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是南海当中的一个绿洲,地理位置独特,处于粤、闽、台三省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7海里,素有“粤东屏障 粤闽咽喉”之称,由于南澳岛是军事要地,历代朝廷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广东和福建共管。南宋皇帝、航海家郑和、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刘永福等都来过南澳,留下了古宋井、招兵树、雄镇关等许多历史遗迹。
南明隆武二年,南澳属郑成功藩地,郑成功就是丛这里出发去收复的台湾。清康熙二十四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南澳岛仍然分广东、福建管辖。直到民国元年7月,才有了潮州南澳县,又过了两年,才由广东、福建分治的格局变成广东省潮州管辖。1918年2月13日,南澳发生了7.5级大地震,还引发了海啸,人死伤无数,县城也被夷为平地。
南澳岛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植物,还有优质的港湾,“南澳1号”明朝古沉船就能佐证南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今天看来,这里还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岛,不过,没有南澳大桥之前没多少人过来,这不,桥通了,我来了!我们准备去的第一个景点是宋井,宋朝的井,够古老。车从武帝庙出发,一直向东走,没多长时间就到了宋井风景区门口,门楼有特点,新建的。
买了12元的门票,从宋井牌坊进去,顺着长的很高大葳蕤的两排王棕中间的路往进走,到了沙生植物园,这里有块碑,上面是号称“广东四大才子”杨应彬写的一首五绝怀古诗《咏南溟宋井诗》,由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汕头人吴南生用行草写成,书法很见功力。再走不远右手边石头上建了一座亭子,称观海亭。顺左手走不远,又一座亭子,是宋井亭,匾上书“潮书宋韵”,有内涵。
眼前看到浩瀚的南海了,从流沙坡上滑下,右手边不远,离海几步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井了。当初造了石井栏,2013年一场台风给刮了个干干净净,走到跟前一看,就是个四方窟窿,井也不深,底下有点清水罢了,可它来历不凡啊!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进迫临安,时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大将张世忠等护宋少帝赵昰及其7岁的弟弟赵昺、太后杨淑妃等退经南澳,驻跸澳前村。
为解决军民人等用水的问题,挖了分别供皇帝、大臣和将士兵马饮用的“龙井”、“虎井”、“马井”三口井,这三口井原在山坡上,因地壳变动逐渐沉入海滨沙中,山坡井变成海滩井,三井位置不同,井口各异,时隐时现,显现时间也不一样,但井水皆甘甜清爽,常年流通不息,久贮不腐。自清末光绪十五年以来,马井和虎井都曾经露出过,龙井一直无踪无影。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马井,已经知道的是它7次被大风浪冲走沙石后浮现出来。每当井“浮”出来,当地民众蜂拥而至,取井水带回家中冲茶或珍藏。1984年秋该井再一次“浮”现后,人们采用定标的方法保留下来,不让其再“沉”没,并修建护井台加以保护。想当初,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过往商船可以来此取水,当时的热闹景象可以想象出来。
沿着宋井亭旁的路往回走,到了白颈蛙池,留下“担纸枷”的故事很动听,可惜坑是现挖的,但脖子上有白圈的青蛙还真没见过。旁边是多灾多难的云盖寺統城遗址,没留意。对面是雕塑公园,也就一组雕塑,取材当然是逃难来此的南宋杨淑妃和太子赵昰及其弟赵昺,还有大臣张世杰、陆秀夫了,杨太后心事重重,两大臣愁容不展,只有不知死活的7岁的赵昺傻乐着。
再往前走是“太子楼遗址”。太子是指宋端宗赵昰病死后继位的那个傻呵呵的宋末帝赵昺。一棵茂密的古榕,长在一处硕大的石壁上,石壁下侧有一裂缝,石壁上歪歪扭扭写着认不出的文字。传说石室内藏着南宋皇室未能带走的大批金银珠宝,若有谁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则石壁便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得。猎奇探秘碰运气的人来了很多,但都一无所获。
后来有一颇通文墨的商人,居然能念字成文,释义说至八成时,石壁便开启一条缝隙,露出耀眼的珠光宝气。这时,山下来了人,商人唯恐来人争夺珠宝,急忙钻进石缝取宝。石缝突然闭合了,商人被夹在里面,只留下辫子在石缝之外,变成了一株小榕树,天长日久,长成古榕。至今石壁上的文字历历可见,但太子楼藏金之谜仍没有被破解,想发财的赶紧来吧!
太子楼踪迹不见,想来南宋君臣在逃难途中,就在此地住了一个月,也就将就住了。转过弯来看到一个洞口,以为是南宋君臣的寄身之所,旁边立一牌子,上写“军事管理区”几个字,莫名其妙转而恍然大悟,这一定是大革文化命的那个年代,最高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躲避苏修的原子弹挖的战备地道了。为响应号召,当时我家还挖了个坑呢!
从这里出去,直奔总兵府,由岛南赤石湾穿到岛北白沙湾,也就用了20分钟时间。下车一看,全是新建的,凑合看个意思吧。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深澳镇大衙口。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当时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万历九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1983年却来了个重建,蹊跷!
这里是郑成功当年在南澳岛上训练水师时的住处,府前一棵410多岁的国姓爷招兵树、一块重达119公斤的验兵石,不过现在的招兵树不是当年那棵树,那棵在2006年让台风给碎尸了,这棵300多年树龄的是长在它对面的树。树下119公斤验兵石是当年郑成功招兵的体检方法,只要能搬起这块石头走3步,就可以当兵了。这些所谓古迹无实据可查,是后人从它处移至这里展示的。
对面展示的所谓6000斤和8000斤大炮也不是原物,看个意思就得了,石碑墙上的字迹比他们还真一点。进了闽粤南澳总兵府更逗了,没见过明清时有建成这个怪模样的帅堂,像个南方的富人私宅。总兵府大堂的内部布局倒还行,明清两代衙门的标准配置,案头、太师椅、各种兵器等一应俱全。到海防文化厅看看吧,感觉也都是急就章,没做长远打算似的,闪人吧!
走到深澳镇街头,感觉这里还是有历史积淀的,随处可见古树古亭,感觉这个热带地区跟温带还真不一样,随处可见木瓜树叶子花。我知道跟前有个南山寺,乘空过去看看了,建的还行,不过全是新的。出来感觉的确是在南方海边了,白杨树下摊着一大片紫菜在晾晒。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尖顶式建筑,应该是座基督堂,南方是不是信基督的比信天主的多些呢,没调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