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景迈山的故事

作者:z 显示图片

2017年的夏天,我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景迈山拍摄了一部纪录片。2018年,我有幸再次来到景迈山,更深入的走进这里的故事。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在云南省的边陲,与缅甸相接壤。景迈山距离西双版纳景洪市140公里,驾车约三小时三十分钟;距离澜沧县74公里,驾车约二小时三十分钟。从昆明均有到澜沧以及西双版纳的航班。

景迈山古茶林分布在景迈、芒景、芒云2个行政村范围内,涉及15个传统村落,共1454户,6025人,主要居住傣族以及布朗族两个世居民族。



景迈山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4摄氏度,年降雨量25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气候。景迈山山高雾多,气候清凉,相对湿度较大,适宜茶树生长。



景迈山以它的千年万亩古茶林出名,据当地傣文石碑记载,景迈山古茶林具有1300余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制茶、卖茶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古茶林拥有茶林2.8万亩,古茶树320余万亩,年均产量200余吨。

布朗族是茶的民族,他们世代与茶相伴。在景迈山布朗族口口相传的歌谣中,布朗族现在所有的财富都是由祖先帕哎冷在山头上栽下第一棵茶树开始的。


对景迈山机械化生产茶叶做出极大贡献的苏玉帕在炒茶。


布朗祖先帕哎冷在种植茶林的时候写下遗训:给你们留下金山银山,你们会花光用完;给你们留下牛马,也会因为自然灾害死光;所以我会给你们留下满山茶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布朗语记录的帕哎冷遗训。

景迈山茶树树龄古老,以百年甚至千年的茶树为主。古树茶可以做成生茶、红茶、白茶等。古树红茶汤色金黄,其香味似花与蜜的混合物,入口顺滑,回味悠长。生茶甜味明显持久,茶汤入口时尝出的是苦味,然后是甜味。回甘的甜能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

苏国文:景迈山布朗族的头人

苏国文是受到景迈山布朗族爱戴与崇敬的布朗族头人,人们又叫他布朗王子。


在景迈山,很多人从小要么没有接受过教育,要么就只有小学生的文化水平,苏国文不一样。村里的小学只教到四年级,如果想上五年级的话就只能奔波到其他的村子里上。当时和苏国文一起去远乡的同学本来就不多,结果因为路途遥远,山路蜿蜒,同学们都挨个辍学了。后来报考初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最后只有苏国文考上了。

初中毕业之后,因为身份原因不能继续上学的苏国文成了一名老师。在一个拉祜村寨,苏国文成了村子里的第一名老师,建了第一所学校。可是拉祜族的孩子都只会说拉祜语,全村也只有一个人能用汉语说出几个词。苏国文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就只能用小木棍来教数学,其他的科目就由他边学拉祜语边教学。

苏国文老师对于云南澜沧地区做了充足的调查,发现了当地人没有文化背后的原因,开始了他为期32年的扫盲行动。苏老师用他的诚意和真心让各地政府同意了他的扫盲行动,在2004年,有9万青年通过他的帮助摆脱了文盲的困扰。

苏国文的父亲苏理亚是景迈山布朗族最后一代的世袭土司,他在临终前托付给了苏国文三个愿望:建一所好学校,续写《芒景布朗简史》。


2004年,通过了扫盲验收的苏国文重返景迈山,致力于父亲临终前的三个遗愿。现在,芒景村有了一所像样的小学,的确有很多成年人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了;苏国文老师家门口的帕哎冷寺以及茶台是每年布朗族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重要民族节日的庆祝地点。




苏国文老师在主持关门节庆典活动。


当学生们放暑假的时候,苏老师每天晚上都会给孩子们讲布朗族的文化、历史,教他们读用老傣文(布朗族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布朗族经文。芒景村的小孩子大多都很喜欢来听苏国文老师讲课。


