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攻略第390篇,八闽攻略第18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承天寺屡修屡废,历经千年,建筑规模却越来越大,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文革期间寺宇大毁,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毁,其他则用作民宅、办工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承天寺是85年在原址重修的。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承天寺风光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
闽南古刹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以伪善的态度苛刻地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折断尾梢,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仍然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
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
世界文化攻略(不断更新,7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8114419.html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6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攻略集合请见(5楼景点全集)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喜欢旅行的朋友们加入小组吧
@http://www.mafengwo.cn/g/479427.html
目前390篇:
北京文化攻略:66篇
三秦文化攻略:26篇
姑苏文化攻略:21篇
杭州文化攻略:27篇
三晋文化攻略:36篇
中原文化攻略:22篇
金陵文化攻略:16篇
淮扬文化攻略:17篇
燕赵文化攻略:17篇
巴蜀文化攻略:26篇
吴越文化攻略:21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13篇
八皖文化攻略:10篇
八闽文化攻略:18篇
丝路文化攻略:9篇
西域文化攻略:4篇
荆襄文化攻略:5篇
岭南文化攻略:6篇
南诏文化攻略:10篇
上海文化攻略:5篇
关东文化攻略:1篇
塞外文化攻略:2篇
江右文化攻略:3篇
其他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山门☆
山门在南俊巷,西向面对承天巷。山门又称“月台”,故承天寺又名月台寺。“月台”其名甚古,最迟不迟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
山门悬有横匾“月台”,为明·永乐间(1403—1424年)泉州永宁卫人张寿所书,铁划银钩,气势雄浑。
山门屋脊极有特色的剪瓷,狮子叼宝剑
☆甬道☆
入山门,有甬道长约三百武。甬道南侧,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曾建七座石塔。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栏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根不出石栏,栖禽无矢污。”每塔相距10余米,中间种植8棵榕树,砌石栏之,偃卧荫道。今塔存5座;榕树仅存其二,亦非宋时物。甬道南壁为白粉墙,大书弘一法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
☆天王殿☆
甬道尽端,左折北行,即入天王殿,全寺建筑结构之中轴线即由此始,总体布局为三路。
中路为寺院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广庭、放生池、大雄宝殿、两廊。
天王殿对面墙上为明朝礼部尚书张瑞图书“泉南佛国”。
☆弥勒佛殿☆
入天王殿,从广庭直入,原来有一座弥勒佛殿,佛龛中供弥勒佛坐像,笑容可掬。两旁塑立天大将军金像各一尊。佛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龛背北向供韦驮菩萨,双手垂按杵柄。过去,游方僧人视韦驮形象,即知住院清规。殿前左墙书“龙象蹴踏”,右墙书“凡圣同游”。今弥勒佛殿已重建。
弥勒佛殿屋脊剪瓷,正面的龙
☆石径☆
天王殿后是石径,两边草地分立两对宋明石经棟,石塔,殿前原有榕树倒卧期间,构成承天寺十景“偃松清风”奇观,现在已经不见了。只有一颗站立的大榕树了。
诗有云:
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
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
神禹浚川为贡物,秦皇避雨亦封王。
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说短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雄踞广庭之北,乃寺之正殿。屋顶重檐歇山,巍峨雄伟。
大雄宝殿前广庭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大雄宝殿的剪瓷雕。
精美的木雕。
殿中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坐像,皆丈六金身,慈祥端严。殿中原珍藏有古版经籍及历代高僧如太虚、弘一等之著作、字画,惜尽毁于文革。大雄宝殿原有一尊铜铸立佛,高约二米,重三千斤,传说隋朝一个和尚运来的,后落在承天寺,现存开元寺。
三方佛的背后,为三大士泥塑圣像。中为女相观世音菩萨站立像;右为女相文殊菩萨站立像;左为女相普贤菩萨站立像。三大士含目俯视芸芸众生。
大雄宝殿上有妙音鸟,她们的演奏便是泉州特有的南音
南音又称“弦管”、“南曲”、“南管”、“南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其基础是唐代“大曲”,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包括台湾)和东南亚闽南籍华侨中。
乐器
“上四管”、“下四管”
泉州南音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上四管”或“顶四管”。
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南琵琶
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明刊三种》称“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的竖抱;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
南琵琶由10个零部件组成,民间叫法为凤尾、鳌山(凤咀)、纹子、琶桶(共鸣箱)、桐面(发音板)、天尺、朴掌、四象、九宫、天地人。
琴桶的制作原料最好是采用旧棺材板。棺材板经过水土渗透后,木板本身经过脱脂,较不容易变音,且制成的南琵琶音色更加具有穿透力。
南琵琶不像北琵琶那样,每条弦都有定号,定音起来较为简易。现在仍以钓鱼线为弦的南琵琶有时受气候影响,会膨胀或收缩,影响音色。所以,制作南琵琶时都要先挂上半年后再定音。
为追求整体美观,南琵琶上的装饰品一般采用珠贝和玳瑁。
洞箫
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音孔前五后一,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
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
二弦、三弦
二弦形制与古代乐器奚琴相同,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音色柔和甜美,其声极为古朴。
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
拍板
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
笙
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扁鼓
打击乐器
大雄宝殿边上还有敲钟的长木,一般长木很多都是鱼,而这里是龙,鱼龙果然是能互相变化的
☆法堂☆
法堂,在大雄宝殿之后,相隔着一个大坍墀。古朴的法堂与大雄宝殿一般大小。内奉阿弥陀佛铜铸圣像一尊。
☆文殊殿☆
依承天寺中轴线的丛林格式,最后一个殿为文殊殿,它在法堂之后,殿堂较小。殿前竖立一根北宋时期的石雕陀罗尼经幢。此乃泉洲古代经幢所留存的第二件。由于年岁久远,字迹不明,浮雕凸字,造型优美,非常珍贵。殿内的文殊菩萨乃泥塑,体态自然,闲静安祥。见者无不诚心礼拜。
☆北宋陀罗尼石经幢☆
北宋陀罗尼石经幢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弘一法师焚化处近旁。2001年5月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北门通天宫(泉州机电厂内)之物,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起见,1990年7月移至承天寺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通天宫》)
通高约6.75米,作13层;八角形底座,转角浮雕侏儒,其余各层浮雕莲瓣、云纹、佛像、云龙灯;中心经幢作八角形,高1.5米,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字多剥蚀,漫漶不清,幢顶配葫芦形塔刹。其造型同丰州桃源宫石经幢,但较小,应是北宋所创。
☆大悲殿☆
东侧有大悲殿,八角三重顶建筑。
供奉明代铜铸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北面供奉铜铸十一面四十八手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