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民间素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说法,今年清明节花了四天时间徒步峨眉山(详见游记:@http://www.mafengwo.cn/i/12423618.html),这次打算在周末从成都出发游览包括宝顶山石窟在内的大足石窟群。大足石窟群中比较重要的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除此以外尚有40多处规模较小的石窟群,全境石窟石刻造像近5万余尊。在较短时间内显然无法遍览大足境内的全部石窟,因此这次选择了交通较为便利的北山石窟、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三处石窟进行游览。石篆山、石门山石窟所在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时间上也不充裕,算是留下一个遗憾,等以后有机会再来游览。
周六早上7:25,乘坐从成都东站前往大足南站的动车,8:34动车到达大足南站。大足南站距离大足城区尚有三十四公里,可在高铁站乘大足204路公交车到达市区。经过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大足中学站,这时已经是早上10点左右。吃过早餐后,从“赵智凤生平事迹”广场步行至北山石窟,逛完整个北山石窟后大约已经是下午14点左右,整个北山石窟大约逛了三四个小时。
大足中学站附近有一个与宝顶山摩崖石刻的开凿者赵智凤生平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雕刻在岩壁上,最为显眼的部分就是赵智凤住持开凿宝顶山的画面,从这里步行到北山石窟大约有1.4公里左右。
广场中这一画面表现的是赵智凤四方求法,在弥蒙一带得柳本尊所传密法。柳本尊、赵本尊等人在巴蜀一带弘传密教,宝顶山石窟的很多内容都与密教有紧密联系。
在广场遇到一位老奶奶,精神好像有点问题,挺可怜的。她指着石刻说想要和“前辈老人”合个影,于是就给老人家拍了张照片。
沿着广场往北走,不到数百米就到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附近。
大足石刻研究院墙壁这尊观音像的原型就是以北山石刻中的一尊观音造像为原型设计的。
沿着大足石刻研究院往北走数百米就就到达龙岗山公园附近,所谓的北山即龙岗山。从龙岗山牌楼直接进入北山公园可以到达北山石窟的入口,从左侧的柏油路上山也可以到达入口。我上山走的左边的柏油路,下山走的公园人行步道。
从龙岗山牌楼至北山石窟景区入口大约有1.1公里,步行十多分钟就可到达,景区入口大门写的也是龙岗山。
目前北山石窟大小共计有290窟,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很多窟龛已经残损严重,但这里仍保存了大量精华。
1:韦君靖像;2:韦君靖碑;3:毗沙门天王像;4:“一佛二弟子”残像;5:毗沙门天王;6:“西方三圣”残像;7:残像;8:残像;9:千手观音;10:释迦牟尼佛;11:“一佛二菩萨”残像;12:释迦牟尼佛。
45:日光、月光菩萨残像;46:五尊龛;47:不动明王;48:西方三圣;49:观音残像;50:如意轮观音残像;51:三世佛龛;52:阿弥陀佛;53:阿弥陀佛;54:残像;55:残像;56:不空羂索观音;57:阿弥陀佛;58:观音、地藏;59:残像;60:千手观音残像;61:三世佛残像;62:残像;63:残像;64:残像;65:残像;66:残像;67:残像;68:残像;69:残像;70:残像;71:残像;72:残像;73:“一佛二菩萨”残像;74:残像;75:残像;76:残像;77:残像;78:残像;79:残像;80:空龛。
第1龛为韦君靖像,值得注意的是腰带上缀有表明其尊贵身份的“紫金鱼袋”。北山石窟是大足五大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群,北山石窟大约开凿于唐中后期,第一窟的韦君靖造像就是北山石窟开凿于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韦君靖为唐末藩镇割据时代活动于大足一带的地方武装领袖。他以北山一带为核心建立地方势力,从此北山石窟开启了绵延近千年的石窟开凿历史。第2窟的韦君靖碑详细记载了韦君靖的生平和他开启北山摩崖石刻的历史。
