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玩帝都 | 发现北京城里能量场爆棚的小众之地

作者:海豚桃 显示图片

注意每粒微尘的移动。

注意每个刚抵达的旅人。

注意他们每人想点的不同的菜。

注意星怎样沉,日怎样升,所有河流怎样共奔大海。


                                           ——鲁米


年初因为工作变动,给自己放了两个月的长假,放任自流般地从亚欧大陆最东端飞到非洲大陆最南端,让好望角狂暴的风吹得东倒西歪,再到亚欧大陆最西端,告诉自己,过往止于斯,未来始于斯。
 
如今步入正轨,也意味着被时间绊住了手脚,玩疯了的心适当收敛,SO,开始逛京城。发现了几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地方和展览,沉浸其中,感受一场能量爆棚的神性。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第二次在北京举行。展示国家地理杂志从1888年创刊以来的经典照片,并介绍每张照片的摄影师以及讲述他们拍摄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场足以让人回味无穷的大展,身临其境,看着一幅幅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图像,不禁会为自然的伟大以及摄影师对自然、对事业的爱而心潮澎湃。



我始终坚信,照片是另一种语言。虽然影像是静态的,只定格于瞬间,但是诉说和传达的精神却可以无限深远。
 
通过视觉的冲击给予人的触动是巨大的,触及心底的震撼会叩问每一个有所动容的观者,每一幅影像,痛苦的、慈悲的、绝望的、平静的、温暖的、喜悦的……真的曾存在于世间吗?照片中的人们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最终又选择改变了什么?






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更像是穿越时光的洪流,跟随那些不断记录世界和自然的摄影师的脚步,见证那些曾经并始终感动着万千灵魂的瞬间。

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照片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光线、构图和瞬间。正是那一次次按下的快门,终将让瞬间成为了永恒……

在商场上,罗红是好利来的老板,在生活中,罗红是一位旅人……

摄影艺术馆从罗红数年旅行中积累的几十万张照片中挑选了150张作品展出,每一张都足以让人为美而感动,体现了罗红对梦想的执着,对美的追求和传播。




站在罗红及其航拍团队的照片前,你一定能够发现,一个人,能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摒弃那些莫名其妙的主流与非主流的观念,彻底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真是太帅了!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奋的工作,劳心劳力,却不仅仅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罗红先生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到达什么高度,而在于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

为美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的使命。

法海寺,北京的超小众秘境,藏在一片不起眼的民宅中,却有着十铺明代最珍贵的壁画……
 
100元的壁画真迹门票从价格上说不便宜,从价值上说物超所值。壁画在大雄宝殿内,为了保护壁画的色彩,大殿常年紧锁大门,参观者分时段由讲解员带领进入。漆黑的殿内,两三人共用一只手电照明,在微弱的光线中,聆听佛的故事,联结几百年前那些妙手兰心的工匠,透过他们的思想和眼睛,进入一片佛国世界。




沥粉堆金的手法尽显皇家寺院的气派,细致入微的工笔和立体效果的技法让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每一铺壁画中都包含着工匠对佛的理解和虔诚的敬畏,用画笔在精耕细作中将观音与菩萨的自在,超然,慈悲……淋漓尽致地展现……

讲解员告诉我们,很多学画的大师在壁画面前感慨最多的两个词是绝望和汗颜。古人的技法和智慧,最重要的是思想和心境,已经很难超越了。

整铺壁画就是美的极致……





法海寺内除了壁画,还有四宝,分别是大雄宝殿前的两棵距今1200多年白皮松;曼陀罗藻井;梵文经咒佛钟;寺前的“四柏一孔”桥。

结婚周年纪,拔草TRB……
 
TRB餐厅,是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的缩写,经营于嵩祝寺内,因此,人们总是说这个餐厅其实没有自己的名字。
 
