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精彩之旅(十三)圣城以弗所

作者:云水 显示图片

时间:2019年3月14日

以弗所古城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古城遗址。在希拉波里斯古城遗址时,我曾为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一度辉煌而今满目荒芜的古堡惊叹不已。当我到了以弗所古城,面对古城遗址上处处断垣残壁,才知道世上有一种美叫残缺美,一种更为强烈的震撼和惊诧不禁油然而生。


以弗所是土耳其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露天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古希腊及罗马古城。这座建于公元前10世纪的城市,与希拉波里斯古城相比早了800年,城市规模更大,从罗马共和国开始,它就是亚细亚省(小亚细亚西部)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曾为罗马帝国五大城市之一。曾经盛极一时的繁华都市,如今能看到的只有满地苍夷,但从布满残破的石柱、门台、街巷、雕塑、神殿以及露天剧场等废墟上,却无不让人感受到两千多年欧亚古文明交融之地的灿烂辉煌。


以弗所(EPHESUS),在《圣经》中称之为“艾菲斯”。传说基督死后,约翰受升天之前的耶稣之托,希望他照顾圣母玛利亚。公元37年,约翰把圣母玛利亚带到了以弗所,并在附近的夜莺山为玛利亚建了一间小屋,供其度过余生。玛利亚在此一直居住了11年后去世,圣约翰也在这里完成了杰出的著作《福音书》。1890年挖掘出玛利亚小屋,印证了圣母玛丽亚曾经在此度过晚年的事实。因此,以弗所也像麦加一样,成了基督教徒此生必来一次的圣地。


以弗所是古典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的范围包括如今的塞尔丘克,遗址只是其中挖掘的小部分(大约18%)。


公元前10世纪,雅典殖民者在这个地方建立希腊城市,古代为库柏勒大神母(安纳托利亚丰收女神)和阿尔忒弥斯的崇拜中心,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就在以弗所(离以弗所遗址约3公里)。


以弗所原是爱琴海边一座繁华的海港城市,由于爱琴海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堆积,海岸线渐渐西移。到了公元6世纪,这座城市因港口完全被泥沙淤满而衰败,以致最终放弃。从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以弗所这座古城连同其古老辉煌的文明几乎从历史上消失,不为世人所知。直到十九世纪一次偶然发掘,才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经考古学家多年的努力,终于用刷子拂去历史的尘埃,确认这座古城遗址就是《圣经》里所记载的那座著名圣城艾菲斯。


2015年,以弗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让人心生疑窦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世界遗产评定工作,何以将如此赫赫有名的以弗所古城,30多年来一直排除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外。据说,土耳其人对发掘出来的遗址进行维修时,仿造功夫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以致混淆了真正古迹与复制品的区别,故而申请评定没能通过。直到4年前,一切错误完全纠正之后,以弗所才最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因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原滋原味的以弗所古城遗址。


如果有人问,对以弗所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么我想说:首先是石头、石柱和猫。确实,在以弗所古城,第一眼看到是满地的石头,再一看,到处是石柱,然后一路走来,体态丰盈的野猫形影相随、无处不在。


以弗所建城3000多年来,经历过四次大地震、三次火灾以及战争,屡建屡毁,当这座都城从辉煌走向历史终结时,千年荣华全都烟消云散,该腐的腐,该烂的烂,所有华丽建筑最后都被无情的岁月淹没于黄土之中,唯有堆满旷野的石头和迎风伫立的石柱以及忠实守护的野猫,成了以弗所的永恒。



进入以弗所,满目白石累累,眼睛哪里忙的过来。不知道雅典人和罗马人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石头,建造总督府、神殿、医院、图书馆、大剧场等等,而今全都躺在废墟之中无法归类,裸呈其生前的骨骸。