第3龛主尊为毗沙门天王造像,毗沙门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这尊天王像的头光中有两弯角型火焰纹,在同类造像中比较特殊。天王衣袖、冠带向上飞起,腰间还横挂着一把匕首。有种说法认为这尊天王像就是以韦君靖本人的形象塑造的。
第5龛主尊也是毗沙门天王像,在天王的头光中同样出现了牛角型的火焰纹,腰部同样横挂短刀。这尊天王像左踏“尼篮婆”,右踏“毗蓝婆”,两足间为“地天”。于此同时,天王两边有众多侍者,凸显了毗沙门天王的尊崇地位。在唐代,毗沙门天王信仰不仅在中原地区广受推崇,在于阗、南诏、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与后世仅为四大天王之一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第9龛主尊为千手观音,菩萨头上双手捧阿弥陀佛,胸前两手合十,腹前两手结密教手印,其余各手分持各种法器,但大多损坏不存。背光外圈为火焰纹,内圈依次排列数条手掌。菩萨双足脚踏莲花,左为“饿鬼”,右为“贫儿”。窟顶为两位飞天,左侧壁龛云朵中有五佛、雷神、电神、鸠摩罗天、文殊菩萨等神;右侧壁龛云朵中则有五佛、风神、雨神、摩醯首罗天、普贤菩萨等神。
第10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佛祖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头顶莲花华盖。佛祖头顶两侧各有一飞天恭敬合掌拜佛,主尊背景为一株硕大的菩提树。佛祖两侧弟子为迦叶与阿难,两尊菩萨则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两侧壁龛的上部分别各塑五佛 ,合成十方诸佛,下部则为金刚护法,两边各有四尊,因此也有人推测为“天龙八部”神。
第51龛主尊为三世佛,从左到右依次为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跏趺坐于八角须弥座莲花台上,一手持钵盂,一手触膝;迦叶佛跏趺坐于莲花台,手结定印;弥勒佛则倚座于金刚座上,足踏莲花。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为阿难与迦叶两弟子,主尊头顶后壁上方为两位飞天,两侧分立6位小佛。龛顶正中为圆形华盖,华盖周边为众多乐器。左右两侧壁龛上方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下方则分立四像,为天龙八部众神。龛外两侧还分立两位金刚力士。
13:残像;14:残像;15:残像;16:残像;17:残像:18:残像;19:残像;20:千佛壁;21:释迦牟尼佛;22:残像;23:地藏菩萨;24:日光、月光菩萨残像;25:残像;26:观音;27:观音残像;28:残像;29:残像;30:残像;31:观音残像;32:日光、月光菩萨;33:残像;34:“一佛二菩萨”残像;35:阿弥陀佛;36:十六罗汉;37:地藏菩萨;38:一佛二菩萨;39:大威德金轮炽盛光佛;40:阿弥陀佛;41:观音残像;42:残像;43:残像;44:“一佛二菩萨”残像。
在5到12龛的背后有一条夹道,夹道两壁雕凿有众多佛龛。其中第20龛为千佛壁,主尊应为释迦摩尼佛,但目前已经完全残损,主尊四周共有十排小佛,共计有300尊,号称千佛,大多数佛像已经残损。
夹道另一侧值得注意的佛龛为第36龛,该龛为16罗汉像,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各有8尊罗汉像,合为16罗汉,罗汉像的座椅下方摆放着鞋、瓶、壶等物品。
81:残像;82:残像;83:观音;84:观音;85:残像;86:残像;87:残像;88:残像;89:残像;90:残像;91:地藏菩萨;92:观音残像;93:空龛;94:残像;95:残像;96:残像;97:残像;98:空龛;99:舍利宝塔;100:舍利宝塔。
北山石窟南段的造像中较大的佛龛尚有第83龛,第83龛风化情况已十分严重,从现存的造像情况来看应为一尊观音造像,两侧有侍者,左右上角有飞天来迎。
101:一佛二菩萨;102:清《教孝》碑;103:《古文孝经》碑;104:《赵懿简公神道碑》;105:毗卢佛龛;106:华严三圣;107:七佛、十菩萨;108:残像;109:残像。
