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行之泉州 (一)宗教圣地、多元文化,造就了泉州别样的风景

作者:看云绻云舒 显示图片

        也许,你去了无数次厦门,却忽略了这个与她只有20分钟动车距离,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岸之一的城市——泉州。
       这个城市深藏在闽南,独居在厦门隔壁。她是如此的低调,却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她甚至比厦门还有文艺风情,所有的建筑都带着古色古香的风格。她有着长达421公里的海岸线,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之一,但几乎鲜为人知。
        她保留着完好的闽南古厝,有中西风格相融合的建筑,也有美景和美食。
        她的历史文化更是奇之又奇:落难的波斯王子在此隐姓埋名,也有着舍家弃业礼佛的大财主,历史名人被请进庙里接受香火祷祝,有刻在石塔上的宋朝孙悟空,也有着一个佛教庙里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象征符号……
        如我这般寡闻的人在去之前对她知之甚少,像我这种“好色”兼“海岛控”的人对厦门则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我说:“我要去厦门!”
        拍照的说:“去厦门不去泉州可惜了!”关键人家已去过厦门。 
        “那么,你陪我去厦门,我陪你去泉州。”一锤定音。
        于是,泉州,我来了!七月三日,由动车去了泉州。
        且信一回白岩松所说的:“ 泉州 ,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果然, 泉州,还真不简单。
        她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她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她是闽南文化的源头,也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她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却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续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出行前一直关注她的天气,15天的趋势预报几乎都是小雨,拍照的却毫不迟疑地把她定作此次出行的第一站。
        出发那天,泉州天气预报是“暴雨转中雨”,第二天是“中雨转小雨”。
        期望值并不太高,不下雨就好。
        一路上,雨时下时停,山水虽无蓝天白云的映衬,却有种烟雾缭绕的仙意。


        天际渐清,绿野青山画眼前。


        特别是在飞鸾岭,遇上了这座气势如虹地卧在海面上的长桥,直接被它惊到,虽然隔了车窗,还是忍不住用手机拍了几张。


        动车于下午四点二十六分准时到达目的地,出站时阳光普照。      
        酒店选在出行方便的“工人文化馆”附近,安顿好行李后,直达不远的“美食街”,最多的美食是“姜母鸭”,怕太油腻 ,简单地选了个“阿南”酸菜面,味道一般,谈不上美食。


        然后就直奔拍照的早已定好的目标——钟楼。
        沿中山路一路向北
        一色红砖的骑马楼
        整齐又高低差落地排列在道路的两旁
        道路已被封闭
        路尽头,瞄一眼,修路……


        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
        依然透着浓浓的欧洲风
        夜幕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与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
        构成了独特的意境


         钟楼上部是四面圆形、玻璃罩着的时钟和一个风向标
         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
         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四柱支撑
         整座建筑结构简洁,线条明朗
         没有气势雄伟,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
         在高楼林立的喧闹市区里却又显得特别突出
         远远望去,宛若一名少女临街而立,清纯玉洁


       西街没有想象中的热闹
       怀疑这是不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


       难道这就是早在宋朝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
       如今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


        也许,也许
        今日不是周末……
        也许,也许
        这就是让人安静得下的欢喜
        千万不要以为在打广告
         而是仅仅想展示一个路标


        这个角度的钟楼
        仿佛换了一个姿势
        如同卡通人物
       摆动双臂、迈开双腿
       欢迎着四方来宾


         拍拍拍 相机却突然按不下
         急得团团转一身汗珠
         旅游还没开始,要是相机出了问题
         我们弱爆的手机可不能代替
         三下两下终于搞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
         在夜景里设置个自动对焦
         弱光下合不了焦当然快门按不下 
         好吧,钟楼
         白天我会再来欣赏你美丽的容颜
         匆匆先来打个卡,认个路,回店睡觉


