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十日行之广胜寺——唯一的元代戏曲壁画寺庙

作者:ww9981 显示图片

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洪洞  @广胜寺   





         @广胜寺  (第一批国保)

时代:元、明

地址:@洪洞  县城@东北  17公里霍@山南  麓

门票:35元,正常参观。上寺飞虹塔一般不对外开放登塔,有特权除外,下寺水神庙正殿平时锁着,可以找管理员开门入殿参观。

交通:较便利,从@临汾  (北站)坐到@广胜寺  的班车12元,车程1小时左右,先游下寺,下寺门边有条上山的台阶10多分钟即可登山到上寺。上下山也可以走山路20多分钟,无树荫,@盘山  公路。





         @广胜寺  三绝:

飞虹塔、赵城金藏和水神庙壁画

飞虹塔居全国琉璃塔之首

《赵城金藏》举世无双

水神庙壁画是全国最早、最大的元代戏剧壁画





 

     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中书令@汾阳  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  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  (今@临汾  )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和@清康  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平阳  一带又发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  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寺区古柏苍翠、泉水清澈、风景十分秀丽。

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

下寺在霍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均为元代建筑。@广胜寺  的建筑在建筑科学和结构力学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寺内保存的元、明时代壁画、木雕、泥塑及琉璃作品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现存于@北京  图书馆的金代皇统版的《赵城藏》数千卷,对研究@中国  印刷史和宗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内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上寺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寺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





 上寺山门





 从山门牌匾看,@广胜寺  曾经是禅宗寺院。





 山门脊刹





 飞虹@塔塔  院



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重建。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塔为全国十九佛塔之一。据修碑志记载,此塔始建于唐朝,后因元时大地震毁坏,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开始重建,落成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历时十二个春秋。





 九十余年后,天启二年(公元1622-1623年)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增建了围廊,副阶周匝。





 一层围廊内部





 全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逐级收分,高达47.13 米。





 飞虹塔原称广胜塔,塔中空,塔内转折攀登的梯道,设计巧妙,直通塔十层,为国内所罕见。二层入口,登塔由此进入。





 飞虹塔二层抱厦内局部北壁





 塔身由青砖砌成,层层皆有琉璃出檐。





 下三层尤其精致





 飞虹塔局部





 斗栱





 飞虹塔局部


























 有飞檐凌空下的斗拱,捏制精巧的莲花椅柱,还有佛、@菩萨  、金刚、盘龙、卧虎、奇兽珍禽等色彩艳丽的图案。





 飞虹塔坚如@磐石  ,虽已经经受了四百余年的风雪侵蚀,但仍完好无损。





 @清康  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年)@平阳  盆地发生八级大地震,它也安然无恙。





 塔刹是金刚宝座塔形式,中间大塔较四周小塔体积大得多。





       塔顶有当年地震的题记,为研究当年@平阳  地震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据建塔碑记载,塔为一僧人所设计,今@襄汾  柴村人,法名达连。达连和尚为此塔精心设计了四十余年,后用十二年主持建塔,在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建造出这样一座耸入云天的飞虹宝塔,不仅是@中国  建塔史上一巨大成就,而且充分表现了@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





 达连和尚号飞虹,为纪念他故此称该塔为“飞虹塔”。





 高耸入云的飞虹塔



塔全身由土色琉璃装饰,每逢红日高照,塔身金碧辉煌、熠熠闪光,远眺仿佛是一条美丽的彩虹。微风吹过,全塔上下一百一十二个风铎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好象在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轻音缭绕,令人神怡。正如明人王翰所题:“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常僧定,咫尺虚弥未许通”。






 塔院内西南角墓塔





 弥陀殿

塔后为弥陀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灰筒瓦,蓝绿琉璃瓦剪边,中心有菱形聚锦。





 弥陀殿北面





 弥陀殿脊刹

脊刹为琉璃匾式形状,上书“皇帝万岁”四个大字,匾两边各饰一@凤凰  。





 弥陀殿正脊鸱吻





 弥陀殿檐角





 弥陀殿转角斗栱





 柱头、补间斗栱

双昂五铺作计心造斗栱,下面的昂是假昂。





 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





 殿内梁架局部





 殿内梁架局部





 殿内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称“西方三圣”,工艺甚佳。





 殿内塑像





 佛、法、僧





 精美须弥座





 胁侍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东壁及扇面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  。





