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末富春江-新安江四日游总篇:@http://www.mafengwo.cn/i/11816050.html
1.28绍兴安昌古镇:@http://www.mafengwo.cn/i/11933042.html
1.28富阳黄公望隐居地:@http://www.mafengwo.cn/i/11989902.html
1.29富阳东吴文化公园和富春山馆:@http://www.mafengwo.cn/i/12029258.html
1.29富阳龙门古镇:@http://www.mafengwo.cn/i/12048958.html
1.30建德灵栖洞:@http://www.mafengwo.cn/i/12094890.html
1.30建德江南大冰洞:@http://www.mafengwo.cn/i/12130998.html
1.31建德新叶古村:@http://www.mafengwo.cn/i/12154270.html
1.31建德大慈岩:@http://www.mafengwo.cn/i/12201954.html
我的游记分省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474368.html
1月29日10点半,我们从富春山馆出发,不到11点就到了龙门古镇 。偌大的停车场空空荡荡,停好车正准备步行进古镇时,一辆电瓶车开了过来,下来个大姐收走了10元停车费——其实往里开有很多免费停车的地方,没有必要停外面。
到游客中心询问门票事宜,工作人员让我们到入口处的售票处办理手续。走到售票处,出示高铁票和身份证,检票处的保安叔叔又认认真真地核对了一遍,才把我们放进去——我只能说真够敬业的。 这次凭高铁票只免了入镇大门票,却不免室内景点门票(门票原价80元,不知单独购买室内景点要多少)。
其实有好几条小路可以进古镇,我们就在孝子牌坊那里走出了古镇,路口无人看管。所以建议单纯逛逛的朋友没有必要买门票——古城古镇古村,都是老百姓世代居住的地方,进入就要买票实在没道理。
古镇内老房子倒是不少,还有村民居住,大多可以直接进去参观,只是没有什么陈列,显得较为破败。世德堂里有个摄影博物馆,看看不错。另外比较有特色的是溪畔人家的建筑,砚池周边拍照最好看。
我们走得比较随意,并没有逛到所有景点,午餐是在万庆桥东侧的小吃店解决的,1点10分离开古镇,停留了两小时左右。
个人感觉龙门古镇还是值得一游的,在古镇住上一晚会更有感觉。以后应该会携妻女重游。
【说明】选择《美丽心情》作为游记音乐,是因为今天宁波不下雨,正式告别这个历史上最多雨的冬天,进入春天,刚好契合歌词第一句“多雨的冬季总算过去,天空微露淡蓝的晴”
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城南16公里处,南依仙霞岭余脉龙门山,北临富春江支流剡溪,龙门溪从古镇中流过。镇名和山名是因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时,留下“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而得。
龙门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也是“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现有7000多人口,90%姓孙,是东吴大帝孙权最大的后裔聚居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孙孙忠首迁龙门。千百年来,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
古镇停车场外是一片农田,百度地图显示为“风情花海”,此时却是光秃秃的一片。田中靠近公路边立有一造型美观的石坊,上面却仅有最高处的“圣旨”两字。相比上午,这时阳光已经有些照出来了,但雾霾仍然不小。
游客中心外墙角上有个“孙”字,提示你到了孙家的地盘了。
回望游客中心,典型的徽派建筑。
跃龙桥,过桥就是古镇入口处的广场了。
广场边上古镇简介和导游全景图。
上面导游图有些破损,我把老街入口处的图放上来。古镇有十景,分别是古镇溯源、老街乡情、溪畔人家、百步遗踪、砚池夜月、义门流芳、孙氏大宗、深巷幽居、山色水声、乡野田园(图中未显示)。
除了要买票的孙氏大宗和路较远的乡野田园,其他八景我们都领略到了——山色水声此时没什么观赏性,略过。
龙门牌坊,两面都有字。北向南看是逆光,选这张是因为可以同时把“孙权故里”四个大字拍进去——正确说法是孙权后裔聚居地,因为孙权并未在此地生活。
古镇入口处朝岁弄。右侧为售票处。
进去后左手边这座石头堆砌成的房子很独特啊。
古镇溯源介绍。
孝友堂,龙门规划展示馆,没有进去。
步道右侧有水渠,便于村民洗刷。宁海前童古镇也有类似场景。
右侧是思源堂,要门票的,没进去。古镇内的房子显然都经过粉刷了,整体比较协调。
老街到了。卵石铺地。
一条弄堂。
龙门老街绵延一公里,宽四五米,沿街店铺林立,各具特色,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商业活动的忙碍与劳作之余的闲适相得益彰,凸现山乡古镇明清街市的独特韵味。
简介在庆善堂(游览图上叫余荫堂)入口,这里又叫做藤编小院。上面放着不少竹编器具。
龙门山盛产毛竹,篾匠应该是比较有名的。
院子可不小。
出来前行就到了工部冬官第。这是孙权第41世孙孙坤的后裔所建。孙坤是明朝永乐初年工部清水吏司主事,负责督造巨舰八十余艘,不劳死一民工,为郑和下西洋立下功劳。其后裔为牢记祖先功绩,获朝廷恩准建造“工部”牌楼。因工部对应冬官,故牌楼上有“冬官第”三字。
我们到时大门紧闭,进不了,可能需要凭票才能进入。
龙门面筋,看来是特产,兴趣不大。
继续往前,到了龙门溪上的万庆桥,望下游方向(顺光)。
继续前行,似乎就是在这家唐生记吃的面条,因为别的店都是关门的,就它开着。
煎饼,好像3元一个。
墨庄,多么有书卷气的名字。
给卵石路和小水沟来张特写,井盖也是浑然一色的。
有家“孙氏米行”,不过是个空壳子。
这就是孝子门楼,清雍正八年,敕赐孙纶为“钦褒纯孝”。
再往前就出了老街,无人把守……很好,下次来我就可以从这儿进了。
古镇四通八达,估计能进的口子还是蛮多的——本来就不该搞进镇收费嘛。
之后走了一段不寻常路。谁知绕了几条小弄堂,有点晕了(非景区范围无指路标志),好不容易才走上了正道……
误打误撞地到了百步厅,门外贴着双喜,看来主人刚办过喜事……
长廊。
以脚步来丈量厅堂的长度是百步;用时间来丈量厅堂的长度是百年。沧海桑田,历史展示了它无情的一面,断垣残瓦述说着古镇呵护的不易,文化遗存在现实破坏和自然侵蚀中,显得如此脆弱。
光裕堂
过了厅门,天井中有左右两个方形大石缸,这就能看出主人的气派了。
再往里一道门外两侧有大红双喜和粉帘。最里面的房子感觉翻新过了,难道被用作当婚房?
