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山西壶关县猫路-鹅屋村-万佛寺-英姑峡徒步穿越

作者:海阔天高 显示图片

2019年4月19日跟随枣庄逍遥户外俱乐部前往山西壶关县参加猫路徒步穿越,这条线路期待已久了这是20日早上7点多到达青龙峡景区。


这是20日早上7点多到达此行住宿目的地大河村青龙峡景区


到达登山地点,驴友们向山中进发


到达登山地点,驴友们向山中进发


远眺太行山,峰峦叠嶂,万仞绝壁.


壶关县桥上乡天桥村—猫路—鹅屋乡鹅屋村—天生桥一西背村—西壶陵水村一师家背村—万佛寺—老鸦砣村—英姑峡—隐龙谷—南掌村—丁家岩村,整体像个倒C字环线,行走八个半小时,行程约18公里。南太行激烈的造山运动形成的高崖叠嶂、深谷沟壑奇特的地质奇观与人类在绝壁悬崖修筑的“天路”和梯田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月的南太行,春意盎然,满山遍野的野生白杏花、红桃花、黄连翘与绿松林,将大山打扮得分外妖娆,有它们的陪伴,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但天气非常晴朗,心情十分愉悦,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猫路是桥上乡偏桥村后一个三面环绕峭壁的山谷中沿峭壁修建的一条小路,最宽处60公分,最窄20公分,成之字形上升的石阶路。关于猫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杨六郎追赶敌兵被大山挡住去路,碰上一位老者怀抱一只小猫,杨六郎上前问路,老者手指峭壁说,那不是路吗?杨六郎说,路在哪里?老者放开猫说,你们看它上山了,那就是路。从此这条路称为“猫路”。从猫路上去可以到鹅屋乡,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坐汽车要绕很远的路,需要一上午。但是当地人宁愿花钱也不愿爬山。猫路原本是山民走出的很窄的羊肠小道。1979年,鹅屋人民公社和桥上人民公社同时发起修路,上下齐头并进,把原来的羊肠小道修成了可以挑担子行走的台阶路。猫路经过1979年的修整,已经不复当年的艰险,甚至相对于太行的很多天梯,险峻程度都不可比拟了。但因为路程比较长,而且两边风光很好,所以还是很值得一去。


此行最小的驴友,10岁多,小伙子很棒,全程走下来了


看爷俩指点江山



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吧


之字形猫路


猫路途中右手侧可看到天生桥非常壮观。猫路陡峭但并不艰险,紧邻悬崖但并不可怕,有挑战性,有欣赏点,尤其是可以远眺壮观的天生桥,所以穿越此路线不得不去。


晴空万里非常适合登山


美女驴友,一直走在最前面


到达山顶到达猫路顶端,海拔约1480米,从600米上升到1480米大概走了3公里左右。


到达鹅屋乡鹅屋村口


去往天生桥


天生桥近景。天生桥位于鹅屋村东北的一座山上,天桥宽约5米,厚6米,跨度50米,最大高度150米,号称北方最大的天然石桥,鹅屋天生桥造型优美,其桥洞呈标准的圆拱形,宛若天工。斗胆站在桥上,天上白云飘动,望之仿佛天旋地转、山倒桥移一般,即便是万里无云的天气,两侧那深不见底的深渊仍然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去万佛寺途中远眺山下的太行山公路,修的非常棒,被称为太行天路,在山中蜿蜒盘旋,似一条巨龙,直通太行山顶,将山中的各村子通连起来,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村通工程


驴友兰亭优客拍的山下梯田,漂亮极了


驴友兰亭优客拍的山下梯田,漂亮极了


驴友兰亭优客拍的山下梯田,漂亮极了


山顶的太行天路


驴友在去往万佛寺途中小憩


万佛寺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无人住持的野庙,庙建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山顶上,四周都是悬崖,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神秘感觉。从隔壁的山顶上看过去,小庙会给人有孙大圣尾巴变成的土地庙的印象。 据说万佛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元末明初,原庙是在山边的悬崖下依山而筑,凿山为窟,雕了很多的造像,后因兵火而毁。原址目前仅存一个石窟,里面有三尊造像,因为石窟在半空中,也不知道造像是历史遗留还是后人添补的。。


