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是陕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由于是杨虎城和道光年间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又有“将相故里”之称。
蒲城境内有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让皇帝惠陵等五座唐帝王陵,县城内宋塔唐塔双塔相映,清代考院、文庙、杨虎城王鼎故居,又新建了老影院电影博物馆,可惜飞机造型的勿幕图书馆不对外开放,比较可惜。
因为唐帝陵都在城外,时间有限,加之蒲城县城景点也不少,就在城内游览。
将相故里的牌楼。
不远处就是勿幕图书馆所在的尧山中学,但图书馆在更北边,一点也看不见。
蒲城文庙在宋塔的北面,距离牌楼不远。这里也是蒲城县博物馆,这倒是和韩城博物馆很类似,韩城文庙也是韩城博物馆。
蒲城文庙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明、清均有维修,而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和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先后作了较大程度的扩建。
门票20,里面没有人。
门口的六龙壁,是文庙的照壁。建立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主体用琉璃花砖砌成,相当精美。
泮桥还是相当新的。
泮桥左侧有石碑以及古树。
戟门内有一口大钟,没有说明,不知道是哪个朝代铸造的。
另一边是旧时蒲城的沙盘。
过了戟门,就是大成殿,右手边是文物展厅,左手是匾额展厅。
戟门其实是不通的,要从两边的门走。
一张蒲城的文物古迹分布图,玻璃很毛,不过移开了一点。
左上:明代象牙笏,原存于蒲城城隍庙内,60年拆毁城隍庙时移交县文化馆,90年入藏博物馆。
右上:宋耀州瓷刻花豆青碗
左下:元,豆绿蒜头瓷瓶
右下:汉代走兽铜镜
右上:唐海兽葡萄镜
左下:汉代宜君高官铜镜
右下:秦半两、汉半两、汉货布、汉五株
唐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粉彩长鸣马。1974年金仙公主墓塌陷发掘出土。
汉代鸭蛋壶。
新石器时期的骨针,墨玉石斧、石斧和石杵。
万历35年(1607年)王进德书“城隍庙”木匾。1960年拆毁城隍庙时移交蒲城文化馆。笔法苍劲有力,气韵通畅,特别是“城”字竖弯勾取直势且长达150cm,是点睛之笔。关中地区王进德所书匾额有“‘城隍庙、神楼、百里金汤’盖世无”的盛誉。该匾因其书法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块名匾之一。
王进德,字霁堂,明末禀生,蒲城坡头村人,一生倾心于书法研究,擅长行楷。
乾隆年间张汝骧书“和丸画荻”木匾。张汝骧为王鼎之母所书,后由城关镇达仁巷王仲山后裔王喻捐赠给县文化馆。字体规整,笔法劲瘦,布局疏朗,以“和丸”“画荻”两个历史典故赞扬王母教子有方。“和丸”: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制丸,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画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母郑氏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
张汝骧,字云驹,号尧山,长于行楷。
道光26年(1846年)林则徐书“味兰书屋”木匾。是林则徐1846年腊月在蒲城为亡师王鼎守心丧时为王仲山书屋所写。后有王鼎后裔王梅岑捐赠给县文化馆。该匾后有跋文8行:“束广徽补南郂诗以采兰兴奉养取其馨且洁也仲山年二兄大人与其伯兄地山太守皆早辞荣禄眷恋庭闱诚多味乎众香之祖矣仲山自颜其书屋属余题之因述其所志如右道光丙午嘉平之望年愚弟林则徐识”。该匾为全国二十四块名匾之一。
道光27年(1847年)林则徐书“观察第”木匾。是林为王鼎族弟王增谦所书,此人时任宁夏道台,道台也称作“观察”,故写为“观察第”,挂于王增谦加盟前,蒲城博物馆成立时,王喻将其捐赠给博物馆。
道光27年(1847年)林则徐书“慈惠徽音”木匾。是林则徐在接到升任云贵总督后上任前,为挚友王仲山之母魏太恭人所写。1990年蒲城博物馆成立时,王喻将其捐赠给博物馆。
1946年9月,寇遐书“胜利台”木匾。是寇遐为蒲城县庆祝抗战胜利一周年所搭建胜利台所写,后由原城关镇红卫村捐赠给县文化馆。该匾书法有汉魏十三品之遗风,且有浓重的篆刻刀味,加之纪念意义重大,为为全国二十四块名匾之一。
