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印象 18】流金岁月:走进“长影旧址”

作者:林丰 显示图片

来到长春,看罢“伪满皇宫”,下一个要去的地点就是“长影旧址”,全称“长影旧址博物馆”。



之所以选择“长影旧址”,且不说是顺路且车价便宜——在伪满皇宫附近的车站坐上264路公交车,投1元硬币,约一小时到达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1118号“长春电影制片厂”,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经典影片就出自长影。像《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卫士》《冰山上的来客》《战火中的青春》《白毛女》《刘三姐》《五朵金花》……况且,有些经典老电影早已在心里打下了深厚烙印。

前些年,崔永元主持过央视一个“电影传奇”栏目,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他在每部老电影中扮演一个主角。此栏目既有娱乐性,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我基本每期必看。记得该栏目延续了约五年时间,过瘾之余还有点遗憾:他怎么没把中国的老电影和新电影都“演绎”一遍呢。

人已经来到长春,自然要去看一看“长影”这个拍出那么多好电影的地方。
上午在人民大街打车去距离不远的伪满皇宫,曾在车上和司机师傅聊起“长影”。他奇怪干嘛要去“长影旧址”?去“长影新城”多好,那里地方大,新鲜玩艺多,大人和孩子都愿意去呢。

跟上新时代,做个“潮”一点的人,起码能追上时代的脚步而不会落伍,对此我认同,但有些东西却非追寻便能获得。我更愿意从那座有些历史况味的老建筑中,去感知和聆听“长影”当年只言片语的零星故事。去看一眼“长影”,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哪怕收获是肤浅的,表面的,至少在我面对她时,我没有与她擦肩而过,且不会后悔。


下车时已过中午。我按捺住很想立刻去一睹其芳容的欲望,决定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说。百度红旗街商圈核心位置,附近有个“万达广场”,不同城市的万达广场总有风味各异的特色小吃。

我寻觅到一家“老昌春饼”店。
春天快来了。春饼是我爱吃的,酱牛肉自不必说,春饼卷豆芽菜也是上佳搭配,又赶上信用卡打折活动,花费不多,吃得既饱又满足。


前行不远,逆光下郭沫若手书“长春电影制片厂”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直入眼帘。
我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望向她。
她坐落在红旗街,红旗街是长春市的繁华所在,街上车水马龙,一拨接一拨的人流从她眼前匆匆而过,却鲜有人对她瞥上一眼。只有那些专程到此游览的人,才在她面前驻足、拍照、留影。
不知他们是否和我一样,是奔着“长影”的情结而来?

一幕幕老电影如过眼烟云闪过记忆。我想,“长影”的常青之魅,一定是源于她那份历久弥新的文化血脉。

这才几十年的工夫,她就从发轫、繁荣的一座艺术殿堂巅峰“转型”了。我不忍去想她的转型事,她繁荣也好、转型也罢,那是她今后要走的路,与我们普通百姓并无多大关系,只要她留给人们在其短暂人生中有过精彩的一段时代情结,值得咀嚼和回味,就足够了。



走进大门,视线被路面上镶嵌的多块铜板吸引。铜板上有字,走过去数过去,原来这22块铜板的 “厂史大道”,还记录着“长影”重要的历史事件呢。



漫步在“长影旧址”,感怀于她怎么这么快就成为了我国首家怀旧型电影产业园区?
仔细想想,“长影”不再年轻,她的前身——作为日本文化侵略机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以下简称‘满映’)”,这幢老建筑已经八十岁了。


“满映”于1939年竣工,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年8月19日,这一扇大门再次打开,她是以“长影旧址博物馆”的身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正式落成开放。不能不说,这是“长影”与世界的一次重逢。“长影”做好了所有准备,想与世界分享她在伪“满映”遗址上诞生的经典故事与精彩传奇。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门是随便出入的。长长道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雕塑像,他老人家挥舞着经典动作的右手,高瞻远瞩,目视前方。
毛泽东雕塑像创作于1968年。雕像高7米,为白水泥材料,比例协调,造型逼真。据介绍,吉林江南公园、辽源矿务局的毛泽东塑像,都是从这里翻制的。


在塑像左侧,有一幢三层红砖小楼,它就是长影旧址博物馆。该馆是长影集团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

据时任长影总编室担任剧本编辑的王霆钧回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其对面是一片稻田地,南面有一条水沟,大食堂就在路边,每天中午吃饭的人排成长队,在这里经常能见到许多活跃在银幕上被称为大明星的演员。

那时,演员们不功利,为演好一个角色,要去不同的行业体验生活,他们呈现在银幕上的每一个表演细节,观众看着都是那么真实和亲切。

长影旧址博物馆向民众收费,一张网购票72元。


对她的收费,我多少有些诧异,这可能与我的对比有关——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不收费。
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其“国家级、专业化、公益性、第一流”为定位,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2008年3月免费开放。民众只需事先预约,进馆前出示身份证,即可入内参观。

“长影”的收费,可能另有其原因。既然来了,收费也要进去看一看,不然千里迢迢赶了来而放弃,就得不偿失了。
这座有着80年光景的老建筑,一个个房间里飘溢着哪些老故事,昏暗灯光下营造出多少神秘气氛,都吸引着我去了解一二并想去感受、体验一下电影人的氛围。



推开大门,踩上那条灯光长道,忽然感觉,这一步,仿佛就跨进了那个辉煌的电影时代。
我面对的五尊塑像,是“长影”五位创始人的雕塑像。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标,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工农兵雕塑造型。当时无论是长影、北影还是上影厂,最初的厂标都是这副模样。

王霆钧回忆,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内部结构,都按照博物馆的设计改造过了。游人进来,从了解“满映”开始,到看到当年“东影”的第一部影片,再一部部地去追寻“长影”的发展长河,她的70年历史,不知不觉就在两三个小时的游览中走过去了。




