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小众的桐庐(大路,合岭,母岭,莪山等)

作者:人在路上,心在远 显示图片

桐庐处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富春江—新安江”旅游线核心地段。上接黄山、千岛湖,下达杭州西湖。北连天目山,南依仙华山。著名的景点比如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垂云通天河等等,我们这次不去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是去看看一些小众的桐庐,让你避开旅行团,享受真正的山水桐庐。

大路村位于桐庐县西北部半山区,是3A级景区范蠡休闲养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乡情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分水镇大路村位于桐庐县西北部半山区, 16省道新淳公路贯穿而过,境内有前溪和刘家溪经过,是一个依山傍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绿色村庄。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秋天,金黄的稻穗告诉你这是收获的季节。



村口的小溪很清,晚上有村民架杆夜钓



小村在这个溪流拐弯的地方,造了不少民宿发展旅游,我们住的就是原来住户家改造的民宿。




干净的小路,沿路飘着桂花香气


村后就是一片广阔的稻田,村民自己已经不耕种了,交给村里的农业合作社打理。
田边,屋前屋后,都种着各式的小蔬果




沿小溪,一直通往隔壁村,是一条很漂亮的步道,走在步道,可以欣赏自然的风光和各种作物。





早上的空气非常好,听到的只有溪水和鸟鸣,偶尔附近的村民在散步,你可以独自享受这一份清净。


近些年,这样的小村也引起了附近的城市很多人的注意,周末民宿生意也很火爆,所以想要一份安静的朋友,建议非周末前来。民宿消费不高,民风很淳朴。

合岭村依山傍水,村居沿山脚就势而筑,呈片状分布,是一个“显山露水”的村庄。合岭300多户农家大半坐落在湖边,村民们在湖光山色间经营着自家小院,朝起暮息地进行耕作。前几年,在旧县街道的指导下,合岭村以合岭水库为中心,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村庄环境及水库周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更是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加上政府的扶持,全都红红火火搞起了民宿。于是,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桐庐后花园”高山湖民宿也就应运而生。


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第二季,选择了合岭村作为拍摄点。



为了一探这个最近初露头角的新景点,我们来到了合岭村。


湖水清澈,后面一排就是村民的民宿。



中午,阳光强的睁不开眼。



坐在湖边的凉棚下或是岸边的树下,凉风带着青草的香味,完全不同于都市的烦躁,可以治愈的气息这里免费供应。


湖边的餐厅,有凉棚,也有包间。


高大上的民宿,其实价格在非周末还是亲民的。


驱车去往对面的山路,半山就可以看到湖面和对面的民宿坐落在环山的中间,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经村民指点,我们找到了向往的生活拍摄地。


没有了人来人往的喧嚣,这里变的很安静,据说这里马上就拆了,我们估计是最后一批游客了。



旁边的心形田,看过的朋友都懂的,剧中主人公耕种的地方。


距离合岭村十几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了母岭村,金秋的十月初,进村就是扑鼻的桂花香气。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一张二维码——这俨然成为杭州桐庐县旧县街道母岭村的一道风景。如今,人们来到这个以桂花闻名的村落,只要扫一扫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桂花酒、桂花糕、桂花麻糍等当地特产,便装进自己的“购物车”,十分便捷。


母岭村有两个传统,一是种桂花树,二是酿酒。” 2016年底,母岭村正式注册“母岭香”商标,并开发了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麻糍等多种桂花农副产品。
桂花种植面积已从2014年的600亩逐渐扩大至近1000亩。游客可以来此体验桂花王树下祈福、购买“母岭香”衍生旅游产品。
渐渐脱颖而出的“桂花村”,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来观光。每年9月,母岭村还会举办“桂花节”,在村文化礼堂的广场四周,村民会早早将备好的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等“母岭香”系列产品摆放出来,吸引外来商贾、游人的眼光。





村里这株桂花树王,已超过500年


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之际,但直到1956年,国务院才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畲”在汉语中是刀耕火种的意思。莪山当地的畲民多是清光绪年间从文成、青田一带迁入的。畲民迁徙到莪山之后,汉族人居住在山下,占有了较好的田地,畲民在山上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开垦田地,每隔三到五年就迁徙一次。


从合岭村开车过去大约半小时左右,到达莪山戴家山村。

(一)云夕图书馆

戴家山是桐庐莪山畲族乡新丰村境内的一个安静偏远的小村庄,海拔600米左右,有38户人家。村子虽小,却有难得寻得到的精致和人文气:有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先锋书店在这里开了第十一家分店。


云夕图书馆由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改造而成,一幢为艺术咖啡馆,一幢为图书馆和活动空间,一条Z形的走廊连接彼此。云夕图书馆由先锋书店与著名建筑师张雷联手打造而成,张雷的构想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诚如先锋创始人钱小华先生所言:“在‘莪山实践’中,他保持了材料与自然、环境与自然、历史与自然、人文与自然,以及鸟和人与建筑的亲密接触,他不但保持了对自然的谦逊诚朴,还融入了自己对自然的生命观照。”


云夕图书馆官方微博描述了在戴家山的“三大惬意”:“午后在书店露台看书发呆;骑着电驴悠闲上下山 ;雨后感受湿润气息看远山云聚云散,这恐怕也是在其他城市书店享受不到的远离尘世的奢侈。”


云夕图书馆图书馆的主体空间是位于村庄主街旁闲置的一处独立院落,包括两座黄泥墙建造的房子和一个从斜坡上穿出的平台。黄泥房、木头窗;图书馆内的书架和桌椅几乎都是“就地取材”,保留了畲乡的原貌。


近150平方米的图书馆,收藏了民俗文化、地理、乡土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摄影艺术、书院文化等4000多个品种、近2万册图书——先锋书店试图把这间乡村图书馆打造成全新的“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新功能,设计团队将屋顶高度提升了 60 厘米,利用正价的高度设置了高窗,通风又能改善采光条件,且可以看到周边的竹林景观。


正如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先生所言:“云夕图书馆是先锋探索乡村乌托邦书局的实践。”云夕图书馆提供了乡村公共生活的多种可能性,饱含着自由人文的精神情怀和历史担当,同时也因其具有的畲族文化特色,将成为浙江省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新地标。
(二)戴家山8号
“戴家山8号”是村落中一座颇具历史保护价值的屋宅,位于整个村子的中心地带。近有小溪庭院,远则是层峦叠翠。山居生活是这里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如何最大程度的将山居生活带入到民宿项目中,成为了设计师最关注的问题。


建筑师的设计语言:8号楼北侧是村子的广场,与村子的公共空间紧密接触,是项目的一个相对弱势,因此巧妙设计了一个竹制表皮立面,强化建筑的木土性,既相对隔离了广场与客房,随机的矩形开孔又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对话空间,强调与广场之间村民生活的对话。



(三)戴家山村
走在村里,还有不少精致的民宿和朴素的民居,慢慢走来,心也跟着慢下来,就想找一家住下来,停住脚步,忘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