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去 河南 是在2019年3月14日。中午1点从忻州自驾出发,第一站先到长治市的沁县参观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八年抗战中,决死队共参 加大小战斗七千多次,毙伤日伪军五万多人,涌现出县团级干部五千多人、省军级干部五百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73人,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勋。 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位于沁县城内风景秀丽的西湖之畔,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实物、多媒体等形式,系统地展示了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成长战斗历程,再现了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牺盟会和决死队在山西开展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又去参观了沁县南涅水石刻。沁县南涅水石刻位于县城南二郎山上,共三个院落,仿古式建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一千多件,是佛教题材的塔式雕刻品,时代最早的为北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批珍贵的石雕艺术品就陈列在这个馆内。参观完毕后一路高速直达河南宜阳县入住。
3月15日早起后先去朝拜了宜阳县的灵山寺与灵山国际水城,位于洛阳市西南35公里的宜阳灵山莲花公园内,北依洛河水,南临灵山寺,西傍熊耳青黛,东望龙门石窟,是一个集莲花观赏、温泉养生、水上娱乐、5D影院、水幕电影、梦幻观音、莲花盛宴、快捷酒店、别墅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场所。后再滨河公 园溜达一番。中午自驾回洛阳龙门石窟游览,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龙门石窟出来开车再去王城公园,因牡丹未开就走马观花的从东门景区到达动物园后返回南门,时间尚早就去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去看明堂,值得一去的地方,可以了解许多做为祭祀建筑用的-----明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 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是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天字一号”项目,明堂是“天字一号”工程中的首个亮点。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最为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别称作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宋代的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重点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兴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标志性建筑。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该公园占地10.59公顷,主要展示隋唐时期洛阳宫城核心区域内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宋代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和丝绸之路申遗重点项目。2010年6月,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动工建设。游览完明堂赶往丽景门时天色也暗下来了,就在灯光闪烁下登上了丽景门,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丽景门。它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的箭楼、城门楼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丽景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曾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丽景门古代都城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浓重气息。参观完毕后在古城中一边闲游一边品味各种小吃。晚上住洛阳。