曾经的辉煌,都成过往云烟。“岁月失语,唯石能言”,遍地蛮石就像“通灵宝玉”那样,记叙着自己的前生今世。



以弗所在鼎盛时期所建的宏伟建筑,现在残留下来最多的就是那些古希腊石柱了。因此,有必要将古希腊建筑中石柱介绍一下。希腊柱是古希腊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它通常分三大类,即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区别三种不同柱式主要在柱头上,爱奥尼亚式柱头特点是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科林斯式柱头实际上是爱奥尼克柱式的一个变体,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多立克柱式(也叫陶立克式)柱头是个倒圆锥台。


只要仔细观察,无论是大道、神殿、市政厅、图书馆,还是集市、浴室等遗址中都能找到这三种希腊柱。



(上图一层为爱奥尼亚式柱,二层为科林斯柱式)


(上图为科林斯式柱)


(上图为多立克柱式)
城廓历然,柱石遍野,似在诉说往日的辉煌。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当人们重新来到以弗所,发现这座古城已换了主人。在这片废墟上与石头石柱朝夕相伴的是一群可爱的野猫。不知道这是否也叫“故土难离”,动物的灵性使它们像忠实的仆人一样守望着一方家园。岁月沧桑,日换星移,不变的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小猫。


铺叙了这么多,言归正传。以弗所古城有南北两个入口,南门在山坡上方,北门在下方,因此,从南门进北门出,一路下坡不走回头路会比较省力。为了方便了解这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从网络下了一张以弗所古城遗址导游图。


进入南面艾菲索斯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古城瓦里乌斯浴室的遗址。这座浴场建造于2世纪,残存的几个拱门体现了典型的罗马风格。


浴场外侧是一条砂石路,连接马布尔大街。


马布尔大街宽11米,长数百米,是当年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大道两侧,石柱均匀排列,虽然高低长短参差不齐,但也很是壮观。这些石柱显然都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经历千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和地震的破坏,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累累伤痕的石柱上刻满了岁月沧桑的痕迹,也让人们依稀看到古城旧日的辉煌。


大街南面这块坡地废墟曾是个大型的集市,因处于古城山坡上方,又称为上面集市。



马布尔大街北边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座保存完整的小型希腊式剧场,这座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相比周围的建筑,其年代显然要晚些。



从图片简介可以看出,这座剧场是1908年挖掘清理出来的,当时小剧场及周围的建筑物基本处于泥土覆盖的之中。


剧场北面有两堵矮墙,中间开有通道,是为剧场正门入口。


外侧矮墙上沿整齐放着一排牛头石雕。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前后对称的双牛头石像,并有圆形涡卷,是典型的爱奥尼克式大理石柱顶。与其他石柱一样,从泥土中挖掘出来后,部分柱顶雕塑已破损残缺。


矮墙两边各有一条阶梯隧道,直接通往剧场看台。


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疏散的通道。


这座露天剧场与希拉波里斯古城看到的古罗马剧场一样,也是依山势而建,但要小很多,大概可容纳1400人。


剧场也被叫做礼堂,是老议员们的聚会厅,平时也用来举办音乐会等。


紧挨剧场西边是原市政厅遗址。


市政厅也是总督府,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来被改建成了基督教堂。与保存完整的小剧场相比,当年富丽堂皇的市政厅早已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几根石柱和框架凄凉地立在断墙之中。


此处有一块景点说明牌,介绍在市政厅后面挖掘出一座阿尔忒弥斯的雕像。


这座阿尔忒弥斯雕像并非身背箭囊,手牵麋鹿的经典造型,而是上身布满如葡萄般的乳房,下身布满各种动物和家畜,表示物产丰富,可养活很多人类。据说,3000年前一块巨大的陨石掉落到以弗所,它的表面有很多的突出,形状就像是女性的乳房。当地居民认为这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尔忒弥斯降临,于是将它雕刻成神像供奉在阿尔忒弥斯神庙中。这座雕像现收藏于以弗所考古博物馆。


