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3月10日
所谓博物馆,就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建有博物馆,小的有普通城镇的博物馆,大到像故宫、卢浮宫、冬宫、大英帝国和纽约大都会等世界级博物馆。众所周知,这些博物馆都是建在室内的,而像露天的博物馆我还是第一次见过。平心而论,平常面对博物馆品类繁多、眼花缭乱的展品,总感觉欣赏能力有限,但参观过后也是多多少少总有收获。也许,有人认为古罗密露天博物馆只不过是一座座山岩上的石窟,谈不上丰富的藏品,充其量就几幅算不上精美甚至有点粗糙的壁画,因此也就不以为然了。其实,当你了解了卡帕多奇亚的历史、自然、宗教文化后,自然就会明白这座博物馆厚重的内涵。
都说到土耳其一定要去卡帕多奇亚,如果在卡帕多奇亚只能去一个景点的话,那一定选择古罗密露天博物馆(Goreme Open-Air Museum)。
此话是否正确,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至少说明一个道理,古罗密露天博物馆在整个卡帕多奇亚地区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我们的行程中,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地方了。
古罗密,土耳其语是Göreme,也可翻译为格雷梅,我喜欢将地名称格雷梅,而博物馆就用古罗密了。古罗密露天博物馆位于格雷梅山谷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露天博物馆之一,它是在卡帕多奇亚自然地貌基础上修建的建筑群,汇集了30多座洞穴教堂。虽然,在整个卡帕多奇亚地区有许多洞穴教堂,但古罗密的洞穴教堂更为集中、规整,维护得更好。古罗密露天博物馆浓缩了卡帕多奇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1985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格雷梅洞穴的开凿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赫梯人,在赫梯帝国与古 埃及 的常年征战中,这里成了赫梯人的避难所。他们在挖凿的洞穴里藏身,躲避战火灾难。格雷梅( Göreme)在土耳其语中是“让你看不见”的意思,我的理解,这地方的名称大概就由此而来吧。
人们以为赫梯人躲避战乱是暂时的,然而,他们未能躲过难关续写辉煌,这个民族最终在世上永远的消失了。他们开凿留下的洞穴,却成了此后漫长岁月里一批批逃难基督徒的庇护所。
谁承想,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成了基督教一段重要历史的演绎舞台。公元1世纪,为了躲避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早期基督徒从耶路撒冷迁徙到卡帕多奇亚(包括格雷梅),建立小亚细亚的第一个基督教区。公元4世纪,他们继续开凿洞穴,将大批教堂、修道院建在山岩洞中,当时,格雷梅的石窟教堂就超过600座,这个地方成了传播与研究基督教教义的中心,基督教也一度成了土耳其的国教。到了公元八、九世纪,也就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兴起了“圣像破坏运动”,又一波宗教迫害,使地处偏远的卡帕多西亚再次成为一些基督教教士和教徒的避难所。随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大批基督教徒再次逃离,来到卡帕多奇亚避难。这个时期也是卡帕多奇亚地区教堂文化继续繁荣的阶段。直到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基督教的影响才从这里逐渐消失。这就是宗教史上基督教在卡帕多奇亚的磨难经历和兴亡过程。
大批基督徒为了“接近上帝”的追求,在高高的洞穴中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苦行僧生活。基督徒们将虔诚的信仰画在了教堂洞壁上,我们如今在洞穴教堂中所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图案,就是那时基督徒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其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肖像。
格雷梅洞穴教堂大都建于公元9世纪后,分布在小镇周围的山谷中。
在博物馆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块牌子,文字大意是古罗密露天博物馆于198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从博物馆入口进来,迎面一座小山崖,高达30余米,山体上凿有数十个洞窟,层层往上,约有七八层的样子。据介绍,这是一座修道院,包括修女的宿舍,可以居住800人。
洞穴教堂一般建在锥体形山岩上,四面临空的山体也许更容易开凿洞窟。