3月16日早起后开车直达新安县龙潭大峡谷,游览完后就去了黛眉山。为什么这次一定要去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呢,因为黛眉山--王屋山为八百里太行山之尾。八百里太行山从北太行---太行之首到南太行--太行之尾就全部游玩了。写完分省游记后会整理成一个太行山专辑发表。晚上住新安县。
3月17日早起后先去了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结果一问9点才开门,只好去了新安县世纪公园游览,吃过早餐后就又一次去了汉函谷关---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点,上次看的是灵宝市的函谷关。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关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称八特坂或八将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言之“汉时关”即为此地。丝绸之路项目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包括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包括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参观完后去了千唐志斋,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1997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3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又去了渑池县看了秦赵会盟台,最后去了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 仰韶文化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关肇邺领衔设计,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5130万元。出来后经三门峡过黄河大桥到达山西运城平陆,一路高速去往临汾曲沃县参观了晋国博物馆,晋国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全省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该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两千余件。于晚上9点多回到忻州。共玩4天,花费2000元。
龙潭大峡谷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是一条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
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谷内关峡相望,潭瀑联珠,壁立万仞,峡秀谷幽,经过十二亿年的地质沉积和260万年的水流切割旋蚀所形成的高峡瓮谷、山崩地裂奇观,堪称世界一绝,人间少有,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水画廊”等美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两次盛赞龙潭大峡谷景区是“世界上最美的峡谷”和“全世界人人都该来的地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出中国最美的四十个景点,龙潭大峡谷景区是河南唯一入选的景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景区内有六大自然谜团:“水往高处流、佛光罗汉崖、巨人指纹、石上天书、蝴蝶泉、仙人足迹”。
七大幽潭瀑布:“五龙潭、龙涎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阴阳潭、芦苇潭”。
八大自然奇观:“绝世天碑、石上春秋、阴阳潭瓮谷、五代波纹石、天崩地裂、通灵巷谷、喜鹊迎宾、银链挂天”。令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红岩绝壁,飞瀑幽潭,狭沟深谷,奇石绿荫,组成世界上罕见的山水画廊。
2009年龙潭峡正式更名为“龙潭大峡谷”。
龙潭峡是一条由紫红色石英砂岩经流水追踪下切形成的U型峡谷,全长12公里,谷内嶂谷、隘谷呈串珠状分布,云蒸霞蔚,激流飞溅,红壁绿荫,悬崖绝壁,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旋蚀,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岩块形成的波痕大绝壁国内外罕见。
龙潭峡谷全长5.5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它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而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历来人们都叫它龙潭峡谷。
主要景点:
峡前景点