多米提安广场是马布尔大街西头有一处小空地,是多米提安皇帝所建。广场边上有多米提安神庙和古代医院遗址。


据称,多米提安神殿(Domitianus Tapınağını )是第一座在世皇帝为自己建造的神殿。


根据景点说明牌介绍,图片中的头像为提图斯(Titus)皇帝,他是罗马帝国第十位、弗拉维王朝第二位皇帝,那么这座神殿的祭奠的好像就是提图斯了。


但根据资料显示,多米提安即为图密善,而介绍中提图斯的图片与图密善相似,因此,此处说法有点混淆。我认为多米提安神殿即图密善神殿。图密善是罗马帝国第十一位、弗拉维王朝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多米提安神殿旁边是一座以弗所古代医院,现存遗址可见厚实的墙体和拱形门框。


在以弗所可以看到一座“蛇杖”石碑,这个蛇绕手杖的图案来源于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故事。石碑原先在医院边上,现安放在克里特斯大街处。


如今,“蛇杖”图案成了世界通用的医学标志和徽记。


在多米提安广场入口路边,有一座手持花环的胜利女神浮雕,它原是赫拉克勒斯门上圆拱的一部分。胜利女神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是胜利的化身。她的名字叫尼姬(奈姬),外文NIKE。世界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用的就是胜利女神的名字,其大大斜勾(√)的商标设计灵感就来源于胜利女神雕塑造型。


曼米尔斯纪念碑在多米提安广场附近,靠近马布尔大街的西尽头。


曼米尔斯是以弗所著名建筑师,也是罗马皇帝苏拉的孙子。他建立此碑是纪念在一场战争中被屠杀的8万罗马人和最终取胜的祖父苏拉。


有人指下图也是曼米尔斯纪念碑,也有人说这是图密善神庙遗址。到底是什么,我也糊涂了。


马布尔大街尽头与克里特斯大道相连。



两条大道衔接处原有一座门楼,始建于4世纪,因门柱正面有赫拉克勒斯浮雕,此门就称为赫拉克勒斯之门。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由两位大力神守门,寄寓着护卫古城安全的愿望。


这座门楼现仅存几根方形石柱和一块门墩。



过了赫拉克勒斯之门,就进入克里特斯大道。这是以弗所三条主要街道之一(另两条是大理石大道和港口大道),从赫拉克勒斯门到塞尔瑟斯图书馆,约500多米。大道用平整的岩石铺就,两边也是伫立整排的希腊石柱,循着斜坡往下一眼到底,可以看到远处图书馆的宏伟外观。


克里特斯大道是古城最中心的街道,街道两旁集中了以弗所的主要建筑,包括神庙、图使馆、浴室、喷泉、妓院以及精美雕塑等艺术作品。



库瑞特大道沿斜坡蜿蜒而下,直到塞而瑟斯(LidreryofCelsus)图书馆与大理石街相连。


图拉真喷泉(Trajan Fountain)在库瑞特大道入口附近,是以弗所古城遗址内最美丽的古迹之一,位列以佛所第四。它建于公元2世纪,为了供奉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图拉真。


这座建筑遗址三角形的顶非常容易辨认。它结构精巧,建筑高约12米,长20米,宽10米,周围被石柱和塑像包围。图拉真喷泉尽管只剩下残破的拱门和石柱,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千年盛世的辉煌。


图拉真为安敦尼王朝五贤帝之一,在位期间(公元98至117年),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图拉真喷泉池子中央原曾屹立着图拉真皇帝的雕像,如今我们看到这尊巨大挺拔的雕像只剩下了一只脚,脚边有个大理石圆球,那是地球。图拉真一脚踩在地球上,意味着罗马帝国征服全球的勃勃雄心。


斯科拉丝蒂卡浴室在图拉真喷泉附近,它建于公元1世纪。在4世纪时,遭到一场大地震破坏。后来,一位叫斯科拉丝蒂卡(Scholasticia)的名妓慷慨解囊,将其修缮,最终成为一座三层楼的罗马浴室。因此,后人将这座浴室遗址称为斯科拉丝蒂卡浴室。



