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岛行之DAY3-台北故宫

作者:飞鸿踏雪泥 显示图片

      可能是前一天走的地方比较多,时间也比较久,感觉也就比较累,所以今天起的也就比较晚,出门已经过了上午11点了。这一天我们的计划就是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天的天气比较阴,我们计划是走到北门邮局附近做255路公交直接到双溪故宫博物院那里。台北北门邮局附近的承恩门就是原来清朝台北府城的北门,可以顺便看一看。


      我们从公寓出来沿着汉口街二段东行一直走到中华路一段过街,直走到延平南路再折向北。台北的路含义都很清晰,不是省市的名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符号。比如这个延平路就是来自于郑成功,郑成功曾经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延平郡王,所以得有“延平”的名称。


      来到开封街一段东行至博爱路就可以看到北门邮局了,它和邮政博物馆北门分馆是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计划参观,而且兴趣也不是很大,所以就没有进去。


      附近就是原台北府城的北门—承恩门,因面朝北极星,承接皇恩,故名“承恩门”。原来的台北城一共五个门,而承恩门是唯一保持清朝台北府城时期原样的城门。西门“宝成门”,为闽南风格三川顶二层城楼,日据时期,连西门在内的城墙都被拆除,空余地名。1966年政府为响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及“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改建现存的东门、南门和小南门城楼,改为华北“官式”风格以表正统,但原貌尽失。


      北门“承恩门”本来也在改建之列,不过由於当时已经计画在忠孝西路上兴建高架道路,并且将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因此预定直接拆除北门,不再改建。後来高架道路於1976年开工,在学者极力争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兴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弯道绕过北门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几年间,北门被高架道路主线和延平南路匝道紧密包夹。所幸整体原貌终未受太大破坏,延平南路匝道亦因使用率偏低而於1995年拆除,解除了北门被包夹的命运,但主线对於北门仍然继续造成北面视觉上的遮蔽至今。


      参观完承恩门,我们便走到附近的公交车站等待255路公交车。悲剧的是这个车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耐心已经磨没有了,时间也不早了,所以决定步行至不到1公里以外的台北火车站坐捷运淡水信义线到士林站下车再倒小巴去台北故宫。


      清朝作为止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泄默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数。


      清宫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包括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紫禁城在内的众多皇家宫殿和民宅被抢劫,清宫收藏的文物大量流失。第二次大流失则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第三次大流失和毁灭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溥仪还一直住在紫禁城的后宫,宫中的太监不断的偷盗文物出去卖钱,终于使得溥仪盛怒,表示要彻查。为了毁灭罪证,太监干脆一把火烧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


      1924年底,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随后便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在此之前的2年他和弟弟溥杰合伙偷运出去的文物也为数不少。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准备馆藏文物南迁。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第一批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第二天清晨,满载文物的火车,驶出了前门火车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就这样开始了。


      文物先是运到南京,后又改运到上海。一直到1936年南京库房建好后又全部运回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危在旦夕,南京政府命令故宫博物院立即将存放南京的文物向大后方转移。当时文物共分为三路起运:南路文物80多箱由水路转陆路运往长沙;中路文物9000多箱经水路运往当时的陪都重庆;北路文物7000多箱沿来时的路线经郑州运往宝鸡。在所有文物起运仅仅10天之后,日军就占领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路文物到达长沙后,暂时存放在湖南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准备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的山上开洞贮藏文物,但是还没有开工,日军就开始轰炸长沙,刚刚停留不足一年的这批文物只好再次转运。一个星期后,本来存放国宝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夷为平地,而爱晚亭也被炸毁,南路文物逃过一劫后,一路流离,终于在贵州的安顺落下脚来,存放在一个叫华严洞的溶洞里,在这里一放就是六年。后来才又被运到了当时四川的巴县。
      北路文物的命运更为坎坷,到达宝鸡后待了不足3个月,宝鸡也遭敌机轰炸,文物开始继续西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路文物经汉中、成都最后运到了四川的峨嵋。中路的文物则是辗转来到了乐山存放。