2017年拍摄景迈山时与苏国文老师交谈。

“汉语不能不会,我们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更不能丢下了。”苏国文老师说。


这是苏国文老师家的茶魂茶。每年四月茶祖节的时候景迈山的布朗族人会把自家古树头春的最好的茶叶献给苏国文,然后苏老师会把所有家庭的茶叶一起加工,制成茶饼。所以说这一饼古树茶是全景迈山布朗族的茶。

苏玉亩:从景迈山走出来的人

苏玉亩是一个从景迈山走出来的布朗族人。

玉亩从小就和村里的孩子不一样。她不受周围环境的限制,在以千年以前祖先留下的民族之态生存的同时,她走出云南的高山,拥抱自由。

初中毕业以后,玉亩像别的孩子一样帮家里采茶、做茶。玉亩传承着传统工艺,茶便渐渐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他的孩子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甘于留在云海之南的大山里,过着和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极其相似的一成不变的茶农生活。

玉亩不一样。

去年七月我有幸与玉亩一起度过了几天的时间。从她的穿衣打扮不难看出她对自由的追求:一身很酷的黑色长衣、朋克风格的耳饰、黑色的双肩背包(在景迈山布朗族人不管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会背一个斜挎的布袋)。对于这个从小在云南深山里长大的布朗族茶农姑娘来说,最独特不过的一点就是她嫁给了艾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这门亲事在芒景村受到了不少质疑,当时玉亩的父母、姐妹、包括布朗族的头人苏国文和他的妻子都不同意。村里的人认为玉亩不是真的爱艾柯,而是为了他的钱财。艾柯能来到云南这个小村子是因为他喜欢研究茶文化,然而让他和玉亩走到一起的原因正是艾柯的为人。艾柯性格很好,兴趣与玉亩相仿,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开放的环境里长大的艾柯是唯一一个给了玉亩她想要的自由的人。



玉亩热爱摄影,起初只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用按键手机自拍让她觉得很神奇。后来她有了第一个手机之后就经常拿来拍一些花花草草什么的,因为她觉得如果把这些植物采走,它们的模样还是留不住,只能用摄影来留住。后来玉亩有了她的第一个相机,在认识她的丈夫艾柯之后她有了她的第一个单反相机。在景迈山这种小地方,人们的思想未免还有些传统。起初玉亩拿着数码相机到处拍照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不理解她,都认为她是在炫耀自己家里有钱可以买相机。就连家里的人也只会在有客人来的时候夸她有摄影天赋,拍的照片很漂亮。但是在私底下家人对她摄影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们认为玉亩把做茶的时间花在了照相这种不必要的事情上。玉亩认为坚持摄影是她的性格与风格,她是不会因为别人的说法去改变自己的。在这条路上,只有艾柯支持她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玉亩和艾柯一起居住在西双版纳,经营着自己的“中西合璧”婚礼茶

歪江:普通的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人

歪江家是芒景上寨很普通的一户人家,他们只采茶但是不做茶,我们是因为要买蜂蜜而认识他们的。
我们一直只和家里的女主人有联系。每次问她她家地址在哪里的时候女主人都会热情的说:“你们在哪里,我老公过去接你们的啦!”她一直不告诉我们她家里的地址,硬是要来接我们。

一听到“歪江”这个名字,我们都以为这是家里男主人的名字。后来等看到从上寨弹石路上走下来的一个穿着民族服装,肤色黝黑的妇女我们才知道歪江其实是家里的女主人。

“我们民族的名字就是这样的,我也没办法啊。”歪江说。

她家也是布朗族的传统木结构住宅,一层用来给她丈夫做木工,二楼才是真正住人的地方。我之前进过翁基村的几户民居,他们的房子虽然不大,也不现代,但是生活必须品都是有的。简易的小房子里摆着茶台,还有用木头隔出的小房间。那几户人家装饰不多,但是看起来很温馨。进了歪江家,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歪江家里除了一个迷你茶台和他们的卧室之外什么都没有,房子里空空如也。她家作为云南扶贫计划的一个家庭,却没有呈现出任何的不快乐,更不会因此而自卑。


