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读懂历史之雄关(一)——函谷关、潼关

作者:远方的风 显示图片

       读军事历史,往往无法完全读懂战役成败的前因后果,因为事关战争成败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中,“天时、人和”可以清晰地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但“地利”就很难搞清楚了,每场战役、战术都是依据山川地形来策划实施的,抛开地理因素战略战术中的“计谋”就是空中楼阁,而山川地形用语言甚至卫星地图都无法完全“读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脚步实地探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吧。
       最近一直在读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正读到苏秦合纵六国伐秦,数十万大军围攻函谷关,被秦军一举击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自商鞅携变法之成果一举击败强大的魏国,收复河西及崤函之地重置函谷关开始,函谷关多次遭到山东六国的围殴,但从未被攻破,函谷关到底神奇在哪儿?既然如此难攻,难道就不能迂回过去吗?如此固若金汤的雄关为何被历史抛弃?其身后的潼关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在天下统一,政治、经济东移的宋、元、明、清为何潼关仍然重兵把守?带着这些少年时的疑问,趁着小长假来个历史解惑之旅。
       古筝是老秦人发明的乐器,铿锵激越,选择古筝版的《十面埋伏》,为略表对赳赳老秦人的敬意。

       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紧靠黄河岸边,连霍高速陇海铁路从旁边穿过。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有关先秦的古文中“河”字特指黄河,而“关”字即是函谷关,可见称函谷关为华夏历史上“第一雄关”绝不为过。
       函谷古道是洛阳到咸阳(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1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建于函谷古道东口的函谷关自建成起,就是扼守关中咽喉的第一要道,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在战国那样一个大争的时代战事频仍,秦国据守此关一百多年,而抗六国,从没有让战火在秦国本土燃烧,为秦国并吞六国,横扫八荒立下不世之功。


      景区广场,道家风格的建筑
      除了军事上的煌煌功业,函谷关在中国人的哲学史、思想史上也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华章,老子在此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


       围坝成湖。湖水来自旁边的小河沟——流淌千年的弘农河。
       关前宽阔的弘农河谷,是千年古战场,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大的战役有十三次,最近一次是在1944年,胡宗南率领十万国军在灵宝函谷关一线抗击以岗村宁次率领的三万日本鬼子的进攻,经浴血奋战,粉粹了依仗铁甲战车的小鬼子妄图侵占抗日战略大后方的企图。


       函谷关“东临深涧”,当年的弘农河应该既深且阔,是函谷关防守体系中的第一道屏障,这里也许就是当年吊桥所在位置。


       "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入关西去,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成语。还留下了“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至今 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


       弘农河谷的西面是高高的稠桑原,它向北一直绵延至黄河边。


       函谷古道呈东西走向,雄关坐西朝东。
       关楼背依陡峭宽广的稠桑原。稠桑原北临黄河,南接秦岭余脉崤山,在这宽大的正面只有一条狭窄的裂缝——函谷古道。


       历史上记载的函谷关有三个,准确说应该有四个:
       1、西周关:位置在现秦关附近,武王伐纣,得胜回朝后,置“桃林塞”即后来的函谷关,春秋时(秦穆公时)老子曽在此驻留七个月,著上下两册五千言的《道德经》。
       2、秦关:即此关,建关时间为战国秦孝公时时期,商鞅一举击败魏国,从魏国手中收复崤函之地后,在此修建函谷关,以防御关东六国的进攻。
       3、汉关:洛阳新安县,据秦关以东150公里,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为扩大关中领地而修建。
       4、魏关:距秦关北约5公里(现陇海线附近)。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黄河岸边开凿隧道,筑起关楼。


       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函谷关砖刻画像重新修建的。


        关楼颇有秦汉宫阙的风格“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呈一个“鼎”字形”,此关楼镇守函关古道谷东口,构成函谷关防守体系中的第二道防线。


       进入关门 面对的即是幽幽狭长的函关古道。函谷——“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函谷关以此得名。


       “关在谷中”,第二道关楼更符合历史原貌,构成第三道防线,应该是整个函谷关防守体系的关键。
       据史料记载,当时投石机,云梯、冲车等大型攻城装备已普及,但在如此狭窄的进攻正面这些进攻利器根本无法展开。