在北山石窟南段与北段之间有一座孝经亭,孝经亭内石壁全文刊刻“古文孝经”,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孝经亭内的石碑为“赵懿简公神道碑”,由移居大足的赵氏后人复刻。该碑由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撰写,蔡京的传世作品很少,这通碑刻极为珍贵。
110:药师琉璃光佛;112:双身佛龛;113:水月观音;114:空龛;115:民国《彩化佛像记》碑;116:日月观音;117:观音、地藏;118:玉印观音;119:不空羂索观音;120:净瓶观音;121:地藏、观音;122:诃梨帝母像;123:释迦牟尼与二观音。
122号龛:刻于宋代的诃梨帝母像,凤冠霞帔宛如贵妇,儿童的保护神。佛龛两侧的对联为:“祥麟不做无缘嗣;威风偏临积善家。”
124:空龛;125:媚态观音;126:玉印观音;127:不空羂索观音;128:水月观音;130:摩利支天;131:观音残像;132:宝珠观音;133:水月观音;134:大足石刻考察团记游碑;135:佛与观音;136:转轮经藏窟;137:维摩诘经变相图;138:民国《烽烟永靖》碑;139:不详。
125号龛:媚态观音。这尊观音又称“数珠手观音”,以手持数珠而得名。表情似笑非笑,仪态微呈三道弯。衣带飘扬,宛如渡海而来。
130号龛:摩利支天。本为印度的光明女神,据说就是道教中的“斗姆”。女神三面八臂,立于大象驱使的战车之上;八臂或持法器,或结手印;头顶有三层宝塔一座,塔内有化佛;四周为八大金刚。
133龛:水月观音。主尊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座于金刚座山,背景为普陀山。两侧站立尚财与龙女,两侧壁龛为四大金刚。
136号龛:转轮经藏窟。中间为转轮藏,后壁、左壁、右壁均刻有佛像,造像即为精美,但不允许进去,只能在外面游览。
转轮藏后壁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侍立迦叶与阿难,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左侧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
左壁从里到外依次为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宝珠观音、金刚力士。图为文殊菩萨,表情自信。
玉印观音,花冠极为精美。
宝珠观音,衣服纹饰、衣褶等细节刻画精细。
右侧从里到外依次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金刚力士。图为普贤菩萨,表情娴静。
日月观音,又称不空羂索观音,面庞丰盈细腻。
数珠手观音,表情沉静。
140:残像;141:残像;142:空龛;143:民国《鲁瀛诗碑》144:残像;145:残像;146:观音残像;147:药师琉璃光佛龛;148:不空羂索观音;149:观自在如意轮观音;150:记事碑;151:残像;152:残像;153:残像;154:空龛;155:大佛母孔雀明王;156《西域禅师坐化塔》碑;157:残像;158:残像;159:不空羂索观音残像;160:残碑;161:地藏菩萨残像;162:残像;163:无尽老人语录碑。164:残像;165:观音残像;166:残像;167:空龛。
149号龛:观自在如意轮观音。主尊为如意轮观音,右手所持莲花中有如意轮,故名;两侧为净瓶观音、白衣观音,捐造此龛的供养人夫妇刻于正壁两侧。左右两臂刻诸天神像。
115龛:佛母孔雀明王。主尊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莲台,四臂分持经书、宝珠、蒲扇、孔雀翎。莲台安于孔雀背上,孔雀尾羽上抵窟顶,支撑洞窟。正壁及其左右两臂还刻有千佛,共计有1066身。
168:五百罗汉;169大威德金轮赤声光佛;170:残像;171:残像;172:地藏、观音像;173:不空羂索观音残像;174:日月观音残像;175:残像;176:弥勒下生经变图;177:泗州大圣;178:空龛;179:残像;179:残像;180:观音变相图;181:残像;182:残像;183:残像;184:残像;185:残像;186:残像;187:观音、地藏残像;188:残像;189:残像。
168号龛:五百罗汉窟。该窟三壁遍刻罗汉造像,正中为以八角形石塔为明代“西域禅师坐化塔”,禅师自西域至大足一带传教,圆寂后安葬于五百罗汉窟内。
