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汲长波,洞生明月------桂林象山游记【广西行之二】

作者:快乐游侠 显示图片


        

         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因山东端的水月洞犹如象鼻,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 故称象鼻山,简称象山。 象山一直看做是桂林和漓江的象征;象山水月,被誉为天下最佳月景之一,是桂林最富盛名的标志性景点。 

        象山景区虽然不大,而且门票较贵,但许多游客仍会冲着象山的名气而来,只为拍摄它的全景以作留念。桂林在小时候语文书的彩色插画就是象山的样子,这次即然来了桂林,觉得还是应该去看一下。象山之前来过,但只是同伴们在岸边看一看照个相,象鼻子里那些摩崖石刻,还有山上那个普贤塔都没有去过,所以今天决定去走走看看。

        我们在椿记烧鹅( 中山 路店)吃过午饭,沿着美丽的桃花江畔滨江路一路走到象山公园。进到景区里边,很快就来到了桃花江岸边。岸边有一个大平台,在平台上是远距离观看象鼻山的绝佳位置。2017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舞台就搭在这个平台和浅滩上,晚会以象鼻山和漓江自然山水为背景,在五彩变幻灯光映照下,湖光山色和唯美夜景, 令人至今难忘。也许因为旅游旺季已过,今天的游客不算多。漓江上不时有游船经过,还有鸬鹚站在船头的竹排船,船的主人在岸边正在卖力地招揽生意。

        我们在平台上停留了一些时间观赏风景,照了几张照片后,看到人渐渐多了起来,我就沿着桃花江岸边逆流方向向上走。走了大约300米,江上有一个堤坝,怀抱般大的圆石块凌乱地堆在堤坝下面,清澈的桃花江水在乱石堆中流出,水声潺潺。走过堤坝上了几级台阶,经过一个有许多小象石雕绿化很好的广场,就到了象鼻山的山脚。

        象鼻山这一面的山脚下,有一个桂林三花酒的酒窖。用象鼻山的石洞做酒窖,常年恒温恒湿,非常适合酒的醇化,创造了桂林三花酒典型的米香型特点。桂林三花酒是 “桂林三宝” 之一,另两宝是桂林腐乳和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誉为米酒之王。据说这个酒窖至今藏酒千吨。

        在桂林三花酒酒窖左边有一条上山道,花岗岩石条彻成的台阶。象鼻山不算高,但台阶还是比较陡峭。我拾级而上,走了大概一百多米,穿过一个山门,就爬到了山顶。放眼望去,桂林市区和桃花江尽收眼底,山顶靠象鼻子的一侧,建有一座古塔,这就是普贤塔。

         普贤塔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从山下远处看,既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故称 “剑柄塔” 或 “宝瓶塔” 。普贤塔建于明代,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原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但青石浅刻菩萨像已被人盗走了,佛龛中空空如也。普贤塔由于位于象鼻山之颠,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更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大象驮宝瓶寄托着和平、美好和幸福的愿望,此塔造型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颇为和谐壮观。

        参观完普贤塔,我转到山顶的另一面,可以看到漓江婉延向北,消失在茫茫的山峰中,远方可以看到漓江边相守望的穿山和塔山,如果时间充裕,倒是想登上塔山顶遥望这边的象鼻山和漓江,那将是另外一种风景。山顶的北边有一处观望桂林城及二江四湖的一个小平台,是拍照的好位置,但被人圈了起来,照相收费。国家的公园,这样的做法好像很是不妥。

        在山顶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相,就沿漓江的那一面下山,下山的台阶依然徒峭,但下山相比上山还是省力气,不一会就下到了这一面的山门。山门前有一个长长的大石洞,与桃花江的一面连通。下得山来,我发现桂林三花酒的酒窖还有一个洞口靠着漓江的一面,只是铁栏栅的门紧闭。听人说,在洞口可以闻到酒香,我特意驻足了一下,一点也没闻到,因之我对上述说法严重怀疑。

       继续往象鼻子走去, 山边有一个仿佛刀削出来的长廊,长廊高2米左右,靠岸边宽3到5米,长约20米,长廊里有一些石台和石凳,供人休息,长廊靠山的一面还有一些摩崖石刻。穿过长廊,再穿过一个约5米长的石洞,就到了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 “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 。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的 “象山水月” 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

        水月洞内外崖壁上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 “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 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也镌刻洞中。 