        酒店就在它的身旁
        其实这里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泉州是世界宗教大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保存着丰富的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遗址,朱熹曾誉泉州“此地古称佛国”,佛教名刹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闽南三大丛林,道教则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关帝庙,伊斯兰教有清净寺……同时,泉州城乡均有大量香火远播的民间信仰的大小宫庙,例如泉州天后宫就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泉州的多种宗教和睦相处,同时,造就泉州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性,体现泉州文化的多元性,也更具有政治的灵活性。
        第二天主要目标参观宗教圣地(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观前都有衣着规定,佛教寺庙前虽没见告示,但也会参照自律)
        隔夜补攻略让我提建议
        西街钟楼——小西埕——开元寺——清源山
        这样的路途正好一条线
       一直预报小雨的天气
        早上忐忑地拉开窗帘
        天上竟有淡淡的云霞
        默默祈祷,不下雨就好
        拍照的已偷偷设计了路线
        却假惺惺让我提点建议
        到头来只是一场白忙乎
        傻傻地提着伞,背着水在后面急急地追
        却原来看了天气预报准备在城内跑而没安排山
        路遇了基督教福音堂 


           马路的斜对面
           恰正是泉州的承天寺
           两种宗教竟在咫尺之间
           现实版的兼容并存、有容乃大


        承天寺坐东向西
        寺门口高悬“月台”二字
        相对于后去的开元寺
        更是清净幽静
        闹市难得的园林缘地


        现在的承天禅寺是1985年原址重修
        进门不远处可见重修碑记和全境图



        三大丛林准备去开元寺
        路遇上承天寺本是缘份
        当初在门口处匆匆而过
        如今却后悔没有细细参观     


        这条路两旁绿树成篷
        暑日里顿时亮了眼清、静了心


        过马路观教堂一片蓝天


       

        手机导航速度太慢却偏偏不肯问人
        我想问人却又不知将去何方
        “不按我的提议再也不要问我去哪”
         气得一句怼过去两眼瞪着他
         毫无反应仍在前面边导航边寻找
         原来目标已定在德济门与天后宫
         路上有缘遇上了泉州天后宫
         与澎湖天后宫共同举办的
         2019泉澎直航妈祖会香绕境活动


        一路上的风景不会错过
        从树木到建筑


         穿小巷,别具闽南风情
         雨后的路面到处是水的痕迹      


        中山路的两旁
        尽是红墙白边的骑马楼


        有望不到尽头的商店
         与郁郁葱葱的树木


        也有着一些高低错落
        还是那么协调一致


         中山路口的转角处
         风格似乎有点逆袭



        终于看到了目标——德济门遗址,全国重点文保
        就在南门天后宫的正对面
        那就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
        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时间倒流到700年前的泉州
         德济门是进出泉州的要道


         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
         保存着11至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
         出土的还有一大批各时期的重要文物
         如宋元时期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宗教石刻
         以及明清时期的铁炮和碑刻等……


        铁栏杆围起来的地下空间
        有着很牛的宋元濠沟         


         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墁
         昭示着曾经的繁荣年华


        宋元泉州是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
        南城门每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就在城南这块 “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妈祖成为泉州海神,天后宫自然也香火鼎盛
        几百年过去,城门遗址依然与天后宫比邻相望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因此成为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保
        天后宫殿宇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首见山门五开间 
        一高二低歇山顶
        前有廊柱侧围墙
        上挂红幅为直航
        雕花漆绘木斗拱
        青石龙柱石麒麟
        屋顶重檐四坡面
        屋脊反翘雕龙鳄
        凤尾伸展而卷曲
        线条柔和又优美
        整体华丽又壮观        


       依然遥遥相对的南城门遗址与天后宫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
      “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
       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
       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八三年的市保证石


        八八年的国保证石


        重修功德碑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昔日复原修缮
        大殿正侧各五间,成为方形平面
        东西片廊,各20多间,贯通天后庙的东西
        东西轩,与廊连通

        大树旁的重修碑记


         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
         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螭虎窗
         小巧玲珑,透着泉州独特艺术风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私以为还是不拍为敬