176号龛:弥勒下生经变图。主尊为弥勒佛,两侧侍立阿难、迦叶。左右两壁为分别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上首的菩萨、诸天造像。全窟共有造像百余尊,反映了弥勒佛在龙华三会中所宣说的弥勒净土的殊胜景象。
177号龛:主尊为初唐时期的“泗州大圣”,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左侧为宝志禅师,右侧为万回和尚。泗州大圣造像与地藏菩萨十分相似,因此这龛造像曾经被错认为是地藏菩萨造像。
180号龛:观音变相图。主尊座于金刚座上,两侧各立6位不同的观音化身像,有持钵观音、不空羂索观音、提篮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杨柳观音、宝珠观音、如意观音、数珠手观音等。
190:药师琉璃光佛;191:地藏、观音;192:残像;193:残像;194:残像;195:残像;196:残像;197:残像;198:残像;199:残像;200:水月观音残像;201:残像;202:残像;203:残像;204:残像;205:地藏菩萨残像;206:三世佛残像;207:十方佛残像;208:观音;209:解冤结菩萨;210:残像;211:残像;212:不空羂索观音;213:水月观音残像;214:观音残像;215:空龛;216:残像;217:残像;218:千手观音;219:残像;220:十六罗汉;221:观音、地藏残像;222:残像;223:残像;224:残像;225:净瓶观音残像;226:残像;227:地藏菩萨残像;228:残像;229:残像;230:西方三圣;231:地藏菩萨残像;232:残像;233:观音;234:残像;235:千手观音;236:空龛;237:残像;238:残像;239:残像;240:观音;241:观音;242:残像;243:千手观音残像;244:残像;245:观无量寿经变相。
中间为第220龛:十六罗汉像,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各有8位罗汉,体量比36龛的十六罗汉像较小。
第245号龛:观无量寿经变相图。主尊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圣之间各有一株宝树;三圣上方为七宝楼阁、宝幢,顶部为各种乐器;三圣下方为七宝莲池,九品三生等画面;底部十一个方格刻画“阿阇世王幽闭父王母后图”。左右两侧门楣二十龛刻画“韦提希夫人十六观图”。
246:残像;247:残像;248:地藏、观音残像;249:地藏、观音像;250:残幢像;251:残像;252:残像;253:地藏、观音像;254:西方三圣;255:药师净土变相;256:药师净土变相;257:日光、月光菩萨;258:残像;259:观音残像;260:经幢;261:残像;262:残像;263:残像;264:残像;265:空龛;266:残像;267:残像;268:三世佛残像;269:残幢;270:五尊龛;271:“佛顶尊胜陀罗尼”残幢;272:残像;273:千手观音;274:观音残像;275:观音、地藏残像;276:地藏;277:观音、地藏残像;278:残像;279:药师净土变相;280:残像;281:药师净土变相;282:残像;283:空龛;284:残像;285:残像;286:观音;287:残碑;288:林俊像;289:诃梨帝母;290:林俊诗碑。
第253号龛:观音、地藏。北山石窟有很多以观音、地藏并立为题材的佛龛,253号龛是其中较为精美的一龛。龛内头戴花冠者为观音,比丘像者为地藏,两旁的云朵中代表的是地狱十王和二司官。
第281号龛:药师净土变相。北山石窟中有很多药师净土变相的石刻,第279、281号龛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两龛,两龛的造像也非常接近。281号龛主龛为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三尊两侧壁龛为八大菩萨;三尊下列十二神将。主龛一侧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一侧为三尊地藏菩萨。龛顶为十一尊小佛。
第288号龛为林俊像。此龛本为观音洞,明嘉靖时期改为林俊生祠。林俊曾平定大足一带的民变,在大足一带颇有声望。值得注意的是林俊本人有一定的反佛思想,但民间传说,林俊死后被委任为地狱阎王或判官,反映了当时民间信仰的一些情况。
