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山西游 (一):永济市鹳雀楼、蒲津渡口遗址、普救寺

作者:TomsonYang 显示图片

此行程是参团游共十三天:
第一天:广州至潼关。 宿:火车
第二天:火车至潼关。汽车至永济。
第三天:永济至运城:鹳雀楼、蒲津渡黄河铁牛、普救寺、关帝庙。
第四天:舜帝陵、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
第五天:王家大院、张壁古堡。
第六天:绵山。 下午往平遥古城。
第七天: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第八天:五台山
第九天:恒山、悬空寺
第十天:云冈石窟、应县木塔、雁门关
第十一天:万年冰洞、石门悬棺、汾河源头
第十二天:石家庄乘坐火车返广州。
第十三天:早上返到广州。
以上是报旅行社合同行程,实际有少许调整,但景点无漏,唯有悬空寺景点遇上整体围蔽修缮不能参观游览,实是一大遗憾。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
 
 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
 改革开放以来,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摘自百度】






















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摘自百度】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处于旅游黄金线上,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 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摘自百度】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蒲津渡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开元铁牛、铁人等物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特约作者唐寰澄先生见到气势磅礴的铁牛后,十分激动,他在向国外宣传报导铁牛时指出:“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摘自百度】








【摘自百度】
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9月25日对山西文物局进行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批复”蒲津渡遗址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





下图中:遥望远处塔建筑是鹳雀楼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普救寺】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 “普救蟾声”,为 “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这座【莺莺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 “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 “世界六大奇塔”。










元代王实甫的作品——《西厢记》是国人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然而知道《西厢记》发生地的人却着实不多,甚至很多山西人都可能不会想到,这个“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