在通往龙潭峡的前段路上,有几处景点,各具特色。它们依次为惠风洞、仙人指路、“龙潭峡谷“青石牌坊、红孩儿山和红孩儿寺,千年古檀。
惠风洞
惠风洞是位于仙人指路左下方崖底的一个天然石洞。它是由白云质灰岩沿裂隙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含有泥质白云质灰层。
裂隙比较发育,洞体宽窄不同,洞深莫测,洞口有风流动;盛夏森森然冷气爽人,隆冬则暖风融融,似有盎然春意。所以,无论三伏数九,总是清风宜人,招人驻足流连,被人们称为惠风洞。
仙人指路
惠风洞外左侧,高高的石崖上有尊象形石人头像,形象巍然,正襟危坐,守候在通往龙潭峡谷的路上,象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般。
将军石旁边有小象鼻造型石,对面山上有巨石像坦克等。这些都是由白云质灰层岩沿裂隙溶蚀和崩裂塌陷风化而残留的地表剩余物。
“龙潭峡谷“青石牌坊:是龙潭峡谷风景区的入口。牌坊前、后各有坊联。
前联为:八里迷谷,桩桩迷景逗客伫;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
后联为: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
红孩儿山
过了龙潭峡谷的牌坊右侧红房子的后边便是红孩儿山,雄伟挺拔,峰峦叠翠,把青河川岔开:右边为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黛眉峡谷风景区连接;左边就是龙潭峡谷,又称“八里迷谷”,一直通往黄帝密都青要山腹地,与双龙峡谷风景区连接。山上有石洞,洞内供奉有黛眉奶奶、送子奶奶和观音老母三尊神像。是当地人祈财邀福,求子保平安的地方。
红孩儿寺
相传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在附近一带食人,被观音老母治服,收入一瓦罐之中,压在红崖寺下(当地人称红孩儿寺)。
据考证此处确有一座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名播四方,香火极盛;唐武宗时,大兴灭佛运动,红崖寺一度被毁。
宋、元时期,更名为“三教堂”,仍由佛家法师住持,还是这条古道上名闻遐迩的著名寺院。
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由法师宗玺主持重修,到嘉靖龙飞甲辰岁秋仲月由净恩法师主持续建竣工。后来,随着时势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被废弃,寺院也随之萧条。现只剩下遗址。
千年古檀
再往深处,有一棵千年古檀,傍崖而立,高约30米,冠幅约40米,树冠硕大,枝叶茂密,遮天盖地;树干由底部分4杈,集簇向上,胸围6.5米;树根裸露抓伏在岩石上,纵横交错,如盘龙卧虬,仅靠吸收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之间的水份生长。
它顽强求生的铮铮铁骨给人以深刻启迪。下有祭坛,可供焚香许愿。
红石峡
龙潭峡景区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沉积于距今12亿年前后的海滨地带。260万年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切割,形成高达百余米的丹崖长墙和宽仅数米至数十米的碧水丹峡景观。
峡内瀑布飞泻,溪潭珠串,漫步崖壁栈道,您尽可领落丹崖、碧水、蓝天构成的一副副精彩画卷,还可欣赏砂岩层内的交错层理、层面波痕以及山崩所造就的崩塌奇观。
五龙潭
位于龙潭峡口,因峡内有五个水潭,犹如五龙在此聚会而得名。五龙潭是第四纪深切峡谷经人工堵截而成的水体景观。潭面长300m,宽50~150m,潭内可行船。
潭的南侧为高达百余米,长达150m的赤壁丹崖,龙潭河水在此跌落而下,形成五龙瀑和悬沟,赤壁丹崖之上有两座孤峰,其造型酷似两只猩猩在俯瞰瀑布,曰双猩观瀑。
潭内碧水潋滟,可以荡舟行船;潭周围有五条山脉,犹如五条巨龙环抱着这清水一泓,人们按山脉水系,给它命名为“五龙潭”。又名峡谷内有黑、白、青、黄、赤五条龙经常汇于此潭嬉戏而得名。
潭内有一块如乌龟形状的石头浮出水面,如在水中涣游一般,名曰“灵龟巡潭”。
五龙潭右侧上方的亭子为龙亭,左侧的为凤亭。龙亭的后方有一处裸露的石块如一尊佛像,名为石佛。
五龙瀑
龙潭峡谷的河水从五龙潭后的绝壁悬沟口处跌落而下,轰然作响,犹如龙吟虎啸,声震山谷,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人们叫它“五龙瀑”。
五龙洞
在五龙瀑西侧岩壁上有一个深2米、宽3米、高5—6米的石洞,传说峡谷内的五条龙在五龙潭戏水之后,常来此洞中修神养性,所以人们称其为五龙洞。
这里水雾蒸腾,时有岚烟聚散,颇具仙风神韵,时有人在此焚香祭祀。其实,它原是由石英砂岩崩塌而形成的天然石洞。
五龙潭隧道
该隧道长61米,宽2米,高2.5米,是为进入峡谷方便而人工开凿的一座石洞,冬暖夏凉,是一个天然的空调。
12亿年前形成的紫红色石英砂岩:龙潭峡景区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沉积于距今12亿年前后的海滨地带。
主要为紫红色、灰白色薄~巨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紫红色、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少量紫红色薄~中层状含砾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组成。岩层中不同形状的波痕、层理发育极具观赏性。