       通向第二道关楼的小道。
       查阅说文解字“函” 原意为箭匣子或箭袋子,引申泛指匣子,袋子。这里就是“匣子(袋子)”口。


       第一道关门与第二道关门的俯视图。
       想象一下当年的金戈铁马:第一道关门的正面比较宽大,可以投入较多的进攻兵力,配合投石机、冲车 云梯、楼车等大型攻城器械,攻破城楼不是不可能;然而其后如何攻入第二道关楼呢? 面对如此狭窄的“匣子口”,纵有千军万马,每批次进攻,最多只能上一百人,根本形不成有效的进攻当量。所以秦国历来守军的设置级别很高,但人数却不多。


       从第二道关楼后俯视深谷,千年古道,树木杂草丛生,古人形容古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确实所言不虚。


      上帝视角下的 函关古道。
      资料显示当时:“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峡谷两边,已是片片农田,先秦时期整个稠桑原上,树木高大稠密,人兽无法通行。进入汉朝尤其到东汉末年,随着人口增加,毁林垦荒,造成水土流失,原先紧临黄河壁立陡峭的崖壁,逐渐崩塌,形成宽阔平坦的河滩,函关古道不再是进入长安的唯一通路,函谷关在军事上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另外,统一后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狭窄难行的函谷关绝对无法承担连接东西的重任,其被废弃也是必然的。


     弘农河是函谷关天然屏障,就像护城河一样拱卫雄关。


       函关谷道——就是贯穿稠桑原上的大裂缝 ,长达15公里,通向七十公里外的潼关。
       即使攻破函谷关第二道关楼,防守方在“裂缝”上方任何一处设伏,都能将“裂缝”变成进攻方的坟场。古人称“一泥丸而东封函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此固若金汤的天堑雄关还是在秦末被以周文率领的陈胜农民军以及力拔山兮的项羽先后攻破,“关”还是原来的“关”,只是守关的人已不是“赳赳老秦人”了。


     如今这里依然是联接东西的交通要道,只是天堑变通途,换了人间。
     图中大桥依次为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天边依稀可见的白色玉带就是黄河了。

      潼关在函谷关以西,距函谷关70公里,位于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也就是地图上黄河几字形轨迹中“几”字右边笔画的竖弯的“弯”处。潼关得名于在此流过的潼河。
     从某种意义上说,函谷关和潼关是继承关系,当函谷关因政治、经济、地形等原因,逐渐被废弃后,潼关替代函谷关成为扼守这条东西交通要道的关隘要塞就是必然的了。 


      黄河在此拐了个大弯。
      之所以选择在此处建关,实在是因为与函谷关相似的地形:北依黄河 、南接秦岭 、西临禁沟 、中通狭道——易守难攻。
       此处的黄河天险其实条件上要优于函谷关,黄河从北向南,携带巨大的势能滚滚南下,撞上此处的高高的黄土台地拐了90度的弯,渭河恰在此处与黄河相遇,两条大河融合后,河面宽阔,浩浩荡荡向东一泻千里。河水千年的冲刷,刻下令人绝望的的高耸陡峭的岸壁,形成绝佳的天堑屏障(在河的西岸也留下了宽阔肥沃的三角洲 )。


      正在修建的潼关古城景区,依稀有千年雄关的风范,旁边就是滔滔黄河。
     这块黄土台地一直向南绵延十数公里与秦岭相接,在塬台上东西方向有一条狭窄曲折的 “裂缝 ”(就像函谷道一样)——  黄巷坂,贯穿整个塬台,这条“裂缝“是连接长安和洛阳的官道,当你由西向东出了黄巷坂一抬头就是巍峨的潼关(汉关)了。


      潼关古城景区远景。
      史料记载潼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其后悠悠千年分别在隋朝、和唐朝两易其址,三处关城分别为汉关、隋关、唐关。
      潼关最早由曹操修建,与设立魏函谷关几乎是同一时间,同样是为抵御西凉马超韩遂军队东进洛阳、许都,当时马超势头正盛,几场大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为避其锋芒,时值深冬,曹操在此筑沙为墙,取水浇灌,一夜之间将沙墙冰冻成光滑难攀的冰墙,最终击败马超。
      有意思的是,汉关最初防御方向是西面,历经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荡三百七十年的分裂战乱,潼关作为关隘要塞逐渐完善,成为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卫星地图(1)
      潼关城两易其址,图中潼关古城的右下方隔沟相望的土塬——麟趾塬。就是汉关与隋关的所在地。唐武则天时期,将关城挪到塬北的黄河边上即“唐关”,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再改变。 


      卫星地图(2)
      汉关的位置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及千年的水土流失中,无法考据了,据专家推测,汉关关址大概在图中杨家庄村和城北村附近。隋关在汉关的南面数里,大概在杨家庄村和城北村之间,现今也只有少量的考古发现。