人们为纪念斯科拉丝蒂卡,就在这里立了一座斯科拉丝蒂卡雕像,可惜头部不知哪里去了。在雕像基座下面,可以看到一段红色陶管,那就是浴室铺设的供水管道。由此可见,当时以弗所的供水系统已经比较完善。


在斯科拉丝蒂卡浴室旁边有一座古罗马男厕(Roman Men's Toilets),免费为当地人和附近浴室的客人提供方便。


2000多年前的厕所已有当今马桶的初始状态,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水厕所。三面墙下有48个大理石板的座便位,方便的同时,还可以将双脚放到前面的温泉水沟里,然后和邻座聊天。因此,厕所也成了男士社会交际的场所。


哈德良神庙可以说是以弗所最精美的建筑。哈德良 (Temple of Hadrian)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图拉真之后),五贤帝之一。他在位时主要成就是开拓罗马帝国北面疆界 ,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蛮族”的入侵。


虽然神庙建筑早已倒塌,但廊柱、拱门及横梁等保存得相当完好。


我觉得在以弗所所有遗址中,哈德良神庙是最漂亮的艺术作品,石柱、横梁及拱门上的雕刻都精美无比。哈德良神庙是典型科林斯式神庙的代表,


内墙横梁上有一群神话人物的雕刻, 一侧属于希腊时代,另一侧刻画着亚马逊(Amazon)女人国的人物。内墙正面的雕像是蛇发女妖美杜莎(Madusa), 寓意取其强悍特质来保护此庙。


以弗所古老文化已成了土耳其人的骄傲,他们将哈德良神庙与接下来讲到的塞尔瑟斯图书馆遗址作为原型图案,印在土耳其新币20元里拉纸钞的背面。


过了哈德良神庙就是克里特斯大道的尽头了,塞尔瑟斯图书馆(Library of Celsus)遗址赫然出现在眼前。塞尔瑟斯图书馆是以弗所古城的地标,一直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欣赏。


塞尔瑟斯( Celsus)是一位罗马参议员,公元92年任以弗所总督(领事)。他的儿子公元110年继任总督,公元135年建造了这座图书馆,为了纪念父亲,就以塞尔瑟斯命名。在漫长的岁月中,塞尔瑟斯图书馆历经大火、地震破坏,几成一片废墟,唯正面大门依然挺立。尽管只剩正立面的局部建筑,而且建筑构件和雕刻处处有缺损痕迹,但却依然让人感受到恢宏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其强烈的残缺美感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塞尔瑟斯图书馆正立面为两层结构,由十六根廊柱构成前廊,但上下采用两种柱式装饰,一层是爱奥尼柱式,二层则用科林斯柱式,两种柱式风格巧妙地融合一起。


正门一层廊道的壁龛里有四座女神雕塑,分别代表的是善良、思想、知识和智慧。二楼原先也有四尊雕塑,据说是被奥地利人在协助考古挖掘工作时拿走了,现藏于维也纳国立博物馆中。



正门廊道的顶棚、柱头、石梁、石壁上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可谓金碧辉煌。


穿过正门进到里面,已不见当初图书馆的楼房,唯有立面背后高高的石墙,单薄的墙面留下了漆黑斑驳的历史沧桑。


以弗所妓院遗址位于克里特斯大道与大理石大道交叉口处,也就是图书馆对面。按道理说,图书馆与妓院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两者不仅挨得那么近,而且还硬是紧密相连。相传,图书馆内暗藏着一条通往对面妓院的地道,当时很多男人打着去图书馆看书的幌子,实则偷偷地从地道到对面的妓院快乐去了,如此“暗度陈仓”,瞒过了家里人。看来,风流韵事都是如此,古今中外一个模式。



如今,在图书馆不远处的地板上还刻着一个古老的路标:右下角一个方块代表图书馆,图书馆上面刻着女人头像,旁边一只脚印,指向图书馆对面,还刻有一颗心和一枚硬币。整幅图案暗示:图书馆对面有美女,如果有意,欢迎带钱过来。毫无疑问,这就是世上最早的广告了。据说当时为了避免未成年进妓院,就用这个成年人脚印做标准,凡是脚印小于这个脚印的男子,均不得进入妓院。