      这几十万件文物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时间,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南迁"途中,正是这些"繁复过度"的包装,帮助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度过几次"劫难"。
      1.3万多箱文物,来回两万公里路程,没意外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乐山、峨眉,就有守卫不小心枪走火、汽车在马路上翻车这样的事故。"欧阳定武介绍,但由于包装"瓷实",有时箱子落水了,因为有油纸隔着,书画最多边角受潮;有时瓷器箱摔了,裂缝也被减到最小。这些损失,途中故宫都有专人一一记录下来。"'无一损毁、遗失'其实是个统计学概念,并非没有一丝一毫损坏,但完全损坏到不可修复的,只有几件。与几十万件文物相比,确实近乎于零。


      由于国共内战,从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2月22日,短短64天里,共有2972箱文物被运到台湾,虽然这只是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却都是筛选过的精品(还有一个数据是5606箱,这个数据是指全部从大陆还有包括日本归还的文物算在内,当然也包括了2972箱从紫禁城“南迁”的文物一起的所有文物是那么多)。当年从故宫运出的文物从此分藏海峡两岸,而当年护送过这些国宝的人有的离开故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被小巴载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它座落于台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极具文化特色。


      1949年,国宝迁台后,“国立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在台成立,将故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及中央博物院三机构迁台文物及人员并入,改隶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建筑库房。1950年四月,北沟库房落成,文物随即迁入。


      1955年联管处改组为“中央运台文物联合管理处”下设故博、中博、电教、总务四组,同年旋又将电教组撤除,改组为“国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1957年北沟陈列室正式开放,1961年五月,故宮文物精品赴美于华府、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巡迴展,为期一年。


      1965年行政院颁布“国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临时组织条例规程”,王云五先生为主任委员并聘任蒋复璁先生为院长。斯时台北外双溪新馆亦兴建完成定名为“中山博物院”,于国父百年诞辰纪念日开幕。1966年起,故宮通讯及故宮季刊肇始发行。隔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68年,故宮又因业务需要,将古物、书画两组扩编为器物、书画、图书文献三处及展览、登记二组,重新点检整理登录文物并与其他学术机关展开交流活动,后又增设科学保管技术室。1971年选荐专业同仁协助台大史研所增设中国艺术史组,此为台大艺术史研究所之前身,同年第二期扩建工程将新馆两翼向前扩充完竣。


      1983年,秦孝仪先生接任院长,同年十月于摩耶精舍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楼启用。正馆陈列室加大,库房和展场都建立恆溫、恆溼、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又仿干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1985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1987年,“国立故宮博物院组织条例”奉总统府颁布实施,故宮院长由行政院特任之,辖下设三处、三组、六室,秦院长于此期间积极改善文物展陈空间、加强学术研究、推广博物馆教育,并于1989年起两年內完成文物总清点之作业 。1991年,行政院以国立故宮博物院“指道委员”取代原有之“管理委员会”,对院务发展重要事项予以谘议指道。1995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辟“至德园”。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
      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博物院正在举办郎世宁书画展。郎世宁是康熙的御用画师,其作品也是相当的震撼。


      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我们来的这时候,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该院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精、最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


      藏品中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无用师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在保护文物方面,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文物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


      从上面的故宫主楼正面照可以看出来,博物院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台北故宫里是不让拍照的,所以我们相当诚实的也没有偷拍(其实偷拍也拍不出什么效果,还不如不拍),也就无法留下自己的影像记录,只能拍拍外围和入口外的大厅了。


      台北故宫里最为外人熟知的恐怕就是清朝时期的文物“肉形石”和“翡翠白菜”了。有人说它们是故宫的所谓“镇馆之宝”,这个话言过其实了。无论从年代还是考古或人文价值,跟很多台北故宫的历代文物比,它们都是不够资格的。


      但是,这个并不妨碍它们在普通大众心里的喜好,如果说成是“百姓最喜爱之宝”,那它们当之无愧,因为它们在大众心中的辨识度还是很高的,它们实在是太像现实中的五花肉和白菜了。我从网上截图为证。