        在水月洞的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当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范成大为江苏吴郡(今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乾道九年来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在桂四年,改革盐法马政,倡导文教,修复朝宗渠。他酷爱桂林山水,称赞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并在伏波山、龙隐岩、七星岩等处建癸水亭、骖鸾亭、碧虚亭、正夏堂等游观建筑。他钟爱水月洞的景色,水月洞洞口朝阳,在范成大来桂任职之前,不知是哪位驻桂长官审美情趣偏低,将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站在水月洞中,当圆月升空时,此时的象鼻山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此情此景范成大认为水月洞这个名字非常形象贴切,而且桂林隐山中已有朝阳洞,不应重名,于是将水月洞恢复旧称,并刻《复水月洞铭》,希望 “百世之后尚无改也”。时之今日现在还称水月洞,看来范成大还是梦想成真了。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摩崖石刻玉润珠辉,方流圆折,清腴而丽雅。


        范成大任职桂林480多年后的163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风尘仆仆地到达桂林城,他首先抵水月洞,预约请人拓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并到王城预约登独秀峰,因为独秀峰在静江王府内。当徐霞客在桂林及周边游历一个多月后回到桂林时,让静闻和尚去了解《复水月洞铭》拓本和登独秀峰情况时,均未得到落实,俩人心中闷闷不乐。之后有传闻张献忠的起义军即将攻陷全州,不久徐霞客和静闻和尚即前往苏桥离开桂林,《复水月洞铭》拓本和登独秀峰这两个愿望徐霞客均没能实现。

        水月洞里面的这些摩崖石刻,早些年可以爬过洞观看,但现在只能隔洞远距离观看了。

        看完水月洞的摩崖石刻,再往回走一小段路,就到达了云峰寺。云峰寺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立着一对石狮子, 云峰寺初建于唐代,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后为女尼所居。现存的云峰寺是近年改建的,它那弧形式的山墙,碧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柱梁和窗棂,颇有中国民族风格。

        云峰寺曾为太平天国攻占桂林城时的指挥部,据记载1852年太平天国从永安突围之后,向桂林进发,并从东、南、西三面包围桂林,抢占象鼻山,云峰寺为指挥部,象鼻山顶成了太平军的前沿阵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攻城战。太平军在山上架起了大炮,猛烈轰击城内的清军,扶台衙门堂檐被打塌,旗杆被炸断,吓得广西巡抚邹鸣鹤四处躲藏。在状元龙启瑞组织的团练的抵抗和坚固的城墙保护下,桂林城坚守了一个多月。后来太平军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决定全面撤围,挥师北上。当时撤退时太平军在象鼻山上扎了好多草人,同时用长长的药线连接很多鞭炮燃放,掩护太平军转移。正因为云峰寺曾经为太平军的指挥部,现在就将云峰寺开辟为 “太平天国在桂林” 的陈列馆。

       看完云峰寺,就从桃花江的堤坝往回走,通过一个拱桥就到达了爱情岛。漓江北边临水的三个游乐岛组成的爱情岛上环境优美、树木很茂盛,是当地人谈恋爱的好去处,故称之为爱情岛,如今爱情岛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爱情岛也是象鼻山公园最佳的观景点,江那头的远方是相守望的穿山和塔山,往前望象鼻山像一头可爱的大象将鼻子伸到漓江里去吸水,从爱情岛这个角度来观看象鼻山,圆圆的象鼻山显得更加调皮和可爱,背上背着的宝瓶塔清晰可见。桃花江在象鼻处汇入漓江一路向北流去,回望是历经沧桑的解放桥。 

        看看转的差不多了,我们步出象山景区,穿过滨江路沿着杉湖北岸湖滨路回酒店。

        今天游象山的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们在椿记烧鹅( 中山 路店)吃过午饭,沿着美丽的桃花江畔滨江路一路走到象山公园。


       桃花江江流平缓,清幽恬静,沿岸山峰倒影如画;河道九曲十八弯,一弯一景,景色十分迷人。沿途可以欣赏到 桂林 八景之一的 阳江 秋月。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是桂林城徽-----象鼻山,来一张标准照。


