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龙门石窟”——春游洛阳(三)

作者:百合 显示图片



   2019年4月18日,早上起来阳光已经普照大地,今天气温仍很高,才八点已经感觉炎热。吃过早饭,9点出发前往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之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距我们住处32公里,沿昨天到白马寺的G310前行,在距白马寺镇几公里的陈村上G55二广高速,龙门出口下道。
   景区内又是人满为患,买好门票、景区电瓶车票,顶着烈日,乘电瓶车从龙门石窟东区游客中心过伊河大桥到景区的西山石窟,下车后步行,边走边参观,一会儿平路,一会儿楼梯栈道,全长约一公里的路上游客接踵擦肩。
   车停下开始步行,这是个环线行程,不走回头路,先游览西区石窟,再步行过上有的桥游览东区石窟和香山寺、香山别墅、白园。
西区还有龙门博物馆和洛阳美术馆,我们没去参观,直接到石窟参观。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河南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游览图,沿伊河两岸的石窟群。


 


 
   伊河风光


 
   龙门桥


 


 
   龙门桥


 


 


 


 



禹王池


 


 


 
   人流如织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潜溪寺,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凿造。本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姿态静穆自若,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三像合称为“西方三圣”。


 


 
   左右的神像


 


 
潜溪寺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


 
   继续随人群往前


 
嵌在佛龛中的碑帖


 
 陈抟十字卷碑


 
   


 
   很多石窟中的神像都残缺了,这尊佛像没了头部。据说很多是日本侵华时期被盗走了。


 


 


 


 
  
“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三洞


 
   手机拍摄的宾阳三洞全景,人很多,效果也很差。


 
   最萌剪刀手佛像就是宾阳北洞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
因双手平分指天地手印,被人们称为“剪刀手”佛像。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主尊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南侧“龙头”柱础,属北魏之作品。



 


 


 


 



   宾阳三洞间的石佛像


 


 
   宾阳中洞,北魏(500--523年)营造,正壁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造像三世佛题材,地面莲花宝池,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前壁刻佛传故事和皇帝、皇后礼佛图。


 


 




 


 
   伊阙佛龛之碑


 


 
 


 
   宾阳三洞门上都刻有佛像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系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


 



 


 


 


 


 
宾阳三洞前游人众多


 
   沿伊河岸边的石窟继续游览


 


 


 


 


 


 


 
   游人如织,顶着烈日,摩肩接踵。


 


 


 


 


 


 


 


 


 


 


 


 


 


 
   摩崖三佛龛,唐武周时期营造,系三世佛题材,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缀,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


 
   摩崖三佛龛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对岸的香山寺、香山别墅,伊河里的游船。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万佛洞前人头攒动


 
    双窟,第511   512   号窟(唐)南北二窟并列,故名。二窟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刻千佛。
   双窟



   南洞


 



   北洞


 
   


 
   牌子上写着:第557号窟清明寺(唐)。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


 
   惠简洞,


 
   惠简洞位于 龙门山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


 
    惠简洞主佛及弟子阿难


 


 
   莲花洞、老龙洞


 
   老龙洞(唐),穹窿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


 


 


 
   继续往前,山壁上有块石碑,标记1937年8月6日,水位154.32米、1982年7月31日,水位154.5米,两次洪水淹没的高度。几乎于栈道上的佛龛持平,大型石窟都未受损毁。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莲花洞顶的莲花


 
   莲花洞门壁上的“伊阙”二字。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伊阙”二字看碑上记载为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


 


  
   莲花洞门楣


 
   莲花洞内


 


 


 


 
   莲花洞外的石壁上,大大小小全是石龛,里面很多的佛造像已经没有了,一些还在的,都很精美。


 


 


 


 


 


 


 


 


 


 


 


 


 


 
   人流最多的地方是龙门石窟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龛。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手机全景卢舍那大佛龛


 
   据说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卢舍那大佛龛的造像都是巨型造像,但非常精美。


 


 


 


 


 


 


 


 
   天气很热,游客很多。在阴凉处人满为患,站不了多久,就人挤人了。


 
   继续往前,来到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主佛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愿所造。魏体书法代表“龙门二十品”十九品在该洞,是龙门石窟雕刻内容最丰富的的洞窟。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摩崖石刻


 
   主要的龙门石窟西山景区的洞窟就游览完了


 


 


 


 


 


 


 


 


 
   龙门石窟游览是环线游,不走回头路。往前走,过伊河上的另一座桥,到东山石窟景区。桥上的西山石窟景区


 


 


 


 
   在桥上手机全景拍摄,伊河两岸的西山、东山石窟群。


 
   在西山石窟景区对面的东山景区伊河边的观景台,拍摄的西山石窟最大佛龛——卢舍那佛龛。
 


 


 


 


 
   龙门石窟东山石窟景区,主要包括擂鼓台区、万佛沟区、看经寺区三大区域,南北总长约500米。与西山隔河相望,是隔河观赏礼拜卢舍那大佛的绝佳去处。
   东山石窟开凿于唐武周及以后。


 
   擂鼓台遗址景区。大万伍佛洞,开凿于唐武周时期,正壁弥勒像坐于方形叠涩式束腰台座上。还刻有骑象童子、骑羊童子、伎乐天人、果树、圆果及坐佛。洞顶部和三壁上段布满小千佛像,下部雕像为二十五尊罗汉像


 


 
   擂鼓台遗址发掘的文物展,因隔着玻璃罩,反光,无法拍摄清楚。


 