        这里是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一群群的学生娃,正在集体打卡


        超大的院子,是否在等待着妈祖会香绕境活动


        戏台上的学生娃
        对着镜头,竟然摆起了姿势       


       再看一眼红红的屋顶上的龙飞凤舞
       蓝蓝的天空醉了我不知有没有醉倒你


        来到街口,天高云淡
        引得某些人的手又在发痒
        每逢转角,总是强迫


        转辗新的目标
        遇上泉州百汇
        天朗朗气爽爽心情大好
        街口处非要说拍个云卷云舒


       哇,红砖燕尾
       好美的闽南风
       天气晴朗得让人怀疑气象台的实力
      一张张照片都可以原汗原味


        来泉州,到涂门街走一走是必须的。
        涂门街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泉州被誉为亚洲的耶路撒冷,所以这里容纳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况且好多寺庙毗邻而居,仅涂门街就包容了伊斯兰教、儒、道……
         但拍照的开始在此处只定了一个目标——清净寺,这次倒是接受教训,因已领教了此地的移动的网速, 所以直接问警察叔叔啦。
         涂门街的清净寺(艾苏哈卜清真寺)。这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石结构清真古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1961年,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你看,你看,大门楼的外观
        透着浓浓的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味    


         门票便宜得让人咋舌,只要三元(当然泉州其它的寺庙都是免票)
         门口有严格的着装要求,亏得有备而来
         只是苦了我的脚,一天下来不少三万步吧,带跟的皮鞋啊


        异域情调的石质大门......
        青、白两色花岗石精雕了三层穹形尖拱顶,层层缩进
        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
        以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上部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
       象征无限宇宙空间
       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门楼顶部的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
         乃伊斯兰教“斋月”前,伊玛目(教长、阿訇)率乡老在斋月前及斋月末站立于台上观望初升新月
         决定穆斯林封斋(斋戒)和开斋日期的地方
         月台周围东、西、北三面墙体上
         端砌筑二十四个“回”字形垛子
         象征中国农历四季气候之分季节
         台之四角,耸立四座造型独特,纤巧玲珑的阿拉伯式尖塔
         成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建筑


         临涂门街的南墙
         开着八个长方形大石窗
         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
         而朝街外壁的窗顶楣
         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称奉天坛
        叩拜真主的地方,穆斯林礼拜的地方
        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      


        奉天坛坐西朝东
        西东南北墙都各有讲究
        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
        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
        留下了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
        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
        所幸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


         清净寺为石构建筑
         多亏了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
         至今能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
         例如这般刻有古兰经的石墙
         又如这门楼的后部
         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
         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上的祝圣亭
        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
        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


        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
        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
        那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
       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
        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
        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
        下框为双龙戏珠


         古礼拜大殿北墙边
         有一口古井
         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


        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
        原是奉天坛的旧物
        石香炉色白微灰,质纯无瑕
        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
        盛开的大莲花周围围绕着一圈小莲花
        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
        底层雕刻了动荡的波涛


        回到到涂门街遇到东观西台
        泉州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规模较大的府级宗祠    


        开元寺的路上遇上泉州府文庙
        就在沿涂门街西行过百源路不远的地方
        树立的五通石牌楼上书“文庙”
        我知道拍照的管不住脚又要突破计划


        牌楼北有石桥一座
        旁立“洙泗桥”石碑还是明嘉靖年间刻制


        广场颇具闽南之风
        广场上布置着正举行的活动


        重量级的证书


        古榕遮天蔽日
        树旁有清嘉庆年的石碑


        记得当初问他小西埕去不去却接了这么一句
        “这种网红地我根本不清楚在哪里,你要去自己找去。”
        让他去拍拍拍,我只能查查查终于知道
        哈哈哈两不干扰目的都达到
        曾看过不少文庙感觉建构差不多…… 
        不过吗泉州的实在牛也是全国重保
        关键是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结合其它地方看不到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面阔7间、进深5间,斗拱抬梁式木结构
        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就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
        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来一张全景包括中轴线上的大成门、泮池泮桥、大成殿与东西两庑
        除泮池围栏、泮桥为石质结构
        其余房屋建筑均为红墙红瓦,顶部燕尾脊


        有埕台与通道与泮桥相连
        泮桥为元代遗钩,石板拱形桥面
        两边石柱护栏,首端对称雕石兽,似石狮模样
       大成 殿前有着石砌露台
        侧面嵌石刻浮雕为仰莲、覆莲、牡丹、山茶、扶桑、芙蓉等花卉图案更奇异的在于闽南当地的建筑风格