寇遐,字胜孚,号玄疵,蒲城陈庄内府村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同盟会员,曾任陕西省临时议会副议长,陕西国民党秦支部评议员,49年后任陕西人民政府委员。
明天启4年(1624年),王进德书“义之尽”木匾。王进德为蒲城北庙(即武庙)大门所书。匾中“義”“盡”与“羲”“書”二字相近,故又称该匾为“羲之书”。
明天启5年(1625年),王进德书“衎神楼”。是王进德为蒲城城隍庙戏楼所写。解放后,城隍庙拆毁改建为百货公司,该匾由百货公司保管,后捐赠给县文化馆。该匾行书流畅,用笔随意,“神”字最后落笔一点为其增加几分活力。
大成殿内四壁上是孔子生平展,当然里面少不了神话。
大成殿的屋顶
大成殿右侧存放着佛像、铜钟、石经幢等等,基本没有说明。下方有一块1991年固城县甜水井出土的唐长寿三年(694年)大周吕志本将军墓志盖。
左侧主要是碑林,不少是墓志。
左上与左下后方:1967年蒲城三合乡西南村出土的唐天宝四年王贤妃石椁。
右上后方: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蒲城县廟宇记,原位于蒲城县衙仪门
左上后方:北宋昼锦堂记,1963年蒲城龙池公社埝城村李蔚山捐赠。
右上:唐开元年间,昭成窦后南方精石,1943年出土于桥陵南门东侧石狮旁
左下:唐金仙公主墓志铭,1974年出土三合乡武家村东
右下: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昭成窦后西方精石(出土于石狮后),王贤妃墓志铭,金仙公主北方精石,金仙公主墓志铭,唐咸享四年(673年)夏侯询夫人李氏墓志铭,1941年出土于蒲城兴镇。
东西两侧的雕塑与碑林的通道,全是拴马桩。
最后是明伦堂——蒲城碑林。
没有说明,只能随便看看。
酸枣树不知还活着吗?
六龙壁还是非常耐看,正面是“六龙泳舞”图,背面塑“六狮舞蹈图”。后面可以看见宋塔。
两旁各竖石牌坊一座,象征性的石柱高出屋顶,上刻云纹,称“云冠”。东西各有石匾一面,明末蒲城书法家、山西巡抚樊东谟书“文章祖”、“帝王师”六字,下面是象征性的石门两扇,每扇中间各刻方孔九个,人称“石门九眼”。牌坊上雕刻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牡丹、荷花等花纹。
从文庙出来,一直往东走,就是清代考院博物馆的后门。博物馆门票20,还是有些贵的,里面和文庙一样,基本没有人。
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小考都要搭考棚进行不便之宜;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即当时的蒲城县招待所。
整个博物馆的布局是长条型的,两侧是房屋,中间是通道。
后门进来以后首先是商店,然后是官员的住处
然后是武举考试的介绍。
武魁殿前是一片空地。
穿过门洞,两边的窗户上分别有“紫电青霜”、“腾蛟起凤”八个大字。
“紫电青霜”源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形容武生考试如王将军武库内刀光剑影。紫电为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晋朝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青霜:古代名剑,传说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
“腾蛟起凤”也源自《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形容文生考试如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
复原的考试场景。
考生进京赶考,得中回乡的场景。包括进京,沐浴,考试,得中,壮游泮水等。
前面几间屋子里都是一些考卷、试题、夹带等实物。
左下为清代枪手文章,右下为清代的夹带。
右上为民国朝邑高等官校学堂日课册《地理》,和民国《地理课本》。左起第二册应该是笔记,还画图,很认真。
清代“五子登科”铜镜,《宋史·窦仪传》记载: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清代《金石索引》。
民国灰陶砚和瓷笔筒;民国铜手炉和铜笔架;清代补子;“一路连彩”砚台,“四季平安”笔筒,“福禄寿”砚台。
一直通向南大门。
西侧有个块空地,拴马桩不少。最西侧的屋檐下是碑廊,不过前面堆满了桌椅。
科举文物精品厅前面有2个石羊,精品厅没有开放。
大门口的石马、柱础和拴马桩。
这是正门