逛完北山石窟后沿出口爬数百米便可到对面山坡游览多宝塔。
多宝塔又叫“北塔”,南宋时期建造,佛塔为八角形砖塔,共有十三级,嵌有130多处壁龛、石碑。
北塔下的双佛,左侧持钵盂者为多宝佛,右侧为释迦牟尼佛。
去往多宝塔的沿途还有一些小型的佛塔。
多宝塔旁有一处寺院遗址,遗址规模颇大,目前在上面随意建了一座小庙。
下山途中,看见一些佛像残像。
游览完北山石窟后,继续游览南山石窟。南山石刻在郊区附近,在北山石刻附近打车过去大约要10多分钟。南山石刻规模较小,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就可游览完毕。
在南山石刻停车站下车后沿着步道走一两百米就可到达南山石刻景区大门。
南山石刻景区单独售票,票价5元。
南山石刻的造像主要为道教造像,其中最为精美的一龛为第5龛“三清古洞”,三清古洞位于南山石刻中心位置,建有屋檐保护龛窟,也是从景区正门景区后见到的第一座石刻造像。
三清古洞平面呈回字型布局,核心部分为方形中心柱,石窟三壁刻有众多应化天尊造像,龛前两根石柱分别雕刻有两条龙。
三清古洞中心柱正面上层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三清两侧各有一御。下层中部为香案与供养人,两侧各有一御,两御外侧略低的位置各有一位元君,合为“四御、二元君”。
中心柱左壁上龛为“天尊巡游图”、下龛为“春龙起蛰图”,右壁为摩崖题刻,可惜不能进去近距离观看。
三清古洞洞壁共刻有360尊感应天尊。
三清古洞右侧为1-4号龛,4号龛为三圣母龛。
三位圣母中中尊为“注生后土圣母”,左侧为“九天监生大神”;右侧为“九天送生夫人”,均与生育有关。
圣母洞右侧为3号龛
3号龛为乾嘉时期著名金石学大家张澍所题“蔚然云起”碑。
题刻下方有一空龛。
3号龛右侧为2号龛碑洞,此洞原为药王洞,现洞中已无造像,唯有数则题刻。
碑洞后壁题刻为王德嘉所做,左右两侧则均为张澍所题诗歌与游记。
2号龛右侧有一空龛遗迹,未曾编号。
南山石刻1号龛,为真武大帝造像。
1号龛真武大帝造像。
三清古洞左侧为6-15号龛,第6龛为佛道合龛造像,可惜没有看到。
第7号龛为杨顺祀“福寿”碑
第8号龛建有碑亭“太清亭”。
太清亭内为张澍所题的“辰秀太请”碑。
太清亭左侧为碑刻长廊,刻有清至民国时期的六通题刻,正中为王德嘉所题的“寿”字。
“绝尘”两字也是王德嘉所题。
南山石刻最后一龛15号龛为龙洞。
1小时不到便可逛完南山石刻全部造像,游览结束后可沿着登山步道经南山公园下山。
在南山公园附近看到一座功勋犬“海蒂”的坟墓。
下午4点多到达南山公园大门门口,乘坐门口的公交车可以前往昌州古城。
乘坐公交车大概10到20分钟便可从南山公园门口到达昌州古城,古城是新修的,没什么古迹,但来散散步也是不错的。
大足最有名的的特产是邓家刀,尤其是菜刀,跟小平同志还有一段轶事,《国产凌凌漆》里小平所赐的那把莫非就是这个?
古城里新修了一座府衙,里面有一些当地民俗的展览。
府衙的对面新修了照壁,有一些当地人在附近玩耍。
照壁的一侧为“绣楼”,里面是茶馆、棋牌室。
绣楼的正对面有一座戏台。
古城里还有一座佛寺,据说以前叫财神殿,现在改称金明寺。
寺内的这尊菩萨造像是以宝顶山的一尊文书菩萨造像为蓝本修造的。
古城正在整修,营业的商铺很少,游客也很少。
古城一侧临河,河边风景不错。
河上的一座石桥。
临河一侧的昌州大讲堂
很多商铺和建筑都正在整修中。
临河一带的风光。
昌州古城面积不大,游览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基本能逛完,晚上回到主城区河滨公园一带住宿,发现一座天主教堂。
大足石刻共有造像统计在内的共有5万多尊,其中1万余尊集中位于宝顶山大佛湾,是大足石刻最为精华的所在,游客平常所说的大足石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第二天一大早便乘坐当地的公交车前往宝顶山,宝顶山的主要景点有大佛湾、圣寿寺、大足石刻博物馆三处,在这里待上一天也不嫌时间多。
宝顶山石窟景区改造升级之后新建了一座大足石刻博物馆,并在石刻博物馆和大佛湾之间修了新的景区道路,景区入口也从山上转移到了山下。
新修的宝顶石窟入口
景区8点半开门,有幸成为今天第一位入园的游客,参观路线从这道小铁门进去。
由于景区将入口从山顶改在了山脚,因此按原来的龛窟编号首先见到的不是第1龛,而是第23龛,参观顺序为23-1龛,接着参观31-24龛,最后出景区前往圣寿寺方向。
