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日游(八)问道青城山 ②

作者:黑骏马 显示图片

看下面这张导游图,清晰表明“天师洞”有左右两条山道可上山,我们走的是左边的那条山路,经“掷笔槽”到达“卧云亭”。另一条山路则经过“降魔石”、“洗心池”,经“上天梯”最终也到达“卧云亭”。


降魔石,又名三岛石、试剑石。巨石鼎足危立,一分为三,上合下分,欲裂未裂,欲崩未崩,十分奇险。相传,当年张天师来此降魔,忽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巨石从天飞来,天师知是妖魔作怪,奋力挥剑一劈,巨石破裂坠地,形成两条深邃的岩缝。狭缝中有石级,可侧身扶岩而下。石旁有慰鹤亭,俯临海棠溪,岩畔山花烂漫,绚丽多姿。清代光绪九年(1883),61代天师张仁晸来此朝祖时,恭书“降魔”二字,以示崇仰。

降魔石四周,青岩环合。双泉从“月亮弯”岩上飞流而下,琤琮有声。下有一汪形状不规则的水潭,崖壁刻“洗心”二字,此乃“洗心池”,景色极为幽邃。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又在《神仙传·张道陵》中谓:“陵与弟子入蜀······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洗心”便是五斗米道宗教仪式的遗存。池侧有亭名“听寒”,寓意悠远,过桥沿梯而上为“饴翠仙窝”,苍岩四合,翠色可人。右登“上天梯”险道,可达朝阳上清诸胜景。



出“天师洞”后门,沿石阶上行数百步,便来到一处崖壁上开凿出的石栈道。此处两峰对峙,惊险绝伦,这便是“古龙桥”,其下为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裂槽从岩顶直到谷底深约三百米,宽约20余米,两岩断裂,形成深谷,古代以木梁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依岩凿险成半壁通道,旁置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幽绝,故又名“偏桥”。《蜀中名胜记》引《五岳真形图》云:“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峦急辣相对······两边悬岩,俯临不测。山旁有誓鬼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








这是我们头顶崖壁上的裂槽,甚是恐怖。


走过“古龙桥·掷笔槽”,向前走不远就是“访宁桥”。这是一个三岔路口,沿着右侧山路上山通往“朝阳洞”、“老君阁”(最高峰)。过“访宁桥”,沿着左侧山路走通往“祖师殿”。我们决定直上“老君阁”,故“祖师殿”未去。
宁封子,又称龙蹻真人,为古代仙人。据《列仙传》载,他原为黄帝陶正。神人过其处,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连掌其法。后授以黄帝《龙蹻经》,黄帝学会龙蹻飞行之术后打败了北方的蚩尤,统一了华夏,遂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统领五岳,为道教十大洞天中青城山的主治神仙。



卧云亭前楹联:盘空树色凌云绿,亘古烟霞在眼中。



琅环仙馆,乃抗日战时期(1940年)为蒋介石修建的一处消夏避暑小别墅。由于政治原因,现已无人问津了,故大门紧闭。


朝阳洞有大小二洞,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朝阳洞大洞,洞穴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
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参易。曾撰联云:“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献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他在《小朝阳洞记》中说:“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于西侧一山洞尤爱之,以得朝阳最早故也。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为古洞撰联云:“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城山道教协会于此处依岩傍洞,扩建宫观及琅环仙馆。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洞中仍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三官神像。







经三弯九倒拐,登壮观台,可壮览青城前山风光及天府平畴。
草亭前对联:腾空双屐云中插,隔岭一峰天外来。


立于亭中,俯瞰远处的“朝阳洞”。





沿山脊前行里许,又到岔路口,一路上山去“老君阁”,一路平走去“上清宫”,我们决定直上青城第一峰“老君阁”。可惜的是观日亭,以及亭侧“天然圣迹”、“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巨型摩崖石刻都没有看到。

灵祖殿
供奉护法神王灵祖,又称“王灵官”,原为玉枢火神,能掷雷火万里、火车千里,豁落飞走乾坤。宋代从师萨真君,赐名王善,天庭列为三十六天将之首,封为“隆恩真君”,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






