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盘门景区》

作者:走自己的路 显示图片

盘门景区 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为弘扬历史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事业,近年来,盘门景区修复古城墙,整治瑞光塔院,重建四瑞堂、伍相祠、放生池,还营造一池三山、种树植草,精工修造丽景楼、双亭廊桥、水濂洞等诸景点,是苏州旧城改造与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分为入口区、明清商市区、中心庭院区、西部居住区、城墙公园区等五部分,并将吴门桥、古盘门、瑞光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格局。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城门、吴门桥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5月18日上午乘车去往盘门景区,选择行走的方向是从景区南门进入—景区东门出。即:吴门印象—吴门桥—景区南门—水陆古城门—伍相祠—绿坪广场—丽景楼—长廊—双亭廊桥—钟、鼓楼—四瑞堂—瑞光塔—景区东门

317路/88路等  935路
1小时11分钟(10.2公里)| 步行828米 | 2元
起如家快捷酒店(苏州火车站北广场店)
步行 116米 至 山花桥南(约2分钟)
317路(苏州公交金山路保养场方向)
山花桥南   上车
彩香新村西   下车
运营时间:06:00-21:50 约15分钟/趟 9站 
或 88路
彩香新村西 同站换乘
935路(东方大道南环批发市场方向)
彩香新村西   上车
盘门   下车
运营时间:05:30-18:30 约20分钟/趟 7站 
终盘门景区-吴门桥
下车步行 302米 (约5分钟)至盘门景区-吴门桥


盘门景区入口方向(吴门印象)向前方行走即是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吴门桥地处要津,气势雄伟;它和外水门前小巧的平梁石桥——水关桥,一圆一方,相得益彰。

2002年吴门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门桥石碑立在路边被树丛遮盖,如果不注意就会错过。




在吴门桥上拍下“大运河”两侧的场景


看到运动员在小舟上进行训练



吴门桥两侧的大运河景象实在是太漂亮了,不愧是盘门景区三景(吴门桥、古盘门、瑞光塔)中的独具特色的风景之一。


下桥前行的左侧即是景区南门入口



盘门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开有闸槽。内外水门之间,南北砌泊岸,东南隅城墙内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级登城台。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拱最大,高9.7米,宽9.3米,深6米。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






门票:成人票40元/人;老年票(半价票)20元/人;


盘门,古称蟠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49号。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


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
2006年5月25日,盘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盘门水陆古城门走进盘门水陆古城门,在下面远眺城楼上高挂“水陆萦迴”的巨额牌匾,以及城墙四围迎风飘扬的吴国大旗,似乎能清晰地感到当年吴国春秋的霸气。





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

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正殿三间为伍相祠,“气壮山河”的横匾下,高约4米的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坐像前有一抱柱联:“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另一联云:“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伍相祠内有一千年夹石,实为古时庙宇的旗杆石。古人在此庙做佛事,白天必在夹石中立杆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明灯,“凡入城者必敬礼之”,夹石逾千年,表达了苏州人对对伍子胥不朽功勋的崇敬,抒发了对伍子胥“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不平和惋惜。








程桥



绿坪广场


丽景楼的外观仿照了南昌的滕王阁。飞檐重阁。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丽景楼气势雄伟,姿态秀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小憩的好去处。



月岛







走在钟鼓楼后面的长廊,远眺丽景楼胜景,有心旷神怡之感。越过瑞光塔,绕过钟鼓楼,走入后面的长廊。整条长廊呈一池三岛的格局。走在古色古香的长廊,可以远眺对面的吴中胜景:丽景楼。






循着脚下狭窄的盘门古道,跨进钟鼓楼。耳畔时或传来声声钟响。这钟声,隐隐然,悠悠然,低沉而雄浑,与游览的胜景同步,旋响旋止,复旋起旋落。几乎每走几步,似乎盘门的每一棵苍幽的松柏里都会传来这“铛、铛、铛”的钟声。



将廊与亭联结为双亭廊桥翼然水上,将被水分隔的自然山水有机地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廊桥是水上游廊,也是景区北部的重要景观,外观内赏颇为有趣。




正是群芳竟艳,草长莺飞的时节。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碧绿的幽湖里腾跃着无数条七彩游鱼。潋滟的波光此刻正用她清澈的明眸,温情脉脉地凝望着对岸巍峨俊逸的多景楼,向他频传秋波„„















将廊与亭联结为双亭廊桥翼然水上,将被水分隔的自然山水有机地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廊桥是水上游廊,也是景区北部的重要景观,外观内赏颇为有趣。





四瑞堂 堂名源自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讲得博宏精微、出神入化,出现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之四大祥瑞,于是人们将圆照讲经处命名为; 四瑞堂。
四瑞堂坐落在塔院正西方,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仿宋建筑,《百城烟水》上说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有一位法号“圆照”的高僧来到瑞光寺四瑞堂开坛弘法,这位高僧博通佛里,说法讲经更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说到高明处是众生感应,以至于出现了四大祥瑞。后人因此把圆照讲经的地方命名为“四瑞堂”。四大祥瑞是:
1、放生池中,白龟爬到经幢底座上,伸长脖子,似在聆听佛法;
2、钟鼓楼上钟鼓自鸣;
3、竹林闪现点点华光,如花绽放;
4、瑞光塔顶,放出五色彩光芒。


瑞光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的盘门内。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而根据 先后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上的纪年文字,与塔的平面、结构、外观综合考证,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 1030年)所建,当时佛寺名为瑞光禅院。寺院里历经毁修,塔曾于南宋淳熙,明 洪武、永乐、天顺、嘉靖崇祯,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修葺。清咸丰十年 (1860年)又遭兵燹,寺毁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加以维修,有九层。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的古塔建筑。始建于247年(东吴孙权赤乌十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 
瑞光寺塔习称瑞光塔,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出口



总的来说,盘门景区比想象中更有意思。登上城墙和城楼遥想当年景象,俯瞰芸芸众生,应该也是不错的。而且沿着护城河的步行道随意地溜达溜达也很惬意,真是羡慕生活在苏州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