追溯“长影”的历史,始于1945年8月。
为了把“满映”掌握在人民手里,当时的中共长春市委地下党员刘健民、赵东黎,组织“满映”进步成员,组建了“东北电影技术者联盟”和“东北电影演员联盟”,并据此与日方谈判。经过斗争,接收了“满映”的权利。9月下旬,以“联盟”之名召开“满映”中国职员大会,宣布1945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厂)。10月,中共中央派出延安干部团抵达沈阳;1946年4月长春解放,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接收“满映”。


1947年5月至1949年7月,当时的“东影”拍摄了第一部17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该片记录了大量的宝贵史料,总长度为23687米,共106本。在拍摄中,有三名年轻摄影师牺牲在战场上。此片是流淌着“长影人”的鲜血而荣获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名誉奖。



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桥》。
《桥》是“长影”于1949年用手摇摄影机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它对于书写中国电影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长影”还出品了另外“六个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动画片《瓮中捉鳖》、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和译制片《普通一兵》。

对译制片,想必有人对《列宁在一九一八》更难忘怀。



不胜枚举的还有《赵一曼》《保密局的枪声》《党的女儿》《甲午风云》《兵临城下》《吉鸿昌》《刘胡兰》《花为媒》《人到中年》《开国大典》《蒋筑英》……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更名。
建国初期的“长影”,条件非常艰苦,却不畏艰难拍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想想都会为他们而骄傲。



东影第一期演员训练班部分学员合影。


1948年3月,东影第二期干部训练班结业。


东北电影公司纪念鲁迅逝世9周年,演出舞台剧《阿Q正传》,凌元饰吴妈(左),浦克饰阿Q(右)。



田方,天津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东北文工一团副团长。1946年参与接收“满映”及东影创建工作,任秘书长。1949年参加组建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厂长。1953年创建北影演员剧团,任团长。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等职。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壮志凌云》《革命家庭》《风从东方来》《英雄儿女》等。



张瑞芳。


金山。


林汝为。


金焰。









置身迷宫一样的“时光隧道”,黑白照片、电影海报、动漫影像、文字介绍,彰显着台前幕后一张张文艺范儿的灿烂笑脸。以他们为代表的“长影”人塑造的银幕形象,影响了几代人。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中老年人,回忆最多的童年故事,大概就是看电影了吧。




2004年,《大众电影》(17期)杂志曾评选出中国百年电影史的10位优秀女演员: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上官云珠、秦怡、林青霞、刘晓庆、张曼玉、巩俐。



2005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为庆祝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1905—2005),表彰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邀请100位电影界知名人士,评选出“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十大男明星”:金焰、石挥、赵丹、李小龙、张国荣、成龙、姜文、王心刚、葛优、孙道临。



他们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的个人魅力以及所饰演过的那些角色,都成了中国电影史缩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线昏暗,但还能看清是一间“牢房”,有一把椅子。墙壁上时隐时现、正循环书写着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首诗荡气回肠,耳熟能详。
凝望此情此景,心蓦然一颤。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将军殉难的日子。他身披斗篷,傲然而立,随手捡起一根枯树枝,在刑场的雪地上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绝命诗。




我看到了钻机、刹把、内外钳、方钻杆……这是些探觅地心石油的实物铁家伙,是钻井工人操作的主元素,为大庆油田所捐赠。抚摸它们,手感虽然冰凉而坚硬,却让我在一瞬间嗅到了泥浆和原油的味道,有一种亲切感在心底泛滥。
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1975年《创业》的问世,让铁人王进喜式的中国石油工人形象,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拍电影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影放映完毕,片尾一长串人名字幕一闪而过,记不住,也不知其所以然,却在这里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电影制作的表象。




踏上二楼的缓步台,被琳琅满目的多宝阁式展示惊到,这是些拍电影的小道具。当然,“长影”还汇集了拍摄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等影片中所使用的老道具、大道具,而且,有很多道具是搜集来或是热心人士捐献来的实物。






一件件陈列物品,从历史深处走来,已经有些年头。忽然觉得,一部电影的传奇,一定与它们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如能将有故事的道具发掘一下,电影背后的画面可能就愈加精彩了。




看见了玻璃柜中珍藏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脚本。我与它们近在咫尺,有一股冲动,特别想去伸手摸一摸、翻一翻,看看张天民、张笑天等大腕编剧创作的影视作品,是怎么将触角伸入现实和历史之要津与深层,以令人惊叹的手笔构筑起一座观众称赞的文学殿堂的。


“长影”昔日的创作基地——小白楼的一间办公室。
所谓“小白楼”, 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别墅建筑,它建造于1938年,是伪满治安部大臣于琛澂的别墅,因墙体外立面呈白色而得名。“长影”时期,这里曾是总编室及《电影文学》《电影世界》两刊的办公地。



“小白楼”还被称为新中国电影剧作家的摇篮。很多像《桥》《赵一曼》《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刘三姐》《开国大典》等经典电影文学剧本,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在戏曲片展区,掀开朦胧的珠帘,仿佛就能触摸那件唯美的国粹京剧服装,它与飘洒于地面的朵朵梅花相映成趣。几十年来,“长影”不仅拍摄了国粹京剧,还拍摄了昆曲、汉剧、秦腔和影响较广的评剧、豫剧等戏曲片。



这一层展馆,记录了一届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影”的场景。
1958年2月14日,毛泽东视察“长影”时与影片《红孩子》中细妹饰演者宁和合影。



“长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生产基地,从创建伊始,就承载着党的重托和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长影”不辱使命,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部部传世经典影片。

“长影”会载入史册。
让我们记住“长影”,记住“长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