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陕北之——波浪谷

作者:远方的风 显示图片


地心丹霞


秘境峡谷


一线天


闫家寨子——龙谭碧月


水上丹霞——红崖晓镜

一觉醒来,灿烂的阳光透过窗帘直接送来神清气爽的好心情。窗外,雨后的天空碧蓝通透,今天的目的地是近年新晋的网红景区波浪谷。‘
      波浪谷位于靖边县东南的龙洲乡闫家寨子,距靖边县城二十多公里,半小时车程。出城不久一路上坡,路边,古老的明长城一路相伴直到龙洲乡。龙洲乡群山环伺,绿水萦绕,是一块山间盆地。
      龙洲历史悠久,西汉时就在此设置了“龙城关”。没错!王昌龄诗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就是指这个“龙城关”。
     波浪谷景区分为A、B、C、D、E五个景区,最知名的是前三个:A景区:地心丹霞,B景区:火焰丹霞,C景区:水上丹霞。三个景区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其中A、B两景区前后相邻,C景区也不远,向北大概5公里。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游览了A、C两景区。

      陪同的当地朋友介绍,龙洲是块风水宝地,四面环山,阻挡了风沙,沙嘴河、坪庄河穿过其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山有水的风景放眼整个陕北也实属难得,靖边八景中龙洲独居其三:“龙洲古城”、“龙潭碧月”和“红崖晓镜”。


路边的农田,远处的风车,阳光和煦,蓝天白云,温度适宜,岁月静好。


 去A景区的路上,路边已有“波浪”涌动了。   


“地心丹霞”,其实就是一个地陷式“丹霞”小峡谷。


千百年的风雨,在地面上生生的切割出一条深深的峡谷。峡谷的两侧,表面厚厚的黄土经风销雨蚀后,展露出让人惊艳的红色砂岩。


一向持重内敛的领导,也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砂岩上动感流畅的线条层层叠叠,仿佛定格的流水,凝固的波浪。
昨夜的雨水,使砂岩色彩更加鲜艳。


 砂岩的颜色与其中的矿物质含量密切相关,红色表明,铁、锰元素的含量较高。
无人机在峡谷里无法起飞,高金属含量的崖壁对GPS信号产生了干扰。


砂岩的色彩在阳光下不停地变幻着,即使是同一处砂岩,在不同的时间、光线,角度下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深浅不一的沟槽,纪录了大地成长的历程。


 凝固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定格的溪水,汩汩流淌,涓涓千年。


白垩纪的“清风”拂过岩层表面。


蓝天映赤壁    
不同岩层的“水流”流向不同,表明其所处的地质年代的环境有所不同。


行云配流水
粗细相间的线条,又似大地遒劲的肌理。


 昨夜,雨水冲刷留下的泥块。遇水如泥、遇风成砂——红砂岩的一大特性。


层层叠叠,绵绵迴迴。
游览栈道一路攀高,到达终点。

A景区包含三个景点,除了前面的丹霞峡谷外还有“一线天”、“闫家寨子”两处。陪同的当地朋友悄悄地告诉我们:其实还有第四个景点。因很少有人知道,所以连名字也没有。我姑且称它为“秘境峡谷。


洼地俯视图。
从栈道的尽头一路下(滑)行,来到一片宽阔的洼地,洼地的中央有一条简易的栈道,栈道两边是正在返青的芦苇,沿着栈道往右通向“一线天”,向左通向“闫家寨子”。


“一线天”的左手边,草丛芦苇间有一条隐秘的小道。


拨开芦苇,穿过草丛,循着路边的“水流”,走不多远,来到一个深深的峡谷前面。


谷口开阔。


谷口两边的崖壁斧劈刀削般的陡立。“水流”汇向峡谷的深处。


峡谷大概不到两百米,是个“死胡同”。


这里的“水流”相对平缓,少有波澜。 纹理细腻平滑。


一路上坡,脚下是风雨冲刷下来的砂土,细腻绵软,但很实在并不陷脚。


如图似画


 大自然以流水做笔,崖壁为纸,绘出的精美的图画。


这里崖壁颜色呈土色,较“地心”峡谷要平淡得多,金属元素含量应该很低,无人机能顺利起飞。

“一线天”,位于秘境峡谷的右边,谷口狭窄,谷径曲折,这里是整个波浪谷景区最精彩的华章。当地人称“不到一线天,未到波浪谷”。


俟一进谷口,就立刻置身于湍急的“水流”之中。


 线条密集深刻,“波涛”起伏跌宕,汹涌奔腾。手扶岩壁,都是细细的红砂。


抬头,只有光线射入,不见蓝天,“一线天”名副其实。


因为谷顶狭窄,昨夜的雨,在谷底并没有没有留下积水。低洼处也是绵实的砂土。


一路上行,坡度不小,遇到岩层质的地面,一不留神就会被附在表面的红色细沙滑倒。


波纹密集,空间逼仄,恍若置身时光隧道,光影变幻,如时空穿梭。


“时光”在眼前飞逝,迅疾目眩,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谷道曲折狭窄,仅容一人通行,狭窄处只能屏气吸腹侧身而行。


谷道中,只有两三处稍宽,供人侧身错行,因此行走其间,得经常大声吆喝,通知前方的游客注意避让。所幸游人不多,否则会很危险。


一路上坡,峡谷也越来越敞亮。


曲迴环转,深度大概不到三百米,和旁边的“秘境峡谷”相同,“一线天”也是一个“死胡同”。


 反身回走。
正午的阳光,通过谷顶狭窄的缝隙贯进峡谷,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形成层次丰富的光影变幻。