在第二道天井仰望,高处有个八角形的窗子。
雕梁画栋已全然褪色,论精美程度,似乎也不是特别深。
从百步厅出来,拐到了太婆桥这边。此处有一景曰“山色水声”,但这个时候,既难见山色,也未闻水声。
沿着龙门溪北行,见到一奇异的三角形院落,尖端处居然搭了一间的小屋。
此处就是“溪畔人家”。古色民居沿溪次第罗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这里两岸自古没有店铺,谢绝了市侩习气和商业的喧嚣。故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生活在此处,清淡、安逸而单纯;行走此间,山乡古镇的特有韵味和和谐氛围让人流连。
耕读世家门楼。
可入内参观。
继续前行。此处建筑一大特点就是房子前后不对齐,而是后进总比前进要出来一个门的宽度。
村妇在溪中浣衣,生活气息浓厚。
阳光虽然惨淡,但聊胜于无。
穿过弄堂。
来到世德堂。
主人孙念阳热心公益,造福百姓,富阳知县送“华国儒宗”匾额给他。
有几位村民正在打牌,甚是休闲。
庭院布置优雅。
正堂。
侧间有1826摄影博物馆,可以参观。
取名1826是因为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窗外的景色》诞生于1826年。
馆内有不少古董级的照相机和辅助器材。
这种……是靠折叠状的东东来伸缩镜头的吗?
这还是小巧型的相机呢。
柯达的来历,可惜啊,倒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了。
出世德堂,我们来到义门牌楼前。
明朝嘉靖年间,龙门闹灾荒。眼看百姓只有背井离乡一条路,孙潮站了出来,不仅代缴了全村皇粮,还以一千石稻谷救灾。知县将他的事迹呈报皇上,得到皇上的褒奖,被赠“义民”一匾。嘉靖二十三年,富阳知县奚朴亲笔题写“义门”两字,建起义门牌楼。
义门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一座无形的丰碑,它使乐善好施、积善行乐成为镌刻在龙门人心底的操守。
门楣上所雕刻的是双狮,代表吉祥如意。
义门内旧时厅堂已经无存,这些房子是后来所建。
牌楼旁边是燕翼堂,里面有陈逸飞拍摄《理发师》的资料。
外面横匾“流芳百世”,“燕翼堂”横匾下又有“积善堂”横匾。
还有陈逸飞题写的“龙门情”。
这里还出过贡生和武举人。墙上是陈逸飞在龙门拍摄《理发师》的照片。
义门牌楼和燕翼堂全景。
接着去砚池,这里是龙门古镇最适合拍照片的地方。虽说月夜到此才能看到“砚池夜月”之景,但我们不住此地,自然是无法欣赏了。
腊梅
那山并不是龙门山主峰,主峰在身后(南侧)呢。
临池馆,其实是一条长廊。
我们在这里闲坐片刻发呆,很是惬意。
一妹子正在拍照。
拍不厌的倒影。
临池馆一边有个两岸交流馆,可入内参观。
最早的渊源是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台湾)。
这大概是中国大陆的政府首次跟台湾发生联系,不过当时台湾岛上还都是高山族吧。
出来继续拍砚池。我很喜欢这张,可惜原照片有点倾斜,没法做头图(这张调整过角度),那就用来做封面吧。
走到池东边(临池馆在池南边)。
离开砚池,我们打算经过深巷幽居回去。经过孙氏大宗,但要票才能进(貌似要检票的景点也没几个呀)。
天子堂。
这就到深巷幽居了。
果然要穿过深深的巷子。
春及堂,曾经也是大户人家。
出来后经过“楼月廊”,名字起得真好。
龙门美术馆,关门。
这个竟然是厕所,真是太雅致了。就以它结尾吧。
富阳游程到此结束,我们接着开车前往桐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