有的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洞穴教堂
也有形成于成片的山崖中。
每座洞穴教堂都有个名称,但都很古怪,如苹果教堂Apple(Elmali) Church、圣芭芭拉礼拜堂St.Barbara Church、蛇教堂Snake(Yilanli) Church、黑暗教堂Dark Church(Karanlik kilise)、托卡利教堂Buckle(Tokali) Church、凶眼教堂El Nazar Church、拖鞋教堂Carikli(Sandals) Church、隐藏教堂Sakli Church等。为了方便参观,有些著名教堂都编了号,如13号是圣芭芭拉拜堂,它是由拜占庭的军人开凿的,是为了纪念他们的保护神。
18号为是蛇教堂,也称圣欧诺菲力乌斯教堂。这座教堂大致建于十一世纪左右,洞内壁画描绘的是圣乔治击退蛇的场景。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洞穴中,时常有蛇侵犯。
44号则是拖鞋教堂,可能因为壁画上的人物都穿着拖鞋而得名。
黑暗教堂是露天博物馆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建于公元13世纪。因为教堂内部窗户很少,光线暗淡,故名之。正因如此,教堂内的壁画才保存得比较完美。不过,这个教堂是需要另外收费,而且从山顶下到洞底要费好长时间,我们就没有进去。
大部分洞穴教堂内壁上都画有精美的图案,但因教堂内不允许拍照,只能看看了。为了便于观赏,在博物馆入口处有壁画的影印图片介绍。如能记住这些图片对应的洞穴教堂壁画,那么参观起来也许要方便一些。
我们随着人流,这个洞进那个洞出。
这些教堂虽然位于洞穴之内,但其内部结构与传统教堂相一致,即”十字平面+穹窿顶”。
像这座洞穴就看得比较清晰了,内部分多个房间,有生活起居的,中间像是神龛,上面是一幅圣像,应为教徒祈祷的地方。虽说规定不能拍摄,但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还是可以偷偷地拍一张。
每个洞窟内部虽然非常简陋,但时隔千年,某些简单的摆设依然可见。这个有门窗的房间像是独立的卧室。
这个洞窟里横着一排排石条像的排櫈,想必应该是当时开会议事的场所。
我们看到最多的是“食堂”的石桌和石椅,洞窟石壁也因炊烟留下漆黑斑驳的痕迹。
这两个洞窟算得上大“食堂”了,长长的石桌两边围了一圈长石椅,足可容纳数十人同时就餐。
还有炊事大锅灶头的遗迹清晰可辨。所有这些,虽然毫不起眼,但让人依稀看到千年前格雷梅基督徒的生活痕迹。
当然,洞穴教堂中留下最能体现基督宗教文化和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就是那些壁画了。
大部分洞穴教堂内壁上都画有精美的图案,但因教堂内不允许拍照,只能看看了,偶尔也偷拍几张。
为了丰富游记内容,只好从网上下载几张了。
大部分壁画在“破坏圣象运动”中遭到浩劫损毁,有被挖去眼睛、头颅的,完全是面目全非而难以修复。
这幅应该具有很高艺术的精美壁画也同样难逃厄运,很是令人痛心。
在一座叫不出名称的教堂外拍到了这张洞内的壁画,感觉并不满意,看看洞内没有其他人,便对工作人员示意能否进去拍。
工作人员未置可否,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一夹,对着我们表示要香烟,同伴立刻抽出两根烟递过去。我赶紧拿出手机拍了一张,感觉与前面东西教堂中的壁画相类似。
尽管年代久远,很多壁画已遭损坏剥落(包括人为因素),看起来并不完整,而且画技及造型也并不娴熟完美,但毕竟这些壁画多以教堂中教徒的生活为蓝本,除了艺术欣赏之外,对了解和研究卡帕多奇亚的历史、宗教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我这个门外汉人来说,仅此而已。
在结束本篇游记前,再补记一下旅途中看到的“蓝眼睛树”、瓦罐树及洞穴餐厅与瓦罐餐。
在卡帕多奇亚几个景点,都能看到“蓝眼睛”树和瓦罐树。蓝眼睛也称土耳其之眼,它是土耳其人最喜欢的护身符和吉祥物。蓝眼睛来自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的故事,传说中女妖能将任何直视她眼睛的人变为石像。土耳其人对蓝眼睛的追崇,源于他们相信“邪恶之眼”的窥看,美杜莎的眼睛就成了照妖镜。“美杜莎之眼”因此被抽象成圆形鱼眼状的装饰物,成了随处可见的旅游纪念品。
而瓦罐代表了当地的陶瓷艺术,卡帕多奇亚人在生活、饮食上都用到这类陶器。“蓝眼睛”树和瓦罐树也成了景点装饰的标志,好多游客都喜欢在这些树前拍照留影。
因洞穴教堂出名,故在格雷梅有不少洞穴酒店与餐厅。游客可以选择这些地方食宿,仿佛穿越时空,体验一下洞穴生活。我们的中饭就特意安排在洞穴餐厅就餐。
通过像隧道一样入口进入餐厅,单层结构,矮矮的拱顶,四面无窗,给人如有洞穴的压抑感。
我们的中餐名曰“瓦罐餐”,其实就是普通的土耳其餐再加一个瓦罐汤。瓦罐汤是厨师现场制作的,汤里是煮烂了的牛肉。每人分到了小半碗,看到黑乎乎的瓦罐汤,起先不知道何物,有点迟疑。当尝过特香好吃时,那汤早已没了。哈哈,点到为止,美食的奥秘。
(下篇类月球山地ATV越野与玫瑰谷最美日落,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