考院斜对面是新开放没多久的老影院电影博物馆,名字有些拗口。而紧挨着考院的,是杨虎城旧居。
博物馆是原槐院巷电影院改建的,免费参观。
进门之后就是博物馆的介绍。
右侧有多媒体终端,墙上还有语录。
一楼是蒲城电影历史之介绍。
现址的电影院在1959年由原文昌宫改建,66年又做了扩建,03年再次改造,16年改建为博物馆。
蒲城最早的电影是由瑞典传教士在教堂放映的。
复原的教堂模型,和不远处的蒲城基督教堂几乎一模一样,但旁边的照片好像又不太一样。
蒲城电影大事记。
模拟的教堂放电影场景。
70年代甘肃光学仪器厂的红旗牌16MM放映机。
21世纪初的蒲城县电影院票务专用章,70年代陕西省电影放映单位统一登记证,80~90年代蒲城县电影院电影票。
30年代,卡尔蔡司16MM放映机
左上:民国26年,全国首创电影刊物之权威《电声》;84年11月20日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印《海滩》摄制组完成台本
右上:民国37年,经中华邮政登记为第一类新闻纸类《电影杂志》,1957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新电影》
左下:30年代德国蔡司伊康16MM放映机,1963年中国电影出版社《移动式电影放映机》
右下: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印制《毛主席与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海报。
说明的下面印的还是拼音,不是英语。
左上:1987年西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颁发《技术学习结业证书》,1982年陕西省电影放映学院颁发《结业证书》,西安市的证书就是一张纸片,陕西省的还象个证书。
右上: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厂币
左下:陕西省电影公司革委会印制的影片保护袋,1982年《电影介绍》
右下:1959年,电影出版社的书籍
左上: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大众电影》,1979年1月复刊第一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影剧美术》
右上:1982年北京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电影介绍》,1982年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电影故事》,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银幕与观众》,90年代济南《时代电影》杂志社出版《时代电影》
左下: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戏剧与电影》,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出版35mm电影放映技术教材《电影放映机》
右下:1960年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上海电影》创刊号,1960年第三期《上影画报》
左上: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胶片《英雄岛》,1994年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影胶片《带轱辘的摇篮》
右下:1966年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汉中专区公司印制《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海报,1979年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电影说明书合订本》,60年代南京电影机械厂长江牌16mm放映机
左下:70年南宁电影机械厂南宁牌16mm放映机
右下:1980年《排球之花》35mm胶片,与片盒。北京电影洗印厂洗印。
左上:1965年9月,河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编印的农村电影宣传材料《夺印》
右上:1953年,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陕西省办事处发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周放映电影节目单》