         岸边有一些雕刻。

        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描绘月夜里,桂林象鼻山水月洞景色。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 莫不叹为观止。此诗为水月洞摩崖石刻中著名的诗句。水底有明月:水中倒影着天上的明月水上明月浮:水上有水月洞形如一轮明月水流月不去:尽管流水不断,而水中月亮与水月洞的倒影都不会流走。月去水还流:当天上的月亮消失,漓江水依然流淌-则水月洞倒影如月,也不会消失。


          鸬鹚站在竹排船上,鸬鹚,也叫鱼鹰。



         鸬鹚捕鱼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但在这里,鸬鹚是照相的道具。



        突出主题,公园里到处都是象的形象







        桂林三花酒的酒窖,用象鼻山的石洞做酒窖。


           听人说,在洞口可以闻到酒香,我特意驻足了一下,一点也没闻到,因之我对上述说法严重怀疑。


          象山顶遗址。原来象山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居住。


          “太平天国在桂林” 陈列馆


          漓江边相守望的穿山和塔山。


      桃花江。


        漓江。




         普贤塔。

         普贤塔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从山下远处看,既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故称 “剑柄塔” 或 “宝瓶塔” 。普贤塔建于明代,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原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但青石浅刻菩萨像已被人盗走了,佛龛中空空如也。普贤塔由于位于象鼻山之颠,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更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大象驮宝瓶寄托着和平、美好和幸福的愿望 。


         漓江游船。


        复水月洞铭。

         在水月洞的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当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范成大为江苏吴郡(今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乾道九年来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在桂四年,改革盐法马政,倡导文教,修复朝宗渠。他酷爱桂林山水,称赞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并在伏波山、龙隐岩、七星岩等处建癸水亭、骖鸾亭、碧虚亭、正夏堂等游观建筑。他钟爱水月洞的景色,水月洞洞口朝阳,在范成大来桂任职之前,不知是哪位驻桂长官审美情趣偏低,将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站在水月洞中,当圆月升空时,此时的象鼻山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此情此景范成大认为水月洞这个名字非常形象贴切,而且桂林隐山中已有朝阳洞,不应重名,于是将水月洞恢复旧称,并刻《复水月洞铭》,希望 “百世之后尚无改也”。时之今日现在还称水月洞,看来范成大还是梦想成真了。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摩崖石刻玉润珠辉,方流圆折,清腴而丽雅。


         象鼻山作为桂林的山水城徽,其独特的象山水月景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津津乐道。2014年9月7日凌晨,央视2014票选十大最美赏月地揭晓,桂林象鼻山继2013年成功入选,2014年再与无锡太湖鼋头渚、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安徽池州平天湖、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扬州瘦西湖、敦煌月牙泉、安徽黄山宏村、海南三亚和江西婺源一起入选十佳,桂林象鼻山名列第四位。




        水月洞内外崖壁上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 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也镌刻洞中。 


         水月洞去云峰寺途中的一处亭子。


       水月洞去云峰寺途中的彩石。


       云峰寺。

       云峰寺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立着一对石狮子, 云峰寺初建于唐代,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后为女尼所居。现存的云峰寺是近年改建的,它那弧形式的山墙,碧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柱梁和窗棂,颇有中国民族风格。




          会江亭。周围环境很美,玩累了坐在亭子内观水月听潮声应该是很惬意的事,可惜我急着要去与同伴汇合,匆匆照相走人。

          会江亭对联

           一洞闲来观水月
           双江静处听潮声
           临洞闲来观风月
           两江隐处听噪声 


         隆冬秋意浓。


        在象山景区漓江北边临水的三个游乐岛组成的爱情岛上环境优美、树木很茂盛,是当地人谈恋爱的好去处,故称之为爱情岛,如今爱情岛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


          从爱情岛这个角度来观看象鼻山,圆圆的象鼻山显得调皮和可爱,背上背着的宝瓶塔(剑柄塔)清晰可见。

          桂林人把象鼻山奉为城徽,足见它的神奇。关于象鼻山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玉皇大帝到地上访查时,跟随的神象生病了,玉皇大帝便丢下了它,桂林人治好了神象的病,神象不想回天庭便留下来帮助桂林的人们。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勃然大怒,派李靖去杀死神象,双方战了七天七夜仍不见胜负,在第八天神象在河边饮水时,李靖抓住时机,抽出宝剑插在了神象的背上,神象死了,化做了一座山,永远地屹立在漓江边,背上还插着那柄宝剑。





        要离开象山公园了,菩萨骑象乘风去,留下此处象鼻山,我留下这张标准照。