龙涎潭
此崖壁间有泉水涌出,形成连珠不断的滴水景观,如青龙吐涎,其下有潭,为龙之涎水汇聚而成,谓之龙涎潭。
黄龙峪
地势比较平缓的黄龙峪,这是进入大峡谷的缓冲地段。在开阔的狭谷中溪水淙淙,两侧悬崖上怪石嶙峋。这里水草丰美,植被茂盛。主要有鳞毛蕨、蒲扇卷柏、地丁、厚朴、天麻、百合、海棠等植物,林林宗宗,翠色欲滴。龙潭峡谷处地偏僻,受人类生活干扰较少,生物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主要由天然次生林——栎树林、杂木林、侧柏林、刺槐林构成,主要风景树,有青檀、白蜡和三叶槭等。
羽状交错层理:交错层理指岩层内的细纹层有规则地与岩层面斜交所表现的层纹构造,是沉积岩的一种基本构造形态。12亿年前后的中元古代时期,这里是滨海沙滩环境,潮涨潮落产生的双向水流,使此时沉积的石英砂岩细纹层方向正好相反,形成了十分优美的羽毛状和人字形的层系。
阶瀑潭
(又名蒲草潭)因潭下有阶梯状的顺水坡,水流其上形成叠瀑景观故名。又因潭内长满蒲草而得名蒲草潭。蒲草,南方沼泽地内很常见的水生植物,因叶内纤维特别密集,非常有韧性,经常被用来编草鞋。
峡瓮谷
走过黄龙峪,突然高峡耸立,雄关挡路。放眼峡谷上空,岚烟四横,犹若淡云薄雾在轻舒曼卷。这就是本景区内最具代表性的红岩嶂谷群地貌。由于地壳运动和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切割作用,形成了峡谷内绝妙的奇景。潭前有关峡,潭后有飞瀑,关峡相望,潭泊联珠,瀑布连叠,飞练悬空,沟深谷狭,令人望而却步,真可谓桩桩迷景逗客伫,步步险象着人惊。本段峡谷内的主要景点有青龙关、“之”字型峡谷、青龙潭、黑龙关、黑龙潭、黑龙瀑,飞龙潭、飞龙瀑、阴阳潭,瓮谷、石龛等。
青龙关
两侧崖壁直立,段层刨面清晰,与外侧断然不连,如一座门阕一般,闭守着正座峡谷。因其下连青龙潭而得名。“之”字型峡谷:构成龙潭峡谷的这套紫红色石英砂岩中,有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比较发育,流水追踪这两组垂直节理切割,在两组节理交汇的部位形成“天井”,在一组节理发育的部位形成隘谷(一线天)。如此便形成了这种天井,一线天呈“之”字形分布的红石峡谷景观。
青龙潭
整个潭水长30米,宽2—3米,深约2米。因阳光把两侧的绿色植物映入水中,使水面溢满青光,如一条青龙在此游动一般而得名。
黑龙关
(又名黑龙潭)距今12亿年前后形成的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发育了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密集的部位强烈下切,形成两侧峭壁直立,长20 m、宽仅1~3 m、深达50 m的隘谷(一线天)。谷底一潭,水深约4—5m,尤如一条黑龙盘踞在此,称黑龙潭,潭上关隘即黑龙关。
壶穴
(又名王母池):壶穴是急流中夹带砂砾石磨蚀河床而产生的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形成壶穴。该处的王母池就是一处典型的壶穴景观。
飞龙潭
(又名卧龙潭)及飞龙瀑:飞龙潭直径约25米,深10米。潭后有15米高的飞龙瀑布,如一条巨龙插入水中,气势壮观。
阴阳潭瓮谷
瓮,是我国北方一种盛米的容器,它的特点是口小肚大。在龙潭峡谷的阴潭和阳潭上方,就是两个形状像瓮的峡谷,称之为“瓮谷”。瓮谷是由流水的冲涮旋蚀形成。以阳潭处的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20 m,弧度270°;阴潭处的瓮谷经流水的切割贯通成嶂谷。
阴阳潭
由两个水潭衔接一起,像一个卡腰宝葫芦,水深约12米。因高峡内阳光照射不匀,明暗有别,所以有“阳潭”、“阴潭”之说。
串珠潭
是三个近似圆形的水潭连在一起,看似串珠,所以叫故名串珠潭;三潭之间,串珠潭溪水相连,清澈见底的河床上有一朵朵图案,艳若桃花,所以又叫“桃花联珠潭”。
神奇河蚀地貌—壶穴谷:距今大约260万年以来,区内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加之区内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湍急的水流受节理和层面倾向控制,形成扰流和螺旋状涡流,带动砂石在不平坦的河床上如旋涡般钻挖形成一系列壶穴。相邻壶穴不断扩大,周边贯通联合形成今天我们在谷底和崖壁上所看到的磨蚀光滑,成群分布的壶穴壁与壶穴谷景观。
佛光岩
此处崖壁因水流打磨显得非常光滑,经水湿润后像镜子一般反射光线,在黑暗的峡谷内如发银光,故名。
石龛
龙潭峡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百余米的红崖绝壁,绝壁的底部由于水流的冲涮旋蚀,形成了一系列顶部小、肚子大的石龛。由于地壳运动的抬升,把石龛抬升到陡崖的中间。石龛在研究本区新构造的特征以及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芦苇滩
芦苇,多年生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古称蒹葭。芦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温带湿地的主要植被。有净化污水作用。《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动人诗句,描绘的正是美人嬉戏于芦苇荡滨的意境。旁有一潭水名为芦苇潭;上面仅一尺宽、一尺长的瀑布,名为一尺瀑。