 东壁壁画局部





 东壁壁画局部

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殿,后移@北京  图书馆。





 弥陀殿倒座佛像

倒座大肚@弥勒  ,自在坐。





 倒座壁画局部





 这一铺倒座佛像的主佛为@弥勒  @菩萨  





 倒座壁画





 大雄宝殿五间,单檐悬山式,五间均置隔扇门,前有檐廊。





 大雄宝殿牌





 殿内正中置木雕神龛(亦称佛道帐)三间,神龛内置一佛二弟子,文殊、普贤胁侍两边,算是比较典型的华严三圣布置,两山墙分列十八罗汉。





 一佛二弟子

中间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迦叶、阿难分侍两边。





 普贤、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坐白象,文殊@菩萨  坐青狮,两坐骑前各有一牵兽于阗人。





 于阗王、青狮、老者





 僧人、白象、于阗王





 西山墙倚坐九罗汉

与东山墙九罗汉组成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之一





 弟子迦叶尊者





 老者





 于阗王





 倒座观音





 左右胁侍,一边是韦陀,一边是夜叉。





 殿前西边古树





 殿前东边古树





 毗卢殿

亦称天中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





 仅明间开隔扇门,殿内光线昏暗。大殿元代遗构,明代重修。





 镂雕精美





 毗卢殿正脊

屋脊琉璃吻兽做工精湛





 大殿檐角

黄绿琉璃瓦剪边





 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











 三佛四@菩萨  

殿内奉毗卢佛、阿閦佛、弥陀三佛及四胁侍@菩萨  、两护法金刚。





 中间的毗卢佛





 东边的阿閦佛、西边弥陀佛





     自东向西分别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  

四位@菩萨  还绘有胡须,面带胡像,这是比较少见的实物。他们的坐骑分别为天吼、青狮、白象、谛听。





 左右护法金刚





     殿内塑像

三主佛高坐须弥座,坐于高堂之上。身材丰腴,庄严法相。





 须弥座局部





 童子





 沿四壁置木雕龛阁,做工考究,内供铁铸佛像35尊。





 佛龛局部





 殿内西壁,南壁西部佛龛。





 佛龛座





 殿内东壁壁画局部

四周壁画,有八十八佛。





 壁画局部





 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

大殿因毗卢佛居中而得名,佛背光精致。





 毗卢殿内西壁上的功德书,是研究大殿历史重要的文物史料。

毗卢殿南东西分别为观音殿和地藏殿





 向左走,向右走?





 观音殿





 殿内供奉送子观音,从造型上看似近代作品。

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  的历史很有价值。






地藏殿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明间置隔扇门,两次间、稍间置隔扇窗,两尽间砌墙。大殿为元代遗存,内部塑像及悬塑当为明代塑造。






 地藏殿正脊脊刹





 殿内局部

从内部梁架看,大梁弯曲,稍加削砍即用,大殿当属元代遗构。大殿西壁悬塑,十殿阎君分坐于地藏@菩萨  左右,六曹府君分坐于南北两山墙处。





 正中自在坐的是主佛地藏@菩萨  ,前方条案边左右胁侍闵公、道明和尚。





 左右近侍和胁侍





 两护法,一个韦陀,一个是夜叉(原先吃人后皈依护法)。





 殿内局部





 十殿阎君之一





 十殿阎君局部





 十殿阎君局部





 六曹府君之一





 六曹府君之二








 西方三圣

















 文殊、普贤












































 各种悬塑





 墓塔

上寺山门南面有@塔林  ,有数座不同时代的墓塔、墓碑。





 现存飞虹塔的设计师---达连大师墓塔





 墓塔造型奇特





 这三座墓塔建在@高台  之上,庄重、肃穆、洁净。





 这就是普通的墓碑了,上砌琉璃顶。

下寺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现存为元代建筑。





 山门

山门,亦称天王殿,殿内原塑有四大天王,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穿心式过道建筑。在前后前后檐下增设一层腰檐,远看像重檐。该殿建筑年代不详,从结构、用材上看,当属元代遗构。





 这样看真的像重檐咧!





 殿内彻上露明,内部梁架一清二楚。





 斗栱和歇山、檐角处理清清楚楚





 天王殿北面





 前殿





 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年代不详,从结构、用材上看,当属元代遗构,明清多次修缮。





 梁架施大爬梁承重,人字斜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构造奇特,设计精巧。





 殿内正中奉千手千眼观音





 东西两山墙分列十八罗汉





 弥陀殿东西山墙处建十字歇山钟鼓楼。

悬山顶,没有悬鱼和惹草。





 后殿

后殿,亦称后佛殿、大雄宝殿。





 牌匾上的字你都认识吗?