       潼关古城景区一角。
       汉关历经三百七十年来到隋朝,关中长安又成为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隋朝的前身西魏开始,潼关就是关乎关陇政权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防守要塞,随着麟趾塬上汉关的南面,雨水常年地冲刷,有了一条新的宽阔的沟道,贯穿东西,为了能控制新的通道,隋政府又修建了一座新的潼关,后称“隋关”。


       唐关大概就在 图中右下角的位置。
       到唐武则天时期,和秦函谷关被废弃建魏函谷关同样的原因——黄河河道与土塬之间漫出宽阔平坦的河岸——天堑又一次变成通途,为加强防御遂在塬下修建新潼关,史称唐关,后一直沿用到解放后。
      历经一千两百多年战火与风雨洗礼屹立不倒的唐关,终于在五十年代,因修三门峡水库,被人民政府拆除了。


      卫星地图(3)
      在图中G310 标识的下方标注的是禁沟河,禁沟河河谷就是大名鼎鼎的“禁沟”,宽阔陡峭的禁沟从秦岭一直蜿蜒至黄河岸边,构成潼关防御体系重要的一环。
潼关防御体系有三个部分构成:
1、天堑:黄河、狭窄的“裂缝”、连绵至秦岭的陡峭土塬;
2、巍峨坚固潼关要塞;
3、禁沟十二连城;
      由此构成三位一体的严密完备的防御体系。其中的“十二连城”是建在禁沟西沿的十二座烽火台,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潼关古城附近,每三里建一“城”,每城设百人上置烟火,下设守兵,火器箭驽联络呼应,遇有变乱就焚烟举火报警。


      谷地中,仿古小镇正在建设。旁边的高高的塬上就是汉关和隋关的遗址。
      修建 “十二连城”的原因,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麟趾塬因雨水冲刷形成大大小小多条东西走向可以通行的的“裂缝”,给防守留下巨大的隐患,南北走向的禁河河谷——禁沟刚好横亘在这些“裂缝”的西口,形成天然屏障,十二座烽火台就是监控这些隐患的据点。


      谷地中的一座道观。
      潼关防御系统不可谓不完善,但完善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执行,唐末流寇黄巢就是偷渡禁沟,绕过潼关攻入长安,断送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让人扼腕痛惜。


       景区中央的女娲主题塑像,大概意指女娲造人的传说,没听说这个传说和潼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是夸父的塑像,函谷关以西到潼关,从远古时代就称为“桃林”,传说夸父逐日在渴死之前将桃木手杖掷于此地,化为桃林,这一大片土塬就此得名,函谷关的前身就称为“桃林塞”。


      日暮潼关,渭河与黄河在此交汇。,
      函谷关是为防御山东六国进攻关中而设立的,防守方向单一——坐西朝东,而潼关防守方向可东可西、时东时西,完全取决于政权中心相对潼关的方位,所以潼关的作用更像一座军事要塞。尤其唐朝以后,政权东移,潼关依然重兵把守,其军事地位没有一点下降,除承担防守来自西面各种东进的威胁外,更主要的是为镇抚中原而设立的屯兵要塞。


       潼河谷地。
       为应对长期围困,潼河穿过汉关与隋关内城,并在城内保留一千亩的农田,,这在国内关隘要塞中是不多见的 


      黄河与渭河交汇处,清浊界限分明。
      潼关自战火中建成后,历史上经历多达45次大的战役。曾被多次攻陷,甚至是关乎王朝更替的关键战役,最著名的就是安禄山击败哥舒翰断送了盛世唐朝”。  


     暮光中的九曲渭河,蜿蜒曲折。
    如果拿函谷关与潼关在地形上相比,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函关古道的唯一性,以及那条让人绝望的狭窄漫长的“裂缝”,穿过“裂缝”后还有七、八十公里起伏跌宕的塬台沟壑,其防御纵深明显优于潼关。


      渭河黄河三角洲。
      而潼关在防御纵深上就差了很多,除了相邻的禁沟外,潼关身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八百里秦川,到长安之间已无险可守,所以函谷关驻军万余就足矣,而潼关因防守宽度,以及防御纵深的原因驻军动辄十数万、数十万。正如当地流传的民谣所唱:“铁函谷,土潼关,一马平川是长安”。


       夕阳西下,日l落大河,没有攻不破的雄关,只有黄河东去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