第23号龛为财神赵公明夫妇、道教三清。这一龛是清代的作品,是在南宋时期尚未雕凿完毕的十大明王像躯干上雕凿的。
第22龛为十大明王,宝顶石窟绝大部分造像集中开凿于南宋时期,十大明王像是当时所开凿的最后一组造像。十大明王为十位佛、菩萨所化现。明王的下肢并未雕凿完毕,有学者推测这很可能是由于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攻打四川时所造成的。
第21龛为柳本尊十炼图,该龛位于十大明王上方,又称柳本尊行化道场。该龛顶部刻有五方五佛、四大菩萨。中部主尊为四川一带的密教祖师柳居直,后世称其为柳本尊。柳本尊肩部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肩部左右各有5尊柳本尊小像,展现柳本尊“十炼”画面。十炼图的下方为柳本尊文武侍从及其弟子。
柳本尊十炼图局部:“炼指”、“炼踝”、“割耳”。
第20龛为地狱变相图,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地狱变相图。全龛大致可分上下两大部分。
地狱变相图上半部分主尊为地藏菩萨,两侧立闵公、道明。菩萨肩部以上一层排列十方诸佛,肩部以下两边则分别排列地狱十殿十王。
地狱变相下半部分也可分为两层,分别描绘十八组地狱景象。这一组画面描绘的就是因饮酒、卖酒入截膝地狱的画面。
在地狱变相途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尊养鸡女造像,可以说是大足石刻世俗化、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第19号龛为锁六耗图。主尊为弥勒菩萨,菩萨手抱猕猴,为“降服心猿”之意,莲座底部分别用六根绳索套住六种动物,六种动物代表六种心魔与烦恼,表示降服人内心的种种心魔。
第18龛为观无量寿经变相,这里描绘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画面。上部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中尊与二菩萨中间分立两座宝楼,两位菩萨的头顶还分立十位小佛。,
该龛下部两重栏杆之间为七宝莲池,莲池中为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的“三品九生”图。
该窟左右壁龛刻有“十六观图”,该图为十六观图局部,从上至下为: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
第7龛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该龛主尊为释迦摩尼佛,佛顶云中有一宫殿为“忉利天宫”,为释迦牟尼讲说经典之处,佛祖周围共刻十二组释迦牟尼佛累世行孝故事的画面。
该龛左下方“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
该龛中表现释迦牟尼佛为亡父抬棺的画面。
该龛中著名的曲笛女造像,是大足石刻另一位著名的民间女性造像,大足有一款笛女大曲酒就是以这个形象作为其商标。
第16龛:雷音图,从左至右依为雨师、电母。
第16龛,从左至右为雷神、风伯。
第15龛:父母恩重经变相。全龛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七佛造像。
中层表现了该经中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恩德。
下层为阿鼻地狱,刻画不肖子孙在地狱受罚的情景。
第14龛毗卢道场,洞外刻有四大天王及其诸佛。
毗卢道场洞内主尊为一高浮雕六角亭,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东壁已经坍塌,西壁保存较为完好,刻有诸佛菩萨。
第13龛:孔雀明王经变相。
明王座于孔雀背上,四手分持羽扇、经书、莲苞、蟠桃。两侧则为该经的经变故事。
第12龛:九龙浴佛。这尊造像在清代和解放后经过修复,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九龙为其沐浴的场景。
第11龛,位于大佛湾的核心位置,这一龛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画面。佛前的弟子为赵智凤、柳本尊等。
涅槃图中间雕刻有一巨型香炉,传说香炉云烟的形象为佛母摩耶夫人、大爱道姨母等女眷。