歪江和她老公一直都说:“这都是政府刚建好的房子,好乱的。我们明年就有东西了。”

歪江给我们展示她怎么织布朗族的传统布包。因为要做好看的传统花纹,她必须要在打上下一根线之前按根数数清楚花纹,打错一根都得重新来。这种编织技术做出来的布包虽然很精美,但是是废了多少布朗族女工的劳力和眼力啊!她说在她闲下来的时候会练习写字,不写字的话就是没文化,不练习就会忘了。歪江也很重视她女儿的教育,她说:“她老是玩,上次她犯错了我就把她关在家里写字。不会写字可不行!”


她家里还有一位老人,是她的婆婆。老人听不懂普通话,更不会说。但是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她就静静地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看着,脸上洋溢着笑容。

歪江的丈夫更是有意思。他跟我爸爸说:“你下次来我家玩嘛,我带你钓鱼去,我家有个鱼塘。”一会儿又说:“来玩啊,我带你们去找野味去。”


我在歪江家人身上看到了布朗族的淳朴。生活在深山里,没有外界的干扰,再加上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布朗族人展现给人的品质就是热情,淳朴。他们不跟你谈生意,更不会要你买他家的产品,只会把你当成是朋友一样请你喝茶、聊天。

文山:走进景迈山的外来人

景迈山上有一家酒店叫阿百腊休闲山庄。文山是日籍华人,热爱景迈山的他从日本回到云南偏远的大山里投资了这样一家休闲山庄。


文山在日本起初在丰田公司工作了七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日本出人头地的困难。后来,他做过按摩院,因为他的努力还打拼的小有名气。文山后来成为了一个商人,拥有了自己的连锁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会跪下来给他的员工道歉,因为他是真的拿不出工资。

文山的妻子是留日的云南西盟人,他因此了解到云南省西南部产茶的这一代。后来,作为商人的他偶然来到景迈山来采购茶,他就深深的爱上了这座中缅边境的大山。他不光是以伤人的视角看到了这里的茶,更是被景迈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吸引。

他后来就下决心投资了一家酒店,并且创立了一家公司。他的公司不叫“xxx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而是叫“x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这里投资,文山并不只是为了这座大山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是想要去把这样一块净土的文化传播出去。


身为阿百腊山庄股东的他对于酒店的经营十分用心。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整天督促员工的领导,而是一个会和员工们一起干活一起刷马桶的人。因为他在意这个地方,他熟知每一件客房里东西的摆放方式,更知道整个山庄的电路系统以及下水管道,这样在出问题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去解决。他更知道山庄如果维持不住员工就维持不住客人,因为员工都不乐意干的话阿百腊就会失去灵魂,所以他认为经营山庄最重要的事还有让员工保持一个开心的状态。

他不光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坐在阿百腊山庄里喝茶聊天一共三个小时,他只字不提商业,说明他不把经商当作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在文山眼里,没有什么是努力解决不了的事儿。


在阿百腊驻唱的布朗族歌手们。

北京游客:因爱好茶来到景迈山的游客

我们在芒景村“大众鱼馆“吃饭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家同样来自北京的爷孙三代。爷爷是退伍的汽车兵,妈妈是加拿大留学归来的茶艺爱好者,孙子才刚刚三岁。父女俩已经驾车在云南玩了半个月了,他们是刚刚从同样以茶出名的冰岛村一路开下来的。

说起景迈山,妈妈说她就是因为喜欢茶所以知道了这个地方,也是因此想来景迈山看看。不过他们只打算在这里玩两天。

我们简单的聊了聊景迈山的各个村庄,结果发现他们除了芒景村和千年万亩古茶林真的是对景迈山一无所知。

“对啊,我们的确了解不多。我就是喜欢茶所以来看看的。”妈妈说。

虽然对于这座大山并不了解,全世界的人都会追随着茶的脚步来到云海之南的景迈山。


茶室,摄于玉呢客栈。

在景迈山上有几个村落: 景迈、糯岗、芒埂、芒景、芒洪、翁基、翁哇等。进山之后,除了在景迈大寨有一段柏油马路之外,剩下的道路都是弹石路。古茶山上不让修建柏油马路是因为沥青散发的化学物质会污染古茶树。