 柱头斗栱

单抄单昂计心造五铺作斗栱





 栌斗坐在普拍枋上





 大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明间和两次间置隔扇门,两稍间置直棂窗,两尽间砌墙。只有柱头斗栱,没有补间斗栱。





 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减柱移柱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间大、外部雄伟等特点。





 梁架元代风格显著





 殿内梁架局部





 斗栱处理异常精美





 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胁侍@菩萨  ,均属元作。





 三世佛之二





 三世佛之一





 美丽的胁侍@菩萨  





 普贤、文殊@菩萨  





 殿内壁画局部





 殿内壁画局部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大部分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  @堪萨斯城  纳尔逊博物馆。






 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

















 两垛殿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水神庙为风俗神庙,左傍霍山,面临泉源,坐北朝南,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倒座戏台)、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





 水神庙山门

  山门,又称戏台,系明代建筑,@清康  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明间开券门进出(今已封闭),两稍间砌半高围墙,各塑三米高的巡水神一尊。北面倒座戏台。 







 山门北面倒座的戏台





 戏台明间南壁中心的精美砖雕







 水神殿建在@高台  之上,有宽阔的月台。






 齐腰围墙转角的角兽





 抱鼓石





 明应王殿

明应王殿,亦称水神殿,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殿身面阔、进宽深各五间,四周一圈围廊。





 重檐歇山顶,殿身四壁无窗。

博风板下置悬鱼、惹草。屋檐简洁,朴素@大方  。





 水神殿一层檐角

檐角只有脊头为龙的造型,没有走兽。





 大殿转角斗栱





 大殿北部围廊下的巨木

据说是为了维修大殿准备的,该木料粗大且长,据说是舶来品,可能是水土不服,也可能是大殿状况良好,故一直闲置在此,但愿它永远不会用上。





 一层屋檐补间斗栱

补间斗栱仅四面明间有,斜栱,上承金代做法。次间和稍间均只有柱头斗栱。





 上层屋檐斗栱

上层屋檐明间补两朵补间斗栱,次间和稍间各补一朵。





 檐下元代泥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





 明应王殿殿内塑像局部

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端坐水神明应王,两侧胁侍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





 台下分立左右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殿内塑像均为建殿时期作品。
@广胜寺  三绝之二水神庙壁画

壁画主要分布于前檐廊下板门两侧和殿内的墙壁上,面积约220余平方米。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布局严谨,画面人物大小不一,最高者约1.8米,最低者仅20多厘米高。





 殿外南壁东部壁画

一文臣一武将,文臣左手持卷在西,武将右手持剑在东。





 殿外南壁西部壁画


一文臣一武将,文臣在东,武将在西,文臣较武将更靠近板门。




殿内四壁绘满了壁画,共14幅,内容多为祈雨、降雨图、历史故事及当时生活、戏剧场面。最著名的壁画当属“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戏剧壁画。此外,还有许多精品,如表现水府诸神的祈雨图和降雨图;表现官吏山间对弈和参加“捶丸”(当时流行的一种体育运动)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的庭院梳妆图和充满宫廷氛围的王宫尚宝、尚食图等。最生动、最写实、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杰作当属东壁北部的渔民售鱼图。






 山间对弈图(网络图片)





 捶丸图(网络图片)





 唐僧归国图



   画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梧的朱衣官员,手执笏板,仰天朝拜,前有一簇人马高擎“大唐”旗开路,一白马驮着“神龛”、“木龛”,龛内放出道道金光,直指天空。云层里有一佛二@菩萨  俯视人间,下有骑马的两个僧人和一个穿红袍的官员。画面用带有佛教神秘的色彩,描绘出了唐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由@印度  取经回国,受到皇帝派人迎接的隆重场面,名为“唐僧归国图”。







 东面墙壁水神正坐中央,下面有一官员手执笏板,正在祈求水神行雨,名为“祈雨图”。





 东壁南部局部





 殿内西壁壁画局部 





正北神龛西边墙壁上有许多侍女正在准备用珠宝、水果及酒供奉水神。旁边有一大框,框内放有实物,还有一大块冰。由这块冰就可以知道,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以冰冷藏食物的方法。