花瓶峡
穿过一尺瀑上的峡谷口,回头向上望可看到一个肚大口小的形状酷似花瓶一般的峡谷,名为花瓶峡。
宇宙石
(又名日月星辰石):为在峡谷内捡到的一块典型的黄河奇石,上面有象形的太阳、地球、月亮、星星及银河等图案,微妙微俏,非常逼真。(浇水可现)
巷谷
巷谷是指谷底平直,两侧峭壁直立,谷宽仅数米~十余米的嶂谷。龙潭峡佛光罗汉崖处就是一段巷谷,长百余米,宽十余米,谷内行走,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水往高处流
这一段河谷正好垂直于地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与水流的方向相一致,在峡谷里,游客总是把地层的层面误以为水平面,并作为参照物。由于河流的坡度小于地层的倾角,就会产生水往高处流的视觉误差。
佛光罗汉崖
此处崖壁是由质地致密的中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和质地松散的薄层状泥质砂岩互层组成。中厚层的石英岩状砂岩层内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形成了垂直岩层的一根根石柱,砂岩的球状风化作用,使石柱酷似罗汉造型;光线的折射作用,使数百个发出闪闪金光的罗汉分四层整齐地排列在崖壁之上,形成这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
石上檀
(又名石上春秋)由生物活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称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根劈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随着根系的变大,对岩石的裂隙壁产生极大的作用力,就像楔子一样会将岩石沿裂隙劈开,引起岩石最终崩解。此处的檀树生长已将一块巨石沿层面劈成数块,形成了罕见的树辟石开景观。檀树,豆科植物,落叶乔木,树冠呈伞状延伸,多被用作观赏树种栽培,因其材质坚韧,古代常被用作车轴和装裱书画的卷轴。《诗经》曾说:将种子兮,乐彼之园,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该檀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石缝之中,直立于岩石之上,寒暑易节,蓬勃向上,真是“青青数株檀,虬根盘石岩,千磨万击处,傲立年复年。”
宝塔镇山
站在指纹石旁的台阶上,回望左侧的崖壁,可以看到一座垂直孤立的山峰,如一座宝塔直立于此。名为“宝塔镇山”。
指纹石
波痕是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物表面的砂质沉积物在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层面遗迹,形状极似水的波浪。指纹石是一处典型的干涉波痕,由于其纹理造型如人的指纹,故名。在龙潭峡长达3km的红石峡谷内,分布了大量的崩塌巨石,在这些巨石的层面上,可以看到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波痕,是国内罕见的“天然波痕博物馆”。
仙女出浴
此处有一清澈见底的浅潭,旁边直立岩石的表面有一个蒙胧如仙女的图案,像刚刚从潭中沐浴而出一般。一说在竹节岩下方的一块石上的象形图案。如一披散着秀发的美女,浇水可见。
竹节岩
岩层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柱状节理结构因成分和强度的不同,受到流水的冲刷打磨,逐渐剥落,形成一派如竹节一般的构造。故名。
波痕崖
位于龙潭峡内的这幢波痕崖,高度达10米,宽度15米。是崩塌背景下,由于崖壁的整体崩塌,导致原来近于水平产出的崖层直立,层面成为崖面,层面上发育的波痕形成罕见的“波痕崖”景观。鲜红的岩石,优美的纹理,翠绿的植被,充满了诗情画意。
喜鹊迎宾
站在波痕崖的旁边,抬头仰望右侧崖顶,有一块突出迎面的条形石块,形状很像一只喜鹊。姿态犹如在迎接客人一般。
天书石
天书石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崩塌暴露地表,在差异风化作用下,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人一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图案。
这段峡谷将有许多另人称奇的景点,绝对是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另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拍案叫绝的。
天碑
天碑高达50余米,是一个巨型崩塌岩块。由于崩塌时的位移,原来近水平产出的岩层此时呈直立状,巍然耸峙在峡谷一侧,高大雄伟、气势恢弘,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刀背、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美感。传说,这本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圣母娲皇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丢下的大刀竖立起来,刀背对着无头冤神洞,于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成了纪念小白龙的无字碑,人们称其为“擎天刀碑石”。