左下:70~80年代农村电影宣传资料
右下: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西安市公司印制电影海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1987年b八一电影制片厂新片介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电影周》,1966年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汉中专区公司印制海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沿楼梯上到二楼。两侧是电影明星的照片。
楼上陈列了电影放映机,还有不少胶片盒,象拉杆箱一样的便携式放映机音箱。
电影放映机也有不少,20年代法国百代牌9.5MM无声电影放映机,30年代日本爱尔莫牌跃进号16MM放映机,30年代卡尔蔡司16MM放映机;30年代德国诺力士牌16MM手摇放映机,40年代柯达8MM无声电影放映机,50年代奥地利Eumig牌8MM放映机。
堆满了胶片盒。
然后都是一些电影放映的配件以及资料。
左上:技术刊物与书籍,80年代胶片接片机,35MM电影放映扩音机
右上:5是60~80年代的反光碗,6和7分别是80年代青海电影机械厂甘光16MM遮光器,70年代宁夏电影机械厂甘光8.75MM遮光器,只是青海、宁夏出的都叫甘光,有些不解,纸盒子上也没有印商标
左下:80年代纸介电容器,供片齿轮,扬声器,老话筒
右下:79年代35MM反映灯,60年代16MM电影机镜头,60年代放映机短焦镜头,60~80年代放映灯泡,反光碗。
最后是还原了一个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西安事变》的场景。
博物馆里还是静态展示的为主,交互式的展览基本没有,也没有见讲解之类,一楼有几个AR体验。
博物馆东侧是王振东旧居,现在是私人住宅,很破旧。
这是博物馆的西侧的外墙。
博物馆围墙上的海报。
可能是以前的售票处。
考院隔壁是杨虎城旧居。
全国和陕西省文保单位的石碑。
进门左手侧一块石碑“二龙戏珠”
外厢房之后是主屋,现在是杨将军生平展室。
展室门口外面是“寿”与“福”两个大字砖雕。
寿字上部似虎字,又似忠字,下部又如一个甘字,蒲城孙镇甘北村是杨将军出生地。福字相传是陈抟老祖与宋太祖在华山东峰下棋时所写。
展室中央是杨将军塑像,四周是生平事迹展。
展室后是杨将军故居。
杨将军故居,据说家具还是当时用过的。
继续往里走,左侧布置的是大门紧闭的珍贵文物展室。
最后面是杨母卧室。进门之后象是客堂。后面估计是通二楼的楼梯。
墙上有全家福的照片。
右手侧是卧室。
二楼的木雕还是比较有特色的,有些是镂空的,玻璃好像也不全。
从杨虎城旧居出来,向北穿过红旗街就是王鼎纪念馆。
去纪念馆,会先经过王鼎家祠。
可惜家祠不开放,从门缝里面看,一片废墟。
向东大概20米就是王鼎旧居,也就是纪念馆。
王鼎,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陕西名臣之一,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鸦片战争时,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以“尸谏回天听”,于1842年6月8日夜自缢于圆明园邸所,其遗折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
纪念馆位于达仁巷54号,原址系王鼎出生地。王鼎第六代后裔将这所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间的故居正式捐赠给国家。
馆内有王鼎的半身像。
右侧的厢房里陈列了一块补子。
纪念馆之后两侧有王家的碑记。
左:道光四年(1824年)王鼎祖墓图考碑记
中:道光三年(1823年)王鼎父母祠堂题名石门额
右:道光三年(1823年)王鼎父母合葬墓碑
估计墓都没有了,只剩下石碑,尸骨无存啊!
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贤孝可风”木匾
最后方院子中间是一个鱼池,后面是两层的小楼,二楼是不开放的。
鱼池四周是12生肖的砖雕。
左手边是一块照壁。
屋子内有王鼎墓志铭。
王鼎70寿辰是道光御赐贺仪。意思是“静下心来,君臣共享无边福气”。正文上方是“道光之宝”印章,匾四周浮雕“二龙云海戏珠”。1997年纪念馆成立后,由王鼎后裔捐赠。
封建大地主的墨宝能留存到改革开放,实属不易。
还原的王鼎卧室。
纪念馆门口的王鼎名言。
从王鼎纪念馆往北走不远,就是林则徐纪念馆,地址是杈把巷六号。