 
  东山石窟擂鼓台南洞


 
   擂鼓台南洞(唐代),洞窟地面中央砌有方坛,以之为中心,四壁及窟顶遍雕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的小型坐像,现存700余尊,横向成排,上下交错对应,皆头戴高宝冠,覆云肩,施禅定印、降魔印或转法轮印,大衣通肩或袒右披覆,有的外加半臂衫,身佩璎珞、项饰和臂钏等饰物,兼有佛和菩萨的特征,这种造像及布局为中国石窟寺中所罕见。


 
   残缺美


 
   擂鼓台中洞(唐代),该窟造像题材为礼忏灭罪的“一万五千佛”。以正壁高坛上善跏趺坐弥勒像为主尊,洞窟四壁底部据《付法藏因缘传》逆时针雕刻二十五身传法比丘及《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佛经;其上方壁面及洞窟外壁遍刻十方“一切(诸)佛”。


 


 
   擂鼓台北洞(唐代),洞窟三壁各造一坐佛,以正壁宝冠佛为主尊。正壁佛像头戴高宝冠,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佩装饰繁复的项圈和臂钏。三佛之外壁面雕小型菩萨像,现存17尊,均佩项圈,身披帔帛,斜披络腋,游戏坐于圆形仰莲座上。前壁两侧各开一大龛,内造等身的四臂十一面和八臂密教菩萨形象。窟门外浮雕一深目高鼻的城外比丘形象。该窟造像布局及内容特殊,是唐代早期密教形象洞窟之一。
   拍摄这些洞窟中的照片,都是够不着身体,将相机伸进去,大概水平拍成的,这可是技术活!!


 


 
   党晔洞(唐代),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称“党晔洞”。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


 
   从擂鼓台出来,沿山谷往另一侧山壁的洞窟需要爬山。


 
   山上的洞窟


 


 
   远远看见伊河对岸的西山石窟群


 


 


 


 


 
   西方净土变龛(唐) 方形摩崖平面,壁面雕有一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二菩萨及一些楼阁、飞鸟、琵琶等图案,其主题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反映了西方极乐世界之美景。


 
   千手千眼观音龛   龙门唐代窟龛造像。摩崖平面,壁面上浮雕有一尊长有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的菩萨,此造像应为龙门唐代密宗题材。

   千手千眼观音,隐约可见。


 
   高平郡王洞   因其功德主为高平郡王,故而命名。开凿于盛唐时期。高平郡王洞方形平面、平顶,四壁环坛。正壁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坐或立于同茎圆台座上。地面孔洞用于插佛座的。高平郡王就是女皇武则天的堂侄——武重规。690年,武则天登基,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为王,堂兄为郡王,诸姑姐为长公主,堂姐妹为郡主,武重规被封为高平郡王。705年,中宗即位后降封为郐国公,洞窟当开凿于此期间,可惜未完工。


 
   远眺西山
 


 


 


 


 


 


 


 


 


 


 


 


 


 


 
   看经寺,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


 
   看经寺主室。主室进深11.7米,宽11.16米,高8.25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手机全景


 
   就此参观完石窟群,继续往前,游览香山寺和蒋宋别墅。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我们由南步游道沿图片所示游览,登上高高的石阶,到香山寺、蒋宋别墅。


 



远眺西山石窟景区


  


 
   香山寺鼓楼、钟楼


 


 
   空间有限,拼命仰身用广角拍摄下的钟楼、鼓楼。


 
   手机全景钟鼓楼


 
   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部署“西北剿共”计划,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部队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渠,绥远的傅作义。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牢狱”。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直到1971年1月离开,杨成武将军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没有下过一次楼,监牢之苦在尽尝之中。
香山寺侧的蒋宋别墅


 


 
   会客室


 
   会议室


 


 


 
   办公室


 
   蒋宋卧室


 
   香山寺古建筑群


 
   蒋宋别墅宽敞的外廊


 


 
   别墅前的衣钵塔


 


 
   乾隆御碑
 


 


 
   被保护起来的乾隆御碑


 


 
   香山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


 


 
   大雄宝殿下面是九老堂
 


 
   九老堂。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隐居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当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歌揭露和讽刺社会腐败、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崇高品质。他一生创作的诗文达3000余篇,为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吟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就多达上百首,“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隐居香山寺的真实生活写照。
   公元829年,白居易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迁居洛阳,在洛阳期间,他便游名山古刹,惟独对香山寺情有独钟,并于公元832年用为好友元稹书写墓志铭所得酬金六七十万贯修复该寺,此后,白居易经常白衣鸠杖,来往香山寺,并自称“香山居士”。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张浑、卢贞、李元爽及如满大师组成“九老会”,他们常聚集一起,在香山寺煮茗烹茶,宴游赋诗,留下了许多的趣事佳话。“九老堂”就是当年九老活动场所而保留至今。


   


 
    九老堂旁边就是香山寺有名的石楼。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梁王武三思奏请,故名“香山寺",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唐诗纪事》云:“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右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


 
   石楼面朝伊河


 


 
   在石楼远眺西山石窟


 
 


 


 
想象着武则天在此指点江山


 


 
   香山寺三圣殿


 
   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大势至菩萨,右边为观世音菩萨。


 


 


 
   香山寺北出口


 
   继续沿步道前行,不远就是白园——白居易墓园。


 
   白园位于龙门石窟风景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一路上山,林间幽径,水流潺潺。


 


 
   乐天堂


 
   乐天堂里的白居易塑像


 
   白居易生平介绍


 
   九老会成员诗廊


 
   白居易纪念碑


 


 
   琵琶峰,后面是白居易坟冢。


 
   墓园正面


 


 
   墓志铭石碑


 


 
   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


 


 


 


 


 


 


 


 
   乌头门


 


 


 


 
   游览完白园,乘景区观光车回到游客中心。在龙门石窟景区游览了快七个小时,驱车回洛阳城,不走回头路,回程走高速,直奔洛阳古城丽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