         其他地方的屋脊一般都是直线的
         泉州寺庙大殿的屋脊是向下弯曲的弧线,而屋檐是直线的
         这样就呈现出不同曲面的变化衔接,具备了一些几何的美感
        大成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开三通道门,左“金声”、右“玉振”


        三门联成一体
        石柱楹联上留有的墨迹
        竟是“一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


        泉州文庙的古榕
        你历经了多少文庙变迁的故事   


        等我在门口的工作间蹭足了电扇风
        拍照的说他已经兜了一圈该拍的拍好
        让我参观一下饱个眼福
        一眼就发现国宝级的没拍、马大哈竟然兜了一圈没看见 
        泮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
        泉州府文庙泮宫亦称“圣贤门”,建于宋代,但旧建筑已废
        现存建筑为1914年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改建修复的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泮宫门楼
        不仅材质上中西合璧,而且门楼上飞舞着的两人
        怎么看都是中式飞天和西方天使的结合


         现在所见的模样 
         是维修时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         


        涂门街清净寺的东边
        还有座近千年历史的关岳庙
        当初从清净寺去开元寺没有遇见
        后来(七月六日去晋江)在公交车上望见其壮观的华丽建筑及旺盛的袅袅青烟
        说道回来时必须下车参观
        回来时远远地闻到了浓浓的香火味
        关岳庙原来名叫关帝庙,因为庙内主祀关羽
        民国三年庙内增祀岳飞,改名为通淮关岳庙
        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著名古迹之一
        也是国内少见的祭祀关羽和岳飞于一祠的庙宇


         庙宇坐北朝南,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均为三进
         正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
         “三义庙”祀三国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旁祀诸葛亮
         “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


        站在大门前,立马被五颜六色,绚烂的砖瓦给所吸引
        再一次领略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宝塔龙吻,其间配有花鸟走兽
        都是那么精彩绝妙、活灵活现


        庙旁还有座锡兰民居
        与通淮关岳庙是并排相邻的两处省保
        千万别小瞧了这个小居
        曾经是锡兰王子后裔的故居
        当然是锡兰王裔在泉州的重要文物遗迹之一


         游记此处再从文庙说起
         晴朗的天空也会风云突变
         去开元寺的路上大雨滂沱
         我的新皮鞋才刚刚上脚
         踩在到处湿淋淋得路上无处躲避
         唉唉唉,为何不走中山路的骑马楼……
         终于来到西街上这动人的“桑莲法界”  
         寺门对面的大照墙
         嵌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隶书“紫云屏”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
         开工时紫色的云彩从天空飘绕而过
         献地的黄守恭后代就以“紫云”为丁号


         开元寺内大佛殿,立的是“桑莲法界”的横匾
         以应桑开白莲而建寺的起源
         开元寺的大山门也没有悬挂“开元寺”的寺匾
         建成后就称为“紫云大殿”
         大大的“紫云”字下才见低调的寺名 ——“勅大开元万寿禅寺”
         初名“莲花寺”,曾用“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年间改成现名      


         这座寺庙是整个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座
         最早修建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唐朝初年
         只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庙宇主要还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桑莲的故事感人肺俯
        桑莲古迹的大门却紧紧关闭
        内有我国最古老的桑莲树——树龄1300多年        


        1962年省级重点文保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阴翳蔽日、盘根错节
        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
        两边的长廊也是气势非凡


       还是湿潞潞的广场上
       好多鸽子熟悉地与人们亲密接触


        西塔旁的一座石壁
        原建于乾隆乙卯年的泉州府城隍庙前
        现移砌到开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护
        壁上神兽一说是麒麟另一说是“犭贪”(音同“贪”)


