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面积较大,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四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避暑山庄的外面围绕着众多寺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清朝统治者推行尊崇喇嘛教的政策,在避暑山庄周围共有11座寺院,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这11座寺院,分属8座寺庙管辖,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承德外八庙”。
外八庙的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些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遗址、安远庙、普乐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寺庙。
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布达拉~行宫景区。
布达拉~行宫景区包含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是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庄严。其位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和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
布达拉~行宫景区联票80元,包含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
两庙之间有景区观光车,可凭当日票乘坐。
避暑山庄有118路公交可到达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前设有停车场,可供私家车停车。
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的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整个庙宇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俗称 “小布达拉宫”。
乾隆不惜斥巨资,修建极为奢华的普陀宗乘之庙,以显示“山庄之普陀与西藏之普陀一如”,让避暑山庄也成为佛教中心,让满、蒙、藏各族首领在承德就能见到心中的圣地。
(在对面山上有观景台,可以拍小布达拉宫全景)
普陀宗乘之庙坐北朝南,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阁、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依山势起伏而筑的、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坐北朝南,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藏式盲窗,上砌雉堞。城台上起庑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顶绿剪边,很是气派。殿中供有四尊护法神。
山门前,置石狮,东雄西雌,呲牙瞪眼,呈威武像。
这是山门里面的样子,两侧有围墙相连。
普陀宗乘之庙的碑阁,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壁上有法轮图案,四面开拱门,下设须弥台基。
山门与碑阁间的香炉很惹眼。
碑阁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了从沙俄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御笔亲题 。
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中轴线上,进入山门,经过碑阁,就能看到这座高10多米的五塔门。五塔门为三座拱门白台,实壁上嵌红色盲窗,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皇帝御笔题额“广圆妙觉”。
白台上,从东至西排列五座彩色琉璃砖喇嘛塔,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佛教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塔居中。
五座喇嘛塔,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种不同教派:黑教(笨波派)、白教(噶举派)、黄教(格鲁派)、花教( 萨迦派)、红教(宁玛派)。
五种颜色也分别代表着五座佛:黑色的塔身饰有金刚杵,代表不动金刚佛;白色的塔身饰以法轮,代表大日如来佛;黄色的塔身饰有宝贝,代表宝源佛;绿色的塔身饰宝剑,代表不空成就佛;红色的塔身饰以莲花,代表无量寿佛。
五塔门前,两边各一石象蹲伏,象征吉祥和大乘教派法力无边,能承担重任,普渡众生。象体高2.45米,是承德地区最高的石象了。
看这象的姿势,像是在皇帝面前叩拜。
五塔门北立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皇家气派,据说,是仿北海公园小西天的琉璃牌坊。中楼前额题“普门应现”,意此为观音显现,普渡众生之门。后额题“莲界庄严”,意为此处乃观音道场。
这道牌坊是一道等级分界线,在清朝时有明文规定:“凡蒙古、扎萨克等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者,许在琉璃牌坊瞻叩,余,概不准入庙门”。可见皇帝建外八庙的目的,并不是为信徒礼佛参拜服务,而是有着政治目的,是为笼络满、蒙、藏各族首领的。
牌坊上题“普门应现”,意此为观音显现,普渡众生之门。
