飞天菩萨造像。


石窟上的这座圆形小塔是明成化年间,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祝寿而建的,名曰“文峰塔”。




哼哈二将只剩哈将,张开大嘴,哈哈问道。


石窟最精美的四面佛窟,挖凿整个山体雕刻而成,上面彩塑为清朝所绘,下部彩绘因大凌河涨水面淹沒。可以感受到雕刻之难,决心之大,毅力之坚,礼佛之诚。


颇具特色的四面佛!


精美的胁待,比例匀称。


雕龙画栋。


现代人的器物污晦了我佛。


可以媲美莫高窟的飞天神女。




明末清初的千手观音。




山体风化很严重啊,保存至今1500多年属实不易!



这应该是近代新塑的了。



崖上一千五百年以上连枝的四颗普提树,在北方非常罕见。




出山门,魏碑体对联。



回望大凌河,九曲十八湾。万佛石窟前,遍布盛世音!


下午三点左右进入阜新市。


三点二十到达瑞应寺。规模宏大的山门在白云掩映下,端庄肃穆。


蒙汉文字的瑞应寺碑。


瑞应寺,俗称佛喇嘛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小布达拉宫”美誉,相对于拉萨的西藏,民间称瑞应寺为“东藏”。目前寺庙都是新建。


山门威武。目前,在瑞应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活佛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仅有的六位活佛之一,每年来这里进香、请活佛摩顶祈求家庭合睦、事业腾达、亲人平安的信众络绎不绝。


瑞应寺建筑自南向北,中轴线制式,突出中央,两侧相辅,显得主次分明,紧凑有致。



晨钟暮鼓。


转轮经亭,这是我有生以来转的最大经轮。


钟鼓楼正北方建有一座八角形转经亭,内置周长8尺、高1丈的合金铸造的转经筒。经筒内装满六字大明咒经,顺时针转动经轮一圈,等于诵一遍筒内经书,可以积福增寿,消灾净业,






近代彩塑,也算精美。



瑞应寺的主建筑——大经堂,也叫大雄宝殿,是瑞应寺唯一的原始古建筑,因在文革时期被用作粮库而幸免被毁。大雄宝殿为两层藏式建筑,殿中佛声悠扬,经幡烈烈,佛像精美,端庄肃穆。进殿后,面对藏传佛祖,虔诚之心由然而生,不敢拍照亵渎。寺庙内的佛像造像 和平 时看到的不太一样,很遗憾没有留下佛像的照片,工匠们很用心,佛站姿,盘坐姿都有,佛像都很高大,五官整体轮廓像西亚人,英俊五官立体。





从大经堂后门走出,眼前便是18米高的汉白玉塔,也叫长寿塔,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佛塔。塔座上雕刻着雪山狮子图案和吉祥八宝图,塔身上雕满尊胜佛母咒,佛龛内供奉尊胜佛母和藏文长寿经。此塔象征着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白墙红顶,简约大气,藏传佛教寺庙的标准配置。




转经长廊。



长寿殿,殿内三尊大佛,奢华、辉煌、精美。



藏传佛教的庙宇、佛像要比汉化佛教要艳丽、奢华的多。



五点多进入阜新市内,阜新美食以牛羊肉为特色。点了八张牛肉馅饼,一斤烧麦,一汤盆羊汤,一盘孜然羊肉,一盘香炸踏板鱼,一盘黄瓜蛰皮,四瓶啤酒,共计二百四十元。
     晚七点上道回沈,九点到家。全程五百多公里,人均1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