英姑峡入口处观景台


英姑峡是此次行走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英姑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层峦叠嶂,奇峰耸立,倒也有些张家界的味道,可惜缺水严重。看样子此峡谷原先可能是进行过或者曾经设想过旅游开发,但估计是人来得太少而作罢了。整个峡谷完全荒废,台阶路年久失修,路上杂草丛生,台阶路可能是为了旅游开发而修的,估计最终因为来的游客太少而放弃,于是就衰败成现在的模样了。



虽然景区败落,但风景不败落。千百万年形成的风景依然屹立,并将依然屹立下去,等待更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欣赏。


似刀削一样的山体







绿意盎然的峡谷通道。


到达山下已经5点半了,驴友们结束一天的行程返回驻地休息,期待第二天的穿越。以下为驴友兰亭优客的拍摄照片,非常漂亮,将诶用一下请大家欣赏






第二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沥沥细雨,不过雨中游览青龙峡、大河村,别有一番韵味


青龙峡原生态自然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大河村。融青山、绿水、峡谷、洞穴、激情漂流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纳太行山国家地质博物馆、山道雄关、战事翰墨等人文景观于一身。游程约需4小时。这里气候温润宜人,林木浓荫蔽日。有刀削斧劈般的雄宏悬崖、千姿百态的象形山石、幽深清凉的洞穴、优质甘洌的山泉、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珍异稀有的动物、美丽动人的传说、风情独具的社火……。一切皆原汁原味。来此,远离闹市喧嚣,身置山水静地,回归天成自然,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青龙峡呈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其中点缀着青龙潭、莲花台、狐仙洞、马奇寨等4个景点。因峡内有青龙潭,故名青龙峡。青龙峡自然风光优美,是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青龙峡南口宽阔敞开,两侧山峰平缓低矮,遥相对峙。漫竺竺苎筌:柏、柿、枣树,花草丛生,遍地青翠,万紫千红。谷底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灵石,最小的可拿到手中把玩,最大的一块灵石为长方形,长15米、高15米、宽3米,孤零零地矗立在小山丘上。令人惊奇的是,在大石顶上长着一棵翠柏,四季郁郁葱葱。距大灵石不远处,在峡谷底部有一个河床断层,溪水从断层悬崖峭壁峭壁顶端跌入深潭,形成巨大的瀑布,瀑布落差30多米,宽2米,水声如雷贯耳。长年累月瀑布冲刷形成水潭。水潭面积200余平方米,深10余米,潭水青翠碧绿如染。据当地民间传说:古时青龙潭内有一条青龙,温顺可爱,乖巧伶俐,喜欢与人嬉戏,故人们为水潭起名叫青龙潭,也叫乖龙潭。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这是曹操著名诗篇《苦寒行》中的诗句,一代枭雄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亲自率军从河北临漳进军壶关,征讨并州刺史高干,太行山大峡谷是必经之路。当曹操来到峡谷中的羊肠坂时,道路崎岖难行,战车的轮子都颠散了,曹操触景生情,留下千古佳作《苦寒行》。
  如今,在羊肠坂的四周仍有多处与曹操进兵太行有关的遗址和地名,在太行山龙泉峡的大河村东,还保留着崎岖的青石道和历代重修壶关县桥上乡往东大概五公里的地方,就是大河村。走进村里,山高耸峙,溪水潺潺,古迹斑驳,仿佛时光定格了曾经的峥嵘岁月。古道依旧、险关不再,现在的大河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历史的积淀也已成为大河的底蕴和太行山的骄傲。













大河关城门,大河关又名穴陉岭、大河口、崞口。《图经》记载:“壶口东出相州滏口,谓之崞口,地形险要,自昔为襟喉之地。”清光绪《山西通志》中说:“大河口,在壶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古穴陉岭道也,通林县。有营,有厘卡。”历代的史籍证明了大河关是壶关东出河南的必经之路,也是河南进入上党的主要路径。而在大河关以西约5公里的地方就是羊肠坂。关于羊肠坂,单从字面上理解就让人觉得路面又长又窄,宽处可过马车,窄处只能容身。难怪当年曹操由此进入太行山发出了《苦寒行》的感慨。相比羊肠坂,眼前的大河关似乎并没有那么险峻难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河关的设立对于往来于晋豫古道上的人们无疑是一件好事,在太行山大峡谷的艰险路途中,终于有了一处歇脚的地方,这也是太行儿女战胜自然的写照。
  如今的大河关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只是景区中往来的游客偶尔来此照相留念。但我们置身于前,看着剥蚀的关墙却禁不住遐想万千,看着石板路上的马蹄印就仿佛听到了叮当的马铃声和嗒嗒的马蹄声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