翁基村是芒景行政村下的一个特色少数民族风情古寨。这个布朗族寨子全村有89户,325人。这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布朗族村寨,寨中的布朗人还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从翁基寺的半山腰望下去,风景秀丽,翁基宛若坐落在白云之上,就像是“云上的寨子”。










翁基村有一棵2500岁的古柏树。

糯岗老寨是个傣族的村子,这里在傣语中是鹿饮水的地方。糯岗老寨四面环山,寨中有一座缅寺。寨子旁的半山腰上有一个观景台,从此处可以将糯岗寨子一览无余。



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有七天一礼佛的习俗,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人们前往缅寺祭拜佛祖。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特别虔诚,手上都拿着献给佛祖的贡品,带着各自的愿望去祈求佛祖保佑。




蜂神树是一棵高大的古榕树,上面聚集着六十多个蜂窝。在布朗族文化中,蜜蜂是幸福的天使,是茶祖帕哎冷的化身。




大平掌古茶园是景迈的核心古茶园,因地势平坦,据说地形象手掌,因而得名大平掌。这里的茶树大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已经活了上千年。千年古茶树看起来和普通的茶树没有什么区别,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大得直冲云霄。


左边的数有1100年树龄,右边的是1200岁的古树。很难想象哥儿俩已经在这里相互陪伴1000多年了。

夏日的景迈山有星空、云海。夏日的景迈山灿烂,若是夜间天气晴朗,大可用肉眼看到银河。这里在清晨以及日落时分有大片的云海,在任何一个山坡上停下脚来都可以拍出云雾环绕群山的效果。





我们既没有三脚架,也没有快门线。上面四张图均在半夜11-12点摄于玉呢客栈,曝光时间为25-40秒。






民国时期,云南省的茶通过茶马古道全靠牛帮马帮驮运和人力挑背传到陕、甘、藏、川,以及出口国家如尼泊尔、缅甸、印度等。景迈山是众多条茶马古道中其中一条的发源地,路线为:景迈→勐满(勐海县)→富腊→发展河→老营盘→扁担山→老雅口(原宁江县政府)→糯扎渡渡口→普洱。茶叶到达普洱之后,再通过这里传向世界。

景迈山至今还保留着一段茶马古道的遗迹,位于帕哎冷后山,大平掌古茶园景迈大寨方向的入口处。



景迈山现已被认为是云南新六大茶山,当地政府从2010年左右开始推动景迈山申遗。景迈山不仅有上千年人工种植茶林的历史,更有少数民族的乡土风情。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宗教、精神的结合,我们更能看到茶文化最原始的体现。申请世界遗产之后能带给景迈山的不只是经济财富。随着景迈山古树茶渐渐被人们知道,景迈山的茶产业从澜沧县不断的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今,在北京已有茶商开始销售景迈山普洱茶,更有几家景迈山人开的古茶体验店。也有美国的茶爱好者开始用景迈山的茶作为原材料制作中西合璧的婚礼茶。这样一来,景迈山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从2012年到2016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翻。同时,热爱这座大山的外来人也越来越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入景迈山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文化研究。

成为世界遗产自然对景迈山的发展是有利的,可是我们不能因此不重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自2012年起,当地政府因为申遗的原因开始着手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很多村子里都把房子改成了客栈,也建有不少旅游厕所。这样的问题就在于客栈的确是建了不少,可是万一当地居民想自己建房子的时候政府不给出钱了怎么办?再者说,任何有传统民俗风情的村寨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过度商业化。如果旅游的客人多了,当地人自然禁不住诱惑会开一家又一家的商店、餐厅,从而舍得当地原始的乡土风情变形。就目前来说,景迈山除了千年万亩古茶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景迈山不能因为外来人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