在承德外八庙中有两座琉璃牌坊,除了这座,在须弥福寿之庙中还有一座。
琉璃牌坊以北,地形渐高,呈“X”状分布着数十座藏式碉房,这些碉房建筑因地制宜,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层高一至四层都有,二、三层者居多,大都是砖混结构,青砖镶边,白灰抹面,红色盲窗,中间辟门,上起庑殿,依功能不同,分为殿台、楼台、敞台,实台等。
在琉璃牌坊北面的山坡上,有藏式雕房建筑风格的佛堂,名为中罡殿、东罡殿和西罡殿。殿内供奉密宗佛像、吉祥天女像、四面护法神像等,还设有坛城。
还有众多的僧房和小白台,还有东、西五塔白台。
这是单塔白台。
十一世班禅的供奉。
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其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
大红台正面基层是高达十八米的白台,实心,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盲窗,东、西两面砌长条石阶磴道可达白台顶部。
登台的入口在西边,参观完从东边下去。
西北面、独立的建筑。是一种白台吗?圆形的那座,造型比较特殊。
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着开真窗和盲窗。
大红台南面正中垂直嵌饰有六个琉璃佛龛,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
六个琉璃佛龛,象征乾隆六十大寿,台顶一周有80个小佛龛,象征乾隆母亲八十大寿,据说原本皇帝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乾隆为了表明孝心,将象征母亲的佛龛置于自己之上。
台顶一周有80个小佛龛,象征乾隆母亲八十大寿。
红台前的小广场上竖立着大经幡,游客可以挂经幡。挂经幡是为了消除灾祸,祈求福运隆昌。注意,挂经幡是有偿的哦。
红台墙下立着多个刻有六字箴言的转经筒。藏传佛教信徒认为,不停的顺时针转动转经筒就相当于不停的念诵经文,能消除孽障、脱离苦海、悉得安乐。
转经筒旁的大铁缸,是消防贮水用的。拨转经筒的丫头太随意了,忽略她吧。
从外面看,大红台是典型的藏式建筑,走进去会发现内部有多个建筑,汉、藏都有。红台四周是藏式建筑特有的四面三层楼群,中部是“万法归一殿”,群楼顶平台上还有四座亭殿。
红台的入口在西侧, 登台的阶梯,自入口起,合有104阶,每阶代表一种人生烦恼,走过一阶,就把一种烦恼抛在脑后了。据说,人生烦恼共有108种,除生、老、病、死这四种是不能免除的, 其余的104种都可以通过这104级台阶来免除。
拾阶而上,红台内里的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
大红台东侧有一跨院,是御座楼。这里是乾隆来庙的休息处。里面有一个戏楼,演出藏戏,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在这里观看“普陀之光”藏戏表演。
群楼各层都有很多佛像,很多是珍品呐。
这是千佛塔。保护在玻璃罩里,拍照效果实在不佳。
群楼里有土尔扈特回归浮雕。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阻拦,行程一万多公里,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为褒奖土部的回归壮举,乾隆帝特地在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中立了两通石碑,《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优桖土尔扈特部众记碑》。
群楼的中央是万法归一殿,建成于乾隆三十六年,乾隆曾在此殿接见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大型讲经、祝寿活动。
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殿顶覆有鎏金鱼鳞铜瓦,光是鎏金所用黄金就有一万四千多两!
殿脊中央的金顶伫立着经幢,金碧辉煌,富丽庄严。经幢下,四面各有一个“寿”字,紧扣祝寿主题。
嘿嘿到处都体现了“寿”之主题,可谓独具匠心。
看!这两层屋顶不是一个颜色,下面一层的鎏金被侵华日军给“剐”走了!本来他们还想剐上面一层的,但有鬼子掉下来摔死了,惹了佛祖震怒不得不罢手。
万法归一殿的内部装饰精美的无以伦比:壁板上是重笔彩绘藏传佛教故事,写有六字真言图案的天花板,金漆蟠龙藻井,还有佛龛、宝座......无不美到极致!可惜,没拍下来
登上顶部平台,视野极佳。平台四角分别建有亭殿。
慈航普渡与权衡三界是红台群楼顶部平台靠北边的两座亭殿。
慈航普度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角的最高处。檐下悬乾隆帝御笔亲题匾额“慈航普渡”,意为佛慈愿如船,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亭内供奉香胎观世音菩萨。
大红台群楼平台东北角是权衡三界亭,铜鎏金鱼鳞瓦覆顶,重檐八角。
“权衡三界”意指适合“天、地、人”三界众生的方便法门。
权衡三界亭内供奉吉祥天母。据说,吉祥天母能骑着骡子飞行于三界之中,有“三界总主”之称,因此被供奉在“权衡三界”亭内。吉祥天母是历代达赖喇嘛和拉萨城的保护神,作为护法神,吉祥天母同样守护着小布达拉宫。
平台南面的两个亭殿是千佛塔的罩亭。
红台的围墙上都有吉祥八宝装饰。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象征佛教威力。吉祥八宝是金鱼、宝瓶、宝伞、莲花、白海螺、胜利幢、吉祥结、法轮。
向东,远眺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盛阳下,金碧辉煌。
1933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承德,一直到日本投降,侵华日军在普陀宗乘之庙的多座古建筑上多处乱刻文字,这是从东边下来时看到的其中一处,还有好几处,没有一 一去看。
从普陀宗乘之庙出来,有摆渡车可到须弥福寿之庙,几分钟车程,凭景区门票免费乘坐。步程也只有500米。