一线瀑
(又名飞练瀑/银练挂天):在高达50米的悬崖上有一股细流从V形窄谷中泻出,似白练飞下而得名。银丝飘动,珍珠串滑,置身其境,心旷神怡。地质学上称其为“悬谷式瀑布”。
潜水游龙
飞练瀑下的河床上,石色斑谰,蜿蜒迂回,没于潺潺流水之下,酷似一条游龙潜入水中,穿游嬉戏,取名为“潜水游龙”。在龙头朝向的方位有一块如印章般的方型石块,名为“玉玺石”。
虎头崖
站在一线瀑小广场上,抬头仰望天碑右侧对面的高崖,其顶部有一酷似虎头状的岩层映入眼帘。故名。
小龙洞
传为东海小龙王居所。因其布甘霖、拯黎民而触犯天条,为玉皇大帝所杀,只留躯体于洞中,脖颈外露,当地人称“无头神龙”。百姓感小龙王恩泽,四时八节,香火不断。传说当年龙娃在龙潭峡谷,任兴致所至,随手创造了幽谷海棠红、佛光罗汉像、水往高处流、青檀盆景园等离奇景观,受到事事成功的鼓舞,最后竟然冒险飞到天上为人间偷来了“天书”,因此触怒了玉皇大帝,惹下大祸。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他归案,他手拿“天书”和二郎神奋力相争,把天书抖落了一地。二郎神一怒之下杀了小白龙,弃刀于地,把散落的天书收拾起来,提着小白龙的头回天庭复命去了。这块天书石,是二郎神疏忽大意,遗落在人间的。后来,造人圣母娲皇到各地视察她的子民,来到龙潭峡谷,听说小白龙冒死为她的子民偷天书的事迹,大为感动。于是,就收了龙娃的无头冤尸,唤回他的冤魂,封它为“无头冤神”,把他安放在山崖下的石洞中。从此,不忘小白龙恩德的人们,常来为他烧香上供,深情怀念地称这个石洞为“无头冤神洞”。 当然,小白龙的故事未必真有,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小白龙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观刀台
观刀台是欣赏天碑的最佳角度,在此可以一览天碑的丰姿。
五虎登天
站在观刀台上,向天碑的右侧望去,可以看到一排突起且非常规整的石块,正如五只老虎跃越飞天一般。
棋盘格
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岩石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近于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它们与层面一起将岩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由于这两组节理在层面上表现出“棋盘格”的形状,故名。
天碑
站在棋盘格式节理景点的下方,回望天碑为一座单碑直立谷中,煞是壮观。
仙人足迹:此处有几个凹坑,就如人的脚印一般。由于过去人们不知何因,故名。又指河床上几个如马蹄印一般的圆形图案。该图案应是岩石在形成的过程中,中间的某种特殊物质向周围均匀扩散发生化学变化而形成的规则变色图案。此与黄河奇石上的圆形图案应该是如出一辙的。
饮马槽
民间传为骆宾王饮马之处。因石头表面有一方槽,内存有水,形似马槽,取名饮马槽。亦有仙人飞马饮水之处的传说。
蝴蝶泉
因此潭在每年春季花开时节总有无数彩蝶围绕于水潭旁飞舞而得名。
宾王洞
相传当年骆宾王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逃难到此曾隐匿于此洞。
龙湖
位于一线瀑的上游,是龙潭峡水流的一个重要源头。湖水流淌于整条峡谷,是龙潭中龙的栖生地,是龙潭峡的血脉。
大皇姑庵
传说东汉时曾有一位公主在此崖龛下避难,被当地人称为大皇姑庵。
骆家
相传当年骆宾王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隐匿于此,此户人家为骆宾王之后,名为骆家。
骆宾王之谜
龙潭峡谷深处半坡上,有个骆家村;说是村,其实只有一户居民。这家姓骆,自称是骆宾王的后裔,因此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系唐初四杰之一。后来他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去向。是被杀?是逃匿?传说颇多。
新安有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去处,叫漏明崖,传说骆宾王逃匿之后,辗转多时,最后到新安隐居到这里,并有多首题咏漏明崖的诗。如:
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古时,曹村漏明一带曾属渑池)
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
层石远接天,绝顶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仗,何处得神仙?
民国年间,漏明崖傍崖而建的庙宇中还存有多首骆宾王的题诗;至今附近村民家中还存有两块纪念骆宾王的诗碑。漏明崖近边有骆岭、骆村、骆庄等村名;龙潭峡谷这家骆姓居民还能指出骆宾王墓之所在。“骆宾王魂归何处”这千年历史之谜,能否在这里得到破解,有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