600年历史的嵩祝寺,原为明代的印经厂,鼎盛时三座并排的寺庙相连,以嵩祝寺居中,东为法渊寺,已彻底被毁,西为智珠寺。
 
被发现时,整个寺庙面目全非,部分改成民居,部分房屋塌陷,破败不堪。后经一位比利时人之手,重新修葺,得以保护,并创意性地规划为一家氛围雅致的西餐厅,再现神奇……




期初,我也矛盾于在寺庙开西餐厅,会不会有些格格不入?进入TRB,发现厅内装饰简素、朴实,餐具和桌椅雅致,完全没有奢华铺张之气。菜品无论是口感还是摆盘和分量都无可挑剔,特别是服务员的礼貌和热情让我感觉彼此之间既是宾客又是朋友的舒服与自在。

餐厅特意为我们的纪念日准备了酒,后来发现我们的菜品中没有汤,又特意赠送了两份店内招牌的南瓜汤。用餐完毕时,服务员端上纪念日蛋糕,为我们在烛光摇曳的浪漫氛围中拍照留念。临行前,用两只杯子作为伴手礼,祝福我们一辈子都幸福。

站在餐厅门口,我表达由衷的感谢,为我开门的小姑娘没有按“套路”回复那些欢迎下次光临之类的话,她扶了一下我的手,微笑着说非常高兴能够认识你们夫妻……





夜色中,从餐厅再次拐入寺庙后院,想看看灯光下嵩祝寺的瑰丽和梦幻。

坐在石阶上,我突然明白,在寺庙中开什么形式的餐厅一点都不重要,那些都不过是外在的表象而已,重要的是经营者已经领悟了佛的博爱、奉献、向善和智慧,才让这家经营在寺庙中的,或许“连名字都没有”的西餐厅,与寺庙本身如此地相得益彰。




这次中央美院的达·芬奇作品展是我参观过的最小的展览。一共两个小小的展厅,不足20件作品。

众所周知,达·芬奇留下来的作品极少,并且都保存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博物馆中,无论在哪个博物馆内都是镇馆之宝的量级,基本也不可能外借展出,因此,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用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按真迹1:1的比例复制的作品。


我原以为参观下来也不过20分钟左右,谁知不大的展馆内我居然流连了三个小时之久。起先是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组团找个老师讲解,孩子们兴趣缺缺,我却跟在后面听得津津有味。

跟了两批这样的“儿童团”,两位老师的讲解大体一样,但又互有补充。正犹豫要不要出馆时,有幸遇到本次展览的主办人,给来参观的美院教授讲解,我再次从头跟到尾又细细听了一遍。

你会发现,真正懂艺术的人,在讲解一个作品的时候,绝不拘泥于作品本身,甚至不以作者为限,她会通过一件作品,或者作者本人,延展至对艺术的鉴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好奇心的培养,并通过一切对艺术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明确人们应该如何利用真迹和复制品来感受和研究一件作品,并纠正父母们将博物馆当做“第二课堂”的错误观念,同时,鼓励人们到意大利,到法国,到真迹面前,去体会,去领悟,去感受,去完整自己……




走出展厅,在美院的林荫路上散步,主办人的话语还在脑海回荡。的确,人们已经越来越远离博物馆和美术馆了,远离艺术,远离美。说真的,这些东西确实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利益和财富,弄不好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生活在“快消”的社会,不能立刻变现的事物总是不太能打动人心,“高压”时代中,谈内涵和底蕴显得太不务实。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就像记录世界之美的罗红、潜心于画的工匠、用耐心等待完美一瞬的摄影师、再次赋予嵩祝寺生命的比利时人,还有那个因为兴趣点太多总是无法按时交画的达·芬奇……他们愿意摆脱利益的牵绊,花时间去认识美,研究美,感悟美,用最不务实的内涵和底蕴激发灵感,将美转化为集大成之作,去分享和传递,将整个人生,活成了一件艺术品。至于金钱,只是随之而来的小事而已,不是吗?
 
那么,我们呢,愿意在艺术的力量中完整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