据说是林则徐来此祭奠恩师王鼎时住过的寓所,也是陕西保存最完整的林则徐居住过的寓所,原是王鼎族弟王仲山的宅子,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
门票20,外地人估计来得不多,本地人可能免费。
林则徐来为恩师王鼎守心丧居住在此,据考证时间大概是1847年1月26日至3月31日,在此期间林为此宅院书写了八块匾额,大门口有两块:一块是《兄弟叔侄科甲》;一块是《观察第》。南厅上挂着《味兰书屋》,西厢房挂着《槐荫山房》,前厅房门额上悬挂《寿萱堂》,中厅门额上挂着《介祉楼》,后楼额上挂着《肄经阁》。
门口的“观察第”木匾应该是复制品吧。
前厅里面是禁毒展览。
中间屏风的木雕非常精美。
往后是林则徐纪念馆。
纪念馆挂着“慈惠徽音”木匾。
上面是一个藻井。
这块“宣勤受祉”和王鼎纪念馆中的一样,不知道哪块是真的。
一间厢房内陈列着面塑。
后楼里面好像是书法室,铺着宣纸,浓浓的墨味,只是没有人。
地上还堆着不少砖雕残片。
院内各种砖雕、木雕很多,动物、人物等等,雕刻也生动逼真。
县城还有一些景点,虽然不开放,但有的是因为路过,有的名声挺大,顺便一看。
在县城里最有名的蒲城八景之一就是“双塔夜影”,这两座塔一是北寺宋塔,二是南寺唐塔。虽然现在县城内高层建筑不多,但夜影也已经看不到了。
宋塔在将相故里的牌坊东边,紧挨文庙的北侧,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叫崇寿寺塔。
因为四周建筑不高,所以比较显眼。周围转了一圈,也没见有路可以通到塔下。
西侧大剧院地势比较高,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塔是四方形,13层,高40多米。每层檐角处,原均有悬铃,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塔身受损,塔尖失落,悬铃也全部脱失。1985年已全面进行了修复,悬铃都恢复了,据说塔内还有楼梯可以登顶。只是悬铃没有声音。
在塔东侧看宋塔。
在塔的西北侧看塔。
在文庙内看塔。
塔上有的层有窗,有的则封起来了。
每层四角都有铃铛。
在西侧看宋塔。
旁边,也就是文庙西侧还有一排古宅。
南寺唐塔在宋塔的西南边,蒲城中学内。
原名慧彻寺舍利宝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地震时,塔身开裂,顶端两层崩塌。据说解放后当时的校长张警玄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拆除破损无顶的南塔,习仲勋指示:“校可迁,塔不可拆!”并在1953年拨出专款修复南塔。
现存10层,底下3层有楼梯,北面第二级中嵌石碑一方,上面刻有“诸佛舍利宝塔”六字,塔铃早已遗失。
塔的北侧
学校门房比较和蔼,打了个招呼,进去拍了几张照,其实塔下看不全。
塔的西侧。
塔的南侧,塔门也在这里。
塔的西南边立着全国文保单位的石碑。
铁栏杆里是省文保单位的石碑。
旁边就是塔的简介。
塔门紧闭。
“诸佛舍利宝塔”的石碑。
塔的北侧。
沿蒲城中学的东风街向东走,不远就是蒲城基督教会。
1981年元月15日恢复了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西府巷11号原福音堂即现在的蒲城基督教会。
里面是一座比较新的教堂。
大门虚掩着,所以推门进去看了看。
去的时候是周六中午,教堂里面也没有人。
教堂的样式就是电影博物馆里蒲城第一次放电影的那个教堂样子。
教堂对面也是文保单位,现在是幼儿园。
继续往前,就是南庙。
可惜在盐业公司里面,不开放,只能外面看看,而且大门口就是垃圾桶,环境不好。
电影博物馆旁边,考院博物馆对面是王振东家宅。
王振东,字伯谋,清道光年间户部尚书,该宅建于道光六年,民国十六年曾重建或补建过。
门牌是东槐院巷9号,据说现在是私人所有。
宅子比较破旧,不知道里面怎样。不过屋顶上的砖雕,门框上的木雕还是比较精美的。
将相故里牌坊向北就是尧山中学。是杨虎城将军1934年创办,校址原为蒲城尧山书院。
校内的“勿幕图书馆”也是创校时修建,以蒲城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被孙中山誉之为“西北革命支柱”的井勿幕之名命名。主楼三层,高十四米,呈飞机型,为蒲城第一座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建筑物。
图书馆当时机构独立,与学校无隶属关系,但归学校使用。解放后,图书馆并入尧山中学,成为校内图书馆。
可惜,图书馆在里面,从外面的街道看不到。
教学楼前的杨虎城雕塑。
三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