 神龛东边墙壁上许多侍女也正在忙于尚食,有两个小侍女在烧炉,火炉上的壶已经烧开,其中一侍女弯腰捅灰,站着的侍女怕炉灰落脏了头发,急忙用衣袖遮住了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名为“尚食图”。尤其可贵的是,从火炉可以看出燃料是煤,这座火炉已编入《@中国  煤炭史》。





 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局部



南壁东面是幅价值@连城  的戏剧壁画,它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有力,人物线条飘逸流畅而有韵味,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宛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员和伴奏人员11人,7男4女。



前排左起第1人,身高 173厘米,净面无须,着蓝色宫装,长及地,胸前绣金龙三条,一腿露出靴尖,一腿半露红边长裤及黑靴,右手执一宫扇,左手撩衣。

第 2人,身高173 厘米,粗眉、络腮胡,张口微露齿,头戴黑色帽,着中长黄底红蓝大花衣,袒胸,着黄色圆口鞋,双手作表演状,当为净色。

第3人居全场中心,身高178厘米,面目清秀,头戴展翅幞头,双手执笏,红袍及地,仅露脚尖,鞋黑色,两耳有耳环孔,手指纤细修长,显系女扮,当为忠都秀所扮演的正末色。

第4人,身高173厘米,戴有髯口,穿淡青滚边蓝底红花大袍,着薄底黑靴,双手拱捧胸前,眼神注视左下方,作恭顺聆听状,腰间右侧横插一卷黄色物件,当为外色。

第5人,身高171厘米,净面无髯,身着黄色圆领紧袖宫装,衣长及地,袖长过手,两肩及胸腹绣有四只白鹤图案的花纹,左手执大刀,右手掩于袖内,此人与左起第1人当为剧中红袍主角的侍从。

后排左起第 1人,从幔后露出头部,右耳有明显的耳环孔,手指修长,正在幕后探头观望。

第 2人,短胡满腮,着白衣,戴红色圆形宽边@蒙古  帽,身旁置一大形皮鼓,右手掌着鼓架,左手击鼓。

第 3人,着黄色@蒙古  装,头戴@蒙古  圆形宽边帽,左手食指和小指朝上放开,其余手指按着笛孔,作吹笛状。

第4人,身高165厘米,着蓝色衲衣,腰系折裙,露出茶色薄底鞋,头戴@蒙古  帽,浓眉满须,似为净角。

第5人,身高145厘米,内着红色衣服,紧袖,外罩黄色帔子及地,右脚着红色鞋,露出脚尖,双手捧一物执左胸前,似拍板,左耳有耳环孔,手指亦修长。

第6人,身高 149厘米,黑发,右鬓插一朵白色小花,着黄色内衣,外披淡青色帔子,紧袖,两手执宫扇,眼神注视左下方,当为女侍。

这11人组成的场面,是元杂剧正末、外、净等角色和鼓、笛、拍板等乐器伴奏者临场演出时的写照。从画面可以看到当时元杂剧已分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演剧所用的砌末(道具)是很讲究的:有了刀、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脸谱、假胡子之类的化装,且都经过美化加工,非日常所用之物。已经有了精致的布景:舞台上方除悬有表明演出戏班的横额之外,还有绣花的帷幕,幕上绘图两幅,右边绘苍松为背景,画一黑龙张牙舞爪,怒目而视;左边绘一壮士右手执剑,两手张开作斩杀状。舞台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为面砖铺地,说明当时戏曲已登上方砖铺地的戏台,与现存元代戏台遗址的实况相符。反映了元杂兴盛时期的真实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售鱼图(网络图片)


渔民售鱼图描绘了官吏及部属五人正在王府庭院进行膳食活动,一位老年渔翁正向其中一位官员售鱼。官员们头戴乌纱、身着长袍、腰系玉带;老年渔翁头裹软巾、身披长衫、足穿草鞋。桌后的老年官吏把酒正酣,最前面的官员一手提秤、一手摆动秤砣,正在验证鱼的重量,其余三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场面;老年渔翁苍老消瘦,张口含笑,右手提着两条鲜鱼,左手伸出两指似乎在向买鱼的官员解释鱼的重量与价钱。官吏家中的酒坛、酒器、汤盆、汤匙、鲜桃、石榴、甜瓜;老渔翁身后简陋的扁担和渔篓……这一切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当时社会阶层贫富的悬殊对比也被鲜活地体现出来。