睡涅槃图前有一水沟,被视为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界限所在。
第10龛为释迦太子行化图,正在施工维护当中未能近距离观察。
第9、8、7龛正在维护当中。
第8龛为著名的千手观音,龛内千手观音在前些年曾经历过大规模的修复,当时对修复工程争议颇多,但从现场来看并没有网上所传的那么辣眼睛,还是十分壮观,不愧为宝顶山石窟的镇山之宝。
千手观音局部,民间传说有1007只手,最近一次考古探方的测量结果为830只。
第6龛舍利塔。
第5龛: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背后共刻81龛小佛。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手中的宝塔重达数百斤。
第4龛:广大宝楼。主尊为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位仙人,三仙人顶上各有一化佛,化佛背倚翠竹,翠竹上方各有一幢楼阁。
第3龛:六道轮回图
该主尊为大轮金刚,金刚口衔六趣轮,双手捧轮。轮盘中心为一小佛,六道毫光将轮盘分为六份;第二层为六道众生;第三层为各色人物;第四层为各种生灵转世投胎的情形。轮盘两侧的男女分别代表贪与爱,为轮回的根源。
第2龛:护法神龛。共雕刻有9位护法神。
第1龛:虎下山。据说这尊老虎的造型是根据熊猫的形象雕刻的。老山门位于第一龛右侧,如今已经封闭,往右走可以继续参观30-25号龛。
第30龛:牧牛图。共有10组画面,用牧牛的过程表示用佛法降服自身烦恼的十个过程。
“未牧图”,人与牛相互拉扯,未能降服牛。
“驯服图”与“无碍图”,牛已经降服。
“独照图”,渐入佳境。
第29龛:圆觉洞。圆觉洞是整个大佛湾最为神秘的所在。
洞中正中为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前面跪坐的菩萨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表现了十二圆觉向毗卢遮那佛问法的情景。
圆觉洞左右两侧各有六尊菩萨,共有十二尊,代表十二圆觉菩萨。
菩萨的衣服纹饰雕刻极为精美,仿佛木雕泥塑一般。
第28龛石狮。狮子位于圆觉洞口,守护着圆觉道场。
第27龛:柳本尊正觉像。该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顶上化佛为柳本尊。表示柳本尊与大日如来一体不二。
第26龛,碑塔。该龛又称“鲁班仓”,有众多题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德嘉所书的“宝顶”二字,立体感十足。
第25龛:地母、玉皇像,为民国时期所造。
第24龛:老君、山神像,为清代所造。至此宝顶山大佛湾已全部参观完毕,沿出口往前走数百米便可到圣寿寺正门。
沿着大佛湾景区出口王前走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一座八角形楼阁,这是明永乐时期修造的“万岁楼”。
在沿着万岁楼再往前走数十米就可看到圣寿寺的正门
与很多佛寺第一重大殿为天王殿不同,圣寿寺的第一重大殿为帝释殿。
帝释殿主供帝释天,在民间有人认为帝释天就是平常所说的玉皇大帝,故该殿有时也称为玉皇殿。
帝释殿背后是大雄宝殿,但大雄宝殿并不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是供奉毗卢遮那佛,显示出历史上圣寿寺与密教的密切渊源。圣寿寺的开山祖师就是主持大佛湾造像工程的赵智凤,赵智凤所传教法就是柳本尊所传授的密教教法。明代以后圣寿寺改宗禅宗,但仍有密教影响的遗存。
大雄宝殿的背后是三世佛殿,在三世佛殿之后有一处观音岩,雕刻有观世音菩萨,菩萨像前有一方古井,至今仍在使用。
从下至上依次为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是圣寿寺最为核心的建筑群。
在观音岩的后方新修了一座圆通殿和藏经楼,该殿第一层主供千手观音,其范本来源于大佛湾石刻中的千手观音。
沿着观音殿后方的道路往上走是通往维摩顶的道路。
维摩顶旁边有一方放生池
维摩顶也是一处较为古老的寺院建筑。
维摩顶大殿的基座称为“方丈台”,是南宋时期的遗存,基座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和造像。基座上主供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还供奉有众多有密教意蕴的佛像。有种说法认为赵智凤圆寂之后就葬在这方台基之下。