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东边不远处。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班禅行宫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从总体上看是典型的藏族寺庙,但从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是汉族风格,形式独特。整个庙宇沿中轴线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排列布局。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山势建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金贺堂、万德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
班禅行宫的山门跟小布达拉宫的山门很像,也是城台上建门楼,前开三个拱门,正中拱门顶上,悬乾隆御笔“须弥福寿之廟”匾额。
进入山门,正北是碑亭。碑亭四面墙壁开有拱门,内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制的《须弥福寿之庙碑》。
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全高八米多;碑座为一巨石雕成的赑屃,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碑文是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
碑文记叙了修建这座庙宇的起因和意义: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帝七十岁诞辰寿日,后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要来避暑山庄祝寿,对此乾隆极为重视,为了隆重接待班禅,在这里特仿班禅所居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形式,兴修此庙。
碑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登石阶,到月台,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
跟普陀宗乘之庙一样,琉璃牌坊前亦有雕刻精美的石象。
整座琉璃牌坊斗拱层叠、翼角飞翘,黄琉璃的坊顶,精美的二龙戏珠大花板展现着皇家气派。
站在大红台上,回望琉璃牌坊和碑亭,极尽精美。
琉璃牌坊往北,就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物是三层高的大红台,很是宏大壮观。
(回来才发现,没拍红台全景图,为了让蜂友们看到完整的大红台,此图来自网络,特别感谢原图作者。)
大红台的外墙上有盲、实相间的垂花窗,顶部的琉璃窗头具有典型的汉民族建筑特色。
大红台内部是三层的群楼,群楼围绕着红台中心金碧辉煌的妙高庄严殿;红台的顶部,东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
大红台顶部的四角有分别有一座庑殿式的小殿,琉璃瓦顶,脊上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北面两殿用鹿。
由红台南面大门可进入群楼。群楼为木结构的,三层,分隔成四百多间。有很多佛像。
一楼北殿的四大天王像是麻紵彩绘的,在其他寺庙里少见。
妙高庄严殿高耸在群楼中央,这是六世班禅在此居住时讲经的地方。大殿,高三层,面开七间,殿顶覆盖着鱼鳞状的镏金铜瓦,因此,俗称它为“金瓦殿”。
妙高庄严殿,殿顶的鎏金铜瓦是用一万多两黄金制成。四条殿脊上,每条脊匍匐两条栩栩如生、腾空欲飞的金龙,做工极尽精细,据说,每条金龙都有一吨多重。金龙拱卫着殿脊中央的经幢金顶,在蓝天映衬下,犹为金碧辉煌。
二层飞檐角上是摩羯头,龙头、象鼻。有说,这是藏传佛教空行母的化身,我在大昭寺和松赞林寺的殿脊上都有看到。据说,摩羯喜吞火,安在此处有防火之意。
站在这里,遥看普陀宗乘之庙的大红台,气势恢宏。
据记载:年已70岁的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专门学习了一般常用的藏语,还研究了藏史,在引导班禅参观了整个寺庙后,乾隆在此殿请班禅讲经,由章嘉国师翻译。
班禅还将跋涉途中每一站祈祷、祝福乾隆万寿的纪录送给乾隆,并献哈达等礼物四十多件。乾隆欣喜万分,随即送给他身穿袈裟的画像一幅及弓、箭、金币、金丝袈裟等,还颁发了金册、金印,并为他题写了“宝地祥轮”匾额。
妙高庄严殿一层殿内正中供宗喀巴塑像,北边供释迦牟尼像;二层楼上是释迦牟尼和两大弟子阿难、迦叶及十八罗汉;三层是乾隆祈求长寿的转塔。小遗憾是没拍下来
在大红台顶部西北角,是吉祥法喜殿,是六世班禅憩居之处。
在大红台东边有“东红台”,又称“御座楼”。原为乾隆来此休息之所,外观门窗与大红台基本相同。
时间关系,没关注,留下遗憾哦。
在大红台北面中轴线上,是金贺堂和万法松缘殿,又合称“万花仲院”,原为班禅六世弟子的住室。
此院平面呈凸字形,外观为一白台形式。可惜没开门,只能看看简介啦。
这座五彩琉璃宝塔是须弥福寿之庙的标志。琉璃万寿塔建在在中轴线最北山巅,是全寺最高点。
琉璃塔建在方形基坛上,坛上,再承以八角形须弥台基。台基上装有石栏杆,南面有台阶。塔身为八角形,用绿琉璃砖砌成,饰以精致的佛龛,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皇帝万寿无疆。塔顶复以黄琉璃瓦,共七层,象征乾隆帝七十大寿。
琉璃塔底层有很多精致的佛龛和佛像。正在维修中,周围环境有些凌乱。
告别这里,还去了一个关帝庙,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不远处,号称皇家關帝廟,粗陋到......
有两通石质御碑,值得看看。
时间关系,外八庙,只走了两个,留给以后再来承德一个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