水神庙的壁画充分表现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
@广胜寺  三绝之三《赵城金藏》

由于《赵城金藏》的价值和地位太重要了,下面就多费了些笔墨,如若不感兴趣,可以忽略不看。






 赵城金藏经卷(网络图片)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  和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赵城金藏经卷(网络图片)

我国现存各版大藏经中,属于未经传世的孤本,有石刻本《@房山  云居寺石经》,木刻本《契丹藏》、《赵城金藏》、《元官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万历藏》等七种版本。其中有三个版本残存印本未超过40卷。《赵城金藏》是当今大藏善本中卷帙最多的,而且全世界仅存一部。它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并有部分是辽藏的复刻本与辽藏的坊刻本,装帧也同是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蜀刻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早已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它还保存着数千卷开宝蜀本与辽藏的原貌,不论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赵城金藏》以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前后开雕,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前后工毕。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并入@洪洞  县)@广胜寺  ,《赵城金藏》每卷卷首又加刻@广胜寺  刊刻的《释迦说法图》,被叫做《赵城金藏》,也简称为“赵城藏”。

据蒋唯心考证,赵城金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  解州(@运城  西南)静林山天宁寺刻成。发起人为潞州(@长治  )崔法珍,相传她毅然断臂募缘刻经,感动了很多佛教信徒,纷纷捐资协助。施主始终以村民为主体,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甚至“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公元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  大定13年(公元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赵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终“几”,总计约7000卷。蒋唯心考证时已有佚失,尚存4957卷。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金大定18年(公元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  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三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为表彰她的功绩,赐紫受封为“宏教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作出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风格高尚。蒋唯心感慨道:“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僧众,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





 弥陀殿藏经柜



1933 年,高僧范成到@广胜寺  考察,在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藏经。他对寺院收藏的5400 多卷的经卷进行考察研究,当时无法考证这部藏经是谁主持刻印的。1934年,@南京  又派遣蒋唯心到@广胜寺  考察 ,前后40多天,他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又因在赵城@广胜寺  发现,故定名为《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卷首佛陀说法图(网络图片)

《赵城金藏》印刷清晰,字体劲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其刀法线条和宋版佛经相比,具有豪放严整和生气有力的特点,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佛教书籍制作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金本水平,特别是每平水版画之间的关系,是印刷发展史上的一座了不起的宝库,在@中国  版本目录学和雕版印刷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赵城金藏经卷(网络图片)

《赵城金藏》原共有6980卷,六千多万字,现存4800余卷,是当今孤本藏经中卷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其中@北京  图书馆存有4813卷,@上海  图书馆存有17卷,@南京  图书馆存有6卷,@北京  大学图书馆、@广西  博物馆、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  、@山西  图书馆、@山西  博物馆、@苏州  西园、@台湾  中央研究院各存l卷。此外@北京  民族宫存有《赵城金藏》补雕本的另一印本5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  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在@山西  博物馆馆三层《佛风遗韵》展厅常设展  一卷经书。

回顾《赵城金藏》的历史,有断臂募刻的崔法珍;发现瑰宝的范成和尚;评估考证的蒋唯心;组织抢救的史健;精心护理的张文教;捐献国家的张筱衡;揭裱修复的韩魁占;有名字记载的不下数十人。更多的则是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捐募的村民,刻经的工匠,补雕的僧徒,流血牺牲的战士,爱护藏经的人民。向达教授《记赵城藏的归来》中说:“看看展览的古代经卷,似乎每一卷上都染有人民战士的血花,才渐渐明白文物的保存不是容易的事,而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只有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保存,才能光大。时间的考验,英雄帝王,象电光石火,终不免黄土一抔,人民却永垂不朽,人民所创造的也永垂不朽。”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





 海场

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





 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





 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  、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





 碑亭、分水亭





 古代赵城、@洪洞  两县的“界碑”





 分水亭





 为什么三、七分水?





 民间流传:很久以前,@洪洞  、赵城两县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  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





 碑亭





 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广胜寺  古庙会

  @广胜寺  ,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寺院建成后,附近的百姓、邻县的文人学士、官员吏佐相继慕名来@广胜寺  拜佛求愿,祭祀观光,小商小贩也随着游人的增多开始作起生意,这就形成了@广胜寺  庙会的雏形。

把@广胜寺  庙会定为三月十八,是由于霍泉水承担着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务。因而,人们祭祠水神已属古代的正常行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也是传说中的水神诞辰日。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会期为五天。从祭祠水神到参观游览,再到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都使@广胜寺  古庙会经久不衰,而且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