穿过“灵祖殿”攀山而行,在石道两旁一平坦山坡处有两头硕大赑屃,分别驮着“大道无极”碑、“碧洞仙源”碑。
古人凡兴建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必刻石碑以作纪念,石碑之下通常有碑座,而碑座的形状也颇为独特,看上去就像一只大乌龟,它的名称也很奇怪,叫做赑屃(音“毕细”),又名龟趺、霸下。传说赑屃是龙之九子之一。明杨慎《升庵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龙生九子之说,传说已久,至明代才有文字记载。因明代以前未见驮碑石雕动物为赑屃之说,有人质疑驮碑动物并非龙子,而是鳌。证据是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称:“造赑屃鳌座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自座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又称:“鳌座: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四分,驼峰广三分,余作龟文造。”因而认为碑首的盘龙才是赑屃,碑下的驮碑座是鳌座,赑屃是龙形,而不是龟形。这种说法也证实了明以后所说的赑屃原型其实就是鳌,《营造法式》称它为鳌座,明以后称它为赑屃,名称虽不同,实物还是一样的。留存至今的赑屃,多为明清时期的雕像,少量为唐宋时期的遗物,唐以前的赑屃则甚为罕见。而早期的赑屃,多为巨龟形,至明清时期,才出现龙头龟身的形象。
赑屃大多数承载着沉重的石碑,有时甚至背负着巨大的影壁。它的样子,总是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地面,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它身上,体现了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晶。同时,它的造型还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


好负重的赑屃,它的原型是什么?
有人说它本是大禹治水时的神龟。据说这只神龟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帮助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后,大禹把它的功绩刻在石碑上,让它自己背起,后人称它为赑屃。有人认为它的原型是传说中的巨鳌。传说中的巨鳌力大无穷,据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担心天掉下来,便断鳌足以立四极,使大地得到支撑。又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浮动在水上,不能固定下来。居住在仙山上的神仙深以为虑,便将此情况禀告天帝。天帝担心这些仙山流于西极,使众仙失去居所,于是命15只巨鳌分作三班用头托住仙山,仙山才得以稳定。后来,人们便按照鳌的样子雕成石鳌,让它们背负沉重的石碑,并称之为赑屃。  
赑屃的形象,又有点像古代传说中的玄武,故又有人认为赑屃是由玄武演化而来。但玄武是龟蛇合体,与赑屃有很大区别,且玄武是北方之神和水神,古代并无玄武变出赑屃之说。赑屃的原型,应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龟或巨鳌。这一观点,对照早期的赑屃实物,可得到证实。


供奉东华帝君、钟离祖师、纯阳祖师。帝君为青阳元炁所化,又称“木公”,掌管男仙名籍,曾降生于汉代姓王讳诚字玄甫。曾传道与钟离祖师,钟离祖师传创立“全真教”的重阳祖师,故尊奉为“全真教”始祖。两侧供奉“八仙”中的正阳祖师钟离权、纯阳祖师吕洞宾。




东华殿背面是“全真演化”,供奉着龙门阐教邱大真人;侧面是“斗姆殿”。



殿内供奉六十位太岁神






“老君阁”雄踞青城第一峰之巅,又名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1992年秋改亭建“老君阁”,1995年秋建成,历时三年。“老君阁”高33米,分六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意蕴天圆地方、太极八卦之意。外观呈塔状,顶尖,中堆三圆宝,寓“三光”、“三才”。阁内中空,庄严矗立太上老君骑青牛巨像,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
老君阁之建立,皆由傅圆天大师率全山道众苦心经营而成,老君阁费用为由青城山道协自行筹措。


“老君阁”基层依山势用石材作平台和海慢栏杆,错落曲折。阁周上下分设楼梯,供游人直达阁顶。至阁顶,见雪岭西来,岷峨东去、平畴陆海、诸水如带,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大千先生联语:“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头四望,海阔天空。”可状其胜。  






站在“老君阁”平台上远眺山下的“东华殿”。











远山如黛,雾气蒸腾,仙山也




“老君阁”游览好,时间正好13:00,于是开始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