圣寿寺还供奉一些民间信仰的俗神。
圣寿寺山门外有一方放生池称为圣迹池,圣迹池中建有圣迹亭。
所谓圣迹亭是指这里留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脚印。
有种说法认为大足名称的来历就渊源于这方佛祖留下的“大足”。
圣迹池旁的释迦真如舍利宝塔。
沿着圣迹池往前走转过一座佛塔便可到达宝顶老街。
宝顶老街目前在改造升级当中。
沿着老街往前走很多商铺已经改造完毕,但没什么商家营业。
走到宝顶老街的尽头,略有人气。
宝顶老街附近有一处古迹称为“倒塔”,但院墙紧闭,没有办法参观。
逛完老街原路返回,在圣寿寺的旁边有一处圣寿本主殿遗址,这个地方又被称为小佛湾,传说是赵智凤早期开凿佛像的地方,但也是院门紧闭,无法参观。
从圣寿寺可以看到小佛湾里面的经目塔,该塔又称本尊塔,有种说法认为赵智凤圆寂之后安葬在塔下。
沿着原路返回大足石刻博物馆附近,有一条小路通往广大寺,广大寺目前在整修,没有开放。
广大寺前面也有一方放生池。
广大寺旁有一处烧香点,这里供奉的千手观音也是以大佛湾千手观音为蓝本修造的。
从广大寺放生池远眺大足石刻博物馆。
在广大寺通往大佛湾的小路旁发现一处小型的摩崖造像,有专家称这种小型造像为“结界”像。整个宝顶山是一个完整的密教道场,大佛湾为外院,小佛湾为内院,在其周边方圆五六公里之内则分布有众多“结界”像,这是其中的一处,尚有民间的香火痕迹。
从小路插到大佛湾后,沿着新修的步道往上走就可以到达大足石刻博物馆。
大足石刻博物馆为仿唐建筑,气势恢宏。
大足石刻博物馆第一单元为“魅力·金沙妙迹”,用枯山水的形式展现了大足境内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石窟群的布局。
第二单元为“传承·西佛东渐”,用图片和部分实物展现了佛教造像自古印度传入中国沿途的各大石窟的情况,其中云冈石窟一节有部分实物,图中的弟子像就来自云冈石窟。
第三单元为“圆融·大足和弦”,用图片和实物多角度展示了众多大足石刻中的精品文物,包括距离较远的石篆山、石门山石窟,北山石窟中不对外开放的转轮藏殿等。图中主尊为不空羂索观音,为北山转轮藏殿中一尊观音造像的复制品。
这一单元还有大量可移动的大足石刻艺术精品,图中为赵智凤造像。
在这一单元的中,在最后的中庭部分展示了大量石刻残像。
在这些时刻残像中有很多精品,这尊佛头为大佛湾毗卢道场内的一尊佛头。
这尊佛头则来自北山多宝塔,被盗后又被成功追回。
这尊观音造像来自小佛湾,小佛湾不对外开放,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小佛湾的部分展品。
第四单元为“流响·大足记忆”,展示了明清时期大足民间丰富多彩的石刻艺术,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来自明清时期的墓葬,如上图作品便是在墓葬中出土的。
明清时期供奉孔子的石刻至圣先师牌位。
第五单元为“保护·千秋功德”,展示了大足石窟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第六单元“重生·盛世金光”,重点介绍了大佛湾千手观音修复工程的经过,看完这个展览才会明白文物修复绝不是外行人拍脑袋的决定那么简单。
第七单元“宝藏·五洲共仰”介绍了大足石刻的学术研究历程,乾嘉时期的张澍是大足石刻研究的拓荒人。
梁思成、陈家骆等人是首次以现代学术视野研究大足石刻的学者。
大足石刻研究方兴未艾
大足石刻博物馆还有全国最大的环幕电影,由于要去赶动车回成都就没有看环幕电影,最后一张照片是在公交车站附近的赵智凤塑像,宛如风尘仆仆的行脚僧人。
大足石刻是巴蜀石刻造像的代表之作,除大足外巴蜀地区的安岳、巴中、广元、乐山、荣县、夹江、绵阳等地均遍布石窟造像,光是千佛岩、千佛洞的名称在巴蜀地区就不下几十处。大足五大石窟这次也只逛了三处,还没来得及逛石篆山、石门山。大足旁边的安岳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石窟聚集区,但名气远不如大足,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以后有机会再去看看其他的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