谷口强烈的阳光映射进峡谷,渲染成灿烂的金色。越接近谷口,这种金色愈发炽烈。

 出了“一线天”,沿着栈道一直向前走,迎面一块硕大独立的红色岩石巍然矗立,岩壁陡立光滑,绿水环绕,这就是靖边八景之一——“龙潭碧月”。


崖壁的上部有六孔石窑,那是旧时,当地人防范土匪强盗的避难所。


这里地势比较开阔,无人机能顺利起飞。
岩石顶部平坦如砥,清末时旁边曾有一石寨,因住户多姓闫,故名“闫家寨子”。时间再往前推八百年,范仲淹在陕北主持边防时,曾在此设置哨马营。


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库,碧绿的水色,说明这是一池死水。


水来自四面崖壁流下的雨水。


 质地疏松的砂岩,经雨水的侵蚀切割,留下清晰的枝状纹理。


砂岩不亲水的特性,恰成水库良好的壁岸。


远处白云下面的那汪碧水就是C景区—水上丹霞。左手边的那块“红斑”就是B景区—火焰丹霞。
四周的厚厚的黄土地下面,是否也埋藏着艳丽的丹霞呢。


蓝天、丹霞、碧水。


如果是晴朗的夜晚:“皓月映碧水、清风拂红崖”应该就是“龙潭碧月”诉说的意境吧。


沿着小路,走出洼地,路边有座古城遗址,透过门洞可以看到里面已种上了庄稼。也许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就曾在此经略对西夏人的防务。

       出了A景区向北大概五公里,穿过土桥水库,就到了C景区——水上丹霞。水上丹霞就是古称靖边八景之一的“红崖晓镜”,靖边县志中记载,“红峡对峙,中留一线,晓日初升,恍是高楼仙境”。
       也许是小长假最后一天,这里少有游客,村边的停车场空空荡荡没有车辆。往景区方向,是个丁字路口,一左一右两块指示牌,左边上书:水上丹霞,右边上书:水上丹霞主景区。当地朋友解释,左边,丹霞规模较大,由当地政府负责,已做初步的开发和保护;右边,为私人承包的一片丹霞,规模相对较小。我们选择左边。


路边,当地政府沿着湖边围起栏杆,将湖边一大片高低错落,绵延翻腾的丹霞保护起来。栏杆边就是通向湖边的路。路上铺了薄薄一层被人踩、风吹、雨刷下来的细沙,容易打滑,须小心行走。


下午的阳光,生硬刺眼,路边的丹霞,造型奇特,但显得干燥粗粝。


一圈圈,仿佛岁月的年轮。


一坨坨,仿佛一个个树桩。


一层层、一卷卷,仿佛激流旋涡。


来到湖边,豁然开朗;湖光丹霞,云淡风轻;临风伫立,心旷神怡。


清风带来湿润的空气,眼前的砂岩波浪也变得柔和细腻。


汹涌的波浪沿着陡峭湖岸向湖边冲去。


湖岸被冲刷得铮亮光滑。层次不同流向各异的“石流”,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密码。


与闫家寨子的湖岸不同,这里更多的是波浪起伏的丹霞。


当地著名的“鳄鱼嘴”。


这就是前面右边指示牌所指的“波浪谷主景区”。


封冻的岩浆


激流险滩


中流飞旋


汹汹泥流  


随波逐浪


碧水、沟壑、梁峁、丹霞群“英”荟萃。


飞流直下,汹涌澎湃。


夕照红崖


“红崖暮镜”。
虽然“红崖晓镜”这次无缘相遇,但“红崖暮镜”已让人知足了。

贴士:
1、龙洲波浪谷是个摄影圣地,如果踩准时间,很容易出大片儿:
 a. A、B、C、三个景区一早一晚都是摄影好时光,斜射的阳光会让波浪层次分明。
 b.一线天最好在正午时刻进入,此时阳光从峡谷正上方贯入,峡谷两侧会泛出金色的光芒,光影变幻丰富多彩。
 c.C景区湖的方向基本是东西向,因此,日出时分应该最美,能体会到“红崖晓镜”的意境。
2、龙洲镇距景区不远,镇上有提供住宿的农家大院,据说条件还可以,而且店主会提供最佳摄影时间、地点、角度方面的建议,甚至会带你去传说中的D、E景区,所以就近住宿是个不错的选择。
3、航拍“地心丹霞”,应该在峡谷上方停车场起飞;航拍水上丹霞,若要拍出清晰的丹霞波浪,不宜飞得太高。“闫家寨子“”和“水上丹霞”能拍出漂亮的球形全景。
4、A、B景区目前正在建设,据说将在十月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将是陕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因“一线天”内道路狭窄,而且单行,不符合国家旅游安全的相关规定,因此“一线天”有可能封闭,至少会采取限流、预约等措施,所以趁景区尚未正式开放游人不多,抓紧时间一睹波浪谷最美的一处风景。
5、A、B、C三景区周边目前都没有旅游配套设施,需自备饮水、干粮。
6、陕北高原海拔虽不算太高,夏天温度也不是太热,但阳光辐射强烈,需做好防晒措施。除脸部、手臂外,也要关注因时时拍照暴露在阳光下的手背,否则到了晚上你会拥有一对儿红烧“猪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