奥古斯都门在图书馆北侧边上,又称马泽乌斯和米特拉达门。马泽乌斯和米特拉达曾经是奥古斯都皇帝的奴隶,他们被解放后,为了表示对皇帝的敬意,修建了这座赎身感恩的建筑。


现在看到的奥古斯都门是1988年重新搭建,与塞尔瑟斯图书馆连为一体,咋看的话像是进入塞尔瑟斯图书馆的大门。



其实,奥古斯都门的正面是朝向图书馆的,共有三个拱形通道进出,入口的门内有壁龛,拱门上檐刻有精美的装饰,左右两门上方立壁上镌刻的文字记载着马泽乌斯和米特拉达给奥古斯都皇帝的献辞。


穿过奥古斯都门,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据说,这里是以弗所过去最大的交易集市。


因集市位于山坡下方,相对于前文提到的上面市场,这里就被称为下面市场。


这个集市是罗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统治时期(公元211-217)建的。集市呈四方形布局,东北角正对露天大剧场,东南面就是塞尔瑟斯图书馆,西北向西延伸就是古代的港口。以弗所当年是爱琴海上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因此,这个集市规模特别大,这里除了商品买卖外,也是一个奴隶交易市场,有人考证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奴隶市场。


千年过后,这个巨大的集市早已不见踪迹,满地散落的是无法归类的遗迹碎片,只有集市四周耸立的科林斯式石柱,在诉说着从当年的繁华与昌盛。


大理石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南端与克里特斯大道在塞尔瑟斯图书馆前衔接,北端在交易市场和大剧场处与海港大道相连,因路面用大理石铺成,就称为大理石街。沿着大理石街一直向北走,就是以弗所北面入口。


以弗所大剧场(Ephesus Theatre)以规模宏大而著称,在以弗所古城中与塞尔瑟斯图书馆齐名。这座露天剧场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雅典人只建了一个简单的基础剧场。到了罗马时期,多米提安和图拉真分别于公元81-96年和公元98-117年进行了重修与扩建,最后形成包括三个层面看台的剧场规模。


露天大剧场位于大理石街边的山坡上,几乎整整占据了这座小山坡。


到了公元6世纪,在大剧场外侧又修了拜占庭外墙。


这座大剧场与希拉波里斯古城看到的古罗马剧场一样也是建在山坡上,但要大得多,看台坐席可容纳2.5万人,是希拉波里斯古罗马剧场的一倍多。有人据此推算,按剧场与城市人口最低1:10的比例,认定当时以弗所的人口应在25万以上。



以弗所大剧场以石料建筑为主,因此,除正门梁柱坍塌外,整体结构基本保存完整。露天大剧场为希腊风格的半圆形建筑,依山就势,巧妙设计,从中央舞台开始,看台坐席一一排逐渐升高,后一排都会比前一排更加向前倾,更为陡峭,这样的设计能保证让剧场内每一个位置的观众,包括看台最高最后排的观众都有较好的视听效果。




这个大剧场主要用来演出戏剧,罗马时期也有角斗比赛。现在每年的6、7月间,会在这里举办国际伊兹密尔音乐节。



海港大道也叫阿卡狄亚(Arcadian)大街,这是古代以弗所通向港口的一条街道,位于露天大剧场的西面和大型交易市场北端 。从大剧院向西,一条笔直的大道曾经通往海港,在它全盛时期,两边有很多商铺,至今地面上还遗留当年被马车压过的车轮印记。大道两旁的希腊石柱,上面悬挂灯盏,夜间整条大街也是灯火通明。


如今,海岸线已经远离古城,海港大道两旁的喧嚣也不复存在,悠悠岁月将一切灿烂与辉煌全部带走。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以弗所废墟堆上,处处留情,给你缠绵的怀想和幽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