        不管祈求平安还是悬鱼警示
        都要戒除贪念莫生贪心 


         寺庙中最有名的就是东西双塔了,西塔为仁寿塔
         现存的石塔南宋时建成保留至今         



        西塔旁有这样一块石头,“心”字中间的一点落在下方
        这种“放心石”,唐朝时便有
        心中的那一点改在下面
        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东塔“镇国塔”,双塔有超强的抗震能力
        明末泉州7.8级的大地震
        西塔完好无损,东塔只有塔顶上的八条铁链断了七条,东南方向第三层石斗拱掉落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东塔被评为全国四大名塔之一



              东塔旁有石碑详细介绍双塔 
              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
              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1962年郭沫若开元寺时吟诗一首《咏泉州》
        刻石碑,建碑亭,竖于东塔的西侧、“泉州佛教博物馆”前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弘一法师纪念馆
        位于开元寺内尊胜院
        在这里又一次阅读了大师的生平


        前半生是风情才子,后半生却是世外高僧
        人间有千般不舍
        有几个能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纪念馆中是大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因此背景乐选了首《送别》,但找不到MP3上不了


        歌中时时透着爱国深情
        国难时更是以佛之觉悟普度众生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回味着桑莲的故事告别了双塔
        网说开元寺对面有个最美的月台
        小巷子地上的水渍还未曾干
        东找西寻好像都不是所说的模样


        在那台魁巷灰黄的土墙上
        看到了宣传板和墙绘
        错过了金国粘氏古民居


        原来最美的月台就是游客服务中心的天台
        下雨后只开放底层
        无奈再不舍,也只得默默离开


        转回去寻找白岩松说话的那垛墙
        狭窄的裴巷就在开元寺的东边


         网红墙门口果然透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忍不住一颗居然还能激动的心


        门内的墙上绘有各色脑洞大开的图案
        又文艺又广告两者兼带


        要知道,这面墙已经红遍抖音、ins等社交平台
        泉州人煽情上还真有一套
        残破的土墙经过加固后挂上藤蔓弯弯
        “写”上了白岩松的名言——“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路遇井亭巷,井是玉泉井,亭是塔堂亭
         与玉泉井一墙之隔,有座建造于明万历年间的城心塔
         如今,塔与井藏身寻常百姓家
         而亭子已不复存在,有些往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跨界传统美学,混搭小清新的街拍
        满足了对网红现场的猎奇心态
        后来(七月六日)竟在二刷中无意碰到了巷内的“大拾堂”
        也许在这里你会记起遗忘已久的时光


        钟楼旁去吃个网红的老记米线糊
        真不知怎么点犹豫半天


        傻傻的加了六个料,连老板娘都惊倒
        一个劲地问“两个是不是一样”
        同样的问题厨师竟再一次追问
        端上桌才明白为什么会遭质疑
        看到别人的小碗、中碗
        再看看我们的大号碗而且是双份真是好笑
        我又不知这是糊里加的料原以为小菜一碟
        拍照的说它是面糊糊很是一般
        那么多的海鲜加进去自然味道不错


        撑饱了正好天气又转多云
        朝着新的目标洛阳桥前进(列到别篇)
        此篇不再按时间顺着往下
        而是把“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放在了一起
        索性把相近的街道也罗列到这里 
        所以有了以下这些……
        当天洛阳桥回来直接去了北门街 
        拍照的就好“古”这口
        先是找到了这个门楼 
        严格说朝天门不是古城楼
        而是重建于2001年的“古城楼”
        古色古香的建筑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进行设计施工
        青石、红瓦,还有市政点缀上的绿树藤蔓


        这里是古泉州城的最北端
        重建的朝天门巍然挺立,城门洞开
        尝试着从洞北穿越到了洞南
        门两侧更是无阻的大道
        开放式的朝天门是否体现了泉州的包容精神


        给如我们般不认路的蜂友上个路标
        北有清源山南有威远楼都是打卡的目标


        “古老“的城门对着车水马龙
        恰成了个十字路口的绿色环岛


        在老城的街头和巷尾、在红墙边、燕尾旁
        不经意间又撞上这座城市的往事       


        只不知它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大街或是小巷
        都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韵
        不管古物还是新造