      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属玛瑙质玉髓。其“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清代光绪年间陈设于瑾妃的寝宫-永和宫。这个摆件有三层含义:第一,白菜谐音“摆财”。瑾妃与珍妃同时选入宫中,其父为礼部左侍郎长叙,因此也是名门之家,寝宫中放置翠玉白菜既能彰显身份地位之富贵,又祈愿财源广进;第二,白菜叶色青翠,根部白皙,青白二者寓意自家闺女清清白白;第三,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菜叶上停留着两只小蝗虫,蝗虫在《诗经》中被称为“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生殖能力强,因此这里寓意希望瑾妃能够为皇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嗣。


      这两件文物的知名度果然很高,想看他们的人很多,以至于我们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得以边走边观瞻一眼旋即匆匆离去,后面的人在拥,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在催,实在是没有条件多驻足哪怕一秒仔细端详一番。


      台北故宫里的文物能够面对大家的在一个时间段都是所有藏品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在仓库保存,隔一段时间换一批展览,所以我很想看的许多东西都不在展出段,比如“富春山居图”、“寒食帖”等等。字画类主展出郎世宁的作品。


      不过,其他展区的重器还是看到一些,如商周青铜器,宋明瓷器等等,包括那个比较有名的成化鸡缸斗彩杯。我们在台北故宫参观的时间还是很短的,只有区区一个下午,走马观花的粗粗看一下罢了,根本没有时间驻足细品,以后若是有机会再到台北,必定抽上一整天的时间再好好的品一品其中的味道。


      参观完文物区后,我们来到了纪念品区。台北故宫的文创产品非常丰富,各种文物的精美仿品和创意纪念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大肆购买了许多文创产品。这在我们整个台湾之行的购物开销中算是最大的一笔了。整个台北故宫之行就在购买纪念品后结束了,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还下起了小雨。我们便坐小巴返回捷运站,由此前往宁夏夜市吃晚餐。


      宁夏夜市位于台北民生西路至南京西路段,长约 400 米 , 汇聚许多传统台湾小吃 , 充分展现大稻埕的古早风味。“古早”这个词流行于福建台湾,就是普通话里的老风味的意思。


      宁夏夜市饮食以台湾传统特色小吃为主,包括蚵仔煎、蚵仔面线、台南碗粿、猪肝汤、郭鱼汤、鲁肉饭等等。


      此外,山东赤肉蒸饺、上海生煎包、蒙古烤肉等大陆美味在这里也都找得到。


      台北宁夏路因位于台北城的西北方,光复后即以大陆西北方省份"宁夏"为名。宁夏路为日治时期建成圆环的延伸,属于大稻埕商圈,大稻埕与艋舺、(台北)城内并称为台北三市街,繁华商业活动可想而知。


      早期台北,圆环夜市美食首屈一指,宁夏夜市因邻近圆环而兴起;圆环没落后,不少摊商转至宁夏夜市贩卖,以道地的传统美食闻名,料多、味美而且价格实在,吸引不少老饕、游客前来大快朵颐。


      我们到的时期正好是支付宝在台湾做活动,所以拜马老板所赐,我们也享受到了不少实惠。


      宁夏夜市是我们在台北去过的三个夜市里感觉最好的夜市(前面不过艋舺夜市和师大夜市)。味道和品种都很多,虽然下雨也可以轻轻松松找到美味。


      当然和我们后来去的台南和花莲的夜市还无法相比,当然台北有些夜市没有去,比如士林夜市,所以不便以偏概全,但是就我们去过的而言,台南和花莲的夜市简直秒杀台北。


      不过,宁夏夜市对于我们在台北来说已经比较满意了。台湾夜市的物价普遍比大陆要低,而且味道更好,所以有一种物美价廉的满足感。


      虽然台湾夜市的小吃味道不错,但我想说的是,不能常吃,因为这些小吃多以甜食和油炸为主,如果常吃,恐怕你的身形不保。


      这一年的台湾,旅游经济还是不错的,还没有后来因为蔡英文上台的动作导致大陆的游客限制,所以夜市里大陆游客特别多,生意自然是不错的。


      这里展示一下我们在台北故宫入场时候盖的章,意思是你在一天内可以凭章多次进出。


      在宁夏夜市用完晚餐后,还在附近的小商店买了一些特色的小纪念品便步行至捷运站返回西门的住宿公寓。


      下了捷运,步行穿越西门町,在雨水和灯光映射下西门町显出了一丝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