        从朝天门一路向南
        蓝天下的红砖古城展现出闽南独有的红厝魅力
        高翘的燕尾,似乎要挑穿云的那一端


        泉山门在朝天门以南、中山公园北侧,
        与朝天门相比显得有点落寞
        青砖灰瓦的泉山门是按唐末五代时期的城门进行重建
        新门楼耸立于高高的台地之上
        城楼三开间,四面环绕木栏
        城匾“泉山门”,集苏东坡墨迹而成
        楼匾北为“三台拱秀”,南为“万井烟景”
        整座城楼古意盎然,令人流连


        匆忙间忘记了自己拍了照的路标
        去西湖的公交上发现了竟把威远楼漏掉
        关键不是我的菜我不会心心念
        而拍照的拍拍拍经常会犯马大哈
        西湖回来后强迫症必然补拍
        我宁愿坐在钟楼旁歇着等着
        威远楼是一座始建年代不详的古谯楼
        大致可知在唐至五代
        如今的威远楼是1989年的重修
        楼址是唐宋年间泉州州署遗址
        典型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
        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宏伟古朴
        南广场屹立一头巨大的石雕雄狮
        此乃一尊民国年代“风狮“遗物
        原泉州提督军门前雄踞的文物
        城楼前是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的大广场
        广场两旁种植奇花、异草和绿树


     北广场(楼后侧)建造仿古《九龙壁》后照墙及放生池 


         过往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南宋
         当时的状元泉州太守王十明
         曾把泉州的北楼(威远楼)和武昌的南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名楼”
         再至元九年秋八月(1349年)
         泉州长官契玉立就重新择址在州衙前建造这座古泉州标志城楼
         树石为证连带了这条中山路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
         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   ”
         全国各个城市定名为“中山路”的道路已超过187条
         各自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又回到了西街的钟楼
        这次在泉州不知走了多少个来来回回


        历经80年风风雨雨的钟楼
        正如佳话里流传的那样
        在西街的街口为古城的人们报时
        南来的车辆,北往的行人
        在钟楼下匆匆而过
        在那一刻时间定格,在那一刻时间流动


        中山路的374号
        之前是施琅将军后花园“新华山”的书房
        清同治二年(1866)转手出让给教堂
        建成了泉州第一座教堂


        基督教泉南堂——目前是泉州市区基督教活动中心和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在海内外颇负盛名
        2007年重建的新教堂糅合中、西教堂风格
        教堂外观设计简洁雅致、透着庄严神圣


        大上海理发店现在仍留守在当地
        可见当时大上海的理发师有多NB
        只是手机随手拍又被我误删
        总之就在中山路正在修复的围廊里面


        这个路口似乎还有个井
        坑坑洼洼的实在没法看得清


        对此地的眷恋似乎没个了结
        七月六日又不由自主地拐到这里
        早就撤走的书店上面还悬挂着“新华书店”招牌
        这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入驻泉州的国有书店
        是当时泉州最有名、也是最大的书店
        想必承载了老泉州人很多美好的回忆


        高耸的钟楼静立不动
        身后的天际风云多变


        不死心再去探一探最美的月台
        周末的西街人气超旺


        再望一眼台魁巷灰黄的土墙
        仍然不知道里面藏着的古居


        古色古香过路亭
        成了台魁巷历史遗迹之一


        我知道拍照的对店面不感兴趣
        而是瞄上了楼上的图记


        穿棱在电瓶车的大潮中一阵阵的惊悚
        为什么泉州的电瓶车特别的多
        而且要道上都是人车共行


        周末的西街热闹非凡
        只是心念念的那个月台到点已关       


       我说这个什么楼的建筑很不一般
       明知道拍照的不会看下面的店
       但绝不会放弃楼上的顶
        


        夕阳下的钟楼金碧辉煌
        明晚的今宵我们将各自一方


        而这个地方,恰是泉州西街与中山路的交叉
        保留泉州繁荣历史文化的一角
        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串起了两条街的精华



        拍照的沉醉在泉州那浓浓的历史长河中不想清醒
        四个城游完后武断定论
        泉州动不动遇上国宝当数第一
        要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第一
        此篇以钟楼始也就从钟楼作尾
        想继续看的蜂友且耐心等待
        我的手笔总是慢慢慢
        说不定夏季游拖到冬季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